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素养方面论文范文检索 跟从物象到心境的高校艺术素养通识课程改革实践相关论文范文检索

本论文为您写艺术素养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从物象到心境的高校艺术素养通识课程改革实践

【摘 要】文章结合目前高校艺术素养通识课程的实施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探索实践.通过明确艺术素养通识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高校艺术素养课程改革中引入“物象”到“心境”这一感知层次的概念,着重探讨从“物象”到“心境”的实施手法与实现途径,力求找到一个有效培养并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方法,为高校艺术素养通识课的改革实践提供新的角度和思路参考.

【关键词】艺术素养;改革实践;通识课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艺术素养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编号:2015821)和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高校艺术素养教育中天空教室的使用现状与实践研究” (编号:2016-R-50002)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5-0017-03

高校艺术素养课程是指以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为目的的公共艺术课程,其实施对象为高校全体学生,是高校艺术素养教育最基本的方式之一,首先用艺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善学生的思维模式,激活学生的灵感,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随着人们对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热切期待.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问题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难点.艺术素养通识课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外大学十分重视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虽然在课程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上不尽相同,但都有相对完善的课程设置和实施目标,高度重视课程实施过程.如美国高等教育将艺术素课程目标视为“全面发展的人”或“全人”的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我国高校纷纷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艺术素养教育的成功经验,致力于艺术素养教育的有效进行.其中,高校艺术素养通识课的实施模式创新是一个热点问题.

“物象”是指艺术本身的客观规律,是进行艺术创作时所参考的艺术形象. “心境”是人们对物象的掌握基础上的深层次理解和运用,具有开阔的自由想象空间,反映的是人对于相同事物的不同观察深度而产生不同的认知程度, “物象”与“心境”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将高校艺术素养课程教学按照物象感知与心境体验两大实施模块依次展开,一方面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另一方面使其心临其境,对物象感知的各种因素做分析和归纳,并提升到对心境体验规律的理性认识,最终将艺术素养课程的感知、控制与专业知识运用相互结合,强调艺术素养课程认知的整体性,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实现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高校艺术素养通识课程的目的与意义

为了全面深化实施艺术素养教育,教育部颁发了一系列文件,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国内专家学者就艺术素养课程的重要性和建设思路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今,高等学校教育在重视专业的技术性同时,也在不断加强专业人才热爱生活、热爱艺术、自主学习的动力培养.为了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高校课程设置中艺术素养通识课程日渐繁荣.南京林业大学相继开设了“美学欣赏”“陶瓷艺术设计”“中国工艺美术赏析”“审美文化概论”“书画美学”“建筑美学”“生态美学”等全校通识选修课程.针对大学生艺术素养发展中的问题和教育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已有许多教育家意识到艺术素养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积累和思考.从课程内容上看,着重解决学生对艺术缺乏全面准确的意识和定位,不知艺术是什么、为何需要艺术、怎么提升艺术感等问题.开设艺术素养通识课程的目的就是有效地展开艺术思维,引导大学生建立艺术的眼光,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自我积累意识.

鉴于艺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现代生活的各个角落,人类衣食住行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充斥着艺术形态.因此,对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在高校教育初始也需要一次轻松体验的丰富艺术形式、思考艺术的价值以及学会用艺术家的眼光观察、解密世界的艺术探讨.艺术素养应包括艺术知识技能素养、艺术审美能力素养、艺术审美情感素养、艺术审美创造素养、艺术审美道德素养等.高校艺术素养通识课程对大学生而言,就是一次从心理到头脑的有序调整,使其逐渐意识到艺术素养和艺术眼光在生活、学习、专业技能性训练中的作用和意义,为下一步的学习明确路径和方向,从而节约时间和精力,使大学阶段的专业训练更有效.结合艺术素养通识课程设置的现状和广大学生对艺术素养提升的诉求,不难得出结论:必须加强高校艺术素养通识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探索.

