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方面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与族群的记忆:西部地区祭祀性民俗体育的人类学湘西瑶族村寨舞虫灯的田野调查报告有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该文是关于民俗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族群的记忆:西部地区祭祀性民俗体育的人类学湘西瑶族村寨舞虫灯的田野调查报告

摘 要:运用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从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视角对湘西瑶族村寨祭祀性民俗体育舞虫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舞虫灯祭祀仪式由打鼓敲锣、插秧舞、舞虫灯、打猎舞组成;该仪式起源于民间传说,其变迁经历与瑶族村寨的变迁同呼吸、共命运;族群的记忆是瑶族人民至今延续舞虫灯民俗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族群;祭祀;民俗体育;舞虫灯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7)02-0055-04

族群的记忆是人类社群延续繁衍的根,前人对族群的研究侧重于其历史渊源与迁徙.在体育领域,运用人类学理论,从一个族群的记忆人手,探索族群记忆对民俗体育活动延续、发展的相关研究甚少;“田野”是人类学家以及人类学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也是人类学研究任何人类问题的基础,优秀的田野调查工作者应力争做到“成为当地人生活的共同分担者和分享者”[2].在对瑶族民俗体育活动进行田野调查时采用多次、短期、针对性、深度访谈式研究.笔者前3次对温溪村进行田野调查时,是在2014年9月12日一12月8日期间,询问了一些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民族历史、民俗活动、生活习俗、宗教民俗等基本情况.第4次是2016年6月18日-23日,在人类学整体观理论指导下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由于有前几次的调查和前期的准备,这次的调查开展得很顺利.在乡政府领导以及村干部的帮助下,询问了当地比较有名气的瑶族文化研究人员和瑶族舞虫灯传承人以及普通村民、县文化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负责人、广播电视台负责人等,共计20多次,拍摄照片200多张,视频100多分钟.利用文献法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弥补了研究上的不足.

1族群记忆之舞虫灯

舞虫灯是温溪村瑶族人们祈求丰收的祭祀性民俗体育活动.“虫灯”由鸡头、龙身、鸡尾组成,长8~lOm,因鸡要啄虫,故用龙身显威,鸡头、鸡尾、龙身用竹扎成,鸡头用红纸糊,龙身用白布连接,鸡尾用白布糊.还有一人是拿“虫棒”(用枫树叶扎成)带引虫灯的走向,与今天的舞龙相似.现在舞“虫灯”者基本上都是村寨里中年男子,一般有10个人左右.舞虫灯开始是要进行请神仪式,是由村里德高望重的巫师(法师)进行请神,地点一般在村路口的庙里举行.祭祀完后在表演时,一般都会有锣鼓声相伴,还有一群妇女紧跟随后,他们在山林里、田坎上紧跟虫灯,齐声吆喝,寓意是雄鸡啄虫、为村除害.“虫灯”舞完后,还要进行烧灯“送神”仪式.

1.1 舞虫灯祭祀民俗仪式的人类学解读

胡小明等认为,对那些处在偏远地区、历史内容缺乏但又具有个性化的关键信息进行参与性感知是对其更好的解答.笔者两次对温溪村的民俗体育活动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族群留下来的民俗活动已不多,以前的瑶族舞大龙、占卦打猎、射弩等民族特色传统项目已逐渐流失,现在留存下来的有舞虫灯、打霸王鞭、赛龙舟等少数民族传统项目,而且这些民族特色项目也面临流失的境地.由于村寨里无现成虫灯(舞完虫灯进行烧灯仪式,无现成虫灯),笔者通过多次对当地的传承人、组织者、表演者进行深度参与式调查,对舞虫灯的影视资料、文献古籍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整个过程分为锣鼓开场、舞虫灯、打猎舞等几个部分.

1.1.1 开场——打鼓敲锣

舞虫灯前必须要进行打鼓敲锣造势,打鼓队人员不固定,但是都必须穿瑶族服装,一般2人抬鼓,1人敲鼓,击鋩者1人,击镲者1人,地点一般在村的空地上.听村寨里老一辈讲,打鼓敲锣一是为了告诉本村和邻村的人这里即将进行活动,起到传递信号的作用,二是为了告诉周围的各路神灵来此保佑族群的一草一木.据当地村干部介绍,以前打鼓敲锣的是一群年轻的小伙子,近几年来随着青年人的外出务工,现在打鼓敲锣的基本上都是村里的中老年人.老一辈在打鼓敲锣的手法、技法、力度、韵度上都非常讲究,注重神形兼备,和谐同一.在开鼓之前要进行祭鼓仪式,法师在念完祭词后,要放鞭炮后再击鼓.

