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程类本科论文范文 与火箭 历程和未来展望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这是一篇与发展历程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火箭 历程和未来展望

一、论火箭的起源

关于火箭的起源,国内外有很多种说法,总结起来,其起源地共有三种说法:印度,拜占庭,中国.而世界史上最早的火器便是火箭,所以火箭的起源有关于产生于何处的问题.因此笔者赞同,火箭起源于中国的观点.

1.1 印度发明火箭说

此学说主要由十八,十九世纪的英法学者所提供.在1776 年,英国东方学家哈尔海德将《摩奴法典》翻译为英文时,使用了“Canoon”(“火炮”)的字样.但这位译者其实并不懂梵文,他主要依据波斯文本,在辗转翻译的过程中难免出错,将古梵文用词现代化.况且该事件过于悠久,难以考证.

1.2 拜占庭的火箭发明论

支持火箭起源于拜占庭的最初的有关文献是1488 年丘叡(1420—1495)在书中提到宋太祖时火箭刚刚现世,但未尝不是外域使者传来的.(据考证为拜占庭地区)“历考史制,皆所不载.不知此药于何时昉于何人?”随后便有外国学者依据此话推测火箭乃拜占庭发明.

1.3 火箭源于中国说

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火箭的问世,主要由于古代中国的发明以及广泛使用.北宋时期,民间已经出现了利用动量守恒——反冲原理设计的“火箭”.南宋时期,出现了军用火箭.而明朝初年时期,我国已制造出了结构原理十分完善的火箭,并且广泛应用于军事.

中国近代史上火箭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1949 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便认派了一批高水准科学家研究制造现代的火箭,组建了研制现代火箭的专门机构,在参考外国火箭的原理与构造以及俄国科学家的点拨下,我国科学家兢兢业业,求实创新,积极开展火箭的研发工作,最终卓有成效地研制出多种类型的火箭.他们的心血与汗水奠定了今日中国科技发达的辉煌!再之后,1975 年,我国科学家研造出了更大推力的火箭── “长征2 号”,并以此发射了可回收型的大质量卫星.1982 年,潜艇水下发射火箭又获成.这些我国在近代史上火箭的研究制造过程充分体现了当时我国的现代火箭技术已跨入了世界先进的行列.

二、现展历程与种类

2.1 近代火箭之父

18 世纪,在印度与英法的战争中,军事火箭的使用获得了良好的战果,由此也带动了欧洲方面现代火箭技术的研制与发展.之后,欧洲地区又发展了精确度极高的的核心控制系统,从而使火箭成为兼备射程范围广,单位时间发射数量大,推进动力极强,震撼力高与打击精准等各个方面的特性,奠定了火箭在近代武器发展史上的地位.

实际上现代火箭的诞生是由于一位学者——罗伯特·高达德.他创新地将超音速的喷嘴装上了液态燃料火箭的引擎燃烧室.超音速的喷嘴可将引擎燃烧室中的高温气体降温成为较冷的超音速流体,由密舍尔斯基方程与伯努利方程计算得出这种改造使火箭的推进力提升了两倍不止!更为可贺的是此种火箭在减少热损耗,降低燃料浪费的同时巨幅地增加了火箭的运行效率.在此之前,不成熟的火箭中由于热能随气体的排放使得火箭热机的机械效率极其低下.

1926 年三月16 日,近代火箭之父——罗伯特·高达德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发射了世界第一枚液态燃料火箭,成功地推动了近代火箭的发.随后在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年代,各个国家相继出现研究近代火箭的基地.更进一步的是,在1920 年代中期,德国科学家开始实验能到达极高高度,极长距离的液态推进火箭,为之后应用与微重力试验的科学性火箭奠定了基础.令人惊奇的是,一群业余火箭工程师在1927年组成了德国火箭学会.民间对火箭的兴趣与原理的探究同样值得我们关注(指的是拥有极扎实数理基础的非专职研究人员,而非我国现在的广泛“民科”).

