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娱乐时代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和娱乐时代的男色消费:小鲜肉批判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可用于娱乐时代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娱乐时代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娱乐时代的男色消费:小鲜肉批判

近期,随着“小鲜肉”被荧幕和粉丝热捧,且渐呈大众审美新趋势,也成了舆论的焦点.本文认为,“小鲜肉”本质上是被大众消费的“男色”商品,并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消费文化大背景下对男色消费的认可与接受;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使得男女双方话语权出现了新的对抗形式;男性气质的多元嬗变;电影业营销方式发生转变,注重口碑营销与微博营销,粉丝经济推高“小鲜肉”热.“小鲜肉”只是众多男性气质的一种,其评判注重外表,而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谋求内外合一的发展.

近年来,“小鲜肉”成为各影视剧竞相争夺的荧幕宠儿,也因此成为舆论的焦点.“小鲜肉”是指年轻、健康、青春活力、具有高颜值的年轻人,特指活跃在影视行业中具有“鲜肉”气质的年轻男性.它是对当今流行男性气质的生动形容.随着“鲜肉”情结在我国的不断蔓延,该词已被广泛使用,“小鲜肉”们已经开启了一种属于他们的流行审美风尚.

网络上对于“小鲜肉”的来源具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小鲜肉”出自电影《阿凡达》的台词:“look at all this fresh meat.”在这里,“fresh meat”指代的是新兵,在译制这部电影的时候,有人把它译为“小鲜肉”;二是有人考证“小鲜肉”一词源自日本,最先出现在圈中:当女艺人与男艺人进行表演的时候,因年轻男艺人的皮肤白里透红,甚是鲜润,像盘中的三文鱼一样诱人,而称其为小鲜肉.慢慢地小鲜肉成为了年轻男艺人的代名词.现今,这个外来词汇在我国被频繁使用.影视行业中这些鲜肉借助着现代女性对他们的追捧与崇拜,风头正劲,他们活跃在电影、电视剧以及各大综艺真人秀节目中,喋喋不休地为国民奉上“鲜肉大餐”.

笔者认为,中国当下娱乐时代被大众消费的“小鲜肉”种类繁多,我们可以对这个群体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有如像宁泽涛一样的阳光健美型,还有长相俊美如杨洋一样的花美男型,更有气质阴柔如马可一样的中性气质,然而归根结底都是一种“男色”消费.媒体将他们的颜值魅力无限放大,将一个个“美丽”的男性容颜梦幻式的呈现,让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沉浸在大众媒介为他们制造的虚幻甜蜜国度中.

裸露的“男色”

(一)男色的由来

随着消费主义席卷全球,市场经济引领时尚大潮,再加上大众媒体在其中推波助澜,色相消费愈演愈烈,观众对“小鲜肉”类型男明星的关注与消费,实质上是一种男色消费.

虽然中国传统上是个父权制国家,然而“男色”一词自古有之,并不是新鲜事儿.在早期的部落社会,男人们用兽骨、牙齿、贝类等作为身上的挂饰,在脸上与身上涂上各色油彩,使形象突出,借此来吸引异性的目光.古人把男色称为“龙阳”,指对同性具有吸引力的男性美色.《汉书·佞幸传赞》就有这样的诗句:“柔曼之倾意,非独女德,盖亦有男色焉.”可见“男色”一词起初被用来形容男性“阴柔”的气质,然而男色的审美和对男色的大规模消费是不同的,后者还是进入现代社会的产物,而且现代社会对男色进行品玩与消费的主体也不再是古代的男性专属,而转变为女性.

女性“审美”乃至“消费”男性美,属于异性相吸的正常现象,只是近来的“审美”标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是长期以来公认的“英俊”为标准,而是“漂亮”这一长期为女性专有的形容词.所以,英俊并不一定能构成男色,陈道明或张丰毅形象都很英俊,但因为太过阳刚,他们只能成为男性的代言人而不是男色的代言人.在男色的定义里面,除了阳光、青春、性感、奶油这些普遍特征外,一定要加上“漂亮”的长相这一点,因此“男色”模糊了男性与女性的界限,呈现为中性美.

