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技术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和江苏河蟹土池生态育苗关键技术点类论文怎么写

本文是一篇关于关键技术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江苏河蟹土池生态育苗关键技术点

文/陈威1,2 黄金田1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 Milne-Edward),肉质鲜美、风味独特,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增养殖对象.目前我国人工增养殖的河蟹主要有三个不同的种群,主要分布于长江水系、辽河水系、瓯江水系.其中长江水系的河蟹在抗病力、营养品质和产量规格等方面都略胜一筹,已成为国内主要的养殖和出口创汇对象.近年来,我国河蟹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6年河蟹养殖水面已超过1000万亩,产量已超过80万吨,直接产值超过500亿元,而江苏是河蟹产业发展的重要省份,养殖水面及产量均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

尽管河蟹产业发展迅猛,但受种质退化、育苗技术和生态环境等条件制约,河蟹品质呈逐年下降态势,疾病多发,从而严重影响河蟹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综述了河蟹育苗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江苏河蟹育苗产业发展现状,并对河蟹土池育苗关键技术进行归纳集成,以期为河蟹产业持续高效发展提供参考.

一、河蟹土池生态育苗关键技术点

目前河蟹的人工育苗方式主要有天然海水工厂化育苗、大棚土池育苗以及土池生态育苗三种方式.河蟹土池生态育苗因投资少、利润高、易操作、苗种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等特点,已逐步取代工厂化育苗;同时,土池生态育苗恢复或半恢复了河蟹的自然生活习性和规律,对蟹苗是个严峻的自然选择,优胜劣汰,能有效保护河蟹的种质资源,已成为当前最普遍的育苗方式.鉴于此,笔者结合最新科研成果及生产实践经验,对河蟹土池生态育苗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1.亲蟹的选择及强化培育

河蟹的品种和规格是提高河蟹种质的关键指标,必须严格选取纯长江水系的、性腺发育良好的二龄健康优质亲蟹,雌蟹规格不低于100g/只,雄蟹规格不低于150g/只,雌雄蟹比例为2∶1至3∶1.将选取好的亲蟹运输至育苗场用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消毒30分钟~50分钟后,对其进行强化培育,投喂营养丰富的活沙蚕、鲜蛤肉等动物性饵料和适量的植物性饵料(两者比例控制在3∶2左右),并注意补充维生素,以便为亲蟹产卵孵化积累足够的物质和能量.亲蟹的放养密度宜控制在3只/m2~4只/m2,在亲蟹的培育过程中要及时换水,保持良好的水质,并对培育过程进行全程跟踪监管,避免使用违禁药物.雌雄蟹交配后宜在低温环境下培育,升温要循序渐进,升温幅度每日不超过1.0℃,且中间应有停顿时间,避免对胚胎产生不良影响.

2.育苗池改造及水质调控

育苗首先要进行生态育水,只有把育苗水环境的质量控制好,才能使育苗生产达到理想的效果.河蟹生态育苗池塘以面积2亩~3亩、深度2m左右为宜,形状近似正方形或圆形,且保持池底平坦无淤泥.池塘清整消毒后,注入经沉淀过滤后的海水并进行肥水和消毒.海水盐度控制在20~22,注水时用60目~80目的筛绢网过滤,水深控制在1m左右.肥水可以采用发酵鸡粪,施用后用2 ppm的有效氯给池水消毒,利用茶籽饼清池,直至池水透明度达30cm~40cm时,即可放入待产抱卵亲蟹.此外,活体轮虫能否充足供应直接决定了河蟹大眼幼体的产量与质量,在开始选址建池时就必须充分考虑轮虫的生产量,河蟹育苗土池面积与轮虫培养池面积比例不宜小于1∶1.