2.2 第二次世界战争对火箭发展的影响

1932 年,德意志国防军的前身威玛防卫军出于军事目的的需求,开始对军用战争火箭进行了研发工作.但是当时的凡尔赛条约中的火炮禁令限制德国了远程武器的研发制造.于是在德国近卫军欣喜地发现使用将火箭应用于远程武器,并以此进行远程打击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后,他们便开始资助非组织——德国火箭学会.可惜当时学会的研究目的单处地只是用于科学研究后,德军便着手创建属于防卫军所有的以近代火箭之父——赫尔曼·奥伯特为领导的研究团队.在此我们还是应该对德国火箭学会报以崇高的敬意,因为他们对科学的执着以及毫无功利性目的的开发研究是我们当今科学界所稀有的.言归正传,此后在军队高层的命令下,更多的年轻科学家加入了奥博特的火箭研发团队并了发展纳粹德国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力远程武器——以其巨大的杀伤力与广泛的打击范围闻名世界的的V2 火箭的前身A 系列火箭.二战结束时,各个国家从德国带走了一批研发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的高精尖研发人员.由此俄国与英国掠夺了巨大的成果,尤其是美国.而设计成为军用利器的军用火箭被这群科学家用来发展未来新型技术的载体与模板.由于火箭的性能较好,使得之前设想的许多物理实验,科学研究得以进行.由此可见火箭对于各种前沿科学技术的载体作用以及火箭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的广泛影响.

三、火箭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3.1 火箭探空领域发展趋势

(1)在探空火箭的种类与用途上各不相同.而在各个国家中炙手可热的研究项目便有高层大气的探测,利用外太空射线或微重力诱导基因突变以及各种物理实验.

(2)可达到的发射高度提高.由传统的火箭发射高度——200km 提高到发射高度已超过1000km 以上.发射高度更高可以使微重力时间增长,因此微重力试验的火箭往往要求较高的发射高.

(3)各个国家发射的探空火箭数量不断增多.各个国家日益增多对火箭研发的项目工程.而科技强国的代表——美国更是早在2006 年便发射了42 枚火箭,2007 年发射48 枚.

(4)国际合作不断增多.发射场地的位置对于探空火箭有着有着严苛的限制.就比如说用于观测气候的探空火箭.发射场地的经纬是否广泛决定了该功能的火箭的性能.为了实现火箭可到达更广泛的空间坐标,国际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3.2 未来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发展展望

火箭的造价昂贵,所需技术严苛,耗时较长都使得重复使用成为运载火箭的必然发展趋势.深入调查并分析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并结合中国的发展状况,同时参考国外发展趋势,中国还将继续深入开展运载火箭子级回收和重复使用设计等各种技术研.

子级回收是实现重复使用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核心.子级回收的各种方式有其基本适应性,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国情和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

开展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研制,平衡好可靠性与低成本之间的关系是关键.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批产数量,重复使用次数和维护维修费等都将严重影响发射的成本.

重复使用未来必将走向天地往返+ 重复使用空间运输,支撑中国空间资产的维护,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大规模深空探测等任务.

3.3 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展望

为实施我国科技创新驱动事业,航天部确立了未来的航天器探空任务.根据对我国国情及航天发展需求的分析,未来航天部将研制并发射各式各样的航天器,而其中最主要的典型任务载荷均基于以下卫星平台:新型返回式平台,低轨遥感大平台,自旋式通信平台等等.

火箭探空是我国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必要的一项技术,同时也是我国科研水平已进入世界前列的指标.探空任务具有重要的科学学术研究价值并可以为其他科学前沿的应用提供平台.由此,世界各国在火箭探空技术事业的开展方面都耗费了很多精力.

为使中国火箭探空取得突破,对内应投入更多资金在培养航天航空事业人才和位于科技前沿的高精尖的科学家,同时积极开展有关探空技术的研究.对外积极学习先进技术,效仿适用于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联系各个地区及国家积极组织开展不同纬度的火箭发射活动.

发展历程论文范文结:

关于发展历程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发展历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