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研究类专升本论文范文 和我国马拉松赛事文化的若干问题类论文范本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问题研究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我国马拉松赛事文化的若干问题

任占兵

(深圳大学体育部,广东深圳518060)

摘 要: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马拉松赛事文化系统的三个基本形态.目前,我国马拉松赛事的物质文化问题主要有:沿途补给缺陷、流动厕所较少、参赛包以及赛后装备包问题、自然环境影响、跑步装备问题.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制度文化问题主要有:专业管理人员严重缺乏、优秀的马拉松运动员较少、民间业余马拉松跑团困惑、马拉松赛事的举办障碍、马拉松赛事的医疗保障问题、马拉松赛事起跑阶段的拥堵问题、马拉松赛事起跑时间的延迟问题等.我国马拉松赛事的精神文化问题主要有:马拉松赛事组织不够人性化,跑步者缺少团队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马拉松运动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马拉松赛事;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中图分类号:G8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6)05-0008-06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YQ2013105),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GDJG20142337).

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进程,早在1929年4月我国便成功举办了首届上海城市马拉松赛事.新中国成立以后,合肥(1957年)、宁夏(1959年)等地先后举办过马拉松赛事,但也都只是昙花一现.1981年,北京马拉松赛开启了我国马拉松赛事连续举办的先河,作为中国马拉松赛事的领跑者,北京马拉松赛已经迎来了第36个年头.我国的马拉松赛事及相关赛事的最高管理机构是中国田径运动协会.据中国田协相关数据显示,近5年来,我国马拉松赛事的数量由2011年的22场逐渐增加到2015年的134场,办赛数量呈现出井喷状态.2016年6月,在中国田径协会第九届代表大会上,中国田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杜兆才指出,“作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项目,马拉松有能力也有义务在推动全民健身的大潮中担当起排头兵的角色.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马拉松及各类路跑赛事超过800场,参赛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在我国马拉松赛事发展呈现出“火爆”态势的同时,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当前,我国马拉松赛事在文化内涵、组织管理、服务意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 马拉松赛事的本质特点

本质上来讲,马拉松赛事是在特定时间内进行的以跑步为主题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马拉松赛事数量急剧增加,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如果不凸显出马拉松赛事的文化个性,势必会影响马拉松赛事的可持续发展.马拉松文化是马拉松赛事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纵观国际上拥有悠久历史的马拉松赛事品牌,无不拥有非常良好的马拉松文化.马拉松赛事文化的构建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技术、训练、竞赛等层面,而应该从“物质一制度一精神”三位一体的角度考虑,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马拉松赛事文化系统的三个基本形态.

2 马拉松赛事的物质文化内涵及其存在的问题

2.1马拉松赛事的物质文化内涵

马拉松赛事的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为满足马拉松比赛需要产生的各种实际存在且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在参加马拉松赛事的过程中,马拉松赛事的物质文化体现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例如,前往比赛地的出行方式、交通状况、地理环境、气候温度、旅游景点、建成环境、餐饮、酒店、跑道路面材质、跑鞋种类、参赛包的内容、赛事指南、赛事服装、比赛过程的补给(专业能量补充品、水果、固体及液态食品等)、奖牌、保障车辆、医疗用品、移动厕所等.马拉松赛事的物质文化是马拉松赛事精神文化的客观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的精神与智慧,直接反映了马拉松赛事的办赛水平,间接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

2.2马拉松赛事的物质文化问题

2.2.1 马拉松赛事的沿途补给方面存在缺陷

全程马拉松比赛一般每隔5km会设置一个补给站提供水、运动饮料、香蕉等补给,在两个补给站的中间2. 5km处设置水的补给站.但是当前,我国部分马拉松赛事中,如果参赛运动员到达终点较晚,就很难获得充足的补给.例如,2016年的厦门马拉松以及2016年的清远马拉松等,完赛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运动员很难找到饮用水、饮料以及香蕉等补给,饮水点管理混乱.2016年中国田协在马拉松赛事组织标准中明确提出“所有赛事须在赛道起终点及沿途为运动员确保提供充足的饮用水,并根据条件提供适当种类和适量的运动饮料以及能量补给品.能量补给品包括专业能量补充品、水果、固体及液态食品等等适合于跑步途中食用、有助于运动表现的食物.”希望未来的马拉松赛事在比赛期间,能为运动员提供足够的补给.

