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本课堂类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与基于生本课堂的思品前置性学习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生本课堂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基于生本课堂的思品前置性学习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如果没有足够的课前尝试性学习,品德课就成了“无水之源”,课堂教学将枯燥乏味、举步维艰.以“生本课堂”为基点,从“前置性学习的内容”“ 前置性学习的方法”“前置性学习的呈现方式”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求探索一条小学品德学科前置性学习的有效路径,实现提升前置性学习的实效性.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本课堂;前置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3-0077-03

  翻开《品德与社会》课本,我们会发现课本中每一篇课文的板块内容大部分主要以话题、图片等进行情境设置为主,文字表述比较少,教学上有很大的挖掘空间.为此,近几年来,我立足生本课堂,通过前置性学习,探索小学思品课堂的有效性.

一、小学思品课堂教学存在的现象

前置性学习可以将课程延展到课堂外,让课堂教育作用于整个学生的生活.当前,小学思品课前置性学习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①前置性学习内容机械性;

②前置性学习内容乏味,缺少趣味性;

③前置性学习内容不合理,完成不了课堂上所需的教学内容等.因此,如何站在“生本课堂”的基点上,有效推进“前置性学习的内容”、“ 前置性学习的方法”、“前置性学习的呈现方式”就成了现实前进中前置性学习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基于生本课堂的小学思品前置性学习

1.前置性学习内容为新课做铺垫

学生的前置性学习应该对下一个课时的内容起到导向作用.这种作业是为新课做准备、做铺垫、做引领的.在学习中应体现下一课时教师教学的大概思路,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展示出下个课时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抛砖引玉,引领学生步入下一节课.设计学生前置性学习方案时,教师一定要思考和确定设计这个前置性学习方案目的和意图是什么,着眼点以及学习的价值在哪里.要从 “质”上考虑,去取舍.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确定目标,并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只有做到这些,才会有高品质的前置性学习.

(1)教材需要填补之处设前置学习.

纵观《品德与社会》的教材,我发现,教材中有许多的活动都明确要求学生提前做准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有必要的前置性学习,以最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例如,教材中广泛出现的“小调查”这一部分就需要设计一个相应的课前拓展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活动板块,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己感受、合作调查、积极实践、认真讨论,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生活、对社会的感知和认识.

(2)内容难以理解之处设前置.

《品德与社会》课本中往往所提供的只是一些范例,还有供学生讨论的话题.如果要进一步开展学习的话,光靠这些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课本中部分主题活动的内容深奥且乏味,特别是一些历史性、地理性题材的教材,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兴趣不高.为此,我们在课前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收集资料等方面的前置性学习,开拓学生的视野,走近教材,充实教材.

(3)情感难以共鸣之处设前置学习.

有些主题的活动所蕴涵的内容虽然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但学生没有亲身经历和体验,不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设计一些前置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教材所要传达的情感.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少数民族之乡——云南》一课时,课文意图让学生通过了解云南的变化,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如果单靠教材中几张图片、几句文字,学生很难吃透教材,透彻理解教材.为此,我们可以在课前进行小课题《云南之路》的探究,让学生对“云南的建筑、云南的居住环境、云南的文化习俗”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从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2.前置性学习的方法增强感染吸引力

学生完成学习的兴趣与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方法.因此,我们的前置性活动设计,要尽量符合学生的口味,富有趣味性,让学生在做作业时乐于作业.教师在前置性活动设计时,要设计一些新颖别致、易操作的活动,以此增强其感染力、吸引力.

(1)引用社会调查法增强学生吸引力.

课前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对所关注的问题通过自身体验,可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开阔视野,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初步感知,有助于他们领悟有关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认知.社会调查型的前置性活动,对学生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有效途径.社会调查法的成功开展,其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于学生是否懂得如何去调查,去操作.

①把问题细化,易于调查.

把调查的内容变成一个个切入点细小且详细的、互有相连的问题,使学生的调查有依有据,循序渐进.如《圆明园在哭泣》这篇文章,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屈辱史,这个话题很沉重,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现在的学生看到的、感受到的是祖国繁荣富强的一面,他们生活幸福,根本无法理解清政府的落后和无能.那么如何拉近历史和学生的距离呢?教师布置活动时把对圆明园的调查分成了几个小问题进行:圆明园的概括、圆明园的景点、圆明园的珍宝、历史名人对圆明园的评价、圆明园被毁的历史原因等.一个个问题虽小,却引导着学生在课前对圆明园进行了解,为课堂上的学习做铺垫.

②设计表格,乐于调查.

教师把要调查的内容采用表格的形式,这样就化繁为简,化笼统为具体了.如在执教《我家住在新农村》一课时,布置学生调查本地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设计成如下表格.

一位学生在调查后写道:我通过调查,了解到我国农村的发展真是神速啊,但是,令人觉得遗憾的是与城市相比,农村还是处于落后状态,特别是“看病”,农村没有足够的医疗条件,大家一有病就涌向大城市,导致挂个号都难.真希望城乡差距能更近一点.

