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之恋访筝坛伉俪周展类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跟筝之恋访筝坛伉俪周展、盛秧相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筝之恋访筝坛伉俪周展论文范文参考下载,筝之恋访筝坛伉俪周展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筝之恋访筝坛伉俪周展、盛秧

文/柳苏凌

以筝为媒 执子之手

2016年12月,一场名为《盛秧与翡翠筝团全国巡演(杭州站)》的音乐会在浙江音乐学院内举行.这支专业的筝团,无论是曲目还是演奏,都给人带来耳目一新之感,正如创建者所愿,实现了建立筝团最初的愿望.

一曲终了,一席华服的浙江音乐学院古筝教师盛秧,作为团长走上舞台,在她的身边还跟随着另外一个人,他正是打造“翡翠筝乐团”的幕后英雄,来自北京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古筝演奏家——周展.周展和盛秧不仅是事业上的伙伴,也是生活中的伴侣,他二人是筝坛上并不多见的一段佳话.

周展和盛秧从小习筝,原本生长在一南一北两座不同的城市,虽然专业相同,但二人分属不同古筝流派,一位是秦筝陕西派,另一位是浙江筝派.生活中的联姻,更带动了彼此的古筝艺术,将各自的古筝艺术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近年来,二人共谋艺术古筝发展之路,中华筝会、北京华夏展望古筝艺术中心、浙派琴筝艺术中心、创建“翡翠”筝团等都逐一展开.更令他俩欣慰的是,他们还有了一位可爱漂亮的女儿.

从小立志 苦学筝艺

周展出生在古城西安,也是秦筝历史上的发源地.其父周延甲老先生是秦筝陕西流派领军人物.周展自小受到家风的熏陶,对古筝情有独钟,是秦筝流派的第二代传承者.和周展不同的是,盛秧并非音乐世家,但她父亲从事文学工作,希望盛秧能够有良好的艺术修养.盛秧从小喜欢古筝,其父曾经送给盛秧一本名为《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一书,希望她能像书中的女主角一样,从小立下大志.盛秧从小刻苦求学,十几岁时便独自从杭州到上海“跑课”,最终在古筝之路上坚持不懈,师承何宝泉、孙文妍两位前辈,承袭第三代浙江古筝的衣钵.

秦筝归秦 续写辉煌

据周展介绍,秦筝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前.公元前237年,李斯在其《谏逐客书》中有过一段关于秦筝的文字:“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而目者,真秦之声也.”

他继续说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 陕西秦筝就断代了, 在陕西地区没有弹筝的人了.我父亲是西安音乐学院第一个弹筝的.1 9 5 6 年, 西安音乐学院为了开设古筝专业,就派我父亲到沈阳音乐学院跟曹正老师学习.学成归来后,我父亲想要复兴秦筝,所以提出了‘秦筝归秦’并把它当做他毕生的人生目标,励精图治.”

1 9 6 1 年, 委托西安音乐学院在秦筝发源地陕西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古筝教材会议,周延甲老先生在会议上一口气提交了17首秦筝作品,随即被列为了全国高等院校教材中必修曲目,为“秦筝归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父亲先后培养出了曲云、魏军、周望、尹群等一批批秦筝流派传人,并创作出《秦桑曲》《姜女泪》《凄凉曲》等一批秦筝作品, 发表论文且创办《秦筝》刊物并担任主编.2 0 1 6 年秦筝陕西流派归入《中国华乐大典》( 古筝卷) , 实现了我父亲‘秦筝归秦’的心愿.”

深挖传统 与时俱进

盛秧是浙江筝的第三代传承者,与前人不同的是,她处在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大时代.

盛秧说道:“我作为浙派古筝人,摆在我面前的任务就是推广浙派古筝,为此我们做了很多实际的推广工作.寻求与专业作曲家合作,创作更多的浙派筝曲目;成立筝团,培育浙派筝的人才;根据浙江地区戏曲、民间音乐进行编创;在考级和比赛中,我们着重浙派古筝作品的演奏和推广.总而言之,我们的宗旨就是立足和吸收本土的音乐.”

弹仁智器 行仁智事

周展生长在古筝世家,看似近水楼台的优势,反而是鞭策他的动力.他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将目光投向远方.

周展说道:“我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他很早就告诫我:古人云筝乃仁智之器.弹仁智之器,行仁智之事.这句话使我终生受益.”

“ 在古筝教学上, 父亲很善于总结教学经验.教学口诀朗朗上口,比如:抬手不过眉,举手不过眉心.再比如:一颤遮百丑.一方面体现了古筝颤音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总结了很多精辟的教学口诀.”

“ 父亲很重视学生对传统曲目的学习.我小时候都是一本本地学各派筝曲.同时他又对我们的筝乐创新很重视.父亲所指的创新不是脱离传统,相反是在深入了解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汲取了很多民间音乐和戏曲的养料.”

周展直言他在求学之路上深得古筝前辈们的教诲,都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周展说道:“邱大成、李婉芬两位老师治学严谨,为民乐事业无私奉献,到现在我还记得邱老师上课时沙哑的声音.”

“邱大成老师特别重视音乐的呼吸和松弛的演奏方式.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跟邱老师上课的情景.当时是在考中国音乐学院之前, 老师说我的呼吸松弛不够.他是地道的四川人,说呼吸二字时,咬字并不清楚,我听的是‘你的大付息(呼吸),小付息(呼吸)不够’.当时上课的内容至今记忆犹新,对我影响很深.”

