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跟恢复高考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此文是一篇高考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恢复高考

召开座谈会,下决心重整教育

回顾中国当代历史,1977年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上百万青年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高考考场,许多人的命运从此发生改变.

在1977年之前,高考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已经在中国消失了11年.

1966年,“”爆发.在那个“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狂热年代里,高考制度也没能幸免,招生全面停顿.

1972年,招生工作恢复,但这一次只“选拔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入学”,取消文化考试.从此,没有任何文化考试的推荐选拔制度开始正式实行,大学教育面临危机.

1976年,“”结束.十年浩劫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人才断层,中国在世界新的科技革命浪潮面前步履蹒跚.

1977年,正式复出工作的和相关人员围绕科技和教育问题进行多次谈话,决定于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一个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找一些敢说话、有见解的,不是行政人员,在自然科学方面有才学的,与‘’没有牵连的人参加”.按照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迅速在科学院系统和高等院校确定了与会的33位专家学者.

令与会者没有想到的是,日理万机的,自始至终亲自主持座谈会.

当时“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左的思潮在社会上还很猖獗,所以三十多个代表面面相觑,没有人发言.经过再三动员以后,第一个发言的是南开大学的杨石先教授,他一开口就检讨自己资产阶级世界观没有改造好,一定要好好改造,下工厂、下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面对这种情况,开宗明义: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意见.题目是科研怎么才能搞得更快些更好些,教育怎么才能合乎四个现代化的要求,包括学制、教材、教员的来源、办学的方针、具体措施、有什么想法,征求同志们的意见.方法,就是想说什么说什么,发言可长可短,讲一次两次可以,十次都可以,插话都可以.自由一点,什么话都可讲.这里没有棍子,要消灭棍子.三个公司,钢铁公司、帽子公司、还有鞋子公司,都丢掉.

在的引导下,大家渐渐开始畅所欲言.中国科技大学的温元凯教授建议,把过去招生的十六字方针改为“自愿报考,单位同意,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当即表态说:你的十六字比较好,但第二句有点问题,比如考生很好,要报考,队里不同意,或者领导脾气坏些,不同意报考怎么办?我取你的四分之三,不要这一句.

查全性痛陈招生弊病,拍板“今年就恢复高考”

8月6日下午,在会议即将结束的前一天,清华大学党委负责人忧虑地说,现在清华的新生文化素质太差,许多学生只有小学水平,还得补习中学课程.插话道:那就干脆叫“清华中学”、“清华小学”,还叫什么大学!

这席话令武汉大学的查全性教授感同身受.他受到会议气氛的影响,激动地站起来,慷慨陈词:“招生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关,它的用处就像工厂原材料的检验一样,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当前新生的质量没有保证,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不高,而主要矛盾还是招生制度.不是没有合格的人才可以招收,而是现行制度招不到合格的人才.”

时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当时在会议的秘书组,据他回忆,查全性的话一出,坐在沙发上的深深地吸了一口烟,探出半个身子,示意查全性往下说:“查教授,你说,你继续说下去……你们大家都注意听听他的意见,这个建议很重要哩!”

查全性越说越激动,痛陈当时的招生制度有四大弊端:一是埋没了人才;二是卡了工农兵子弟;三是助长了不正之风;四是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今年的招生工作还没有开始,就已经有人在请客、送礼、走后门.甚至小学生都知道,如今上大学不需要学文化,只要有个好爸爸.”不时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查全性建议:“入学招生名额不要下放到基层,改成由省、市、自治区掌握.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统一考试,并要严防泄露试题.考试要从实际出发……另外,要真正做到让广大青年有机会报考和自愿选择专业.应届高中毕业生、社会青年,没有上过高中但实际达到高中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报考.”

查全性发言完后,举座惊讶.听完后,向查全性点点头,然后环视四座问:“大家对这件事还有什么意见?”查全性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响应,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吴文俊、王大珩、邹承鲁、汪猷等教授纷纷发言,赞同查全性意见,建议党、国务院下大决心,对现行招生制度来一个大的改革,宁可今年招生晚两个月,不然,又招来20多万人,好多不合适的,浪费就大了.

问时任教育部部长刘西尧,还来不来得及?刘西尧说,还来得及.略一沉吟,一锤定音:“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今年就恢复高考!”

当场拍板的这个决定得到全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很多学者激动得热泪盈眶.不出两天,全北京城就知道了这个消息.

招生条件放宽,恢复高考掀起全民“读书热”

自8月13日起,教育部在北京再次召开1977年第二次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由于当时正在举行党的十一大,“两个凡是”思想还有较大市场,在要不要废止群众推荐、恢复高考招生制度问题上,与会人员分歧很大,争论不休.会期一拖再拖,从仲夏到中秋,总是议而不决.焦虑的人们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招生会议两度开,众说纷纭难编排,虽说东风强有力,玉(育)门紧闭吹不开.”

关键时刻,又说话表态了.

9月19日,召集教育部负责人刘西尧、雍文涛、李琦等人谈话,严肃提出:“教育部要争取主动.你们还没有取得主动,至少说明你们胆子小,怕又跟着我犯‘错误’.”“你们要放手去抓,大胆去抓,要独立思考.把问题弄清楚,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该自己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报告.教育方面的问题成堆,必须理出个头绪来.现在群众劲头起来了,教育部不要成为阻力.教育部首要的问题是要思想一致.赞成方针的,就干;不赞成的,就改行.”他明确要求:招生会议要尽快结束.招生文件继续修改,尽可能简化,早点搞出来.办事要快,不要拖.

9月25日,招生工作会议结束,新的招生文件基本定稿.

