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喀赞其守艺的手艺人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和喀赞其守艺的手艺人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这是一篇与喀赞其守艺的手艺人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喀赞其守艺的手艺人

撰文·摄影/ 李剑

在伊宁市喀赞其的巷子深处,有许多小小的门面.随便走进一家,就能看到简陋的店面里,一个手艺人安详地坐在里面,敲敲打打,缝缝补补.他们工作时总是不紧不慢,对要完成的活计,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好”.每一双鞋子,每一个马鞍,每一只铁皮桶,每一座馕坑……它们不仅仅是等待销售的商品,还是每一个手艺人的脸面,或者说,是他们用几十年时光雕琢出来的作品.

手艺人,这个在越来越快的世界里仍然存在的词汇,说出来,就含有一种浪漫气质,令人动容.也难怪走进喀赞其,总能让人感觉到时光悠远.这些巷子深处的手艺人,用不变的生活节奏、自古如此的对待手艺的态度,锁住了奔忙的时间.

做皮鞋的手艺人

喀赞其自古就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其(音),维吾尔语,多指擅长某一技艺的匠人或艺人.从前,在工业发展还未席卷整个世界的时候,喀赞其里生活着制作皮革的昆其,钉马掌的塔克其,打馕坑的托诺其,制作铁皮桶的切克来其,制作陶瓷的塔瓦克其,制作花帽的朵普其,种菜的扩克其和制鼓的纳格尔其.

随着生活节奏渐快,标准化生产的商品充斥了店铺街头,手艺人慢悠悠打造出来的商品成本过高,无疑不具优势,故而渐少为人问津.从前繁荣的“其”文化也逐渐在喀赞其里凋零.不过,虽然手艺人在现代社会里已属凤毛麟角,但在喀赞其里仍然能不时瞥到时光的余影.

就像那一日,我走着走着,就走进了斯木拉音和阿不都沙拉木的鞋店.

店面没有任何标识,一间不大的土坯房,两扇锈迹斑斑的铁门大敞着,挂着紫红色的纱帘.斯木拉音和阿不都沙拉木两人一前一后,坐在店里各自忙碌.店里面摆着做好的皮鞋和需要上底的鞋面.小锤轻敲,剪子“嚓嚓”有声.

斯木拉音就是鞋店的招牌.能说一口流利汉语的阿不都沙拉木说,只要走进喀赞其,问“斯木拉音的鞋店在哪?”没有人不知道.这家鞋店在伊犁街的一个拐角处,已经开了30 年.

相比较表达,斯木拉音更擅长做鞋.他坐在店门口,小心细致地剪裁鞋底样子,打磨皮革边缘.关于小店的历史,都由小他8 岁的阿不都沙拉木告诉我.

阿不都沙拉木12 岁时被父母们送到店里学做鞋手艺.“家里穷,父母想,我学门手艺,就不会成为混混了,日后还会有口饭吃.”阿不都沙拉木说,他跟一位老手艺人学艺三年,学成后,就以做鞋为生.他跟斯木拉音也已经搭档做鞋20年了.

做鞋,是一门耗时间、需要坐得住的手艺.这是阿不都沙拉木做鞋20 年的感悟.

如今,他和斯木拉音一个做鞋帮,一个做鞋底,从早上北京时间9 点半到店里,到晚上11 点离开,平均算下来,一天一人能完成一双具有民族风味的手工皮鞋.“全手工的,底子、帮子,都是手工敲出来、缝出来的.”阿不都沙拉木笑着说,“如果有人有需求,也能订做,想要什么款式,什么颜色,用什么样的鞋底,我们都能满足.”

“只是,”阿不都沙拉木环顾一下这间再不能更熟悉的小店,惆怅地说,“现在材料费贵,房子租金高,一双手工皮鞋的也就比较高.很多人都接受不了,不买.这样,继续做鞋的手艺人自然也少了.我们店,也指不定哪天就倒闭了.”

他继续用小锤子敲打鞋底上的小钉子,神色认真:“那样我会非常难过,好不容易三年才学成手艺,又做了这么多年.”

他继而道:“我要是做出一双新鞋子,别人穿上舒服,我会比他更高兴.”当然了,每一双鞋子,都是他耗费心神的作品.

馕坑后的艾则拜提

伊犁街18 号,是艾则拜提的家.从他家的门前过,就能闻到一股潮湿泥土的气息.探身朝门里张望,狭长的院子里,摆着两溜新鲜的馕坑.红色的坑身潮润.

艾则拜提正坐在院子一侧的凉棚内休息,衣襟、裤腿上,都是绯色的泥土印记.他今年56 岁,已经做了35 年的馕坑.兄长是他的师父和搭档.从他黝黑的脸孔和粗糙的手上就能看出,打馕坑是一项下苦力的活计.每年从2 月份开始,天气好的时候,艾则拜提就开始与哥哥在塑料帐篷里一起打馕坑.等到冬天过去,打馕坑的活计就转到了院子里,直做到深秋天气转冷.“打馕坑的日子得依据天气来,因为打好的馕坑需要依靠太阳晒干.”艾则拜提说.

打馕坑有很多步骤.打馕坑的土,是从潘津乡煤矿后面的山上买来的红土.这种土粘性好,不易皴裂. 然后和泥巴,将掸好的山羊毛铺洒进泥巴里,增加馕坑的牢固性.接着把揉弄好的泥巴放到木板上塑成一条条长方形,弄上5、6 条,将它们围起来,一个馕坑才算做好.