1.1.2 ——舞虫灯

打鼓敲锣表演结束后,进行的是主角一一舞虫灯.虫灯跟今天的龙灯差不多,但是头部却是用竹子编撰的雄鸡头,外表用红纸进行包裹,中部与龙灯基本相似,尾部是白色纸张裹成的鸡尾.在舞虫灯之前也要进行祭祀请神仪式,祭祀品有猪头、全鸡、水果、香纸等.祭祀在村口的四官殿寺庙前进行.祭祀全程由法师进行操作,法师全身着法师服装、并在法事前3天不能食狗肉,据说狗为瑶族神灵,如果3天之内吃了狗肉,法师的做法将不灵,舞虫灯就不会起到实际的效果.法师在念完请神书后拿着道符围着虫灯转一圈,然后将道符在虫灯上来回舞动.请神仪式结束后,锣鼓齐天,放鞭炮,通知神灵,舞虫灯即将开始.虫棒是虫灯的引导者,虫灯的鸡头跟随虫棒进行舞动,意为鸡头啄虫.表演者跟随虫棒舞进山林、舞过田坎、舞过地边,期间遇到空旷之地还要进行形似舞龙的翻滚、抢龙珠等动作表演.虽然舞虫灯动作与舞龙灯表演动作基本相似,但是舞虫灯的内涵和过程不同,内涵是瑶族人们希望通过舞虫灯使农作物的病害得到一定的缓解,过程是由请神、舞虫灯、送神组成.在舞虫灯过程中锣鼓队在最前,虫灯队在中,瑶族妇女走最后.虫灯按照规定的线路舞完后,一般会在村寨的最高处进行“烧灯“仪式,意为送神.法师将舞完的虫灯放在一个八卦上,然后做法,在虫灯的全身倒满酒精,然后念送神书,最后点火,虫灯便慢慢地消失在火焰中.如遇下雨则将龙灯放在八卦上,择日天晴再进行烧灯仪式.烧灯时,生辰八字与虫灯相克的瑶族村民还要回避,以免送神时,神灵带走他们的灵魂,它日患病.

1.1.3 收尾——打猎舞

舞虫灯结束后,当场进行打猎舞表演,打猎舞是瑶族人们日常上山进行占卜打猎的一种活动.据当地的老一辈说,他们上山打猎前要进行占卜,一正一反为百战百胜,说明今天出去打猎肯定顺利;两正的话,表示今天可以出去打猎,但有危险;两反的话表示今天不宜上山打猎.真正的占卜打猎活动已流失,这是根据村寨老一辈回忆而进行创作的自娱性舞蹈.是由舞虫灯的原班人马和瑶族妇女进行组合,分为两组,每组一人占卜决定射弩,三局两胜,输了那组进行舞蹈表演,舞蹈动作必须是日常生活中打猎的动作,舞蹈组合可以随意编排,最后在瑶族当地的歌曲中进行表演展示.打猎舞是瑶族人民在舞完虫灯后庆祝任务完成的一种喜悦性舞蹈,是瑶族人民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自娱自乐活动.

1.2舞虫灯起源传说及历史嬗变的人类学解读

1.2.1 舞虫灯的起源传说

杨海晨等认为,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对于民间传说的探讨符合民俗文化的不可重复性逻辑是可以理解的.即对同一个民俗活动,不同的人都可能会给出不同的解释.在对舞虫灯的起源传说进行田野调查中发现,老一辈中流传了不同版本的神话传说.笔者结合访谈和古文献资料查找,经过严谨的逻辑思维分析,总结出舞虫灯的起源传说分两种版本.

米长禹(温溪村村支书):据我家《诸神书稿备用》记载“舞虫灯疏,祭祀本境庙王、土地庙、奉佛修供求恩保太平.即日沐首焚香……圣造恩义,六畜瘟,山庄桐茶树被虫剪食……恳请玉皇大帝衙前求讨人情,将百虫收归天朝,勉”.于是本村法师操作法坦,祭祀神灵,舞动虫灯,消灾祈福.那时的舞虫灯不仅是为了驱赶百虫,还有驱邪保平安之意,故每当瑶寨有瘟疫、村民无缘无故而死等不详之事,村寨都要进行请神坐镇村口,替本村赶出妖魔鬼怪,当时的舞虫灯无送神仪式.