2001年,台湾偶像团体F4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他们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两岸千万少女的心弦,也被认为是中国“男色时代”到来的标志.随后几年,各种男色选美活动高调助推:中国先生大赛,香港先生大赛,星空卫视《美人关》等各种男性选美节目开始出现.男性们赢得了来自女评委、女观众夹杂着欣赏和调侃的尖叫,甚至遭到了“内容不雅、侮辱男性、意识不良”的投诉,就是在这些支持与反对声中,“男色时代”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1

(二)“可饮的小鲜肉”——男色消费时代的到来

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直接指出了身体在消费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在消费的一整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所有的都更珍贵、美丽、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所负载的内涵比汽车还要多.这就是身体.”2身体早已成为了普遍的消费品,被编码进了消费社会的符号体系,而且还担任了尤为重要的角色.女性自有“女为悦己者容”的传统,如今“男为悦己者容”也并不罕见了.

众多女粉丝沉醉在“小鲜肉”为她们在荧幕上营造的幻想情境中,成为“鲜肉经济”的最大消费者.“男色”消费文化的流行,实质上是商业文化的操纵导向.消费主义,这双无形的手一直在操纵着我们的、情感与审美判断力.“小鲜肉”流行,实质上是消费时代女性话语权——购买力崛起的结果.随着女性话语权/购买力崛起,影视业在影片本身的制作与宣传推广上,焦点逐渐转向男性,以吸引更多的女性观众.法国社会学家德勒兹曾说:“身体本身就是一台生产的大型机器.消费主义与大众传媒为消费者的提供了一种虚假满足,把消费者带到偷窥的想象和快感之中,使他们遗忘了生存本身和现实的意义.大量的文化和性消费,使这个社会到了崇拜和集体观淫的地步.”众多电影借助男星裸露的躯体,健美的身材来吸引女性观众的目光,身体的诱惑性在这里成为了可想象的性欲与,观众们痴迷于裸露身体所代表的色性符号.

“男色”时代的到来,一方面是女性主义透过大众媒介宣传并被大众接受的结果,女性也可以像此前男性消费女性身体一样想象性消费男性身体;另一方面则意味着人类愈加深陷消费主义的牢笼,一切事物包括人类自己都被“物化”,被当做物品展示与交换.“小鲜肉”们只是被“物化”的众多群体中的一个.

“小鲜肉”原因分析

(一)商业操纵下虚假女权时代的结果

在传统的男性中心世界,女性被当作“性感尤物”“美人儿”,以一种被调戏的姿态被男性消费.女性主义反对“男权中心”,呼吁男女平权,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努力工作,逐步寻求经济的独立,进而拥有了话语权.有人更把男色消费作为女性地位提高的标志,认为女权时代已经到来.

事实并非如此,媒介只是利用“仿真技术”让受众产生了一种普遍的“超真实”的女权到来的幻觉.鲍德里亚在他的《仿真与拟象》中就曾说:“拟象和仿真的东西因为大规模的类型化而取代了真实和原初的东西,世界因而变得拟象化了.”媒介利用它自身独有的语义构筑符号,为我们构造出了一个理想性的符号世界.我们沉醉在媒介为我们构造与渲染的环境中,符号干扰了我们的思考,并让我们信以为真.我们的世界变成了一个符号支配形成的“仿真文化”,展现出了一种“超真实”的特性.女权主义在今天正处于这种被媒介构造出来的“超真实”的文化环境中,让大众在媒介呼喊“真正女权时代到来了”的世界中产生了“女权到来”的假象.

“男色消费”就是媒介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为女性们制造出的一个甜蜜梦境.电视媒介开始有意消解荧屏中的父权意识,同时塑造女权主义中心的拟态环境.在这个符号堆积的世界中,女性从实际生活中脱离,沉浸在虚假的符号幻象中,真正的女权主义或许正在被慢慢消解.她们开始享受着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新鲜感与快感,越是在生活中遭到压抑,女性观众们就越向媒介索取,以此来填补内心的失落与空虚.女性需要具有温暖、体贴的特质来满足其心理需求.中国男性传统形象被包裹在父权的威严之下,对女性产生一种天然的压迫感,少了亲近感,增加了距离.“小鲜肉”们温暖、体贴、亲近的形象气质让女生获得一种平等的尊重.同时,“鲜肉”们的高颜值满足女性对于男性的性想象.在消费时代,消费者即主体,拥有消费力量,便拥有了话语权.女性消费力量的大大增强,女性的口味成为商业追逐适应的对象,不仅仅娱乐圈中“小鲜肉”盛行,广告里裸露的男明星,理发店里打扮精致的发型师,他们有相同的目的——为女性服务,并以此赚钱.消费社会中,女性沉浸在“男色”的符号价值即精神满足中,自认为女权主义其实已经回到自己的手上而沾沾自喜.而媒介与商人在中间获取巨额商业利益自得其乐,真正的女权主义却被消解,被人们遗忘与忽视.

