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用研究方面论文范文检索 与瑶族服饰剧场感表现应用相关论文范文检索

这篇应用研究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瑶族服饰剧场感表现应用

【摘 要】剧场感是提升舞台艺术感染力的重要表现手段.随着民族戏剧的繁荣发展,瑶族服饰作为瑶族文化传播的符号出现在不同艺术风格的舞台上,本文在对传统生活瑶族服饰进行田野调查,结合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根据舞台艺术表现特点及规律,从瑶族服饰的图案纹样、结构、材料、色彩的对比关系进行剧场感表现方法与应用研究,在提炼传统瑶族服饰文化符号特点的基础上,总结瑶族服饰在戏剧舞台上的四种造型表现方法,探索新媒体时代下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舞台服饰艺术表现形式.

【关键词】瑶族服饰;剧场感;舞台;应用

中图分类号:J8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7-0018-03

瑶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自古以来瑶族人擅长织染、刺绣,服装款式多样,色彩斑斓,配饰造型各异,具有独特的民族服饰魅力.宋代周去非撰的地理名著《岭外代答》中记载了瑶族服饰“上衫下裙,斑斓勃窣,惟其上衣斑纹极细,俗所尚也”[1].瑶族服饰浓缩体现了瑶族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其制作精湛的刺绣、蓝靛印染等传统工艺技能,成为现代服饰文化的珍贵财富.瑶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中,分布广阔,支系众多,由于地域差异、生活习性、宗教信仰等原因,形成不同支系服饰的独特魅力.传统瑶族服饰工艺制作精细,制作过程繁杂,尤以色彩鲜艳、意趣生动的图案纹样闻名.“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秦汉时期瑶族先民就已知道“染以草木,好五色衣”[2].瑶族服装使用的蓝色布料是用自己织的土布,用蓝草经过侵泡加工十几道工序后提取蓝靛,再用蓝靛染制而成.瑶族非常喜欢佩戴银制首饰,有发簪、项圈、银鼓、耳环、手镯、等,品类繁多,妇女的头部装饰更是造型独特,形态各异,有三角形、“月牙”形、“龙盘”形、梯形等.瑶族服饰穿着搭配层层叠叠独具特色,形成了浓郁民族风情的服饰特征.

随着现代生产力发展提高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瑶族服装的功能性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作为服装基本功能的实用功能有所减弱,装饰功能、礼仪功能更为突出.在日常劳作中,更多的瑶族年轻人选择穿着轻便透气的现代服装,但在传统的、婚嫁等节庆日,家家户户杀鸡宰牛,男女老少梳洗装扮,换上隆重的传统服饰聚集一起,饮酒对歌,载歌载舞.男女青年通过身着五彩斑斓的服饰展示个人魅力,抓紧良机择寻意中人.在当代世界民族文化交流发展中,民族服饰文化作为非语言符号的文化传播功能更直观和易于被接受.随着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各地民族文艺创作涌现出许多优秀舞台作品,这些优秀剧目都是根据本民族的历史故事、传说、诗歌、日常生活场景等创作改编的,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诉求、愿望、信仰,塑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舞台艺术语言和形式,如《妈勒访天边》、《八桂大歌》、《云南印象》、《多彩贵州风》等.艺术演出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的纽带,近年随着少数民族艺术访问团出国访问的机会逐渐增多,更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戏剧、服饰文化表演走出国门声名远播,能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多地了解到中国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

一、舞台表演中瑶族服饰剧场感的重要性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近年来,表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当地生活习俗,传达少数民族的文化思想、宗教文化和心理情感的少数民族戏剧更以多样的表现形式出现,常见的包括:话剧、歌舞剧、舞剧、音乐剧、戏曲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域特征.舞台服饰来源于生活服饰,但和生活服饰有所区别.生活服饰基本功能首先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实用功能,其次是美化功能.舞台服饰要受到戏剧要素的制约,假定性更高于实用性.[3]舞台服饰的功能首先需遵循演出风格,服务于剧中角色外部形象,表现出角色所处的年代、民族、年龄、身份等重要特征.其次是舞台空间是服装的载体,演员与台下观众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服饰要从造型元素的多方面上进行艺术加工和提炼,烘托舞台气氛,通过演员穿着并在特定的空间表演完成角色的塑造.舞台上演出元素和谐统一的重要指标是剧场感,剧场感的表现可以打破舞台空间的局限性,架起连接舞台与观众情感交流的无限空间.因此,服饰剧场感表现尤为重要.

