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生产要素流动配置问题方面论文范文

该文是关于深化改革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生产要素流动配置问题

陈 晨,马建军,孙向阳,刘冬梅,刘登忠

(江苏农垦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所,江苏盐城 224002)

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党国务院在统揽全局的基础上提出的,幸福中国与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个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生产要素的流动配置问题,尤其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农村生产要素流动配置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以社会主义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配置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讨论“全面深化改革”、“经济新常态”和“一带一路”背景下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问题,通过以上策略调和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力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沃土上得到跨越式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新的增长极.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要素;流动配置;全面深化改革;经济新常态;一带一路

0 引言

随着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相继对中国改革的宏伟蓝图进行具体而细致的绘制,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改革问题就顺其自然的摆在了党与国务院的面前.当下农村改革的形势迫切而又严峻,农村基层的发展问题易发频发[1].农村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矛盾日益凸显,农业发展在“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增长机制中需要各个生产要素层次的有机组合,农民如何才能共享改革的红利.目前,“三农问题”的研究对策与调研,本质上是要解决农村、农民、农业三位一体发展模式中存在的可调和性矛盾问题.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配置,整合农村发展过程中可以调动的有利资源,形成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优化配置[2].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会议中多次明确强调:“改革的开端与终点的关键落脚点都在于农村,唯有认真分析农村当前发展的现状,革除制约农村发展的弊病,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实现农村改革的跨越式发展,才能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增长极”.尤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从“稳增长模式”转变为“新常态模式”的过程中,农村生产要素的资源整合显得尤为重要[3].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研究的切入点,分析当前农村生产要素流动配置的现状,探讨农村、农民、农业三位一体发展新模式,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理论.

1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流动配置现状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面临多种多样的可预期性阻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新型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时,农村与城镇、工业与农业、农民与市民之间相互的关联作用愈来愈紧密[4].当然关联作用正相关时,双方可以起到相互协调的共赢作用;当双方处于逆相关或者无关时,一方的发展可能会造成另一方的削弱.因此如何协调三对关系成为了众多经济学者与专家关注的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推行了几年,各地也都争先开展了试验田的改革与示点.不过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流动配置问题有一个清晰、可视化的认识.

2 农村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的流转与确权

以新中国建立为研究起点,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农村的土地资源经历了集约型到下放型的转变.转变的依据便是特定历史时期下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同时农村土地资源的配置问题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范畴[5].新形势下,随着政府简政放权的进一步推进,政府要求各个地方因地制宜的制定农村土地确权的试点工作,让农民在农村土地确权的过程中享受到切切实实的改革红利,调动农民农村生产生活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在江苏省盐城市楼王镇地区推行的土地确权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楼王镇奉行“大方向,小结构”的指导方针,通过调研可以发现,目前当地土地处理的方式有两种:1.农民分散化的土地管理种植模式:农民的土地产权以分田到户为依据,在双方愿意的情况下进行土地使用权的个人转让和继承,不过产权的确定是一个模糊的地带,产权倘若确定不好,容易引起农民的内部矛盾.当然需要指出的是,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在土地产权的确定方面存在不作为和乱作为的现象.2.农村的种田大户大面积地承包土地,将农村的土地集约式使用.这种土地的使用方式是在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缺失,造就了农村土地资源的重新整合,产生了西欧农场式的作业方式,这种家庭农场式的农业发展模式符合精准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在处理这种农业发展模式与西欧和美国的家庭农场的最大区别在于土地所有权的归属问题:我国当前的种田大户只具有承包土地的使用权,不具备土地的所有权.正是因为土地所有权的限制,农村种田大户的生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因此需要研究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新方案.同时,国有垦区大型农场在处理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具有先天的优势.

3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变—新时代农民与农民的转型

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涌向城市.这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农村劳动力是生产要素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农业机械化大面积推进的过程中,农业的集约化作业替代了传统的农耕作业方式.结余的农村劳动力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变为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人才资源.高素质且低廉的农村劳动力为外资的引入起到了.农民的转型不但可以使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配置更加稳健活跃,并且促进了新时代家庭农场的诞生.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表明:家庭农场式的田间作业模式更加适应农业现代化与智能化的需求,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可以更加节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形成第一产业活力向二、三产业的有机输送[8].同时农民在家庭农场生产模式下对整个农业生产的运作更加模块化.大部分拥有家庭农场的农民可以组成生产合作社,进行农耕作业,推动了农业机械化与集约化.此种模式类似于国有农场的经营模式,家庭农场可以调动农民生产作业的积极性,完善了农业生产的结构,赋予了农民更大的生产权益,让农民成为新时代的“农场主”.鉴于我国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现状,家庭农场模式的农业生产在我国尚处于局部试点阶段,因为涉及到农民权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平衡问题,大面积的农村土地个人承包还需要政策的相应完善.李克强总理在前往山东省调研家庭农场作业模式时强调:新型农村产业的模式需要和地方发挥二自由度的力量,为农村与农民在本质上的技术转型提供更加完善的技术支持与政策引导.这反映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面对二、三产业对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战略需求,国家层面对于农村与农民的转型正在开展着有成效的大面积试点,相信政策的孵化器会给农民新时代下的转型提供一颗定心丸.