(二)中国文化中对男性的“尚文”传统

男性气质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的妇女解放运动,最早被认为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由遗传决定的、与社会文化无关的单维度人格特质.后来,男性气质研究者重在阐述男性角色的传统化规定及其限制性的影响.比如当时的学者把男性气质描述为:爱冒险,具有攻击性,自力更生,追求事业上的成功,不表现出任何女子气的行为.3这些刻板的男性形象使男性长时间生活在一种舆论的重压下.

1979年,西方理论界提出了双性化理论,认为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单一维度上的两极,而是相互独立的两个维度,一个人可能同时拥有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4该理论认为男性气质的习得是一个认知发展的过程,是儿童在生理性别基础上,以成年人的性别组织系统为标准的实践结果.这与之前的两极对立理论产生了理论立场上的根本对立:两极对立理论认为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是单一维度的两端.男性气质不足被认为是有问题的和不受欢迎的.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男性都绝对符合这种两极对立理论状态描述下的男性气质,因此表现出了在当时看来所谓的非典型性别,即女性气质的男人与男性气质的女人.

中国学者雷金庆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对中国男性气质进行了分类.他认为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文武”才是区分中国男性气质的二分法.“文”的气质儒雅、整洁、知书达理.而“武”更多表现出一种忠诚正直,刚健,勇猛的形象.5文人多出现才子佳人的故事,而武士则更多的表现出对不近女色、甚至对有一种抵抗的态度.中国拥有“尚文”的传统,男性明星身上带有文秀的气质反而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追捧.

在中国,“小鲜肉”能够被大部分的女性观众接受,特别是一些超过40岁女性的追捧,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高颜值,让女性逐“美”与“色”的得到了满足.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对于花美男的群众接受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在中国传统的封建历史中,女性一直保有对“才子佳人”式搭配模式的憧憬.而中国的才子的形象一般被认为是“文人形象”,他们知书达理,温和如玉,仪表堂堂,好似衣袖之间可以散发出一阵清风.如果对这种男性气质进行界定,我们便会发现,虽然西方的男性气质理论基础与中国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不管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多元的男性气质自古以来便是并行存在的,只不过因为社会主流文化的倡导而让我们忽视了其中一类的存在.

所以,“小鲜肉”的出现并非偶然,他们亲和可人的气质形象和略带有女性气质的形象之所以可以被中国观众广为接受并进行追捧,是与中国“尚文”的传统不可分割的.

(三)酷儿理论促使性属鸿沟的进一步消解

酷儿理论本质上是对女性主义和同性恋运动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其目的是打破以男性白种人父权制下二元性别理论为唯一的正统立场,主张性的多元流动状态,并以此解构纯粹的异性恋/同性恋的两元分法.6酷儿概念广义上指所有在性倾向方面与主流文化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别规范或性规范不符的人,它背后所代表的文化符号是:与所有传统的、规范的、正常的相对立.它以先锋与前卫的姿态颠覆了性别与性属的二元对立说.7

酷儿理论解构了传统意义上对性别身份的认知.它强调人的性属可以进行自我意志的选择,不可以通过非此即彼的性别定义对人的性属进行分类.人的是流动的,身份也可以是游移的.人的性属选择可以与自己的心理状态完全同步.所谓跨属,即跨越性别属性的边界,男人与女人都可以呈现出对方的气质要求.8最具代表性的跨属行为便是某些明星的“易装”.这种视觉直观的呈现方式,打破了观众对于传统性属的刻板印象,用一种戏谑与解放的自由姿态进行性属选择,“使用易装来跨过性别的分割是含有‘狂欢力量’的,这种力量在狂欢跨性过程中将激发性别、性向分割匹配的抗争和重塑.”9电视或电影通过独特的编码模式,通过易装或特意的跨属,来满足观众对于作品奇观化的期待.