朱永元(县非遗办主任):据县志相关记载,舞虫灯是瑶族民间活动,具体起源时间等介绍不详,但是民间传说是瑶族一位圣人见族群周围树林、田间作物被大片蝗虫侵害,于是砍竹编框,形似雄鸡,内点蜡烛,每到傍晚时点灯游过山间、村田.村民逐日发现本村作物好转,虫子大片大片死去,邻村村民感到此人定为圣人,前来询问,只见开门拜见时,此人已升天为神,后村人为纪念此人而开始舞虫灯祭祀仪式.另《怀化市志》记载:解放前,境内农民认为害虫乃天神所放,一旦发生病虫就舞虫灯,退疫.1950年,人民政府宣传科学,破除迷信,号召冬季铲;卜灭虫源…一

斯特劳斯认为,在对民族文化进行研究时,神话和传说的真伪不是重点,重点应放在神话和传说背后蕴含的原始逻辑或“野性思维”(结构).民族学家认为特定的社会与神话之间有着一种莫名的联系,有一种一致性的必然存在,即它试图解决的问题和它有意识的内容之间,后者就是社会为了期待这个结果而营造起来的情景;然而,这种一致性不一定是一种准确无误的复制,也可能是一种符合逻辑的转面目出现.在对舞虫灯起源进行阐述时,还应该对其所在的生态文化圈进行细致的描述,对其生活习俗、生产及生活方式进行分析,对不同领域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互补功能进行探索,那些与瑶族民俗文化相互联系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都与舞虫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细致的探究,从而找出舞虫灯所存在的文化环境的适应性.

1.2.2 舞虫灯民俗体育的历史嬗变

瑶族是一个变迁的民族,他们的始祖蚩尤,由于在“涿鹿大战”中败北,迫于统治阶级的剿杀压力,举族渡过黄河涉过长江不断向南退撤迁徙.直至清代,由于瑶族人口的剧减,实力大受损失,加上生存空间缩小才逐步定居下来.在历史上曾与南方少数民族被称为“九黎”“三苗”“荆蛮”“南蛮”“长沙、武陵蛮”“五溪蛮”“荆、雍州蛮”“零陵蛮”“湘州蛮”等等.历史上,瑶族的祖先和其他族群不断融合、分化、演变,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地理分布格局.瑶族在历朝历代都被定义为“非我族类,其行必异”的蛮夷,常受到压迫、欺凌.元德年间,瑶族受到压迫,从十二姓氏每家拿着一段牛角离开世居的千家峒,从此过着颠沛流离的迁徙生活,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一个世界性民族.如今以辰溪罗子山为核心的瑶族聚居区,就是众多瑶族分支中的一支.瑶族著名瑶族史学家吴永章先生曾言:“宋瑶族势力的空前强大,是在五代十国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说明五代十国时期瑶族已经得到空前发展,也开始从“蛮”向“徭”文化族称进行整合.由此而演变为今天的瑶族部落.在对部落文化进行调查时,我们应该把各个方面有序地、系统地联系起来,用人类学整体观进行系统的研究,在对民族、民间、民俗体育进行研究时,也应该从整体上来把握其文化内涵、传承脉络、变迁原因等,将共时性和历时性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基于此,笔者在这些理论知识指导下,对舞虫灯的历史颤变与瑶族族群变迁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对于舞虫灯的变迁将从明清时期、新中国成立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时间段进行分析、探讨.

