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方面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身在北川,囿于厨房和爱又如何?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这篇厨房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身在北川,囿于厨房和爱又如何?

本刊记者 王欣芳

风物篇——

一块腊肉的价值自觉

北川全境皆山,到达那日大气降水.只一会儿工夫,路边山尖披上白雪,行于山脚的我们则氤氲在雾气里.湔江顺山势奔流而出,虽不是旺水期,却也有几份荡漾.我们很是羡慕,认为北川人民远离雾霾和世俗,好像生活在唐诗里.

可是一转进路边羌寨,这种唐诗印象逐渐淡化,羡慕却更深了.

青片石瓦,四角碉楼,以及屋顶房檐的白石,无不在强调云上民族的浪漫.最诱人的,是青石板街巷两边,家家户户门前廊下,密密麻麻地挂着的,一串串腊肠、一条条鱼干、一只只腊鸡腊鸭腊鹅,一块块腊肉,间或还有腊猪头腊猪舌腊猪耳.

只要能想的到可酱可腌的吃物,都在冬季的光晕中熠熠生辉,晶莹剔透的黄和油脂欲滴的酱红,浓墨重彩地涂抹在北川城中.我忍不住放慢脚步,百般乐意地走在没有暖气的三九季节里,恍惚间,已经分不清引诱自己的是腊物,还是挥之不去的腊香.

悬挂着腊肉的市井真是一个好地方,而被人间烟火包裹着的北川仿佛不是在出卖手艺,而是在传承生计,就如同古法腊肠制作工艺的传承.

腊肉是山区羌族储存食物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新鲜猪肉吃不完,就要想办法腌起来.在每年“羌历年”(农历十月初一)过后,在北川农村,几乎家家都要腌制腊肉.将食盐伴着花椒、胡椒、茴香、桂皮等食材香料热炒后,均匀涂抹在刚杀好的猪肉上,经过简单腌制后放在通风阴凉处,经两月自然发酵、风干后,再用松柏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斯时,普通的猪肉便成了色泽金黄、肥而不腻的北川腊肉,可以一直贮放、食用到第二年过夏.这样的过程,已经循环往复一两千年了.

其实南方有腊肉也不稀奇.但北川腊肉的优势在于传统选料和制作技艺上.由于北川山区交通不便,村民多自给自足,制作腊肉的年猪便只有就近用杂粮、野菜和山泉水喂养,腌制熏干用料也只能就地取材.由此制作出的腊肉,脂肪全部分解,并带有淡淡的松柏香味,延续到现在,工艺一直没变,保留了独特而地道的品质.

据说腊肠是北川年夜饭必备的下酒菜,那一圈绕着一圈的肠,寓意“团圆长久”.人们将香肠排骨、腊舌头、五花肉煮熟切好后好直接装盘,热烘烘的窝窝头、荞麦饼子、干饼子、火烧馍馍刚出锅,将腊肉夹在其中,别有一番味道.

有意思的是,冬日里,北川人支起桌椅板凳,不紧不慢地做起茶点酒饭的生意,家常的茶和家常的菜,公道、分量充足;外乡人就在这一派拥挤聒噪又垂了腊肠的帘下不紧不慢地享用着,其中腊肠是必点之物.那份人气尽喧,让成人也生出孩子心,不知不觉中对年有了期盼,过年其实要的就是这般灯红酒绿、人气兴旺、人声鼎沸.

食物篇——

不精英,亦无功利

虽地处美食发达的川蜀,但若仅以“麻辣”二字概括北川食物,未免轻率.这里的餐桌食物,有章法也没章法,有规矩也没规矩.

说他有章法,一只羊能翻出三种花样.烤全羊适合聚会,宰杀清洗好以后,便抹上特制的酱料,从中午以后便架在火堆之上,以文火慢烤8个小时左右.成品外表金黄油亮,肉焦黄发脆,内部肉绵软鲜嫩,羊肉味清香扑鼻.烧羊排老少咸宜,烧得发红的木炭、小黄泥炉、高身瓦煲,再将食材接二连三放入锅中,做菜的师傅将出锅的时间掌握得恰到好处,所烧出来的羊排骨,一咬即可骨肉分离,入口即化.及至冬季,羊肉汤又必不可少,先将羊肉、羊杂在锅中稍稍煎炒,再加上羊骨汤、适量的鲫鱼和乌鸡,佐以当地的药材和香料,大火翻滚过后再以文火慢炖五个小时左右,雪白羊汤全无腥膻,入口极香.

说他没章法,别家玉米做饼做粥,北川羌人偏要晒干磨成粉,与大米同蒸,叫做“金裹银”.别家荞麦煮面蒸馍,羌族同胞偏要做成血馍馍:当季的荞麦面在粗瓷大盆里静候,新鲜猪血倒进盆里迅速混合搅拌稀释备用;土灶头麦秆柴文火热锅,倒进少量的面糊煎成薄饼,摊饼色泽棕色,轻轻一揭即可出锅,圆圆的一张张像纸一样叠加起来,放凉切菱形小方片.想吃了,加葱姜调料炒一盘就是了.

说他有规矩,贵客盈门,必须待之以诚、以礼,端十大碗上桌.选择数字“十”,有十全十美之意,首先是食材上的丰盈,土山羊,跑地鸡,亲手所磨的石磨豆花,摊得厚薄合适的荞面馍馍,配上腊肉一起,让人食指大动.做法也是多样,整个宴席蒸、炖、炒、煸、爆,冷盘看刀工,热的看火候,荤素搭配,辣淡分明.