“小鲜肉”身上的阴柔气质,更加贴合荧幕上的跨属性别形象,例如在电视剧《花千骨》中,马可饰演的杀阡陌,就是一个性别并不明确的代表.杀阡陌身为男子,却爱美成癖,拥有可以让人忽略性别的绝世美貌,为六界的第一美男.在这部电视剧播出之时,杀阡陌成为了受欢迎的角色之一,并且掀起了网络对于杀阡陌角色形象的热议.“小鲜肉”们的形象契合了当下大众审美潮流的多元化趋势,以阴柔的外表出演具有不同性别隐喻意义的角色,填补过往荧幕多重性角色的缺失.

(四)影视产业营销方式的转变——粉丝经济成热潮

“小鲜肉”成为用来销售电影票的机制,粉丝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粉丝与明星现在已经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个命运共同体.借助“小鲜肉”粉丝的强大力量,商家们将“鲜肉”们定位为“产品”.他们在影视作品中的出现就像满足观众看到他们自己追捧的奢侈品牌一样,而重点在于,这个“奢侈品牌”是众多消费者都可以消费得起的.

1)电影观众的圈层化现象——为“小鲜肉”崛起推波助澜

随着网络购物的不断发展,电影票的网络销售也在快速发展,电影票的销售渠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票务平台迅速崛起,网络购票成为重要的购票方式.据2016年中国电影在线票务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在各年龄层网络购票占比中,19-35岁用户更青睐在线购票;18岁以下和40岁以上用户更青睐线下购票.与中国电子支付网民年龄成正比,电影在线购票平台吸引了更多18岁及以下的用户,在36岁及以上的用户中尚有提升的空间.19-35岁年龄层作为最主要的电影购票圈层,他们的消费动向影响着电影的制作方向.

由于代际的差异,对于观众的划分明显地分为70后、80后、90后和00后四个代际,90后与00后是当前电影市场最重要的群体,并且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圈层特征.据2016年中国电影在线票务市场研究报告,20-29岁线上购票占比最高,达到31.4%.紧随其后的为20岁以下,占比25.7%.90后与00后成为网络购票占比最高的人群,而网络购票已经成为了如今购票的绝对主流方式,所以,抓住了90后、00后的文化消费取向,便抓住了电影票房成功的关键.10

“小鲜肉”的粉丝大多集中在90后与00后,他们对于偶像的崇拜感足以支撑他们进行任何与偶像有关的消费.在庞大的粉丝群体作为票房的支撑下,为“小鲜肉”量身的电影成为制作商圈钱的重要手段,借助90后与00后粉丝对青春片与娱乐性的倾向性,近两年青春片的泛滥,“小鲜肉”们因拥有着青春阳光的外表而屡屡出现在青春片中.然而,青春片的流行只是一时的市场商业运作结果.“小鲜肉”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卖颜值”的现状中,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则必须修炼自身的演技与艺术素养,挑战多种艺术形象.