关于舞虫灯的文献记载,史书几寥.瑶族村民家传的明清时期的《诸神书稿备用》记载为:“舞虫灯疏,祭祀本境庙王、土地庙、奉佛修供求恩保太平….山庄桐茶树被虫剪食……恳请玉皇大帝……收之……”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瑶族闹瘟疫、蝗灾的情况.瑶族人民为了消灾、驱虫,于是杀猪、杀鸡,村寨“蛮老”组织人员编撰虫灯,法师摆坛祭祀请神,村寨全体人员需前往寺庙前跪拜神灵,请求掌管民间的四官渡神显灵,为村寨消灾祈福,保村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瑶族人们信奉佛教,每个村口和村尾都会有土地庙,每每遇到天灾人祸、村寨遇到入侵之时,都会前往村口村尾的神庙和土地庙进行祭祀祈祷,希望菩萨显灵,保佑村寨平安无事,族群稳态延续.这时的舞虫灯充满了浓厚的迷信思想,与当时的客观环境和村寨人们寻求心理安慰等因素有着巨大的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民俗民风特别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立法的形式,保障了瑶族地区的各项民俗活动顺利进行,“双百方针”也为民族地区的文娱活动和民间民俗活动的发展增添了不少的动力.但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舞虫灯和其他的瑶族民族特色活动被视为迷信而被禁止,在瑶族聚居区一度消失.“文化大革命”后,国家和政府又重新对瑶族地区的民俗文化和民俗活动进行调查,重新整理,先后出版了《瑶族乐器集》《瑶族民俗文化》《瑶族高坡大王》《瑶族信仰》等一批丛书,瑶族地区的族群文化才得以重新焕发生机.国家体育部门也开始重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建立了体育部门机构和文化站,专门研究民族地区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和民族体育传统项目.民族地区的民俗活动文化开始进入繁荣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文化也得以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瑶族民族地区的文化也得到格外的重视,国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时间来挖掘、整理和发展瑶族地区的民俗文化活动.近几年来,辰溪瑶族地区的茶山号子、双唢呐、霸王鞭、七星瑶等民俗文化、民俗文学被列为国家级、省级等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二届辰溪瑶族茶山号子山歌比赛,第一、二届瑶族盘王节等民俗活动相继开展,2010年的第二届瑶族舞虫灯民俗体育活动也在上蒲溪温溪村开展起来,引来了省内外多所高校民族学、生态学、体育学的专家学者.市民委、文化局、县文化局、体育局、非遗办等政府部门也相继参加,整个活动结束后得到了市委和政府机关高度重视.不久前,瑶族舞虫灯就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正向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路迈进.如今的舞虫灯活动是把传统和现代的许多元素进行糅合创新表演的,从以前的娱神走向娱神和娱人结为一体的民俗体育活动,赋予了舞虫灯新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瑶族地区的民俗体育活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从瑶族舞虫灯的变迁来看,它与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政策有着重大关系,它的变迁发展与瑶族族群的变迁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明清时期的舞虫灯民俗活动,是当时瑶族人们为了消灾祈福、寻求心理安慰的一种手段,以现在视角去看,感觉其充满迷信色彩,但在当时是一种精神上的信仰,这种族群信仰在如今的瑶族老一辈中仍然存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文化政策的指导下,舞虫灯出现暂时的繁荣.改革开放以来,瑶族地区的民俗体育活动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满足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日常需要.舞虫灯的变迁历程,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有关,其变迁历程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因此可以看出,经济与文化是一对孪生姐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繁荣,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体育与民俗交叉学科的民俗体育文化在国家民族政策、文化政策、体育政策等的指导下必定会出现文化大繁荣局面.

2“族群记忆”下民俗体育活动的延续与发展

汪雄等人说过,族群记忆与集体记忆是下属部分和整体的概念,它是属于集体共同记忆下面的一个子概念.哈布瓦赫曾说过,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是保证集体记忆延续的重要条件.和族群记忆有渊源联系的是族群认同,族群认同是文化认同基础,族群历史记忆和遭遇是族群认同的基础.“文化认同是族人在族群中长期生活而形成的一种族群价值认同感,在族群生活里它具有精神纽带的作用,也是该族群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笔者认为,基于这种强烈的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族群的记忆才得以保持纯洁性,才会将“我族”和“他族”分开,从而形成族群边界,边界内族群的共同文化信仰和文化认同,是促进族群得以稳态延续和族群文化适应的基础.

舞虫灯作为瑶族的一项民俗体育活动,是在族群文化认同下集体记忆中留存的民族文化结晶,是瑶族民族特色文化的活化石.族群记忆是一部对该部落的起源和历史变迁的历史教科书,族群记忆有身体记忆和符号记忆两种形式,身体记忆是舞虫灯外部表现形式,“工具性”符号记忆是舞虫灯内在文化内涵的外在表达.万义等人认为“工具的回归”对三村女性是一种纠结与诉求.族群记忆作为舞虫灯的“工具性记忆”,也是瑶族舞虫灯民俗体育文化得以延续至今并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凶.

3结语

对舞虫灯进行实地研究后发现,舞虫源自民间传说,其历史嬗变与族群变迁有重大联系,族群记忆为舞虫灯继承与发展起到了工具性作用.研究还发现,民族地区许多富有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已经流失,外来大众性体育活动逐渐蔓延;口述记录瑶族民俗体育活动任务迫在眉睫;恢复当地族群记忆中的民俗体育活动异常艰巨;族群文化认同感和族群文化保护意识淡薄.经费不足、重视不够、人员短缺等因素是限制民俗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原因.因而,在对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时,要充分了解该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因素,同时,在研究时要注意地方性生态文化构建,通过个案研究推演族群地区其他民俗文化活动复原,使民族地区特色项目能够得以流传,保障该族群地区文化多元性,防止出现生态文化灾变.

民俗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民俗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民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民俗文化论文

2、关于民俗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