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类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跟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问题盘点和路径庆祝第32个教师节活动暨2019中国教师论坛述要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供给侧改革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问题盘点和路径庆祝第32个教师节活动暨2019中国教师论坛述要

[摘 要]教师教育要为教师适应时代需求而加油助力.围绕“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这一主题,2016.中国教师发展论坛经过交流总结发现,当前教师教育供给侧存在产能过剩、师范院校主体地位下降、生源质量偏低、理论与实践割裂、教师队伍布局不均衡、职后培训脱离实际等问题,今后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坚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立GUS三方联动机制;完善教师入职标准,建立二级专业学院的机构质量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质量认证和教师资格认证“三驾马车”.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育供给侧;教师发展

2016年9月7-8日,庆祝第32个教师节活动暨2016.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在安徽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在教育一线工作的名师、校长汇聚一堂,围绕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并对如何推进与完善今后的工作出谋划策,献计出力.

一、教师教育供给侧的问题盘点

教师教育要为教师适应时代需求而加油助力,按照“供给自动创造它的需求”的逻辑,教师教育的供给侧就是“培养自动创造它的就业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供给侧改革主要包括条件端和培养端的改革,采取优化条件端资源的配置,鼓励教师教育机构创新,促进淘汰低端培养机构和专业,深化教师教育院校的改革.论坛期间,围绕这一主题,与会专家就教师教育供给侧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产能过剩,供给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师资需求

传统的产能过剩,一般针对“生产性产业”而言,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曹建海认为,产能过剩是指以固定资本、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投入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的最佳产出,超过了由市场需要决定的实际产量的状况.农场、工厂、医院、饭店、学校的最佳产出问题,可以适用产能过剩的概念.数据显示,2006 - 2015年,我国平均每年师范毕业生为70.16万人,而只有27 .89%的师范毕业生能进人中小学教师岗位,每年录用的中小学教师中,至少有20%来自非师范类专业.某著名大学附中近3年的招聘数据显示,师范生只占新教师的30%左右.一方面是“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是多样化与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中小学从师范院校招聘新教师数量有逐步下降趋势.当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对优质师资需求有所不同,尤其是高中课改推动了多样化的需求,导致有些中学甚至不从师范院校招聘新教师,作为教师供给的主体,师范院校不能满足需求侧,这让我国的教师教育面临尴尬.接受专业教师教育的师范毕业生,竟然在教师就业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有学者对此表达了沉重的忧虑:“师范类院校到底应该向中学提供什么样的教师?”对此,与会专家提出以下可能的改革方向:一是要将教师教育从需求侧向供给侧调整,提高教师培养的规格和层次;二是化解当前存在的教育供需矛盾,通过改革形成丰富、多元、可选择的供给侧结构;三是强化省级统筹,充分发挥省级人民政府统筹教师工作的特有功能与上位优势;四是明确责任主体,统筹省级有关部门的教师供给职能,在省级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中下设教师工作领导小组,预测和规划省域辖区教师需求与补充机制,指导高校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调控教师供给的类别与数量.

(二)师范院校主体地位下降,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不完善

当前教师教育的供给机构中,除了原有的师范院校以外,越来越多的综合院校也参与到教师的培养队伍中来.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我国开设此专业的院校中,师范类院校占42%,而非师范类院校占58 010.从教师培养规模上看,截至2015年,在不计算研究生学历层次师范生的情况下,我国各类教师教育机构共有在校师范生1 301 554人,其中,综合大学培养的教师超过了师范大学的总和.当前,有部分师范院校直接转型为综合院校,也有部分师范院校正在努力想办法转向综合性大学,功能定位发生偏移,削弱了师范院校原有的教师教育办学特色.但是,综合性大学与非师范院校如何利用学科优势,积极参与并努力办好师范教育的机制尚未形成.同时,地方师范院校以及升格、合并至地方师范院校的原中师学校的管理体制还需进一步理顺.

与会专家讨论的解决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教育体系从师范院校为主、综合大学参与的体系向分类、分层的二级专业学院体系调整;二是加强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如广东省师范教育体系改革中,调整了非普通高校教育类专业设置,取消了教育类专业的招生,已设置教育类专业的普通高校调减招生规模,不再安排新的招生任务,同时,加强教育类等专业申报设置的规范管理;三是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学校迈进的同时注意保留自身的教育特色,形成新师范化;四是综合大学教育学院找到新方向,发挥自身的职能;五是推动师范院校办学体制改革,统筹规划师范教育的办学布点,推进师范教育层次及专业结构调整.

(三)生源质量偏低,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下降

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生源质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下降,越来越多的优秀高中毕业生优先选择综合理工类大学,即使是师范大学也选择非师范专业.“最好大学网”公布的2016生源质量排行榜显示,排名前50所大学里只有两所是师范大学,分别是排名第17的北京师范大学和排名第36的华东师范大学.有学者建议,师范院校要把“托底性”生源质量向“基线性”生源质量和“选拔性”生源质量调整,从“人口”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也有学者提出改革生源遴选方式,提高生源质量.如设置免费(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实行订单式培养,提前批次录取;实施初中起点六年、七年一贯制培养;采取“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实行“高考、会考、面试”相组合的“三位一体”招生机制等.总之,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师范院校紧跟改革步伐,提高生源入门门槛,保证师范毕业生质量,适应当前社会需要.

