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发展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以蒙古族草原游牧文化为例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创新发展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少数民族文化的以蒙古族草原游牧文化为例

尹照涵

(沈阳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摘 要:草原文化是游牧文化的承载,游牧文化亦是草原文化的灵魂,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就成为推进文化建设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推进草原游牧文化创新发展是北方少数民族地区重要战略发展方向.本文论述了草原文化视域下游牧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草原游牧文化的发展前景及时代意义.

关键词: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创新;少数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8-0023-03

一、草原文化及游牧文化的含义

所谓草原文化就是世世代代生长在草原的自然条件下成长的不同民族、不同族类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化,它以草原上的民族的生产生活为基础,是草原人民智慧的结晶,包括生活生产方式、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宗教信仰等.游牧文化也是当今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文化热点之一.所谓游牧文化,就是从事游牧生产、适水草而居的包括游牧部落、游牧民族、游牧族群等共同创造的文化,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有相近或相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习惯和风俗品质.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是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的,二者都有以相似的自然条件为背景,以草原文化生产为生活基础为依靠.当然,并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因为它们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比如草原文化是依靠土地资源以及自然地理条件而存在的,而游牧文化则并非如此.游牧文化是依托于自然条件,与大自然交相融合为一体的,原因在于自然环境是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基础资源.游牧民族有和自然条件相契合的固有模式与观念,游牧民族有着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等具体要素.勤劳的蒙古族人民是游牧文化的主导者,也是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蒙古族人民居住的蒙古高原东起于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脉,北至肯特山,南到阴山山脉,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适合狩猎和游牧.这里还孕育了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契丹等游牧民族.13世纪,蒙古族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结束了蒙古高原数千年民族部落的历史纷争,同时也汇聚了历代的草原民族文化,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营养,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最终形成了有特色的蒙古族游牧文化.

二、草原文化下的游牧文化及其创新发展的动因

游牧文化从属于草原文化,而草原文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一定的创新潜质.草原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狩猎采集文化、农耕文化等阶段,并且各阶段之间都存在着创新发展.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表现在各个方面,既有内容上的,也有形式上的.张振佩先生曾说过:“在成吉思汗之前,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对于世界的认识都很狭隘,甚至卑视其周遭以外之远方.”并指出:“汗使我大中华民族融治于一炉,并因混居杂处之结果,使我民族输入一种新的血液,厥功亦至伟大.”日本学者冈田英弘也认为:“蒙古帝国留给中国的遗产,恰恰是中华民族本身.”如果我们从整个草原文化历史发展进程看,不难发现,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及其为人类文明和中华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恰恰就体现在在扩大人类的文化内涵、促进中国文化的交流、实现民族文化创新等方面.

草原游牧文化为什么会有创新力呢?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草原游牧文化创造主体是多元的,草原游牧文化是草原地区多民族相继创造的文化,因此,草原游牧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民族特色,如秦汉时期的匈奴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文化、隋唐时期的突厥文化,等等.二是草原游牧文化是一种复合型文化,是一种多元结构体系.随着对草原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草原文化一方面是一种开放体系,其多元构成状况会随着所处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草原游牧文化多元结构的开发体系以及由此引发的多元构成状况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都离不开它作为地域文化的内在规定性,这也是我们坚持认为草原游牧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地域文化的缘由之一.当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涉及面广,例如地域、人口、文字、科举和儒家大一统思想等,可以说既系统又深入,但却很少有人提及少数民族文化内在结构的多元性问题.包括草原游牧文化在内的少数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与时俱进,与其包括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多元结构是密不可分的.正如生物的多样性有益于生态安全和平衡一样,文化的多样性也有益于文化的“健康长寿”和持续繁荣发展.