3.合理布幼与饵料管理

幼体的布幼密度至关重要,幼体的培育密度也是作为水质调控手段之一.在布幼前10天左右,对育苗池用30g/m3~50g/m3的漂消毒,5天~7天后,池水的透明度一般在50cm左右,pH在8.2左右.当亲蟹胚胎发育到心跳期,并且每分钟跳动150次以上,卵的颜色已明显发白时,就要准备布幼.此时可以挑选发育速度同步的亲蟹放入容器中,用制霉菌素消毒后装入笼中,放于育苗池的上风口处.一般每亩育苗池用亲蟹50只左右.河蟹育苗切忌盲目追求高密度布幼,布幼密度控制在20万只/m3~35万只/m3水体,否则在苗种生产过程中投饵量、幼体排泄量及水中有机质的增加均会影响育苗水质并诱发幼体疾病的发生,导致成活率下降.池内水质的调控通过适当添加和换水的办法解决,也可以采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改善育苗水质.同时,布幼时要求池中要有一定数量的浮游植物并接入适量轮虫.在投饵前后,应仔细观察幼体的活力、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饵量,并对饵料进行精心的管理.遵循“少量多次”的投喂原则,严格把关饵料质量,投喂适口性好、营养丰富的优质饵料,既要保证幼体吃得饱、吃得好,又要避免饵料过剩.

4.起捕时间与淡化管理

大眼幼体从池塘里捞出的时间早晚直接影响到以后淡化苗的质量,起捕时间早了苗体娇嫩,伤亡较大,起捕晚了苗体已接近变态,有下沉的可能,影响到苗的产量,所以捕苗的时间早晚必须掌握好.起捕主要采取灯诱和拉网两种方法,在晚上用灯光诱惑后用抄网把大眼幼体捞到容器中.在育苗前期,温度较低,溞状幼体期Ⅴ期全部变成大眼幼体后4天~5天起捕;后期温度较高,捕苗时间应在变态后3天~4天进行.另外,在淡化过程中,要注意淡化水的消毒处理,保持一定的充气量;最重要的是投饵一定不要投足,一般能满足其摄食量的50%即可,这样可促使大眼幼体一直保持旺盛的摄食欲,防止一次投喂过足而造成其摄食减少甚至停食的现象,进而影响其质量.

5.合理用药与科学防病

河蟹育苗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不能打着“无病防病”的旗号滥用药物,以环保、生态的方式对幼体进行科学的防病治病是提高苗种质量及产量的重要举措.防病是河蟹育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引起蟹苗发病的原因除了病原体侵袭以外,还与蟹苗体质的强弱、水环境以及饲料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单纯靠药物对蟹苗防病治病,那么苗种质量及产量将会下降,过量使用药物也会影响养殖过程中的成蟹存活率、生产程度、抗病能力等.因此应采取环保、生态的方式进行河蟹育苗及防病治病:(1)科学选取纯长江水系的、性腺发育良好的二龄健康优质亲蟹;(2)切断育苗操作过程中涉及的工具、水体、饵料中的病害,对废水排放进行监控;(3)布幼密度合理,对育苗的水质进行生态培育及调节;(4)投喂适口性好、营养丰富的优质饵料,使幼体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抗病力;(5)适当使用中草药制剂来提高河蟹幼体免疫力.

二、对河蟹土池生态育苗的几点思考

1.政府应当设立河蟹育苗监管机构.从河蟹亲本的选取和苗种药物残留检测等方面进行全程监测,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记录苗种的成活率、生长状况和抗病能力等指标,达标才能出售,推动河蟹育苗规模化和规范化生产.

2.亲蟹的强化培育理念值得商榷.育苗场业主往往将所谓的强化培育池与越冬池在同一个池中进行,强化培育后将淡水抽干,再加入海水,造成池底土壤中吸满淡水而很难与池中的海水交流,因而盐度差十分明显.河蟹交配后,抱卵蟹为了越冬,大部分会挖穴,其深度在20cm~70cm不等,河蟹洞穴中的盐度受池底土壤中的盐度影响较大,其盐度大大低于池塘水体的盐度,经过一个冬天,相当数量的蟹卵发育不良,造成花卵现象.因此亲蟹的选择一定要从源头上挑选优质亲本,尽可能避免强化培育.

3.针对“河蟹越冬前,出现多日沿池塘四周转圈的现象”,部分技术员认为是水质因素、底质因素、河蟹自身因素、人为因素、异地运输等原因造成的不正常现象.事实并非如此,这可能是水生动物洄游的特性,是在为优良亲本做准备.因为凡是有洄游特性的水生动物,在性成熟前身体会积累丰富的营养物质,主要是蛋白质和脂肪.蛋白质是繁育后代的重要物质基础,脂肪是洄游的动力基础.洄游消耗掉大部分脂肪,才能不影响亲本的抱卵量和产卵的质量.

关键技术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关键技术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关键技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2、电脑知识和技术杂志

3、农村新技术杂志

4、现造技术论文

5、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6、电脑知识和技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