二、高校艺术素养通识课程的实施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高校艺术素养课程大多是鉴赏课程,如“大学美育概论”“大学音乐鉴赏”“大学美术鉴赏”等.按照学科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和教材编排系统性、逻辑性较强,容易组织实施和评价,但所教授的内容大多停留在对艺术各具体类别的技术研究学习上,对艺术素养适应度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课程教学上的片面性,忽视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高校艺术教育普及面不够广,没有面向全体学生,课程设置面不够宽.艺术素养通识课程实施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问题:

首先,没有充分认清课程的根本目的,不能把握艺术素养通识课程的实质.艺术素养通识课是一类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是物质与精神、技术与艺术、实用与审美、经济与文化的有机统一.艺术素养通识课实施应具有多元性、时代性、兴趣性、开放性和兼容性,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合理有效的、超越其固有的艺术思维方式,养成一种自觉、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习惯,更好地促使艺术素养通识实施与自身专业紧密相连,并充分地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最终塑造出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实施模式的固定以及实施内容的局限.当代科技发展呈现出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艺术和各专业的界线也在不断淡化和模糊.就艺术谈艺术的实施内容,往往使得课程脱离专业特点,过分强调艺术素养课程本身的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专业需求的针对性.在实施过程中脱离了艺术与各专业相结合的案例分析,影响到学生对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融合的理解,无法满足学生学以致用的课程诉求,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广大的艺术素养课程教师之间以及与各学科专业教师之间均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互补,不能给艺术素养通识课程注入新鲜的活力.因此,艺术素养通识课程的实施应改善传统教学目标,完善丰富多样的实施内容,除了艺术素养的基本知识讲解外,还应给学生提供探索、研究和表现的空间.通过专题讨论、实践创意运用等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发掘艺术与专业之间的结合手法和应用表达,提高学习兴趣和灵活掌握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进而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三、从物象到心境的艺术素养通识课的实施模式创新

“物象”主要表现为客体主观化, “心境”着重体现为主观客体化.从“物象”到“心境”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高校艺术素养课程中从“物象”到“心境”的实施转换,不是对客观艺术技巧的简单模仿、再现,而是培养学生对艺术规律的审美感知和整合运用的创新能力.关于“物象”到“心境”的实施理论研究,目前主要应用于造型基础和绘画课程上,如通过解读造型基础的实施过程得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表现的教学转化,以“课题式”贯穿设计基础教学中;或从具象到抽象角度介绍造型基础课程.在高校艺术素养课程实施中尚未引入“物象”到“心境”这一感知层次的概念.通过艺术素养课程实践的目标整体化、内容主题化、方法个性化、途径的多元化等转换学生的思维模式,从基础模仿过渡到创新学习,恰当地在专业学习中凸显艺术创新的力量,实现艺术素养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为今后的专业发展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物象”到“心境”的教学转化可以激发学生的艺术素养情感,转换学生的思维模式,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具体的专业实践中去.这一概念的引入可以充分认清艺术素养课程的根本目的,把握艺术素养课程的实质,为高校艺术素养课程教学研究提供新的方式方法和研究思路,是深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途径、明确教学目标的重要课题,可以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全面学生的素质.

首先,明确清晰的艺术素质教育课程培养目标,达到有效的艺术意识.艺术素养课程应在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大目标下,注重知识、智慧、价值观、审判观等目标.基于大学生的专业需求和综合艺术素养的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思考人生的体验、开拓艺术想象力以及与专业结合的创意能力.旨在帮助大学生拓宽艺术视野,掌握一定的艺术知识,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顺利完成由高中到大学的“适应性”和“学术性”转换.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学习,体验艺术活动的一般过程,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创新意识,完成心理上的转换和适应过程.

其次,构建全面的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生动的艺术感知.明确高校艺术素养教育目标,在感知层次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形式,训练学生欣赏不同艺术的能力.通过对艺术形式的多维参与使学生初步认识艺术的特性,在欣赏层面建立起对艺术的全面感知,体验到一定的秩序感、节奏和韵律,在引导中提升欣赏力和鉴赏力.在艺术素养的教学内容上,将涉及的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等内容设置为有机统一的几大主题板块,如“艺术让生活与众不同”“艺术的眼光看世界”“艺术家的自我修养途径”“像艺术家那样思考”等形式.所开设的丰富多彩的艺术通识课,除了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创作的基本技巧外,还应该延伸到感受并表达自我情感、体会大自然的美、感受艺术的气韵.

再次,重视高校艺术素养课程的实践,控制灵活的艺术体验.艺术素养教学的第二个层次关注的是训练学生对艺术的控制能力,使学生了解熟悉各种艺术的典型特性,掌握艺术的变化规律,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艺术实践,这是有控制行为的艺术体验.我国高校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严重匮乏, “高分低能”现象比较普遍,其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已经成为其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短板”.因此,在艺术素养通识课程教学中尝试创新性的灵活衔接和深化途径,探讨如何提高艺术素养通识课程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设定能使课内课外相融通的教学感性教育的场景,有目的地实地参观并安排必要的课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新鲜感.通过有效的专题讨论和精彩的案例分析以及高低年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艺术大师与新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多角度、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专业思维.同时,加大艺术素养通识课程的过程控制及效果检验.力求通过课程的互动教学和学习发展,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其形成必要的艺术理念和较高的艺术素养,进而为后期的专业学习提供一个良好平台和综合素质基础.