2) 粉丝经济——促使电影的营销方式发生变化

粉丝经济泛指建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被关注者多为明星、偶像和行业名人等.粉丝经济以情绪资本为核心,以粉丝社区为营销手段增值情绪资本.粉丝经济以消费者为主角,由消费者主导营销手段,从消费者的情感出发,企业借力使力,达到为品牌与偶像增值情绪资本的目的.毋庸置疑,“小鲜肉”们具有庞大的粉丝量,商家在电影制作的过程中,利用粉丝的这种情绪投入,达到资本积累的目的.近年来电影票房的火爆,催生出一个新的群体“自来水”.不管是在微信“朋友圈”,还是在网络社区,那些为电影主动叫好的影迷们,成了自愿来点赞的,口碑营销与微博营销成为了电影宣传中非常有效的手段.庞大的粉丝团体就潜藏在这些“自来水”中,明星们通过微博平台发布与电影或电视剧的照片或段子,就会有粉丝的上千万的转发量,无形中获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票房总量是衡量一个明星受欢迎程度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导演、制作方在选角时所关注的焦点,“小鲜肉”们超高的票房积累量让他们获得了大牌导演的青睐.如陈学冬虽然参演的作品不多,但凭借《小时代》系列登上了“小鲜肉”票房的榜首.吴亦凡凭借青春片和参演《老炮儿》与《爵迹》等现象级的大片,以369.678万元占领榜单第二的位置.鹿晗、张艺兴两人虽然票房表现并不突出,但是却凭借《奔跑吧,兄弟!》与《极限挑战》两款综艺圈粉无数,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与综艺表现好感度.李易峰与杨洋的电影表现并不突出,却出演了很多现象级的电视剧,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例如杨洋出演的以小说改编的《微微一笑很倾城》在电视与网络平台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一时间杨洋成为万千少女的幻想对象,人气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由统计数据可知,陈学冬2015年一年累计票房18亿4755.1万元.而近三年来,从中国一线男明星累计的票房量来看,陈学冬一年的票房累计量约等于排名于第四位的赵又廷三年的票房累计量.另一位“小鲜肉”李易峰2015年一年的票房累计量超过排名于第14位的吴秀波三年来的票房累计量.伴随着90后与00后观众的崛起和中国电影产业不断地优化升级,中国电影票房迎来了黄金期.电影市场不断扩容,电影票房总量不断增长,2015年一年的票房表现成绩优异.在这样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小鲜肉”们的上升趋势依旧比较明显,竞争力迅速增强,伴随着中国电影的票房黄金期,“小鲜肉”们的发展仍处于上升趋势.

反思“小鲜肉”的时尚文化效应

由于“小鲜肉”的出现带来的文化效应,越来越多的男性被统一到“颜值”的标准上来,包括商业领袖、政客,高颜值的“小鲜肉”似乎正在成为当下作为男人的一种时尚人格模式.很显然,当“男色”成为消费品,“小鲜肉”便被类型化、模式化,它让一个男人按照这种风格中的行为模式、人格模式,尽可能地打造、伪装自己.影视行业竞相对于“颜值”的追逐对其自身的伤害值也呈上升趋势.当商业操控影视,影视作品的艺术属性被忽视,商家们借助“眼球消费”的经济模式,通过明星们颜值的贡献来提高电影票房,中国电影电视市场的整体质量便会遭到质的下降.

部分“小鲜肉”凭借着自身的票房号召力与行业对他们的需求与纵容,开始不遵守行业规则、漫天要价、运用替身在不同的摄影组之间完成自身拍摄作业,以最少的劳动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他们参演的影视剧的质量,拉低了整个剧组的工作效率,诸如此类行为应该被严厉整治.

优秀的影视作品应该以精彩的故事、逻辑清晰的人物设计保证作品的基本质量,明星在影视作品中发挥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明星气质与作品的吻合程度、明星的艺德与演技才是一个明星应该被考核的因素,如果我们只关注“颜值”,关注“粉丝”,便会陷入商业的牢笼,而失去了一部艺术作品真正的艺术维度.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不仅仅体现在微博上的话题转发度,也不仅仅停留在票房的数字,而更应该追求影视作品本身所传达出来的文化价值观,以及其对大众精神向度与高尚审美趣味的引领.优秀的艺人也不能仅仅用粉丝的数量与颜值的高低来评判,拥有值得让人钦佩的艺术素养或是良好的修为才是当今“小鲜肉”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同时我们应该思考的是,男人的历史感、精神道德的修养、责任和义务,在“小鲜肉”的时尚文化中却并没有给我们提出正确的答案,也没有给我们呈现合理的结构模式.作为一个真正浑然一体的“人”的存在,不能仅仅攀附着身体美学的流行趋势,或只注重外表的光鲜亮丽.确实,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性别平等的过程中,男性对于身体美的追求也无可厚非,但是,在追求身体美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心灵美的重要性.我们不能沉浸在消费文化为我们虚构的幻象中,不能被资本与权力这双无形的手操控着我们的、情绪和审美判断力,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不光是性别流动性选择上的自由,外表自我选择的自由,更多的是拥有自己的道德支撑,在获得完善的人格后赢得作为一个“人”从外在到内在的全方面的自由,这种自由才是“人”追求的真正的自由.

娱乐时代论文范文结:

关于娱乐时代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娱乐时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开放时代杂志

2、时代杂志封面

3、新教育时代是正规期刊吗

4、时代周刊杂志

5、美和时代杂志

6、时代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