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类论文范本 和现代化气象科普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类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该文是关于现代化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现代化气象科普工作评估指标体系

摘 要 气象科普工作是全国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力量.经过几代气象科普人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我国的气象科普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如何能够进一步明晰气象科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能够有针对性地指导下一阶段的气象科普工作?如何能够更好地引领气象科普工作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要想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对目前气象科普工作的评估.基于这一理念和现实需求,本文立足于气象科普工作的评估,提出了气象科普工作评估指标的构建原则和方法,评价标准设定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评估指标权重的设置问题等,尝试构建一套针对气象科普工作的评估指标体系.

关键词 气象科普;评估;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95-0108-04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科普工作,一直把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当作科技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来推进.2002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06 年制定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2016 年,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明确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更是将科普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我国的科普工作已经取得了飞速的进步和不错的成绩,但客观来说,无论在发展理念、表现形式还是在内容策划以及运行机制上距离世界先进水平和公众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加强对科普工作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指标研究,进一步明确科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指导下一阶段工作、引领科普事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气象科普工作,尤其是正在业务化进程中的气象科普工作来说,开展相关工作评估指标研究和体系建设,对于有效引导和激励整个气象部门创新科普理念,指导和推进气象科普业务化、常态化、品牌化和社会化发展,建立科学规范的气象科普工作流程和体系都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对气象科普工作进行客观、公正和全面的评价,是我国气象科普工作实施科学管理和能力建设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开展科普效果评估及其相关研究的时间相对较早.1953 年,科普评估在美国已经作为一项专门的工作开展起来.1972 年,美国成立的国会技术评估办公室标志着美国科技评估的规范化和成熟化,并以其完善的评估机制、丰富的评估形式和内容影响了很多国家和其它领域,为后来的科普评估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20 世纪80 年代前后,欧美各国普遍开始开展科普效果评估,当时国际上主办了许多国际性的科普学术研讨会,开展了大量的效果评估活动.国外对科普活动效果评估研究相对比较深入和成熟,多以个案研究为主,大型活动如德国的爱因斯坦年评估,英国曼彻斯特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巡展评估,小型活动如对荷兰一个科学聚会活动的评估等.当然,也有对科普活动监测评估的一般性探讨,如探讨科普活动评估的目的以及国外科普活动评估的一些做法,但这些讨论都比较注重实际操作.另外,国外科普活动效果评估机制推崇第三方评估,自评估也有采用,评估手段以网络调查、问卷调查、访谈及观察法等为主,效果评估的主要指标包括活动的社会影响,活动对公众引起的态度、行为层面变化等[1].我国科普评估工作起步较晚,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对科普评估问题的探讨尚不深入,有关科普评估的系统化理论研究尤为少见.中国科普研究所是最早开展科普评估研究的机构,该所于2000年开始酝酿、设计、申请科普监评估方面的课题,2002 年正式立项并开展研究,2003 年形成了初步的研究成果《科普效果评估理论和方法》.随后,有学者运用此评估理论,设计并构建了科普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并对全国的科普效果分省、分区域进行了试评估.2005 年以后,随着科普评估理论研究的深入,实践也不断深入,陆续出现了一些科普评估的著作,如《科普效果评估研究案例》《科普效果评估的理论和方法》《科普项目管理与评估》等,科普评估在各个方面尤其是科普活动、展教、资源开发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如俞学慧从科普项目经费分配和利用的角度提出了一套科普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体系[2] ;郑念等对对科技馆常设展览的功能和效果表现、评估的维度和类型、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等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并设计了科技馆常设展览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3] ;胡萌等借鉴国内外科普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结合江西省科普实际情况,构建包括科普投入、科普社会环境、科普活动效果和科普综合产出效果等四个模块在内的科普效果评价指标体系[4].

而关于气象科普工作评估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笔者翻阅大量文献,仅找到陈翀等人进行的初步分析和研究.陈翀等对我国气象科普评估指标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并从发展规划、科普成果、组织能力等方面尝试提出了我国气象科普评估指标体系[5].但该指标体系主要用于气象科普的宏观评估,在具体运用时还需进一步设计和完善.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提出比较合理的气象科普工作评估指标,现有气象科普评估指标的设计比较粗糙并宽泛,并没有形成制度化、系统化和标准化的评估指标体系.所以本研究可以说是一次创新性的尝试和探索.

2 气象科普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原则

气象科普工作评估指标体系是按照一定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检查和评定其投入产出的效率和效果,以确定气象科普工作成绩的管理方法.构建气象科普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和独立性原则,即保证指标全面的基础上,尽量不相互包含也不相互叠加;

2)客观性原则,尽量避免主观评价,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

3)易获取原则,指标数据尽量容易收集;

4)精分性原则,即将各指标进行细分,达到较高的清晰度;

5)核心性原则,即指标紧紧围绕气象科普工作设定,充分体现气象科普工作特色.

2.2 指标选取方法与过程

本文对评估指标的选取方法主要有资料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工作分析法等.

1)资料分析法.在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气象科普工作的实际情况,以此提炼出符合本文选题所需的评估指标.

2)专家访谈法.选取气象科普行业管理层专家、基层应用者、科普理论专家等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专业人员,采取头脑风暴、专题访谈等形式对指标进行讨论筛选.

3)工作分析法.对气象科普工作的具体职责、工作内容、职业环境以及完成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相关条件进行分析,以掌握气象科普的工作性质、特点、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提炼对气象科普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指标.