(2)引用资料搜集法增强学生感性体验.

课前让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文字、数据、音乐、视频等资料,不但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感性体验.

①指导在先,便于收集.

“指导在先”,是指在布置活动之前对收集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指导.学生往往一听到要搜集信息就会马上想到上网查找,这样对于一部分家庭没有电脑的学生,要是一律布置上网查阅信息的要求,就极有可能把他们导向网吧等不安全的场所.搜集资料不但要有效还要安全,其实真正有效的信息常常来自身边的人、事和物,教师可以根据这种情况紧扣学生身边的生活进行指导.

②筛选精炼,提升收集.

玉不琢不成器,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虽然丰富,但是良莠不齐,需要再次整理和分析,它就像一块璞玉,需要进行再次打磨,才能折射出美丽的光彩.教师要正面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最有价值的内容,同时教师也应该深入学生,对他们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解,这样才能有效指导,从而从资料中提炼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资料在课堂上呈现.

(3)引用操作体验法使学生把握道德行为方式.

让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设置相应的“角色”,通过亲身参与、体验,从实践中得出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内心的体验是让学生形成道德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最原始的动力,能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如执教《我爱秋天》一课,课前让学生做果实长大的实验,并记录种子各阶段的发展情况.课上,让学生带来结出的果实,介绍自己的培育过程,交流种子各阶段的生长情况.有些学生因为照顾不周,种植的植物没等到结果就死了,学生流露出内疚;有的顺利结出了果实,则兴高采烈.在这个果实长大的实验中,学生通过记录种子在各个阶段的生长情况,联系自身从出生到慢慢成长为一个小学生的经历,体验了成长的艰辛,体会到父母长辈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艰辛,从而不仅对秋天充满喜爱之情,更对父母长辈满怀敬重感恩之情.

3.前置性作业方式课堂上的有效应用

学生课前的前置性学习效果的最终关键点还在于课堂上的适当、有效地应用.但我发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内容繁杂,学生不会取舍;②汇报形式单一乏味,对学生没有吸引力;③汇报时间太长,课堂效率不高,主要是学生没有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认真的删选、处理、概括,学生交流时把握不了材料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指导.

(1)相互交流式使个体信息得到丰富.

学生前置性活动完成之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环节等随机进行作业的交流与反馈,这不仅检查了前置性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让前置性学习在课堂中发挥了作用,挖掘了课本的广度与深度.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前置性学习的信息得到了交换,于是每个个体的信息就变得丰富.如五上《圆明园在哭泣》一课,学生在课前有选择性地了解了“圆明园的概况、圆明园的景点、圆明园的珍宝及历史名人对圆明园的评价”等,虽然每个人只是查找了一块内容,但是通过交流就实现了对圆明园的各方面情况的知识填补.这种形式简单,易操作.

(2)内容穿插式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交流.

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对学生的前置性学习进行了解,将出现的有价值的,有探讨性的,或者带有共性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学生交流,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如在执教四下《多彩服饰》一课时,课前要求学生搜集各个国家的民族服饰资料,学生搜集的资料可谓是五花八门,教师在上课前将这些资料进行了审阅,发现有不少学生在这一课中把代表国家的民族服饰和我国的少数民族服饰混淆不清,因此不少学生搜集来的资料是藏族、傣族、彝族的服饰等.仔细阅读本课课文就发现本课中的民族服饰指代的是大和民族、阿拉伯民族、中华民族的服饰,所以学生出现的问题很有代表性,为课堂上学生准确地解读文本提供了典型材料.

(3)总结汇报式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学生进行了前置性学习后,各自都有了自己的感受,都希望在同学面前展示.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如在执教《向“白色恶魔”说不》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上设立了一个播报栏目,让学生以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将自己在前置性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收获在大家面前展示.由于在前置性学习中,大家查找了有关“白色恶魔”的资料,观看了《中华之剑》的纪录片等,心中早有千言万语,思绪早已波涛汹涌,因此课堂展示精彩纷呈.有的学生这样播报:“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学生这样播报:“影片中哪些吸毒人员让我不寒而栗,但更让我敬佩的是那些缉毒人员.片子中两位缉毒人员在抓毒贩时命丧穷凶极恶的毒贩子手下,他们是用生命告诉我们毒品的危害.向那些缉毒人员致敬.”……

前置性学习不但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学生们也能在前置性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如果能精准地基于“生本课堂”,有效地运行“前置性学习”不仅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晓凤.对品德课前准备有效性的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0(12).

[2] 谢林燕.品德课程前置性作业有效“点”[J].探索中小学德育,2011(7).

[3] 陈有新.品德学科课前专题性作业的有效探索与实践[J].科学教育前沿,2011(12).

[4] 彭松梅.品德与生活教学课前资料的搜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责编 韦淑红)

生本课堂论文范文结:

关于生本课堂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生本课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生论文盲审

2、音乐生论文

3、绘本教学论文

4、生发表论文难吗

5、生毕业论文字数

6、医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