瓯海三记类论文范文文献 和瓯海三记类论文范文例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瓯海三记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瓯海三记

温州古名东瓯,《山海经﹒海内南经》说“瓯居海中”.这片被《山海经》收录的古老土地,最先浮出海平面的,就是大罗山.

我沿着卧龙路到山中去.

罗峰村

罗峰村是大罗山巅的石头村,有500多年的历史了,是一个出产岩石和石匠闻名的村庄.五美岭是罗峰人筑造的出山通道.在岭上可以看出大罗山岩石的质地和石匠的手艺.这是一个天然花岗岩垒砌的村庄.长条的,拼筑成石板路;方块的,筑成石头墙,然后石柱,石门框……组合一个村庄.此刻,我认识到石匠手中的凿跟我手中的笔某些功能一致.第一次感觉到巨岩内心的柔软.

四周很安静.沉睡的安静.我期望在村子里找到一个石匠,了解大罗山石头村的秘密.不知道村中还有没有石匠,仍有勇气拿着铮亮的凿,对着后山那些如浪花一样雪白的巨岩下手?

随行的当地文化人王学钊先生说,罗峰村有潘山、龙头、动石三个自然村.当地流传着“潘山媛主动石郎”的说法,传说宋朝温州郡城的木员外来潘山,看见这里风景优美,就搬到这里建造房屋居住下来了,夫妻俩生下一男一女,相貌特别生好,真是花容月貌.后来风水先生说,因为潘山风水特别好.在潘山岩头从下望去,一直可看到茶山洞桥头.洞桥横跨在卧龙溪上,桥影投在清碧的溪水上,恰成一爿圆圆的镜子,古代称这为“洞桥镜”.木员外夫妻二人生活在潘山,总会映着这爿洞桥镜.尤其木员外夫人天天对着这爿美丽的洞桥镜看,才生下美丽的女儿.后来木氏媛主长大到成年,上辈为她做媒相亲,东寻西寻,就是不相配.媒人说:“木员外,你不用挂心,近在眼前,远在天边,下面动石有位后生有才有貌,真是天生成一对.”

潘山岭峻,直贯而上.仰望山峰如刀削,人不能立,走近了,才知可安身立命.几座石头墙房子散落在峰峦起伏的褶皱里.此处当地人叫“潘山岩头”.潘山《木氏宗谱》记载,始迁祖为木期寿,于北宋时自温州郡城迁此,与永嘉状元木待问同一宗族.当地传说南宋乾道二年,温州海啸,水满温州白鹿城.潘山岩头插船桨,大水后只剩潘山一个木姓和西郭一个谷姓.在潘山一处山坡石壁上,还存一个据称是当年用于撑篙系船用的石窟窿.

乾道二年(1166),温州确有大水灾.明万历《温州府志》载:“孝宗乾道二年,饥,至八月十七日,飓风夹雨,申酉益甚,拨木飘瓦,人立仆,市店僧刹摧压相撞.夜潮入城,沉浸半壁,人多上木升屋一避,俄而屋漂木没,四望如海.四鼓风回潮退,浮尸蔽川,存着什一.其居山原者,虽潮不及,亦为风雨摧坏,田禾无收.瑞安、乐清、平阳皆然,民啖湿谷多死.”水灾后,温州城“所余黎民靡有子遗”,出现严重的人口危机.此后,闽人大规模入温补籍.这也是继唐末五代之后温州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移民潮.

站在罗山巨岩之上,望山下繁华如海市蜃楼,芸芸众生如蝼蚁迁阵.再看身旁石壁上的石窟窿.这个石窟窿,比任何精美的石头艺术品,都能体现巨岩的仁慈,石匠的天赋,表达着人与石头生死之交的情谊.民间传说自有它的根源,口口相传有时比汉字记录,更具传承性,永久性,和表现力.

村中未遇乡人,更不用说“潘山媛主”的身影了.站在潘山岩头上望得见卧龙溪上的“洞桥镜”. “洞桥镜”犹在,潘山媛主连同她美丽的容颜已消失在村庄深处.

