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网络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和中学生网络中陌生人际交往情况对其社会化程度的影响以南京市中学生为例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本文关于中学生网络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中学生网络中陌生人际交往情况对其社会化程度的影响以南京市中学生为例

摘 要 社会交往,是人们认识自己的基本途径之一,是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领域研究的重点.当今社会,网络交往已成为人们日常交往模式,它开拓了社会交往研究的新领域.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经历着“暴风骤雨”般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此时,社会交往在他们成长中发挥的作用尤为显现.文章基于现有文献,着重强调网络的匿名性、平等性特征,通过调查南京市中学生,观察中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同陌生人交流的情况及其社会化水平,探究中学生网络陌生人际交流对其社会性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 中学生;网络陌生人际交流;社会化程度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5-0103-0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并经常使用互联网.根据CNNIC 2008 年至2014 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的结果,我国青少年网民人数逐年增加,由2008 年的1.67 亿人(占总网民总体的55.9%),增长至2.77 亿(占总网民总体的42.7%),青少年成为互联网使用的主力军.其中,就年龄段而言,12 ~ 18 岁之间的网民最为集中,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比例达五成以上;就在校学生而言,中学生所占比例最高,近几年均占40% 左右.而随着网络功能的不断完善,丰富多彩的网络越发吸引青少年,他们每周上网时间也因此增加至23.7h/ 周(2008 年为9.7 h/ 周),然而他们依然最常将网络作为社交性质的娱乐工具.

网络自身开放性、匿名性等特质,使得中学生原有日常人际交往的时间、地域、社会阶层等限制性因素被打破,网络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人际交往空间,型塑了一个全新的人际交往模式.当代中学生的网络社交必然对其成长产生一定影响.

1 关键词辨析

1)社会化程度.从社会学角度看,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早在19 世纪90 年代,G·齐美尔最早提出“社会化”,他用“社会化”来形容群体的形成.社会化作为一个外来词,通常指人们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成长过程中,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不断适应社会,明确社会角色的过程.故社会化进程的加深可以体现在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往内容逐步深化,交往形式日趋多样,明确和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深化自我认识(包括角色的明确、个性的发展与完善)、对他人的信任、社会支持及利用程度等方面.

2)网络陌生人际交往情况.网络陌生人,即生活中素未谋面的人,不存在其他人类学、社会学定义.Short 等人1976 年提出社会呈现理论,即将社会呈现定义为交往媒介的性质.媒介呈现水平分为高社会呈现和低社会呈现,其实质是一个主观的、认知的合成.社会呈现依赖于视觉的非言语线索的传递、交往对方的明显的距离、交往对方的真实性,并根据社会呈现由低到高排序为商业信件、电话、多波段收音机、电视、面对面.

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交往不仅可以通过文字,还可以通过语音,甚至视频进行虚拟空间的交流.根据媒介呈现理论,划分网络交往程度,即网络交往情况,其由低到高排序的排序大致为:仅接受为好友,点赞、评论、文字聊天、语音聊天、视频聊天.

2 研究设计

1)被试选取.本次问卷,发放给南京市5 所中学(2 所初中3 所高中),共180 份问卷,实际回收157 份.其中男生74 人(47.4%),女生82 人(52.2%);初一60 人(38.2%),初二1 人(0.6%),初三15 人(9.6%),高一63 人(40.4%),高二11人(7.1%),高三6 人(3.8%).有1 人未填写部分.2)研究工具.根据研究目的,自制《学生网络陌生人际交往情况的调查问卷》和《中学生社会性水平调查》两部分.前者根据CNNIC 调查结果自制9 道问题;后者借鉴了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邹泓、余益兵(2009)修订的《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量表》及埃里克森《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学习》里给出的7 个“同一性是否混乱”的指标来制定.

