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和具有特殊美学品格的战争诗篇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美学论文范文参考下载,美学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具有特殊美学品格的战争诗篇

己卯年,指1939年,那一年秋天,震惊中外的长沙会战在湖南营田一带打响.9月23日,侵华日军制造了营田惨案,杀戮800多名中国老百姓,打死1200多名国军战士,烧毁1000多间房屋,一时,血流成河,尸骨成堆,惨状空前.以后,日军又多次血洗营田等地.然而,营田发生的惨案,日后竞数十年再无人提起,就像经过了一场雾霾,悄然退去,以至于,作家熊育群直到40岁时,才从网上偶然得知这一事件.当他看到营田、推山咀、大湾杨、马头曹、南渡桥等再熟悉不过的家乡地名时,惊愕之情难以言表:他从小生长于斯,居然从未知晓脚下的土地上,发生过那样惨绝人寰的事情,这成为他酝酿《己卯年雨雪》的最初动因.这是一部蕴含着地火般的长篇小说,了解它的由来,人们才能深切体会作品所承担的历史的苦难和良知的重负,理解作者创作过程中经历的痛楚与煎熬.

历史曾表现得如此冷漠和虚无,掩埋层层白骨处长起绿油油的庄稼,微风拂过,此起彼伏,众多活生生的生命,像从未来到过世上,了无痕迹,冤屈的灵魂们,早不知飘向何方.再过几个春秋,便不会再有零星的幸存者活着,他们也将带着点滴亲历离开世界.幸亏,正在此时,出现一位湖南籍作家,他强烈地意识到,一切不应该就这样湮没,他义无反顾地开始投入田野调查,采访所有幸存者,发掘一处处残垣断壁,前后花了14年时间,最终使一幕人间悲剧以文学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他可称为一位挽救历史和生命尊严的功臣,也是一位真正的作家.

这部以营田惨案为基础写就的长篇小说,重要价值首先在于对历史的重现.在小说中发出声音的,不只有熊育群,也有一位位耄耋老人,他们经历过那个特殊年代,向作家讲述了记忆中的残存,他们的讲述背后,则隐约鸣响着众多死者的倾诉.熊育群把这些都写在了作品里,使小说的一半成为纪实的文献.仅凭这一点,《己卯年雨雪》就非比寻常,应该向作者致以真挚的敬意.

熊育群的长篇小说,在美学品格上,离不开逼近生活的真实感,以及由真实感造成的对读者的震撼力.在《己卯年雨雪》里,大量写照营田惨案的内容,更加摄人心魄,使人过目难忘.

后来人难以想象,当年日军以何等残忍的手段屠杀中国平民,在和平村庄留下怎样惨烈的景象.一个男孩看到母亲被杀死,撕心裂肺地嚎叫着,他随即也被刺了一刀.孩子身边的老人紧紧搂抱住他,脸上痛苦地扭成一团,看着孩子的血从胸口不断地涌出来,老人用嘴巴对着伤口不停地把血吞下去,发出“咕嘟咕嘟”的吞咽声.很快,老人也被杀死.一个父亲被砍掉头颅,身边的女孩抱着父亲的头爬起来,哭喊着要爸爸,把人头往父亲的尸体上接.一个怀有身孕的女人被杀后,日军将她的肚子破开,肚子里滚出一个“哇哇”哭的孩子,日本兵一刀将孩子刺死.

这些小说中的情节,竞都是真实的记录,出自农民目击者们的回顾.即使读者不了解它们本为事实,也会不由自主被场面带来的震慑所打动,为悲撼激愤压抑的情绪所笼罩.这是由于,许多情况下,小说中直接出自生活,无法出自想象的成分,才成为真正可贵的内容.

熊育群重视生活自身逻辑的力量.文学作品中包含各种逻辑,无论人物性格表现、情节发展走向,或细节展现形式,都存在一定逻辑关系,而大量情况下,想象的逻辑永远无法胜于生活的逻辑.世界名著中许多经典的细节和情节,表面看使读者感到陌生和难以理解,再去想却尽合情理,就在于它们往往是在几种生活逻辑的交织作用中发生,给读者带来意外的审美体验.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描写得感人肺腑,即是源自生活逻辑的自然集合与发展,源于父爱的天然流露,为虚构难以企及.熊育群作品中存在大量同类的细节,也同样形成了非同一般的感染力.