王老说,洞桥镜的好风水映出潘山媛主好相貌,动石郎的好相貌靠的是石头.从前村里的岩石生得奇特又生动,有像龙,有像虎,有像凤,有像狮,其中有一块岩石风吹还会动,故此地名叫“动石”.人居奇石中,自然有灵气,生下来的男儿也聪明,故此有“动石郎”的美称.村里男子名字大部分都带一个“岩”字,有“岩友”、“岩发”、“岩庆”、“岩柱”等等.名字里带“岩”,可见村人视岩为保护神.

不知村中还有无“动石郎”?终于遇见一位乡人,他叫李明银,今年已63岁.他说,罗峰村以前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是打岩的,自己十几岁就开始打岩,打了30多年.村里的岩石大部分运到上海化工厂当耐腐板,这些岩石被当地人称为“上海板”. 村里的岩打完了,就到周边去寻找,附近几乎能打的岩都打完了.我无法想象黑瘦的李明银,能拿起铁锤和铁凿,把巨岩凿穿.

王老不无遗憾地说,一朝又一朝过去,村人不知道这些奇岩怪石是养人的风水,几乎全村人都以开凿岩石作为经济收入,观音洞上面的观音石也没了,顾公洞上面的帽子岩也没了,下马岩也没了……村里人都搬到山下住了

罗峰村的石头没了,石匠老了,村庄也空了.村人也从罗峰搬到山下卧龙溪边去居住了.一些后代的名字里都带“龙”字,有叫“金龙”,有“银龙”,还有“龙国”等等.从“岩友”到“金龙”,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转变.

卧龙潭

年近八十的王学钊先生站在龙王庙水库坝上,遥指罗峰,对我说,两峰间那片密林里,潜藏着卧龙潭.

卧龙潭是古人求雨的地方.刘宋郑缉《永嘉郡记》载:“山北有泉,众泉枯竭,此泉不干,故以名.”明万历《温州府志》第二十三卷“永嘉”条载:“县郡南,大罗山,名茶山,上有龙潭,下有五美.”又卷二十《永嘉县志》卷二《地舆记》中记载:“五美园,山产茶,巅有龙潭,其水不涸,天旱祷之常应.”卧龙潭旁巨岩上还留有明朝人留下的字,穿越时空,实证古人求雨的那些事.山下那些沿着卧龙溪安居的叫定龙、银龙、金龙的乡人,山上的龙潭凹、龙潭寺、龙脊……都与卧龙潭有关.一潭水,大旱不涸,被赋予“龙”的神性,幻化万千世相.

脚下的山岭当地人叫“老鼠梯”—以老鼠爬梯子形容其高峻,是古人为卧龙潭求雨而建.王学钊先生说,七八月遇大雨,山顶各小溪流汇集成大溪流,涌进卧龙潭,发出轰轰的水声来,人们称此为“龙盘仓”,说龙在潭里打转盘旋.大雨将山上黄泥冲下来,浊浪滚滚,奔流下泻,称此为“龙洗潭”,说龙将自己所睡的溪潭洗个干净.为保平安,不发大水,茶山至今仍有“八月初一抬佛”的习俗.

而一遇大旱,人们又要来求龙王爷行雨.王老还记得旧日瑞安莘塍人去卧龙潭求雨的盛况.求雨的队伍抬着灶神爷、观音佛、洪岩爷等神像敲锣打鼓,烈日炎炎下,不戴草帽,穿白衣,边走边高喊:“田垟晒爻都是裂,河潭晒爻当路走!老龙啊!行雨啊!”一路喊到茶山.求雨的首事是地方上最有道德的老人,家里还要三代齐全.这位老者身穿麻衣、草鞋,戴孝帽,抱个风水瓶,瓶里一条小泥鳅.到了卧龙潭用麻绳把老者绑好,放下岩来,老者用瓶在卧龙潭里舀来溪水.就算请下龙王爷.若是三天后仍然没有雨,就把龙王爷的神像抬到太阳底下猛晒.直到落雨才将龙王爷归位.

在王先生风趣的叙述中,我感慨这个龙王爷好难当.

从龙王庙始,山岭依罗峰之势而上,进入罗山的内部.我选择穿越丛林,以上行的姿态去拜谒卧龙潭.在幽暗的丛林中,穿越者的呼吸声特别清晰.无穷无尽的叶子被我分开,又涌上来,撞击我的脸,衣裤,手脚,长发.丛林精灵的气味突袭而来,土腥,青涩,清香,刺鼻……嗅觉敏锐起来.行走在精灵四合的内部,呼吸,嗅觉,思维,都恢复了野生的状态.