4 经济新常态下农村资源的流动配置问题—生产要素分配的探索

党在“稳增长”经济模式的背景下,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的增长模式.经济新常态和稳增长模式是我国长期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于中国的发展预期同两种模式的联系密不可分.可见两种经济发展策略的可靠性.下面首先介绍稳增长经济政策的具体内涵: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是保8,全称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增长策略.经济新常态提出的背景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放缓,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7%左右时经济发展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两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下自然会呈现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模式.农村的生产要素资源包括: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源、水资源、畜牧业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配置是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进行的.目前上述的农村生产要素资源流动配置的现状可以概括为:资源配置无序化、单一化、没有交叉性、缺乏层次性、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够紧密等.有些地方的生产要素资源在一味招商引资政策的引导下大面积成为附赠品而失去原本的产业价值.招商引资的确可以源头上拉动农村与地方的经济建设,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转型,促进地方产业结构稳步升级.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不能代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体的建设目标.

单一资源的引导配置不能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在经济新常态下农村的社会生产结构应该是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动力、第三产业为创新的协调发展模式.同样以江苏省盐城市的地区旅游产业为研究实例:大纵湖旅游风景度假区是盐城市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升级的民生工程.大纵湖风景区原本是当地比较贫穷落后的地区,一直以来都在徘徊中摸索经济发展的出路.近年来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丰富的农家乐文化现正逐步走上一条旅游风景经济发展特区的建设道路上来.他们利用当地的品牌文化与旅游文化大力推销农副产品,逐渐将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进行有机融合,同时将第三产业(旅游业)与第一产业(农家乐)、第二产业(农副产品工业化)实现有机捆绑,形成相互促进、协同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格局,目前,当地紧跟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潮流,有条不紊地推动旅游战略性产业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与升级,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5 “一带一路”下新农业发展合作模式—中亚农村经济带的有效联动

中国在产能过剩和能源依赖程度日益增强的同时,需要输出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运用“一带一路”的政策优势进一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要素合理的流动配置提供技术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强,彼此合作空间巨大.并且“一带一路”强调参与各国的协调发展与扩展农牧渔林及其相关领域的深化合作.中国农村经济在面对上述经济政策带来的利好时应该更加稳健有为的进行相关方面的战略布局与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下应该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当前新农业的发展模式要求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适应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特色化的技术要求,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特色化是盘活农村经济的一剂良方.目前我国大型国有农场正适应新农业发展的要求,其正在向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特色化方向发展.

第二,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其他国家密切保持沟通,对于农业产业需求做好相应的评估,对于农业生产资源的循环利用做出卓有成效的大胆试点,比如农村新能源—生物质能、沼气池建设与利用.循环经济与农村新能源的有效利用是农村生产资料流动配置过程中遇到的核心命题.在“一路一带”的有效带动下,各国农村合理的发展模式与发展需求得到有效评估,这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微循环起到了有效的催化作用.在能源依赖日益严重,环境污染不可控,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世界大环境下,如何形成中亚农村经济合作带,促进中亚经济带沿线各国经济效益1+1>2是“一带一路”相关各方共同努力的方向.

第三,相关学者早就强调中国农村经济的出路在于“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相结合,著名农业工程专家汪懋华教授曾强调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是否实现“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可见农村经济发展应该结合政策和技术两个层面的优势,在上述经济政策的有效引导下,大力发展符合中国特色与世界形势的现代化农业,合理配置各个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林业资源、农林渔牧等生产资料等在农村经济微循环当中的作用.找到农村生产资料合理配置的平衡点,为中国农业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创新驱动力.

6 结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直在“质与量”中不断推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农村、农民、农业的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农村土地资源、农村劳动力资源都处在重要转型期.同时结合我国目前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各个生产要素之间的流动配置更加灵活多变,其有效促进了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在“一带一路”的外部政策引导下,中国农村经济产业结构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机遇与挑战.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逐步进入改革深水区的过程中更应注重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配置问题.

参考文献

[1] 吴玉鸣. 中国区域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测算——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J]. 中国农村经济,2010,06:25-37+48.

[2] 吴春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径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 胡玮. 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模式的探讨[D].广西大学,2007.

[4] 栾大鹏,欧阳日辉. 生产要素内部投入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J]. 世界经济,2012,06:78-92.

[5] 顾益康. 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中国农村经济,2006,01:18-22.

深化改革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深化改革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深化改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改革论文

2、政府会计改革论文

3、改革开放的参考文献

4、改革和开放杂志

5、教育改革论文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