2.2.2 马拉松赛事的流动厕所较少

厕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出马拉松赛事的物质文化水平.当前,我国马拉松赛事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参赛人数较多,而流动厕所严重不足,甚至有的流动厕所内没有水和纸巾等.例如,2013年北京马拉松的流动厕所较少,运动员人厕难,以致出现个别运动员就地解决以及集体“尿红墙”的现象.这一方面反映了马拉松参赛选手的素养问题,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马拉松赛事物质文化的缺陷.无独有偶2016年厦门马拉松,也存在起点和沿途厕所不足的问题,导致运动员长时间排队.

2.2.3马拉松赛事的参赛包及赛后装备包问题

马拉松赛事的参赛包主要有参赛指南、服装、计时芯片、号码布等.2016年7月份的贵阳马拉松与其他城市相比在自然环境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赛事主题为“爽爽贵阳,生态领跑”.然而,参赛包的广告纸印有殡仪馆电话,部分参赛运动员没有领取到《参赛指南》.此外,运动员赛后的装备包应有完赛奖牌、饮用水以及能量补给等,但2016年清远马拉松赛的完赛包中出现了一个“葡萄味的香皂”,由于香皂上没有贴上中文标识,不少选手误食包装精美的香皂,给部分选手造成麻烦.挖掘马拉松赛事的物质文化,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自然环境等外在表现形式,更应探索马拉松赛事本身的内涵,并且能够在马拉松赛事相关的物质文化细节方面体现出来.

2.2.4 自然环境影响

石磊(2016)的研究提到,2012年和2013年的天津马拉松举办时间为五月下旬,天津当时白天最高气温已达到了30摄氏度,温度升高对运动员体能损耗非常大,而且非常容易发生猝死等伤害事故.虽然最近2届的天津马拉松举办时间都安排在下半年举行,但是,天津九月中上旬天气仍然比较炎热,比赛当天的最高气温达到了30摄氏度,导致一直处于领跑的非洲女运动员在临近终点的41km处发生昏厥,错失了冠军.2016年清远马拉松也选择在上半年的3月份举行,而3月份的清远正值雨季,环境湿热,据《南方日报》报道,根据清远市卫计局的不完全统计,2016年清远马拉松比赛近2万人参赛,救治总人数为12208人次,其中肌肉痉挛9838人,扭伤1743人,擦伤194人,晕倒20人,腹痛107人,虚脱等306人.出动救护车23次,其中送院救治17人,危重症5人,有3人人住ICU,2人人住心内科.研究发现,人体在湿热环境下代谢增高,能量和体液消耗增大,机体内环境容易出现调节紊乱和血管功能障碍,甚至会进一步引起缺血、哽塞等继发性损害,因此,清远马拉松赛事的救治人数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赛事所选择的举办时间并不合适.研究发现,气温对男、女马拉松比赛运动员成绩都有影响,优秀男子马拉松运动员对高温反应比较敏感.当前,大部分的马拉松赛事都选择在天气凉爽的季节举办,因此,清远马拉松也可以选择在下半年秋高气爽的季节举行.

2.2.5马拉松赛事相关的跑步装备问题

跑步虽简单,装备却复杂.当前,我国的跑步装备产业领域在国际上还比较落后,知名品牌较少,专业水平较低.但是,对于一个跑者,更应该专注跑步本身,看淡跑步装备的物质层面.现实生活中,各种跑步装备琳琅满目,比如,额头配一个导汗带;眼睛戴一副跑步眼镜;耳朵戴一对音乐耳机;脖子挂一个防风围脖;左手腕一个跑步手表,右手腕一个运动手环;手臂外加一个手机包,再装上一个跑步App软件;各种跑步上衣,外加心率监测设备;中间一个腰包;背上一个水袋包;下身是各种型号的压缩裤;袜子和鞋,形色各异;适合各种环境的护肤品;防止跑步受伤的药品;从液态到胶态再到固态的各种能量补品等.那如何选择装备呢,这是大部分跑步者都会面临的问题.科学研究发现,跑步是200万年前早期人类衍生至今的一种运动能力,人类在200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几乎是没有什么跑步装备的,甚至是光脚跑步和生活.世界上马拉松跑步成绩最好的肯尼亚人,至今大部分还过着不穿鞋的日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跑步成绩与装备之间没有绝对的必然关系,光脚跑步甚至可能比穿鞋跑步还能保护人体免受奔跑带来的冲击.所以,没有必要在跑步装备上纠结,一切从简,迈开双脚,即是奔跑.