(四)理论与实践割裂,新任教师岗位胜任力堪忧

教师职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职业.教育和教学实践可以使师范生迅速了解一线教育的实际状况,消化教育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专业思想和职业情感.同时,通过实践可以有效提高师范生处理师生关系的技巧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但是当前教师教育供给侧现状则是与实践严重脱节,入职后缺乏对基础教育实践的具体认知,设计教学和课堂组织能力欠缺,“不会教、教不会”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专业素养上表现欠佳.主要原因有:一是责任缺欠,中小学校承担教育实习工作的非制度化,不利于工作的常态化和规范化;二是需求缺乏,师范生非教育系统的就业取向,导致实习流于形式,实习基地名存实亡;三是建设缺欠,当前“流行”的分散实习不利于实习基地系统规范建设.与会专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一是创新教师规范化见习制度和师范教育管理制度.二是强化实训实践,提升从教素养,整体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系统构建实践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形式.同时加强志愿者支教,通过省级统筹,县校合作,遴选优秀师生,组成师生协同发展共同体,赴农村支教.三是创建教师教育的第三空间,跨越大学、中小学和社区教育的边界,创新教师教育者的角色,设立混合型教师教育者.

(五)教师队伍布局不均衡,教育公平需进一步推动

优质教育是人民满意的首要条件,教师是优质教育的第一要素,教师问题是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与会专家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数据显示,教师教育者普遍短缺,除“非特定学段学科”教师教育者外,生师比均超标;东、中、西部教师教育者队伍学历依次降低;部属、省属、其他院校教师教育者队伍学历依次降低;东、西、中部地区教师教育者高级职称比例依次降低,“中部塌陷”.

二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资源配置.以特岗教师为例,国家快速补充、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缓解农村教师严重短缺的局面,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增加学校和社区活力,但同时要注重提高农村教师发展的内生动力,边远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目标要达到量足、合格、稳定、敬业.三是优秀乡村教师的品质特征.有学者从积极的角度研究了高质量乡村教师应当具有“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韧性特征,提出了十项主要特征,如对教育的情怀、热爱与价值感、对孩子的爱与责任感等.四是培养教师队伍的教育者自身水平值得商榷.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在培养未来教师的过程中,承担大量教学任务的教师本身多为非一流教师,知名专家、教授的大部分精力用于科研、管理而非一线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供给的质量.

(六)职后培训脱离实际,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

除了职前培养备受关注外,教师职后培训也是本次论坛讨论的重要议题,多数专家都一致提到一个突出的问题,即培训供给脱离教师的实际需求.

主要原因有:一是行政组织主导培训实施,培训的行政色彩浓厚;二是行政指令确定参训对象,教师没有选择的机会;三是目标导向确定培训方案,导致培训供需脱节.与会专家认为培训服务的提供者、生产者和消费者要三方协同联动分析实际需求,制定可行方案并最终评价培训效果.具体表现为: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服务要求,加强协同统筹,发挥行政服务职能;中小学校应明确服务需求,搜集需求信息,提供学校和教师实际问题;培训机构要了解供给方的要求和消费方的需求,有机整合培训要求和需求.三方协同联动的运行机制要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

一、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策略

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四个“引路人”的定位,凸显了习总书记和对教师地位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时代呼唤高素养的教师队伍,迫切需要教师教育供给侧的深化改革.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一方面是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使其更贴近学生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对准未来社会的需求.

另一方面是丰富教育供给结构,形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的新供给侧结构.

(一)坚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身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培养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坚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朱永新认为,教师需要专门培养和培训,需要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能力两个方面.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教师需要具备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到教师需要具备的学科知识,再到教师如何与学生相处、如何爱护学生、如何指导帮助学生成长,都要从“教育专业”中学习.我国未来的教师培养体系,应该从国家利益和民族未来的战略高度强化顶层设计,坚持以师为本,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确立教师教育体系的相对独立与完整.

(二)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立GUS三方联动机制

当前我国各省区基础教育发展阶段不同,教师供需各异,以省为单位研究教师供给,有利于因地制宜,增强实效性,克服“一刀切、齐步走”.要强化省级统筹,充分发挥省级人民政府统筹教师工作的特有功能与上位优势,建立政府、高校、中小学校(GUS)三方联动机制.通过课堂对接,实现中小学和高校师生的多元互动;通过协同教研,推进团队合作,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发展;通过任教,打造“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结构合理、互惠双赢”的教师教育共同体;通过资源共建,加强教师教育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三)完善教师入职标准,建立质量认证“三驾马车”

完善教师入职标准,使用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可行的指标描绘“合格甚至优秀教师”的要求,使其成为教师培养和考核认定的依据,从入口保证教师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教师准入门槛不高,教师资格证通过率高、含金量低”等是本次论坛多次被提及的问题,明确入职标准的迫切性可见一斑.2012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就已经提出“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因此,今后要让二级专业学院的机构质量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质量认证和教师资格认证成为教师教育质量认证的“三驾马车”,引发积极的政策联动效应,扩大优质教师资源的增量,盘活现有教师资源的存量,有力促进教师队伍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供给侧改革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供给侧改革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供给侧改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改革论文

2、政府会计改革论文

3、改革开放的参考文献

4、改革和开放杂志

5、教育改革论文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