说他没规矩,作为陌生人,来到任何一张餐桌上,表情都是放松的、充满期待的.和前来取经的名厨、本地乡绅或者文艺青年一起吃,都跟围坐在一个烧豆腐干的大妈周围没有区别,而且越吃越有兴致,以至于跟素未谋面的拼桌者攀谈起来.

北川馆子里那些家常菜透着一股亲切,总觉得是走上了谁家过年的餐桌,有一种暖洋洋的丰盈.

一家名为西羌牛肉的餐馆,下午五点刚到,雅间已满.我们一行八人围在大堂圆桌上.店家先端来一只超大号寿喜烧同款锅,内有青色牛油清汤,后端来四只土碗,分别盛满香菜、小葱、青椒酱和炒过的黑米.又配了八人份的杯盘刀叉.正纳闷这是何种吃法,“老司机”已将煮沸的清汤盛入碗中,酌情加些香菜和小葱,却撒了一大把黑米.照样来一碗,汤头硬朗,黑米清脆,走了一下午山路的寒气顿时消弭一半.享受间,店家将大片牛肉放进锅中,又给每张碟子里添了喷香的辣子.等牛肉八成熟,捞出来,刀斩叉取,蘸一点辣子:嗯,怎么说呢,我等长期减肥中的非肉食性人类,吃了两大块,意犹未尽.

如果在乡间,碰上土灶大锅也是幸福.嵌在土灶锅台里的大锅,容量超大,一整只鸡放进去也绰绰有余.烧柴火时,一般要先加树叶草棍等引燃,再塞入能烧很长时间的大块柴火,万能的大锅啊,文武双全,炒炸炖煮蒸,反正做什么都好吃.

在北川,你会发现不精英、没有功利色彩地吃,是多么的合心合胃.

杯中物篇——

带你遍饮北川的酒

羌人喜饮酒,也善饮酒.大到宗教祭祀、还愿、冠礼、婚丧嫁娶、节日庆典、修房造屋,小至日常生活中的生产劳动、招待贵宾、朋友聚会,都以酒助兴.他们逢酒必歌,有酒必舞,再加上悠扬的羌笛声,羌族酒杯中蕴含的是一种文化底蕴和生活情趣.

第一杯:马槽酒

初到北川,主人设宴.待客的是马槽酒.酒杯只有半截拇指大小,据一行文科生的估算,清亮亮的注满也只微一抬头的量.

出于对52度酒精含量的敬畏,绝不敢太过放纵.但马槽酒口感绵甜净爽,酒体丰满,也的确不上头、不刺喉.

马槽酒出自马槽乡.因独特地理位置和岩层结构,马槽乡的山泉多为岩间浸出水,水质甘甜可口,富含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其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酿酒,自古以来就有民间私酿的传统.据《石泉县志》(石泉县为北川县曾用名)记载自清代同治年间就有酿酒作坊大小数间分布在马槽乡境内.

马槽乡现有一座始建于1683年的老酒厂.清代同治年间进行维修过一次,至今保留完整.老酒厂人用丘区玉米为原料,取海拔3000米以上高山泉水,纯粮固态发酵,手工酿制而成,是风格淳朴的清香型小曲白酒之典范,被称作北川的“五粮液”.

第二杯:蜂蜜酒

初尝蜂蜜酒是在石椅羌寨.

酒盛在粗陶土碗中,香香甜甜似一泓清泉.同行的北川朋友正说道“这酒只有八度”,几位美丽的羌寨姑娘便华服而至.她们天生好嗓子,连唱三首原生态羌歌,每首结束都跟一句“西斯库,撒!”,我们就被催促着连干掉三碗蜂蜜酒,晕乎乎如坠仙境.

这时朋友才有机会接下去说道:“这酒只有八度,但后劲大,俗称‘见风倒’.”

第三杯:煮啤酒

在北川,煮啤酒倒是常见.一起吃饭,有人不想喝酒,旁人就说“那来一杯煮啤酒吧”,作用相当于饮料.

啤酒不拘哪一种,加醪糟、枸杞和大枣同煮,翻腾辗转间酒精几近挥发.口感甜,带一点啤酒香,也有饱腹感.煮啤酒好复制、易推广,最宜浅饮轻酌,慢慢就陷入一种很开心的状态,整个人快乐的不得了.

同行的文化版小编向新朋友介绍北川煮啤酒,刚说到枸杞大枣,旁边被斟满白酒的山东老乡就已经老大的羡慕:“谁不愿意喝?简直就是补品嘛!”

第四杯:咂酒

跟伙伴逛巴拿恰商业街,本要寻一双羌绣云云鞋,却误入小酒馆.瓶瓶罐罐缸缸瓮瓮间,桂花酒香气浓,有48度;梅子酒的味道还不比俏雅好;倒是咂酒,入口带点酸味,有回甘,18度的酒精含量也适宜,引得我们赞叹不已.

据说咂酒的制法方法并不复杂,先用杉木甄子将青稞、小麦、大麦或玉米蒸熟,将其倒在簸箕里,晾至微温,拌上酒曲,然后装入大酒坛中封严,并用草覆盖酒坛.七天后,发酵成香醇美味的“咂酒”.羌族同胞在饮用时会向坛子中注点水,用细竹管吸饮,男女老少轮流吸,吸完再添水至味淡后食渣,俗称“连渣带水,一醉二饱”.

我们没有找到细竹管,连塑料吸管也没有.巴拿恰广场有一堆篝火,穿着羌族服装的少男少女们正在跳沙朗.我们只是不近不远地坐着,一人一杯咂酒,一口一口,将醉美的味道记在心里.

厨房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厨房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厨房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贝太厨房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