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恢复高考的决策自此尘埃落定.

新的招生文件根据指示精神,在几个政策问题上实现了重要突破,扩大了招生范围,放宽招生年龄、婚姻限制,并修改了繁琐的政审条件,实行择优录取.

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宣告当年恢复高考.这个消息传遍了中国的城乡,犹如春雷滚滚,极大地震撼了每个有志青年的心灵.

很快,全社会掀起“读书热”.

一大清早,图书馆还没有开门,青年人就已经在门口排起了长队.上海图书馆的老员工们至今还记得当年的盛况.每天早上6点多,上海图书馆门口就开始排队了,到了开门时间,读者像潮水一样涌入,涌入的人群竟然把门玻璃给挤碎了.“那是英国人建造的房子,门很厚的,玻璃也是很厚的,要把那个玻璃挤碎的话不是一两个人能做到的.”开铁门的工作人员被挤得贴在了铁门上,只得大声提醒:“轻一点,轻一点,不要受伤!”

挤进图书馆的人基本就不出去了,许多读者早上进来,带几个大饼,图书馆里有开水供应,一直到晚上图书馆关门再出去.因为人太多,所以窗台上也坐满了人,许多人连窗台位置也坐不上,只能坐在地板上,甚至室外的阳台上.“要把‘’十年所失去的时间给补回来”成为最激励人心的口号.

在高考前夕,由于资源严重匮乏,而报考人数又太多,如何解决高考试卷纸张,竟然成了一个叫人头疼的大问题.问题最终反映到那里,他立刻决定将印刷《选集》第五卷剩余的纸张调配出来,加紧印刷高考试卷.

“恢复高考就像塌方隧道尽头突然射进来的那束光”

1977年12月,570万从山村、渔乡、牧场、工厂、矿山、营房、课堂一路风尘走来的考生,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忐忑的心情和奋发的意气,奔向考场.77级山东考生刘相回忆:“那是一种空前绝后的场景,不少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夫妻携手同进一个考场.”

据当时的考生回忆:“考场里面桌子不是单人单桌,是两人一个长条桌.很多人的试卷上还有一股浓浓的油印味.当时的考试题非常简单,都是一些基本的常识,没有太深奥的题.譬如史地考卷上有一道题:井冈山在哪个省?要知道,那是一个知识极度贫乏的年代,许多基本常识人们都不知道.”

很快,紧张的阅卷工作开始了.在阅卷室里,老师们各司其职,不准交头接耳.“早上8点钟开始,中午休息一个小时,判到下午4点半.每天批多少没有硬性规定,但是大家都很拼命.”在阅卷老师曾小林的记忆中,那一个月他们几乎没有离开招待所:“吃喝拉撒都在楼里,偶尔有人出去买日用品,也不能走远,马上就回来.”曾小林说,当时的阅卷工作非常繁重,每天一摞摞的卷子压得让人喘不过气.“一道题至少经过四个人的手.每个人看过之后,都在后面盖上自己的印.”

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两季高考考生达到了1160万人,创造了世界考试历史上的奇迹.一个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到来了.作为一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1977级和1978级的大学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978年,从部队复员仅仅2个月后,刘震云(知名作家)参加了高考,并以河南文科状元的身份,进入北大中文系.“如果没有77年、78年高考,那我可能会像我表哥一样,在建筑工地搬砖.”刘震云说.

同样在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到西安进行全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次招生.得知消息,张艺谋(知名导演)带着自己的摄影作品跑到考场.彼时,他正在陕西农村插队,和农民一起下地干了3年,后来被招到咸阳棉纺织厂当搬运工,一干又是7年.后来,张艺谋如愿考上北影,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恢复高考开放了一片天地,不仅让每个人自由挥洒能力,也成就了一个英雄时代……”1978年参加高考的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说.

“恢复高考就像塌方隧道尽头突然射进来的那束光,让人们在快要闷得透不过气来时,看到的那个小孔的光亮.”在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后来成为历史学者的雷颐看来,中国人后来笃信“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印证着恢复高考后,知识被重新赋予了足够的尊严与价值.

恢复高考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拐点,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拐点.

“高考虽然表面上看仅仅是教育考试,但能否选拔出合适的人才进入大学深造,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指出,恢复高考前三年,有九十多万人才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骨干,他们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思想、新技术、新价值、新共识,他们创造了中国辉煌的时代.

恢复高考是在“两个凡是”还没有被打破的情况下进行的,它的意义远远超出教育本身,它标志着中国社会从动荡走向稳定,从只讲阶级出身到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让更多人看到国家复兴的希望.它不仅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导,还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响雷.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恢复高考及时地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储备人才.如果说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奏响了改革开放交响曲的序曲,那么40年来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则是改革浪潮不断向前的有力见证!

(参考资料:《与恢复高考》人民网2014年3月7日、《改变一代人的命运:揭1977年决策恢复高考始末》《中国新闻周刊》2014年8月20日、《他向建言恢复高考:当年只是说了几句真话》《长沙晚报》2017年6月4日、《70年代恢复高考百万青年绞尽脑汁找书迎考掀热潮》《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8月8日、《雷颐:恢复高考如隧道里的一束光》《新京报》2017年5月8日、《恢复高考40年,改变了多少中国人的命运》新华社2017年6月6日、《1977年高考阅卷老师回忆阅卷凭的是革命良心》《大连晚报》2009年4月5日等;作者:龙平平、张曙、卢倩仪、范亚湘、吴琼、李佳钰、陈子夏、关开亮等)

高考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高考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高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高考杂志

2、新高考杂志

3、高考期刊

4、高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