在实际分析中,本研究指标选取的依据主要是当前的气象科普工作现状,尤其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我们只选择其中对工作影响较大的代表性指标进行评估.此外,根据拉斯韦尔的传播5W 模式,传播的过程分为“谁,通过什么渠道,说什么,对谁,获得了什么效果”.这个公式细分了传播的过程,对研究有重要意义[6].笔者使用传播学公式将指标分为3 个部分:谁;通过什么渠道、做什么;对谁、获得了什么效果.鉴于此,我们主要选取了组织机构指标、工作内容指标和科普效果指标,每一指标都有各自的侧重点.组织机构指标侧重点在科普机构的自身能力,工作内容指标侧重点在气象科普工作使用的内容和渠道,科普效果指标侧重点在气象科普工作取得的效益(具体见表1).

2.3 指标体系的具体阐释

依据上述的原则与方法,尝试提出了气象科普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具体见表2).一级指标分为组织机构、工作内容、科普效果3 类,下设12个二级指标,根据精分性原则,在二级指标的基础上,又下设28 个指标(详见表2).

2.3.1 组织机构指标

组织机构是气象科普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核心,直接影响科普工作的效益.结合目前气象部门的现状,将“组织机构”评估指标下设“人员结构”“经费投入”“工作机构”“制度保障”四个二级指标.其中,“人员结构”评估侧重评估科普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经费投入侧重评估经费的投入规模,管理机构侧重评估主体机构的统一性、对科普事业发展的支撑力度,制度保障侧重评估制度建设的完备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制度内容的完备性和标准化.在这4 个二级指标的基础上,下设“学历情况”等6 个指标(详见表2).

2.3.2 工作内容指标

气象科普工作内容主要是指气象部门根据国家科普事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业务职责的要求,在科学传播与普及方面所承担的具体任务、采取的具体行动以及要完成的具体工作.气象科学传播有四种主要渠道:媒体传播、教育传播、活动传播、设施传播.通过梳理,笔者将“工作内容”下设4 个二级指标,分别是“气象科普信息化”“气象科技教育”“气象科普活动”“气象科普场地”,分别从媒体传播、教育传播、活动传播、设施传播四个方面考察一个组织的科普工作内容的整体水平.其中,“气象科普信息化”指标考察气象科学传播的内容以及渠道建设情况,“气象科技教育”指标考察气象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气象科普活动”考察气象科学知识普及活动的规模和受众情况,“气象科普场地”考察气象科学传播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在这4 个二级指标的基础上,下设“内容建设”等10 个指标,关于各级指标的权重,主要通过聘请多位科普领域和气象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各分项指标进行权重设定,并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正后确定(详见表2).

2.3.3 科普效果指标

科普工作可以被视为一个科技传播过程.这个过程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目的,那么科普成效就应该以在科普过程中科普对象在接到科技信息后,经过选择、吸收、消化直到在思维、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发生为准.但是,科普效果又有其特殊性.既有明显的效果,又有潜在的效果.也就是说,科普对象在接受科技信息后,科普也许会明显地改变其思维、态度和行为,即产生明显的效果;也许科普的作用会潜藏在科普对象脑海中,经过不断积累、深化和发展,潜移默化地改变科普对象的思维、态度和行为,即产生潜在的效果.科普效果还有即时性效果和延时性效果之分.科普效果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评估科普效果时,应选取多元指标来评价科技信息传播的到达率、被接受程度、改变科普对象的程度.据此,将“科普效果”指标下设“气象知识普及率”、“媒体报道”“社会化程度”与“获奖情况”4 个二级指标,分别从科普对象受益程度、科普工作影响力、科普工作认可度和科普工作美誉度4 个方面考察一个组织的科普工作的整体成效.其中,“媒体报道”指标考察科技信息传播的到达率;“气象知识普及率”指标考察科技信息传播的被接受程度,“社会化程度”与“获奖情况”考察科技信息传播改变科普对象的程度.在这4 个二级指标的基础上,下设12 个指标(详见表2).

3 评估方法的确定

本研究首先根据指标的具体内容来确定该指标是“定量”还是“定性”的属性,然后根据德尔菲法来确定各个评估指标的权重(权重值详见表2).评估模型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7],通过建模分析,对气象科普工作进行层层评价,评价的结果取值范围为0 ~ 10,隶属一定的分值区间.气象科普工作评估模型如下:

式中:S 为气象科普工作评估总得分;Ci 为第i 个指标的分值;Wi 为第i 个指标在该指标层的权重;Bj 为第j 个二级指标在该指标层的权重;Ah 为第h 个一级指标在该指标层的权重;p 为一级指标个数,本模型取3 个;m 为二级指标个数,本模型取12 个;n 为指标个数,本模型取28 个.

4 结论

本文以气象科普工作为主要对象,尝试构建了气象科普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由于相关参考和可供借鉴的内容较少,所以本文提出的评估指标更多程度上是一种探索,这也就难免会有不足和缺憾.如各个指标权重的合理性、评估方法的选取等,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当前,气象科普工作已经成为气象事业科学发展和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开展气象科普工作评估,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气象科普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气象科普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所以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积极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促进气象科普评估研究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念,任福君,等.科普监测评估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俞学慧.科普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通报,2012,28(5):210-218.

[3]郑念,廖红.科技馆常设展览科普效果评估初探[J].魅力中国,2016(4):43-46.

[4]胡萌,朱安红.江西省科普效果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研究[C]//江西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年年会暨学术交流会,2013.

[5]陈翀,马孝文,李忠明.论我国气象科普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3):193-195.

[6]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刘晓静,梁留科.地质公园景区科普旅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以河南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J].经济地理,2016,36(7):183-185.

现代化论文范文结:

适合现代化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现代化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教育现代化期刊

2、商场现代化杂志社

3、教育现代化杂志

4、教育现代化杂志社

5、商场现代化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