“我还跟李婉芬老师学习《长安八景》这部作品.李老师给我上课从下午2点多,到下午5、6点,可谓毫无保留,而且李老师越讲越来情绪,最后累得我都弹不动了.”

“我的姐姐周望,在我的心中是一位大演奏家级别的人物,她教了我很多处理音乐的方法,给我传授了宝贵的演奏经验.她的教学很细致严谨,直到现在我还经常去旁听她给学生上课.”

对于盛秧来说,她把“仁、智”二字体现到了教学中.盛秧从教整整2 0 年, 越来越感受到师生间的情谊是教学的前提.她说道:“我把孙老师当成我的榜样,因为她把学生当家人.我跟孙老师的感情特别深厚,学做艺还要学做人,毕竟艺术和其他学科有太多不同.所以,我在教学中是真心待学生,师生间相互真心,是教学的第一块基石.”

居安思危 推行筝团

谈起古筝事业的前景,周展喜忧参半.据保守估计,国内学习古筝的琴童至少达到了六、七百万.周展说道:“1986年,举办第一届扬州古筝会议之后,学习古筝的人就越来越多.改革开放30年间,古筝迅速发展起来了.”

“形式是好,但我们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不能为眼前的成绩沾沾自喜.现在古筝教学整体比较浮躁,急功近利之心过重,古筝演奏专业人才的培养道路还有很多障碍.现在社会古筝琴童多,学校的民乐队却对古筝需求寥寥,孩子不能参与乐队,久而久之便缺乏社会教学的动力.这些都不利于古筝发展.”

为了给古筝人才创造机会,周展现在很注重古筝重奏和古筝乐团工作.筝团的演奏形式以前只是零星出现在院校,社会普及率不高,而且现在大家对筝团的编制没有规定.他计划将古筝按照低、中、高的声部编制筝团,并且在专业院校建立筝团演奏专业,以专业化的教学建设筝团.

“翡翠筝乐团”由周展和盛秧共同创建,也是二人共同开垦的一块教学试验田.在这个筝团里,盛秧是团长,周展是艺术总监.他们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无法分割.盛秧说道:“我和周展的感情都融合在了工作中和音乐里.彼此了解对方的心意,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明白.在我们的筝团里, 我们把团员们同样当做自己的亲人.马来西亚作曲家钟启荣先生看到我们的筝团演奏后,破例为我们筝团专门创作了古筝重奏作品《涌现的四季》.这部作品也收录在我们的全国巡演的节目单上.”

线谱教学 功在千秋

众所周知,社会上学习民乐大都是简谱教学,这是多年来民乐普及教学约定俗成的做法,但有碍于古筝专业的发展.盛秧说道:“社会教学和专业学习有所不同,现代古筝专业教学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周展想出了一个极其方便的办法.一台拥有红、黄、蓝、白、绿五种颜色的“五色弦筝”为那些想学筝,但无任何音乐基础的人带来了福音.而“ 五色弦筝”的出现,还要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年周延甲先生便有心推广古筝的五线谱教学.他曾经编写了五线谱教程,但没有推广,也算是为古筝的五线谱教学迈出了第一步.经过逐步的琢磨,渐渐把理论问题琢磨清楚了,最终推出了《中华筝教程》.

周展说道:“从2013年起,我们已先后举办了十期五线谱师资研修班,培养了数百名教师并成立了中华筝会,将致力于推广筝乐五线谱教学工作的老师们组织在一起,为中华筝乐的传播与推广做出一点贡献.‘五色弦’是中华筝的一大亮点,能够方便学生认音识弦.这项发明已经申请了专利.”

做好当下 与尔共勉

盛秧的另外一个身份就是浙江省古筝教育委员会会长.在教育一线的她自然会关注古筝教育.她说道:“古筝教师的培训是古筝普及的重中之重.在浙江我们请来专业教师为社会教师进行培训,提升当地教师水平,和周展在北方的古筝师资培训班起到了一南一北遥相呼应的效果.”

周展对自己的要求则更加细分.他说道:“以后的奋斗目标一是希望自己能为古筝创作出更多的作品.前几年创作的《秦土情》非常荣幸地获得了第十届金钟奖优秀作品奖.我又根据演奏的不同需要编配成交响乐队、民族管弦乐队协奏、古筝重奏等几个版本,今后会在创作上更加努力.”

“二是我想通过五线谱师资培训班,将五线谱古筝教学推广到基层,也间接规范地方老师的教学.从古筝艺术发展来说,古筝曲创作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阶段, 专业作曲家已经介入到古筝创作中.学生必须掌握简谱、五线谱, 用两条腿走路.”

“第三,中华筝会还有一个责任, 就是要推广中国的筝文化.我们在北京语言大学举办了一个外国人古筝学习班.班里招收的都是外国人,他们通过对中华筝的学习了解中国民乐,第一堂课就使用‘五色弦筝’能弹奏简单的小曲,对国乐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

正如张爱玲所写“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周展和盛秧无疑是一对幸运的佳偶.在最美的年纪,遇到了对方.同时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也催人奋进.在共同事业上相互搀扶、抛洒青春,脚踏实地地为古筝艺术的未来谋其道,献其策.未来他们还会做出哪些成绩,就让我们拭目吧!M

筝之恋访筝坛伉俪周展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筝之恋访筝坛伉俪周展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筝之恋访筝坛伉俪周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