草原游牧文化的创新力来自于草原文化的创造主体的多元性、复合性.其创新的基础和条件有多个方面:首先,从游牧文化创新的时代背景来说,我国当前正处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时代,这直接成为其创新动力源.从经济发展来看,我国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这为草原游牧文化的创新起到了引领作用.与此同时,"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草原游牧文化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准确把握,积极应对.遗憾的是,当前对草原游牧文化创新需求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我们都说创新的根本来源或动力是需求,那么时代对草原游牧文化创新究竟提出了怎样的需求呢?过去,我们大多泛泛地谈一些原则性的东西,既不具体又不系统,只停留在概念的层面上.所以,研究草原游牧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深入系统地研究这个时代对草原游牧文化的创新发展究竟有什么样的需求.草原游牧文化在推进区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思想和精神滋养?如何把草原游牧文化的核心理念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研究创新创造需求的问题.因为需求固然可以推进创新,创新必然来源于需求,但创新也会引来新的需求,而且随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这种情况会越来越明显.在分析和阐述草原游牧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条件时,我们也不能不提到制约草原游牧文化创新发展的一些短板,如观念、体制、机制、社会氛围和人才等问题,特别是草原游牧文化创新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我们必须从推进草原游牧文化长远发展的历史维度加以解决.

在2016年5月召开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这不仅为哲学社会科学也为包括草原文化在内的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和路径选择.”一种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会沉淀或升华为民族的集体人格.在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相互作用、相互生成的过程中,只有“知旧”才能“守正”,只有“守正”才能“创新”.吸收外来文化,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来说,主要是指域外文化,包括西方文化、印度文化、日本文化等.而对于草原文化来说,外来文化不仅包括上述域外文化,而且包括域内草原游牧文化之外的一切文化,例如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及其所属的齐文化、秦文化、楚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巴蜀文化等.所以,对于草原游牧文化来说,吸收外来文化的空间更大,资源更丰富,任务也更重.当下,草原游牧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状况总地来说是好的,但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例如,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如何做好自身文化的传承,以防止可能因为吸收外来文化而失去“自我”的问题;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变盲目为自觉的问题等.创新必须着眼未来,但在当下,我们面临的发展趋势就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即通常所说的“三化”.这“三化”的任何一化,都会给草原游牧文化的创新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与机遇.此外,还必须高度关注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以及由此带来的高新产业的高速发展.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很多超乎想象的事物不断向我们迎面扑来,甚至“机器学习”终结计算机编程、人类将开始“不死之旅”等“异想天开”的问题也摆到我们面前.这些情况对草原游牧文化的创新发展无论是机遇还是挑战,都需要我们盯住不放.

三、草原游牧文化创新的现实意义及发展前景

面对当下的蒙古族游牧文化困境,我们如何应对呢?首先,要保护和发展草原游牧文化.草原文化是游牧文化的载体,为了保护和发展草原生态环境,改善牧民生活条件质量,加强民族文化认同,将民族的语言文字、服饰、饮食和风俗习惯等传承下去,就要保持民族认同感,同时不断创新蒙古族游牧文化.其次,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施建设,发挥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构建好民族文化的服务体系,并且落实到地区、落实到社区社会、落实到个人.加强对游牧文化资源的抢救与保护,在地区文化的整理中,注意分类发掘,维护修缮.最后,要充分关注游牧文化的创新发展.保护游牧文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关注并发展民族文化,只有重视并切实推进才能使其不断发展.要重视对历史文化的挖掘,重视培养优秀的民族文化人才,以便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从基础教育抓起,为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发展储备力量.

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讨论了草原游牧文化的创新历程、表征及其发展路径.可以看出,草原游牧文化同整个少数民族文化一样,是具有创新基因的文化.同时,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草原游牧文化有能力创造它新的历史,也有能力创造它新的未来.我们当下的任务就是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让草原游牧文化同整个民族文化一道焕发出新的活力,走上与这个时代相契合的伟大的创新道路.

(责任编辑 孙国军)

创新发展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创新发展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创新发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相关创新发展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热门创新发展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