当我像一个潜水者浮出水面的时候,眼前已是巨岩交错的峡谷.这是更深一层的罗峰内部,石头和水组成的内部.原始的山气,散发出磅礴的清气.我以原始的状态,于巨岩泉流间,手脚攀援,也直立行走.

攀上卧龙峡谷的一个苍岩后,眼前是一个碧潭.视线触及南向巨岩的瞬间,只见斑驳苍岩上楷书“卧龙潭”三字,跃出爬山虎的绿影,以披星戴月的苍茫,穿空而来.走近.左上款“大明嘉靖己亥秋月”,右下款“湘东郝守正书”.“卧龙潭”三字.这位“湘东郝守正”是明嘉靖十七年(1583)的温州郡守.湖北蕲州人.项乔《瓯东私录赠郡侯湘东先生入觐序》载:“在任以来,清心寡欲,未尝秋毫过求于属邑,饮食衣服朴素如未第时,已能风示一郡,而率之以身.”得感谢这位清风太守,体恤民情,顺应民心,来卧龙潭求雨,并以文人的斯文,在青山巨石间铭记.

卧龙潭四周有多处摩崖题刻,都是这位郝郡守手迹.

卧龙潭的北向山岩上有“龙街”二字.“龙街”在卧龙潭上面,古称五色龙街,形容龙爬过的道路.溪谷的底部是长条形多色岩石,平坦狭长,有青、白、赭等多种颜色.两侧悬崖峭壁,上首溪水瀑布,有石如龙衔珠.南向则有巨岩如剑指天,刻“龙瑞岩”三个大字,下刻长款五行小字“明嘉靖己亥郡守湘东郝守正为茶山项进士璮题”.而在龙瑞岩刻石下方,数十米高的巨岩上,题刻了郝守正卧龙潭祈雨纪事:“皇明嘉靖己亥秋月甲午.温守湘东郝守正,偕僚属无亭彭师有,居齐詹宽、永嘉尹贞庵季丕显祈雨到此.山有卧龙潭,岁旱祷辄应.傍有奇石,书以纪灵异,且志岁月.时茶山项进士璮来访并记之.” 可以想象,巨岩汉字间,明代锋利的铁凿,在巨岩上游走,这些亿万年的巨岩熠熠如寒雪的宣纸,雕刻出星辰一样闪耀古今的汉字,成为青山巨石间温州的原始记忆.清澈透明的泉流入卧龙潭,瞬间遁入时光隧道.那一潭幽碧,是一潭光阴.卧龙潭没有龙,但龙的身影却无处不在,以植物的形态存在,以文字的形态存在,以水的形态存在,以石头的形态存在.

香山寺

从龙脊下的石竹村,沿石竹岭,通往浙南观音道场—香山寺.香山寺是一个南方的传奇山寺.

光绪《永嘉县志》载:“大罗山其上曰霹雳尖,秀削千寻,气雄负厚,俯视众山,上睨霄汉”.我想,在“瓯居海中”时期,这座高山,是出海瓯人的一座灯塔,更是一座佛.

山脉,无不单纯、宽广、谦逊、缄默,但又能使人感受到它内在拥有的伟大、自信和结实的力量,让人心生敬畏和希望.我们祖先自古就有登山祭神的历史,泰山如是.山是宗教的宗教.

霹雳尖的东麓,坐落着香山寺.我以敬香人的虔诚,沿着山道,解开大罗山一层又一层的翠绿包裹,最终发现这里.

眼前,霹雳尖耸立于众山之上,如一把稳妥的太师椅,周身苍青郁垒,可感受到山的沉雄苍古之气.这姿态与北麓的峰巅尖狭,飞鸟不过的锋锐气象完全不同.

霹雳尖率领的山谷青气,一刻不停地倾倒在这个叫岭下村的山间谷地上.村舍,停满小汽车的水泥停车场,密密移动的香客,躺着、坐着、站着的各式乞讨人,还有两只在人群中穿梭的村犬,这里的每一样事和物都沐浴在清新和磅礴的山气中.谷地上的喧闹嘈杂,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支撑着.

