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文社科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与论人文社科期刊拓展社会影响力的路径选择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人文社科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论人文社科期刊拓展社会影响力的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j.cnki.kjwhb.2018.02.072

摘 要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以其即时性、交互性、便捷性等特质对当代社会文化传播方式产生着日益深远的影响.置身于新媒体日益普及的当代传播环境中,传统纸媒人文社科期刊若要维护和巩固自己的学术阵地,延续学术生命,获得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坚持正确的路径选择:坚守学术本位,加强刊物与受众的互动交流,发掘和扶持学术新锐力量,鼓励和组织学术争鸣,建设和打造独特的学术品牌,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刊物的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人文社科期刊社会影响力路径选择

On the Route Choice of Humanity Social Science Periodi原cals to Extend Social Influence // Xue Yuan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all-media era, new media such asthe Internet and cellphone he exerted profound influence onthe culture propagation mode in modern society. In modern propagationenvironment in which new media has increasingly popularized,if periodicals of humanity social science intend to consolidateacademic position and achieve long-term and sustainabledevelopment, they should persist in the correct route choice, suchas staying at its own academic standard, strengthening the interactionbetween periodicals and readers, supporting academicnew-rising force, carrying out academic contention, establishingunique academic brand, effectively utilizing the new media platformto extend social influence.

Key words periodicals of humanity social science;social influence;route choice

在当今全媒体时代,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以其便捷性、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成为覆盖面广泛、深受大众欢迎的新型传播载体.置身于如此传播环境之中,以纸媒为载体的传统人文社科期刊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若要维护和巩固自己的学术阵地、获得长远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坚守刊物的学术品格,将学术性、前瞻性、创新性作为办刊基本准则.同时注重发掘和扶植学术新锐、鼓励学术争鸣,着意打造独特的学术品牌,有效利用新媒体等平台扩大刊物的社会影响力.

1 坚守学术品格,注重前沿性与创新意识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大有与传统纸媒分庭抗礼之势,传统人文社科刊物若要获得健康正向的可持续发展更应夯实根基,明确办刊宗旨,始终将学术性、前沿性、创新性作为办刊的基本准则.首要是学术性.坚守学术本位是人文社科刊物品牌建设的首义.在当前商品经济大潮中,学术刊物能否坚守学术品格对促进学术繁荣、推动科学研究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术刊物在办刊过程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论作为理论导向,不固守既成的学说与观点,不惟权威是从,不为功利和人情因素掣肘,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独立开放、高瞻远瞩的学术姿态助推学术研究的开拓与创新,勇于并善于以对话、辩论、争鸣等方法批驳那些不够科学严谨、有明显纰漏的观点与学说,为新锐观点开辟通道与阵地,对学术生态的健康发展、学术活力的催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人文学术名刊《文史哲》逾半个世纪的辉煌成就与其坚守学术本位,以鼓励学术创新、推动学术繁荣为办刊导向密切相关.

再有,人文社科期刊应具备前沿性和指导性,对当下的科研工作有现实性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学术刊物选用的文章不仅是当代学术进展与成果的展呈,也应涵括对学科发展简史及规律的回溯、梳理与总结,以及对专业发展前景和路径的科学预判与超前推断,将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历史意识和时展有机相融,充分发挥学术刊物对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科学引导、思想启蒙和智力支持作用.以《文史哲》为例,该刊物注重撷取与新兴领域紧密相关、具有现实启示意义的高品质学术文章,专门设置了“人文前沿”等栏目,将理论与实践、共时性与历时性紧密结合.又如西南财经大学主办的《经济学家》杂志,该刊设立了“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栏目,该栏目紧紧围绕时代热点议题,将当前海内外经济学领域的新锐视点与最新研究成果荟萃一炉,彰显了学术研究所应秉有的现实性与前沿向度.

此外,人文社科期刊还应具备创新意识.学术刊物无论是办刊宗旨还是内容编排都应与时俱进,与时展和社会现实接轨,注重刊物受众的接受心理,体现创新品格和开放意识.栏目样式可据刊物的自身定位灵活设置,并结合刊物各期的核心议题、组稿内容进行定时调整.例如栏目可灵活设置为大中小不同类型,文章的篇幅可长可短,适时适量地加入配文图片,为刊物平添几分灵动活泼与现实气息.同时,应善于发掘并勇于刊发与既定学术观点不同的论断和声音,甚至是颇具挑战性的新异见解和大胆预判,鼓励和扶持专家学者特别是学术新人创新意识的萌发,为创新型理论成果的问世与学术新锐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2 开展学术争鸣,扶持学术新秀的成长

学术争鸣的蓬勃开展将为人文社科刊物带来蓬勃生机和长久生命力,为学术思想的自由成长提供空间和绿地,有利于学术的真正实现和学术生态的健康发展.学术争鸣的过程也即真理探索的过程.以人文社科刊物为平台组织和发起学术讨论是鼓励学术探索、助推学术新秀成长,从而促进学术创新的有效途径.学术刊物可在某一时段就某一学术热点或经典议题组织专家学者展开研讨和争鸣.在学术研讨中,应秉持平等包容、多元开放、探求真理的宗旨,摒除门派之间的藩篱,不论学者的学术资历、社会知名度大小,无论其来自国内还是海外,既由学术研究上相对成熟、学术成果较为丰厚的知名专家畅所欲言,也为刚刚崭露头角的学术新人提供平等发声的平台.在观点交锋中,鼓励不同代际、不同派别的专家和学者就某一议题进行热议、修正和补充,允许异己意见和尚不成熟观点的提出,促动创新性、变革性学术命题的发掘和学术观念的嬗变.在激浊扬清中,崭新的研究视角和新锐的科学见地将受到重视并得以确立,一些虽已长期存在但片面滞后、已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旧有观点和论断将被重新厘定甚至摒除,科学、理性、求真的学术精神得以真正发扬,有助于学人特别是青年学者科学辩证思维、独立学术品格、批判反思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和开拓进取学术品格的培育与养成.以《医古文知识》为例,该刊2005 年第1 期刊发浙江中医学院的林乾良的文章《八十年旧案求破———恽铁樵医案介绍》,此文发表后,狄忍安与朱春良两位中医界人士分别致函林乾良,对林乾良的文章予以补充指正,林乾良表示感谢并虚心接纳.人文社科期刊组织的学术争鸣对充分发掘和彰显文章的学术价值、推动学术探索的作用可见一斑.