3马拉松赛事的制度文化内涵及存在的问题

3.1马拉松赛事的制度文化内涵

马拉松赛事的制度文化主要是围绕马拉松而产生的各种直接影响马拉松运动的角色、组织、机构、原则和制度等.马拉松赛事的组织和机构主要涉及到负责接待及食宿安排的办公室、负责竞赛和裁判的竞赛部、负责宣传采访报道的新闻部、负责整个赛事安全的保卫部、负责主会场和赛道的大型活动部、负责器材水电环卫物流等的后勤保障部、负责道路的保障部、负责现场救治救护的医疗保障部、负责各部分服务的志愿者部等,具体的岗位又可分为秘书组、赛后组、器材组、颁奖组、收容组、食品组、饮水组、饮料组、计时组、公里牌组、检查组、终点组、法令组、衣物组、检录组等.马拉松赛事的制度文化是马拉松赛事文化的中介层面,它既区别于物质文化,又区别于精神文化,是当前马拉松赛事成败的关键.马拉松赛事制度文化中的原则和制度主要涉及到马拉松相关的裁判和规则、组织管理、制度规范、政治、法律、经济、伦理道德、民族风俗、社会风尚等,我国的马拉松赛事主要由中国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下设的中国田协运动协会主管.2016年,中国田协针对马拉松赛事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文件,主要包括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管理办法、组织标准、举办标准、等级评定办法、经纪人管理办法、外籍优秀运动员参赛管理办法、奖金设置及发放规定、赛风赛纪的管理规定、赛事联盟章程、大众选手等级评定实施办法、赛事注册指南、赛道认证指南、赛事认证指南、技术服务费用、共同主办程序指南等.这些规章制度对蜂拥而至的马拉松赛事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

3.2马拉松赛事的制度文化问题

3. 2.1 专业管理人员严重缺乏

马拉松赛事的人力资源比较复杂,主要涉及到马拉松赛事的组织人员、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经纪人、志愿者、各级官员、赞助商、记者、医生、等各种不同的角色.张春萍(2015)对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专业管理人员的培养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专业管理人员的需求类型包括策划创意、竞赛组织、品牌推广、市场开发、后勤保障等.当前,大型体育赛事的专业管理人员具有总体需求较大、需求类型多样化、数量短缺、质量有待提升的特点.马拉松赛事的专业管理人员面临同样的问题,随着马拉松赛事数量的激增,以运动员为中心、为运动员服务是提升马拉松赛事品质的必由之路.因此,马拉松赛事相关的教练员、裁判员以及志愿者队伍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另外,专业的马拉松赛事管理人员严重短缺不是数量的绝对短缺或者质量的绝对不足,而是一种结构性短缺,主要体现在马拉松赛事管理人员素质结构的缺陷和地域及层级布局的失衡等方面.未来,应该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赛事管理人员培养知识体系结构,积极拓展赛事管理人员人才培养方式,从“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联动的视角来培养马拉松赛事的专业管理人员,更新赛事管理人员培养方法与手段.

3.2.2优秀的马拉松运动员较少

在我国马拉松赛事的电视转播中可以看到,第一集团基本上被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地的职业马拉松运动员所垄断,中国马拉松运动员人数屈指可数.2016年,中国田径协会旗下“中国马拉松”网站的国内跑者近3年来的排名显示,男子马拉松最好成绩是由李子成于2014年创造保持的2:18:27,达到男子马拉松国家健将水平2:20:00的运动员才2人,达到男子马拉松国家一级运动员水平2:34:00的运动员也不足30人.女子马拉松最好成绩是由宫丽华保持的2:43:49,达到女子马拉松国家健将水平2:52:00的运动员有12人,达到女子马拉松国家一级运动员水平2:19:00的运动员将近120人.总体上,女性参赛成绩的达标水平高于男性,但最好成绩水平在世界上依然较低.2016年8月,主席在会见第31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指出,“把竞技体育搞得更好、更快、更高、更强,提高在重大国际赛事中为国争光能力,有力带动群众体育发展.”当前,一方面,我国马拉松赛事参赛人数急剧增加;另一方面,我国马拉松参赛运动员竞技水平较低.这也侧面反映了马拉松后备人才培养的问题,我国制下的专业运动员与国外市场经济下的职业运动员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马拉松后备人才培养的制度创新是马拉松赛事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培养马拉松后备人才是我国改革的方向.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马拉松后备人才培养的“公公合作”(体教结合)模式以及“公私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PPP)模式,在“小政府,大社会”原则下,建立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的多元化马拉松后备人才培养结构,最终实现马拉松竞技水平的提高,带动全民健身,共促健康中国.