当代戏剧观念更重视舞台视觉效果,强调舞台上所有的演出元素的协调统一.舞台美术造型元素包含了灯光、布景、服饰、化妆、道具等,这些造型元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瑶族服饰艺术作为瑶族文化传播的纽带,以多姿多彩的形式出现在舞台上,生动地展现瑶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场景.瑶族服饰剧场感的充分表现,不但能让观众身临其境地获得视觉上的美感,还能进一步传达给观众瑶族文化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如果写实地还原生活服饰在舞台上展现,舞台空间的视觉效应会影响到角色的塑造;或是为了达到视觉效果没有充分挖掘服饰的内涵意义,在服饰上过度地进行符号堆砌;或是过分强调服饰的舞台表现,影响到剧情内容的表现,上述问题都是不可取的.

二、瑶族服饰剧场感表现应用方法

(一)概括提炼服饰图案纹样

瑶族服饰图案纹样是瑶族人表达特定情感的符号,图案的样式取材于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通过丰富的想象凝炼转化为几何纹样、动、植物纹样、自然纹样,以织绣、染、镶等工艺手段装饰在服饰上,增添了服饰的独特美感和民族特征,例如“龙凤呈祥”象征夫妻恩爱,“四季花开”象征吉祥安康.这些具有美好象征寓意的图案纹样是传达瑶族文化的情感符号,体现了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和审美情趣.

在戏剧表演特定的时间和有限空间里,要让观众既能获得剧中人物装扮传达的信息和服饰美感,又能迅速地捕捉到其传达的文化寓意,这就需要根据戏剧演出的风格样式,通过概括提炼具有典型寓意特征的服饰图案纹样造型来增加剧场感.瑶族服饰图案纹样纷繁复杂,如果没有经过艺术加工提炼,在舞台上真实地还原瑶族服饰图案纹样,过多的细节没能使台下观众看清,还会削弱服饰的力量感.服饰设计中需要根据舞台人物形象设定,提取瑶族生活服饰中具有代表性寓意的图案纹样,重新进行概括、放大处理,通过艺术化的表现手段来增强服饰的剧场感.

(二)夸张服饰结构

舞台服饰艺术性高于实用性.演员是服饰的载体,服饰美要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去展现;演员通过不同的服饰装扮来向观众传达剧中人物的时代、民族、性格特征等信息,两者相辅相成.舞台上的服饰设计不仅要考虑静态时结构的完整性,还要结合演员动作的造型变化,演员的肢体延展不能受限于服饰结构的束缚而削弱形态的空间表现力,影响作品的艺术表达.

瑶族服饰款式丰富多样,根据不同支系而各具特色,头饰的造型更是形态生动,异彩纷呈.其中不同支系瑶族的称谓与服饰的特点有直接的关联,“白裤瑶”因男子喜着白色大裆紧腿齐膝短裤而得名;“红瑶”因妇女喜着红色绣花衣而得名;“花头瑶”因妇女头饰红色绣花头巾,配以银饰、彩珠等五彩斑斓配饰而得名.舞台表演中要表现民族服饰的独特魅力,需要从传统服饰样式中提炼具有特色的部分加以夸张,强化局部,通过演员的表演得以展现.例如,传统白裤瑶妇女的百褶裙是用一片长方形的棉布片抽褶拼合而成,阶梯式渐变蜡染图案隐藏在褶叠里面,当瑶族妇女穿着时行走在田野山村中,远看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朵.舞台上要充分展现瑶族百褶裙的独特魅力,根据剧中情境在服饰整体比例和谐的基础上,结合演员的表演动作,夸张强化裙摆廓形,增强剧场感.例如在广西民族音画剧《八桂大歌》中的片段“瑶家妹仔要出嫁”,新娘穿着百褶裙嫁衣羞涩地坐大百褶裙中接受姐妹们的祝福,被放大十几倍的百褶裙在大红色场景的衬托下充满了仪式感,瑶族头饰也按比例夸张放大了尺寸,以协调服饰的整体效果.美丽的百褶裙营造的剧场感效应让观众获得视觉上的美感,观众对瑶族传统婚嫁文化习俗印象更深刻.

(三)运用服饰色彩与舞台空间色彩对比变化

生活服饰色彩与舞台服饰色彩在作用上具有较大差异.生活服饰色彩以审美作用为第一目的,而舞台服饰色彩既要具有审美目的人物外部特征,又要体现剧情人物的内在心理情绪,由于剧场感效应,色彩运用比生活服装更加强烈,过繁复的细节在舞台上都会容易显得凌乱.[4]在舞台表演中,演员可以通过丰富变化的服饰色彩向观众传达剧情中人物的身份特征、情绪变化等信息,渲染剧情环境气氛.服饰色彩与布景、道具、灯光、化妆等色彩元素构成了舞台空间色彩,这些色彩元素之间的关系需要整体协调、相互衬托,相互作用,通过运用服饰色彩与舞台空间色彩的变化对比关系,才能营造出剧情中假定性场景的真实感和观众观演的剧场感.