3)数据处理.运用SPSS20.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网络陌生人际交往情况.本次调查的157 名中学生全部接触网络,其使用频率多为一天一次,一天多次也不在少数.通过数据发现中学生群体中多有存在添加陌生人为好友的行为(占总人数的61.5%).而92.78% 的添加过陌生好友的中学生都有过与陌生好友或在线聊天或线下见面等方式联系的经历.总体而言,大部分中学生的陌生好友仅为10 人左右,很少有超过40 人.

从性别上看,男生比女生更愿意接受陌生人为好友,虽然添加的陌生人多为同性,但男生所添加的陌生异性好友比女生多得多,且多存在见面行为.但就整体添加陌生好友的数量而言,也有较多女生添加的陌生好友人数超过40 人.从年级上看,虽然中学生所在年级同“是否添加陌生人为好友”的人数无显著性差异,但从初一到高二,中学生添加过陌生好友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在逐步上升,到高三,比例略有下降.

2)中学生社会化同年级、性别的关系.综合关联性检验结果来看,中学生社会化程度与他们的性别、年级关系不显著,即排除年级、性别这两项干扰最终关联的影响因素.这可能由于本次调查样本在年级上分布不均,初一和高一的学生样本数量过多,初二被抽查到的只有一人且填图不完整所致.

3)中学生陌生好友交往情况对其社会化的影响.综合数据发现,中学生网络陌生人际交往总体上对中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呈负面的影响致.然而,当“网络陌生人际交往程度得分”按平均数划分为低、中、高网络陌生人际交往,分别计算各区域“客观支持程度”“主观支持程度”“支持利用程度”以及“社会支持总程度”的均分时,低、中、高网络陌生人际交往程度的得分除“客观支持程度”外,都是呈倒“U”状的一个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即同不和网络陌生人交往的中学生相比,那些与网络陌生人交往的中学生,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体验,能更好地找到自己归属地,获得更多心理上的安慰,但当过于依赖同网络中陌生人交流,又使幸福感下降,感到孤独无助.

通过线性回归检验及描述统计的验证,发现网络陌生人际交往对中学生的社会适应程度上有部分负面作用,主要显现于“亲社会行为”“行事效率”“积极应对问题”这三个方面(SIG<0.01).可见越是同网络中陌生人交往,越会疏离线下人群,减少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兴趣,变得更加冷漠和孤僻,行事效率和应对问题的积极程度也下降.同时,网络陌生人际交往程度对中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本研究为“自我认知水平”设置了7 个变量中“自我确认、认同”“学徒意愿”“角色认同”“价值判断”都表现出显著(SIG<0.01)的负相关,“权威认同”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SIG<0.01),只有“时间概念”和“性别认同”这两个变量没有相关性.“网络陌生交往程度”与“权威认同”这一变量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网络陌生人际交往程度的加深,越愿意服从家长、老师的管理.这可能是对现实生活关系冷漠的表现,也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感、自我约束能力提高的表现,但具体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考察.

4 总结

中学生使用网络的频率较高,多为每天一次.其中大部分同学在初一时,就开始结交网络上兴趣相投的陌生人.男生比之女生,高年级比之低年级同学更愿意添加陌生人为好友,添加的人数大多在10 人左右.

中学生网络陌生人际交往程度同其社会支持水平总体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倒“U”形变化趋势,猜测结交网络陌生好友可以在心理上对中学生带来一定的安慰作用,但过多的网络陌生交往则又带来负面作用.同时,中学生网络陌生人际交往程度同其社会适应水平及自我认知水平总体上呈负相关.总体上可以认为网络陌生人际交往对中学生社会性发展具有负面影响,且交往程度越深,负面作用越显现.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2]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郑淮.场域视野下的学生社会性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4]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2):98-100.

[5]邹泓,屈智勇,叶苑.中小学生的师生关系与其学校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4):77-82.

中学生网络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中学生网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中学生网络方面论文范文。

1、网络安全论文

2、网络营销论文

3、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

4、网络营销相关论文

5、网络论文

6、中学生数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