最后,强调高校艺术素养课程与多学科的综合运用,创新主题性的艺术融合.艺术素养课程教学的第三个层次是指引学生以实践的方式完成对理论的印证.这是综合的整体认知活动,需要学生对艺术的感受由被动的知识型引领转入到主动的经验型实践,深入到对艺术意蕴的融合上.纵观我国艺术设计现状,无论广告设计、书籍设计还是包装设计等方面都难以尽如人意,大多数作品因循守旧、缺乏创新,与欧美等国家的设计水平相去甚远,也与我国蓬勃快速发展的经济实力极不相称.究其原因,在于创新教育的落后.通过主题性的艺术实践活动,将艺术与专业、艺术与生活、艺术与人类社会形成一个综合性艺术课题,跨学科性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实践的形式统一起来,实现艺术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的融合.学生通过创造性的体验与探索活动,发展审美素质,拓展艺术的视野、培养专业的创新意识.

艺术素养通识课实施改革的关键问题,即通过由浅入深的主题讨论、丰富灵活的教学过程和途径探索,使得教学对象能够明确艺术的社会价值和好作品应具有艺术内涵.加深对于艺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等相关艺术理念的认识,为后期的专业学习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创建有效的学习途径,从而树立较高的艺术素养.为符合高校艺术素养教育主旨的课程改革,需要在教学观念上、教学内容上、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其重点在于通过不同教学板块以及单元化的教学内容的实施,清晰、明确地将教学理念呈现在具体专业教学中;从最初的简单技巧掌握、艺术创造的理解到艺术本质规律、艺术家的素质提升的探索,形成一个螺旋形的进阶过程.课程难点在于所涉及的课程内容信息量大,教学设置学科跨度大,不再拘泥于小的细节和散碎的知识点,每个教学单元给予学生足够大的自由度和拓展空间,因此其核心理念在于培养和训练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艺术气息的积累,这样即使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也会因为整体需求而主动学习补充,突出对于面的培养而不是注重于点的培养.课程实施模式的创新点,即采用简约、直接、注重艺术感觉的课程内容和体系流程,结合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艺术,使其实施目标更加明确和细化,并逐渐脱离了传统艺术概论课程中以艺术理论和设计史为核心的方式来进行艺术素养的导入实施模式,适度的实践操作环节摆脱就技能讲授技能的教学方式.课程实施中采用图文并茂的案例分析、生动活泼的视频浏览、高低年级间的交流座谈以及形式多样的艺术品参观等,进而有效提高新生的艺术素养和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四、总结

高校艺术素养教育的全面开展,需要坚持育人为本,注重艺术素养课程,采取有效的实施举措,推动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提高.艺术素养通识课程通过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多元教学内容,利用多个艺术要素感性的启发并感染学生.首先,让实施对象感性地了解到艺术让生活与众不同,掌握艺术各项创作技巧;其次,意识到生活中需要艺术的眼光看世界,自觉提升实施对象的专业认可度和职业荣誉感;最后,培养实施对象的自觉艺术意识,掌握艺术家的自我修养途径.进而能够像艺术家那样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灵活解决问题,最终使实施对象将通识课的思维理念和学习方式灵活运用到专业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王守伦.创新艺术教育机制、提高学生艺术素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3,(7):37-38.

[2]薛莉.当代大学生艺术素养基础理论研究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11):183-185.

[3]王利群.大学生艺术素养现状调研[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156-157.

[4]刘创.高校艺术素养课程结构分析[J]云梦学刊,2012,(11):88-90.

[5]黄丽珉.高校艺术素养课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定位——《外国美术名作欣赏》教学探索[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5,(1):54-56.

[6]王晨.论高校艺术素养课程的设置与改革——以舞蹈教学为例[J].教育广角2014,(23):63-64.

[7]谢婉蓉,艺术设计教育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01.

(编辑:秦俊螈)

艺术素养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艺术素养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艺术素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艺术当代杂志

2、艺术科技杂志

3、艺术导论论文

4、领导艺术论文

5、艺术教育杂志

6、艺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