3.2.3 民间业余马拉松跑团的困惑

我国的体育组织一般分为3种:政府、社会和民间体育组织等,这里所说的民间业余马拉松跑团就是一种民间体育组织.民间业余马拉松跑团的特点主要是:(1)自发性;(2)服务大众需求;(3)公益性;(4)非营利性;(5)独立于政府部门.随着市场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结构性变化,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渐增多,健康意识不断增强.2014年10月,国务院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取消了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之后,进一步加速了人们的健身热情,马拉松赛事随之大量涌现,人们参与马拉松比赛的机会越来越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城市的民间马拉松跑团悄然兴起,例如,跑吧俱乐部、奔跑者俱乐部、珠江跑群、跑族等民间跑团.民间马拉松跑团是我国马拉松组织的末梢和草根组织,是马拉松运动发展的实际落脚点,所有制定的马拉松相关政策在民间业余马拉松跑团发挥着实际作用,它区别于传统的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又独立于政府体育组织,是一个在民间非常活跃的马拉松团体.当前,民间业余马拉松组织的整体状况与现代马拉松的市场不相适应,民间业余马拉松跑团在数量和质量上还没有产生种群生态学层面上的一个“种群”,难以与政府体育组织和社会体育组织抗争.民间业余马拉松跑团目前面临经费不足、社会支持欠缺、人才缺乏以及能力不足等问题,未来,民间业余马拉松跑团的运作能否引入市场机制,是否可以与商业组织对接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3.2.4 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存在障碍

王瑞斌(2015)研究认为,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制度的实质是简政放权,有利于体育行政部门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体育协会社团实体化,确立市场调配赛事资源的主体地位,对推动多中心体育治理体系、实现体育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够起到示范作用.在2014年中国马拉松年会上,中国田径协会撤销了举办马拉松比赛的赛事审批权限,然而,不少民间的中小型赛事运作企业在实际申办马拉松赛事的操作过程中仍然会遇到重重障碍.举办马拉松赛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交通、、医疗机构等多个部门.当前,民间办赛的政策还没有细化,在赛事相关的交通、安保等重要问题上还无章可循,转变中国马拉松赛事管理的发展方式是未来改革的工作重点.国际上著名的马拉松办赛基本上都是由社会组织来运作,虽说中国田协也属于社会组织,但是中国田径协会与国外的田协略有不同,中国田径协会是国家体育主管部门的下属事业单位,中国田径协会和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其实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管办不分、政企不分.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办分离”,中国田协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若想真正激活社会力量来办赛,消除更多的办赛障碍,恐怕还要从中国田协自身改革人手.

3.2.5 马拉松赛事的医疗保障问题

在2015年的马拉松及相关赛事中,有5起选手猝死事件.当前,国内大部分马拉松赛事都存在医疗保障漏洞,虽然对于马拉松赛事而言,猝死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是,赛事组织者都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把风险降至最低.李铁(2012)提出了将质量管理中的“计划一执行一检查一处理”(Plan-Do-Check-Action,PDCA)循环法运用到马拉松赛事医疗保障过程管理当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讲,赛事等级评定要与医疗救援直接挂钩,出台马拉松赛事医疗保障规程,建立马拉松赛事医疗保障评价体系,赛前、赛中和赛后阶段医疗保障要形成一种连贯的系统结构.从历年马拉松赛事的医疗突发事件来看,大部分的突发事件发生在平时缺少系统训练的参赛选手身上.因此,赛前马拉松运动风险和医疗保障的宣传工作也是保障马拉松赛事顺利进行的前提,马拉松赛前的科学训练是预防马拉松赛中伤害事故的重要途径.

3.2.6 马拉松赛事起跑阶段的拥堵问题

马拉松出发阶段的拥挤现象几乎是所有马拉松赛事面临的困境,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出发组织策略应该向香港马拉松以及波士顿马拉松赛事学习.香港和波士顿马拉松的赛道较窄,参赛选手较多,因此赛事均采用分时分区的手段按报名成绩分组起跑,这样大大缓解了道路压力,避免了交通和运动员的拥挤现象.2016年厦门马拉松赛事,lOkm和全程马拉松选手同时出发,结果由于参赛人数过多显得跑步路面过窄,导致众多参加全程赛事的运动员在lokm之后才感觉到有路可跑.另外,部分马拉松赛事组织者根据发时间计时,忽略了有很多跑友在响后好几分钟才能通过起点.中国田协出台的规章制度中规定了“A类认证赛事比赛时须使用中国田协审定的感应计时产品,应有净计时成绩”,净计时成绩主要是从运动员通过起点才开始计时,而其他赛事并没有规定使用净计时.例如,2015年杭州马拉松就采用的发计时,这种规定势必造成其他发计时的马拉松赛事运动员在起跑出发阶段全部向前的拥挤现象,因此,建议所有全程马拉松赛事均采用净计时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拥堵问题.