通往香山寺的石板路掩蔽在林立的店铺中.这是一条花岗岩石板路,涂了蜡油一样的温润光滑.一路上充满着叫卖香烛的高音,混杂一两声乞丐乞讨的低语.石板路在喧闹中的沉默,让我感受到不言的威仪,和承载的分量.从古至今春夏秋冬所有的脚步都从这里到达香山寺.

香山寺,相传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兴于明清,因香火兴盛,屡遭火患.现寺于清光绪年间重建,后经不断扩建,成今日规模.香山寺为浙南观音道场,民间有观音送子的传说,每逢观世音菩萨旦日(农历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进香者络绎不绝.

寺后枕霹雳尖,前迎纱帽岩,一条香溪从寺前潆洄流过.寺以东西纵线建筑为主,是中轴线对称沿山体逐渐向上抬升的台阶式建筑,由大雄宝殿、观音阁、大悲楼、定海岩等组成.佛坛上,各像那丰腴的面型、传神的形体、庄凝的神态、拂动的衣饰和拈花的手势,华贵、雍容、熙和.而观世音菩萨像,那特别人间又出世的慈和面相,显示出独特的普渡众生的稳大气象.缭绕中,中国传统传宗接代的古老意念,在这座青山古寺中以一种神秘的气息强劲散发开来.而青山合围中,殿宇那深远的屋檐、坚固的木柱和厚重的斗拱,从大地深处拔出勃郁而又年轻的生气,融合着四周群山植物翻卷出的清气,一起形成祥云,烘托住这座南方山寺.

香山寺的历史,虽无志书可考,却斯文在古今文人墨客的字里行间,流传在口口相传的民间传奇里.

明王至彪有诗《香山寺》:“万树松林慧日悬,洪岩翠壁带苍烟.水流花落自成岁,虎啸龙吟莫记年.宝地名山香气合,高僧词客碧云研.平生漫步忆游兴,此日登临亦胜缘.”

诗词中藏着香山之山野苍古禅林幽深,亦可见寺在明时已是闻名遐迩的宝地名山,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

香山之名,听字面已香气弥漫,让人神往.关于其名由来,大家都认为此地四季山花烂漫,花香集聚不散,故名香山.此间谷地,群山环抱,自然香气集聚不散,是为地理恩赐.我却偏执地认为香山与香山寺应该有着极深的渊源,就因为这山间谷地形成的那种来自民间的色彩和传统气息,我往往以气息来判断某一个地方给我的深浅.寻古问今,才知温州鼓词经典巨作《南游》其实就是一部香山传奇.

“《南游》围绕香山展开,几个主要的地方都跟大罗山香山有关.”温州民间词师周万兴告诉我,《南游》是民间祈福求安的首选曲目,唱的是观世音菩萨普渡众生的故事,演唱需要七天七夜.

南海有香山,东海也有香山.拨开传奇的色彩,可见真源.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登山祭神,历史悠久.《史记正义》:“鬼神谓山川之神也,能兴云致雨,润养万物.”《礼记》:“山林川谷丘陵能云雨,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这是先人以自然审美去寄托精神,成为宗教.大罗山霹雳尖上可观东海,出海渔民返航时,烟波浩淼中的霹雳尖就是方向,就是家的安妥.东瓯先民需要一个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菩萨保佑自己平安,增强内心的力量,于是把观世音菩萨从南海香山引渡到东海,这或许就是大罗山有香山寺的真源所在.一部鼓词经典巨作《南游》,经过几百年的口口相传,把人与自然的和谐虚虚实实地传承下来.

人类有史以来的想象,似乎都能够在大罗山落到实处.香山岭下村有白蛇洞,岩石绵延如蛇行.而香山寺对面的香涧内,更有异岩灵性十足,纱帽是八仙中的曹国舅留下的,灵芝是南极仙翁遗落的,大象是文殊菩萨的坐骑,蛙蟆是来听经的,海豚也是来听经的……这些灵岩散落香山,与香山寺呼应,构成一部传奇.

瓯海三记论文范文结:

关于瓯海三记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瓯海三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