当然,熊育群对这部长篇的构思,远不限于对20世纪30年代末日军种种暴行的揭露,他的思考更为深邃和沉重.他力图追究:日本军队为何如此凶残?这一场战争是如何发动起来的?这个一衣带水的近邻是怎样的国家?为何至今我们都缺乏了解它的愿望?他提出的是一个严肃作家的命题,他带着思考去到日本,在繁华喧闹的城市中行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过,寻访能够见到面的日本老兵,与他们交谈,求证、商榷,尽力获得可以解释的答案,最终,以自己的认识写出了这部以日本人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

关于中日战争,国内出现过无以数计的文学作品,但罕见有从日方视角观察和叙述战争的作品,《己卯年雨雪》也许是第一部.它是一部站在人类视角而不仅站在民族视角看待战争的作品.

日本国不是初次侵略中国,历史的重演中包括着巨大的民族文化隔绝.以16世纪末发生在中、日、朝三方的壬辰一丁酉战争为例,战后,三国间对战争的叙述和记载大不相同,明朝人称为“万历三大征”之“东征”之役:李氏朝鲜称为“壬辰倭乱”、“丁酉再乱”:日本人称为“文碌庆长之役”,民间称为“秀吉的朝鲜之役”、“征韩伟略”等.直到现在,三个当事国的学界,依然没有充分必要的交流,亦不能达成基础认识的统一.正如学者所指出:这个现象最清楚不过地表明,对这个发生在420多年前的历史事件,要想做到各方立场的充分沟通和理解,形成共同的知识,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往往能最本质地反映出我们人类的文化根性和道德困境.①

《己卯年雨雪》的又一个突出价值,就在于它力图破除民族和文化立场的屏障,书写一场日本人眼里的战争.小说中主要人物有中国平民祝奕典、左坤韦、左太乙等人,但更是一对日本夫妻武田修宏和武田千鹤子.武田修宏作为普通日军士兵来到中国战场,妻子千鹤子思念新婚丈夫,也随慰问团来到中国看望武田修宏.夫妻短暂团聚后,武田修宏在一次遭遇战中受重伤,千鹤子受伤后被祝奕典等人所俘,她经历了由仇视中国人到逐渐理解和同情中国人、憎恶战争.结局时,武田修宏丧生于战火,祝奕典因“窝藏”日本人获刑,千鹤子被押解至战俘营.

这个故事的原型,也是由作者直接采自史实.在熊育群几年前无意发现的一本书中,记载了一名叫近藤富士之日本女子的回忆,她于1939年参加慰问团踏上熊育群老家的土地,见到了出征的丈夫.也确实在难舍难分中遇到袭击,只不过丈夫当场身亡,她被中国军队俘虏.这个真实依据鼓舞了作者,他的构思通过千鹤子的获救和反省过程,实现了一个日本平民女子与中国百姓的对话与沟通.

这是一个确定下来的特殊情境,千鹤子在情境中不能不发生思想与情感的挣扎,经验由盲目到觉醒的历程.在日本军国主义宣传教育下,千鹤子本来是无条件拥护对华战争的,她鼓励和督促武田修宏报名参军以报效祖国,并在他报名后的次日与他结婚,一时成为爱国的典范.可是,当她有机会作为慰问团成员来到中国战场,亲眼目睹到日军的残暴和中国无辜百姓的悲惨遭遇后,她原有的信念动摇了,祝奕典、左太乙和左坤韦等人对她的人道救助,更使她内心充满愧疚,直到产生由衷忏悔,认识到侵略战争的罪恶.这是一个缓慢的经过,小说运用大量心理描写,令人信服地展示了千鹤子的灵魂蜕变,实现了在另一战场战胜法西斯主义的精神历程.

千鹤子的丈夫也同样经历了困惑和迷茫.在焦土上,武田修宏由一个青涩的书生,转变为一个敢于开杀死人、下得去手挥刀砍死人的屠夫,但战争的残酷、灭绝人寰的罪行,仍使他心存战栗.他得知妻子还活着,并生下他们的孩子时,发狂地奔去抢夺孩子,最终葬身于村庄.他至死没有摆脱暴力,他曾砍向无辜生命的刀,此时砍向了自己.