3.2.7马拉松赛事起跑时间的延迟问题

有的马拉松赛事已经过了起跑时间,运动员还在等待发令,比如,2016年贵阳马拉松,过了起跑时间还没有开跑,运动员们在发令前冲出了起点后又被叫回来重跑;2016年中国田协在马拉松赛事的组织标准中明确建议“通常情况下,赛事的起跑仪式应将时间控制在6min以内,尽量不安排讲话、致辞”,“起跑仪式中注意‘运动员准备’时切记不可将‘宣布开幕,和‘鸣发令’同时安排在同一起跑仪式中”、“组委会在出发前5min、3min、Imin时应指定人员在起跑线前举牌给予倒计时提示.”因此,未来的马拉松赛事在起跑仪式上与其安排讲话和致辞,不如增加一些生动活泼的热身运动,在赛事组织的各个环节严格控制好时间,做到服务到位.

4马拉松赛事的精神文化内涵及存在的问题

4.1马拉松赛事的精神文化内涵

马拉松赛事的精神文化主要是人类围绕马拉松而改造人类自身主观世界的活动方式及精神产物,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心理素质、精神面貌、行为准则、跑步哲学、审美观念等方面.马拉松赛事文化的打造要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精神文化三位一体层层递进.马拉松赛事的物质文化是马拉松赛事文化系统的基础;马拉松赛事的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桥梁,马拉松赛事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文化才能保证马拉松赛事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和谐发展;马拉松赛事的精神文化是马拉松赛事文化系统的主导,落脚点是以人为本,保持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战胜自我.马拉松赛事的精神文化离不开体育精神的4个范畴:(1)人本精神:重视人的自身价值;重视人的权利、自由和尊严;乐观自信;运动家风范;尊重、理解、友爱.(2)英雄主义精神:搏击奋斗;刚毅执着;顽强抗争;奉献上进;挑战征服;冒险牺牲,(3)公平竞争精神:遵守规则;;开放参与;保持诚信;创新进取;科学效率.(4)团队精神:共为一体;协作互助;尽心尽力.

4.2马拉松赛事的精神文化问题

当前,我国马拉松赛事组织仍然缺少人性化,跑步者虽然敢于挑战征服自我,但是仍然缺少一种团队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以主办城市的地域特色作为马拉松赛事文化内涵是我国大部分马拉松赛事的特色,忽略了马拉松运动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例如,衡水湖马拉松赛主题口号是“绿色马拉松,美丽衡水湖”;青岛马拉松的口号是“百年青岛扬奥帆,万众携手马拉松”;太原马拉松的口号是“清凉太原城,马拉松”;渭南国际马拉松赛的口号是“丝绸之路·美丽大荔”;秦皇岛马拉松的口号是“心向大海马拉松,梦想成真秦皇岛”等.从各地马拉松赛事的宣传口号可以发现,城市地域特色对马拉松赛事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大致意思是任何持之以恒的事件,都会从中产生某种自身的理念和信仰.《阿甘正传》中,阿甘的母亲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阿甘一路奔跑,跑出了一个美国现代史,也跑出了阿甘哲学.马拉松运动仿佛是人对自身的一种身体规训,例如,每天跑量多少,步数多少,配速多少等,通过一种自我控制的规训来追寻另一种快乐.马拉松运动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每一个马拉松跑者都会通过这种身体规训形成自身的跑步哲学.随着办赛经验的逐渐增多,每一个马拉松赛事也都会有自身的精神名片.斗转星移,日积月累,唯有以工匠的心态去打造,才会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马拉松精神文化特质.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马拉松赛事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万事开头难”,刚开始注定都会有很多的细节问题,即使是国际知名的马拉松赛事也并非尽善尽美.本研究还存在诸多局限,对于哪些问题是共性的问题,哪些问题是个体偶然因素,以及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案如何等,并没有进行深入探索.此外,本文对一些问题并未涉及或谈得不够深入,比如,马拉松赛事的媒体传播、品牌建设、市场运作、服务意识、资源供应、环境优化等没有进行深入调查.未来,希望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马拉松赛事文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问题研究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问题研究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