艾则拜提指指院子里那些敞着大口的馕坑说:“到明天,就已经晒了四天了.晒好了,再在上面围个口,8 个新馕坑就出来了.”

他坐在凉棚里算,前天卖了一个馕坑,昨天也卖了一个,今天没有生意.“一个月卖馕坑赚的钱阿朗阿朗(马马虎虎)够一家四口人开销.”他笑道,“没有剩余的.”

一座座手打的馕坑里,日后会飞出一个个金黄喷香的馕.而每一个馕坑后,或许就是一个人与馕坑共度几十年光阴的故事.

吐尔汗的铁皮加工店

要是放在过去,吐尔汗·吐尔逊应该被称之为切克来其——做铁皮桶的人.但现在,不好以此命名.现代人生活中的铁质用品更多了,除了做铁皮桶外,吐尔汗还做铁皮盆、铁皮铲、铁皮漏斗、铁皮壶等等家庭用具.我问他,应该怎么称呼这家小店呢?他的儿子泰来提想了想,说,应该叫铁皮加工店.

吐尔汗·吐尔逊与铁皮加工结缘,是在近50 年前.

其时,他15 岁,向汉人街的一位老师傅学习做铁皮用品的手艺.老师傅年逾六旬,看上去和蔼可亲.他教导吐尔汗·吐尔逊,既然是门手艺,就要学好、做好.

吐尔汗从做铆钉、垫片开始学起,三年学成.1971 年,他通过接受再教育,进入伊犁第二毛纺厂工作.“在毛纺厂我也没有荒废手艺,给毛纺厂做铁皮大烟囱之类的铁皮制品.”吐尔汗·吐尔逊说.他在20 年前开了铁皮加工店,日常由徒弟们打理.他在下班后和休息日,就到店里忙碌活计.他的儿子泰来提也时常在周末和寒暑假到店里帮忙:“爸爸工作太忙,我在15 岁的时候,就会做铁皮用品了.”

3 年前,60 岁的吐尔汗·吐尔逊从毛纺厂退休,正式经营起了自己的铁皮加工店.每天早晨,这位目光炯炯的老人在北京时间10 点钟到达位于前进街上的店面,将里外收拾一番,然后开始做别人订做的用品:“当天要是没有订做,我就自己做一些最常用得着的铁皮用具.”到下午七点半,他便收拾收拾,下班回家.

“我喜欢做这些,一天不做就不舒服.做出的每一件东西,都是我的宝贝.”他指着不大的店面里,到处摆置的银光闪闪的铁皮用品,解释退休后选择继续开铁皮加工店的原因.

只是,店里一直都是老人家一个人.泰来提有了其他的工作,店里也没有再招徒弟.“倒是有想学的,但我不能招了.我现在年龄大了,店能开到哪一天,说不好.招一个徒弟,三年才能学出师,要是中途我有个啥事情店开不了了,不是耽误人家的时间了吗?”

作为一个手艺人,除了要对自己的手艺负责外,也要对徒弟的手艺负责.不然日后说起,人们会说:“这是哪个师父带出来的徒弟啊?”言语里都是对师父的轻慢与指责.

马鞍店里的镇店之宝

阿布都吉力的马鞍店也位于前进街上.我抬脚走进一个高高的门槛,就能看到一间还算宽敞的土坯房里,摆置着许多半成品马鞍.阿布都吉力坐在一个柜台后面,腼腆地笑着:“我的汉语说不好.”

因此,我们只能做非常简单的沟通.但就是在这样简单的对话里,也让我感受到了一个手艺人对家传手艺的珍视.

阿布都吉力位于前进街上的马鞍店开了12 年了.事实上,他们家祖辈都是做马鞍的手艺人.他的手里有一套铁打的图章,由他的父亲传给他.“这套图章有130 年了,是我们马鞍店的招牌.”他拿图章给我看,“现在就算有人出3 万块钱来买我这套图章,我也不会卖.它是我们店的招牌.等我老了,也不卖,我要把它送给我最好的兄弟.”

我用手托过这套图章,能感受到手心一沉——非常重.这套图章会印在做好的马鞍上,同时,还会在马鞍上印上阿布都吉力的名字.“以前印爸爸的名字,爸爸去世了,现在印我的.”他笑着说.对于一个手艺人来说,他的名字,就是品牌.

阿布都吉力的店里现在一共有三个人,一对兄弟俩和他.他在大约四五年前,在伊宁市人民医院附近租下一个店面.他负责在那里卖马鞍,兄弟俩负责在前进街的店里做马鞍.“一个月,我们能做120个左右的马鞍.”阿布都吉力说,“卖马鞍的生意挺好,伊犁各个县里的人都会来我们这买马鞍.哈萨克斯坦那边的人也来买.他们两个月来一次,每次来,都到我们店里拿五六十个马鞍.”

他是我见到的手艺人里,对从事手艺活这个行当,最充满信心的一位.这种信心,在当下也显得脆弱.毕竟,马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正在渐行渐远,对马鞍的需要也会越来越少.

不过,纵使时代如何改变,多少行当在时代中淹没,永不过时的,大约会是手艺人对待手艺的那份认真,和那份骄傲的心气儿——对要完成的活计,永远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好”.◆

喀赞其守艺的手艺人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喀赞其守艺的手艺人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喀赞其守艺的手艺人方面论文范文。

1、艺乐杂志

2、环艺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