祝奕典等人的人道主义行为,促发了千鹤子的精神救赎.起初,只是由于千鹤子的相貌酷似祝奕典死去的情人,祝没有在车前结果她的性命(这个设计为祝的救助提供了合理的根据),他本决定,当晚她不死也要把她杀掉.他把她转移到安全去处时,是不顾她的遍体鳞伤拖着她到房前的(这一笔是精彩的),当她的伤情治愈后,他也曾把她带到远处丢掉.但他终于还是没有放弃她,想到她并无罪行,又重新把她救回.祝的妻子左坤韦和岳父左太乙,也不顾政府禁令,出于怜悯帮助了千鹤子,使她顺利产下孩子,得到哺乳.中国人做到的这一切,彻底感化了一个日本女人,使她完全转变立场站到了被侵略者的一方.

这样的发生在抗日战争中的情节,是个别的,奇特的,也是触及人物灵魂的.这是一场背离硝烟的战争,它发生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也发生在人性和人情深处的征服里,正由于如此,可以相信,这部长篇小说具有特殊的力量,它即使被介绍到日本去,也会在日本读者中产生深刻的影响,缘由人性和人情是普世和相通的.

侵略战争不仅是对他国国土的践踏,对他国人民生命的摧残,也是对正常人性的无情蹂躏,因而,许多战争文学的经典作品,无不以强烈的人性深度征服读者,《己卯年雨雪》的成功,也在于此.

反法西斯题材,是一个难得的国际性题材.需要承认,我国此类创作在这种比较中尚不具备优势.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抗战题材创作,多停留在侵略与反侵略、正义与非正义、戕害与复仇等意义层面上,观念较为简单,感染力有限,作品也难以打进国际市场.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品不能像《索菲的选择》《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安妮日记》等名作那样,具有强大的人性力量,深人人情最柔软的部分,真正征服人心.现在,出现了一部《己卯年雨雪》,是令人欣慰的,应该肯定,这部作品代表着一种正确的方向,开辟着一种新的深入开掘抗战题材创作的前景.

《己卯年雨雪》也显示了熊育群把握长篇小说艺术的进一步成熟.

特殊的构思,决定了他此次创作将遇到别样的难度.与他多写亲身经历的《连尔居》不同,这部作品重在写异国人遭遇,且面对历史语境,对写作构成的挑战是严峻的,而他最终能够较为圆满地实现写作初衷,表现出不俗的驾驭能力和宽泛的适应力.

他善于利用种种细节描写,烘托历史氛围.如描摹处于军国主义狂潮中的日本军民时,写即将出征的新兵们在甲板上兴奋地唱着《上海航路》,欢送的民众在黄昏点燃熊熊的篝火:儿子参军上前线后,母亲哭了一夜,第二天,她站在街上,逢人就把手中的“千人缝”递上去,求人缝上一针.据说,集满一千个人缝下的针线戴在身上可保平安.对于日军士兵们来到中国战场后的所见所闻,亲历亲为,作者的描写同样是精细的.这些写照,产生有不可忽视的再现效果,浓重地涂抹出时代底色,令人真切地感受到具体历史场景.

作品里的故事并不复杂,但作品结构均匀得当,作者避免平铺直叙,反复运用分叙、倒叙和插叙等手法,使现实进程与逝去的时光交替出现,男女主人公的命运对照投映,敌对双方的心迹交织披露,形成了多重复调叙事,产生了诱人的张力.

小说里人物并不多,但作者努力使每个出场者皆有存在依据.如左太平,身为县长,在战乱中不慌不乱,一直恪尽职守,沉着指挥,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这样的地方官员形象,在当年或许不算罕见,但出现在长篇小说里,可能还是第一次.

心理刻画的细腻,始终是这部小说的基调色彩之一,这种刻画确适应于作品情节发展的内在需要.如作品中千鹤子认为祝奕典即是杀死丈夫的敌人,一度对祝怀有刻骨仇恨,曾想寻机置祝于死地,而此时作者仍写到,处于这种心境下,她还是能同情左坤韦对祝的思念,也没有忘记拿出药来医治祝的孩子.她发展到后来对祝奕典产生好感,甚至开始把他当作男人依靠,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的,而作者对过程中她感情上所有细小变化的描绘是细致人微的.同样,作品中祝奕典对她态度的步步转化,也被书写得丝丝人扣.正由于如此,小说才格外散发出特别的魅力,推动了作品主旨的顺利实现.

应该说,熊育群是有信念,有眼光,有自己想法的,他进入小说的方式与他人多少有些不同.他有他的优势,有自己对小说美学的理解,他的创作,也就为文学界带来新鲜的格调.他是一个颇有创作前景的作家.

【作者简介】胡平,硕士,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张立军)

美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美学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美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护理美学论文

2、建筑美学论文

3、美学原理论文

4、医学美学论文

5、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6、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