生活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黑色布用作服装底色,衬以红、白、黄、绿等鲜艳色彩的刺绣、花边、彩条,色彩搭配对比强烈,色彩斑斓;头饰色彩与服装色彩映衬,造型大胆夸张,具有强烈的地方民族特色.在舞台呈现中瑶族服饰的色彩既要保留传统服饰的特色,还要根据舞台服饰色彩的表现特点,利用灯光色彩变化来丰富服饰的色彩层次;同时考虑服饰色彩与舞台空间色彩的整体协调,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对比关系,营造剧情需要表达的情绪和气氛.如在表现瑶族群众身着色彩明亮的节日盛装欢歌载舞的热烈场面,舞台空间色彩要在把握热烈欢快整体情绪气氛的同时,大背景的色相和明度与服饰色彩的变化对比,弱化背景突出服饰色彩,拉开人物与场景间的空间层次,拓宽了剧场的虚拟空间.

(四)不同服饰材质的交替使用

在舞台表演中,服饰材料不仅仅是一种用于造型的物质材料,不同的材料质感可以向观众传达丰富内涵,是一种重要的舞台语言.传统的瑶族服饰是以自产手工自制的棉、麻织布用作服装的主料,具有结实、耐磨、吸汗等实用性,在服装的领口、襟边、裙边、腰带等位置,用各色彩棉、丝线、蚕丝等五颜六色的辅料刺绣赋予意义的图案纹样,五彩斑斓,装饰性强.瑶族妇女历来喜欢佩戴饰品,把银制饰品视为高贵、富有和华丽的象征,头饰造型更是千姿百态,结构复杂,使用的有丝线,绣片、彩珠、木片、银簪、绒线等各种不同质地的材料,造型独特.随着现代社会科技进步的发展,制作服饰的材料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更轻巧、更实用,制作工艺更快捷的现代材料替代品.虽然舞台服饰来源于生活服饰,由于生活中的服饰材料造价高,较沉重,不利于舞台表演.

舞台服饰具有距离,在舞台服饰设计应用中通常以假代真,根据剧情的表现需要,选择运用轻巧、色泽度、材料相近,表现性强的材料来替代,加强服饰廓型和张力,增加剧场感.例如瑶族妇女佩戴的银饰用铝或锡制品替代,可以减少制作成本和减轻重量.又如在舞台上表现碧水青山,风景如画场景中,一群红瑶少女在河边快乐地嬉戏,梳妆乌黑的长发,演员的黑长发使用了光泽度高,发量一致,长度统一的人造丝假发来代替真发,演员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整齐乌黑的长发在舞台上充满了韵律的美感,让观众对红瑶妇女世代相传的蓄发、梳妆发型的习俗印象深刻.又如表现身着盛装的瑶族男女青年在相亲的集会上载歌载舞,为了更能烘托男女青年的浪漫气氛,设计中可以在绚丽多姿的节日服饰盛装基础上,在瑶族姑娘的服装面料中适当添加现代婚服常用的纱质面料,增加不同材质面料的层次对比,既表达了姑娘憧憬浪漫爱情的美好心情,又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拓展观众的联想空间.

三、结语

剧场感既是检验剧本的重要指标,也是提升舞台艺术感染力的重要表现手段.随着当代新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应用到舞台演出中已经成为舞台美术设计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新媒体技术通过视觉设计让剧情空间与表演艺术相结合,呈现虚拟与现实的互动空间,突破了传统演出中观众与表演者之间的关系,虚拟的视觉体验引导观众融入剧中情境,进入丰富的想象空间,获取更多元化的剧场感体验.在当代民族戏剧舞台上,反映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戏剧形式随着文化的繁荣发展而日渐丰富,瑶族服饰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和精华,作为瑶族文化传播的符号出现在不同艺术风格的舞台上,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民族文化有效结合,探索出更多符合当代观众视觉审美需求的表现形式,让民族文化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周去非.岭南代答·外国门下:第七册[M].扬州:江苏古籍刻印社,1983:323.

[2]玉时阶.瑶族服饰[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4.

[3]潘健华.舞台服装设计与技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10.

[4]韩春启.舞蹈服装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10-15.

[5]胡起望.瑶族研究五十年[M].北京: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6-10.

应用研究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应用研究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