此外,学术刊物应重点关注那些学术视角独到、能够提出创新性学术思想、能够预判本专业理论发展动向的学术新人,可针对这一作者群体组织约稿进行重点刊发.有条件的学术刊物还可安排对这一类学者的专栏访谈,以强化和扩大其学术影响和社会关注度.有利于助推虽有别于传统学术主张,但却具备创变精神和独立思辨力的新锐学术思想的问世,有利于学术新人的发掘与成长.例如人文学术界的扛鼎刊物《文史哲》在数十年的发展沿革中,以其自觉的文化使命感,着意挖掘富于开创性、现实性与启发性的学术议题,大力扶持与鼓励学术新生力量,积极组织学术争鸣,推出了一批极富学术洞见与创造活力的学术新锐,为学术理论的创新发展、学术现代化的推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曾执教于吉林大学、人大读研的辽宁学者薛岩彬在《文史哲》1964 年第3 期发表了学术论文《质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吗———兼与蒋捷夫同志商榷》.薛岩彬教授在该文中提出了创新性的独到哲学观点,即“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理论.该理论指出,在量的进化中,事物的性质不断发生许多细微变化,这些细微变化中就成长着新质的因素,旧质中的新质因素逐渐扩充,最后就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部分发展为整体,此时新的整体就完全代替了旧的整体,实现了事物的根本质变.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要经过许多次部分质变,才能达到量变的“最高点”,最后引起事物的根本质变.根本质、过程质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发生了部分的、阶段性的变化,这只能是属于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薛岩彬教授提出的“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理论”在《文史哲》发表后,被引用于人大教授李秀林、索爱群等人编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一书的第四章.该书经再版,薛岩彬教授提出的“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理论”始终被保留.

3 打造独特的学术品牌,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社会影响力

在同类学术刊物大量涌现、同质化日趋严重的办刊环境中,人文社科期刊若要扩大学术影响力,赢得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着力强化刊物的学术特色,创立个性化的品牌栏目.当前人文社科刊物在栏目设置方面普遍存在模式化、同一化倾向,缺少与刊物自身特点相契合、灵动新颖的栏目设置,难以体现自身的品牌特色与专业优势,自然无法赢得读者群的青睐.人文社科刊物的栏目设计可从样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栏目样式力求烙刻刊物的个性印记,并定期进行调整更新.既可以刊发长篇文章,也可以刊载精短简讯;既可以设置固定专栏,也可定期更新相关资讯.栏目内容既可是专题文章的集萃,也可以是学人访谈;可刊载与学科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动态,抑或是专业人士对本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向的短评与预判;既可以是对该学科在某一特定时期发展状况、特色与规律的剖析与探研,也可以围绕刊物所处的地域与文化资源展开多向度的挖掘与研究.如《文史哲》将“名家访谈”、“人文前沿”、“海外中国学研究”等涵盖广泛、灵活多样的前沿热点内容和经典议题纳入栏目设置,形成了深入人心、独树一格的办刊特色,备受学界的认可与推崇.

在当今全媒体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平台作为信息发布的载体也是人文社科期刊拓展社会影响力的有效渠道.例如可在互联网建立刊物的网站或开通微博,设置投稿、审稿、订阅的平台.此外,还可在手机等移动媒体设立微信公众号,发布刊物的实时动态、征稿等讯息,促进编者与读者的互动,加强刊物的品牌宣传.以2015 年新创刊的《中国文艺评论》为例,该刊创办不久,就建立了专属的微信公众号,以此作为发布资讯的平台,实时迅捷地在上面发布评论文章和刊物讯息,加强了与受众的联络与交流,拓展了刊物的知名度,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刊物社会影响力的典例.

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文社科期刊认识到借助新媒体力量巩固学术阵地、拓展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性.不少传统纸媒学术刊物开设了和微博,推出互联网投稿与审稿平台.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和微信的普及,一些人文社科期刊设置了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和发布刊物讯息,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与互动,吸引更多读者关注刊物的发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社会效应.事实证明,在坚守学术本位的基础上,紧随时展步伐,在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等方面进行灵活变通是当前人文社科期刊寻求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林娜.试论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定位的细分化[J].开放潮,2007(8).

[2] 薛岩彬.质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吗———兼与蒋捷夫同志商榷[J].文史哲,1964(3).

[3] 林乾良.学术刊物推动了学术研究[J].医古文知识,2005(3).

[4] 李家云,付丽丽.试论学术刊物发展繁荣的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1(3).

编辑李前锋

人文社科论文范文结:

关于人文社科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人文社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2、人文医学论文

3、环球人文地理杂志社

4、人文社科类期刊

5、护理人文关怀论文

6、国家人文地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