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方面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和福建博物院藏林纾山水画赏析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山水画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福建博物院藏林纾山水画赏析

【摘 要】林纾是近代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精通画艺与画学理论的画家,但其作为文人书画家的成就长期以来为人所忽略.本文对福建博物院藏的三幅林纾画作进行赏析,并结合画学理论《春觉斋画论》,探析其创作思想.

【关键词】林纾;山水画;画论

[中图分类号]J22[文献标识码]A

林纾(1852—1924),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清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著名翻译家、文学家、书画家,历任福州苍霞精舍、杭州东城讲社、京师大学堂等主讲.林纾对福建及我国近现代教育事业多有贡献,而在“翻译家”“教育家”的盛名之下,他作为文人书画家的成就,往往为人所忽略,其书画作品一直没有被系统整理与出版.福建博物院馆藏的三幅林纾晚年作品《一棹碧涛春水图轴》《设色山水图轴》《设色平台春柳图山水横披》深具特色,笔者尝试对其进行赏析,并借此认识林纾作为书画家一面.

一、林纾生平及画学理论

林纾是艺林多面手,诗文书画无所不及,其绘画以秀润细腻见称.在画学理论方面,他著有《春觉斋论画》.他从20岁开始师从陈文台学艺.陈文台,字又伯,号石颠山人,温陵人,系画家汪瘦石、谢琯樵的高足.林纾跟随陈文台学画26年,得其翎毛用笔之法,变之以入山水,有所创新,被陈文台称为“不局于成法也”.在其31岁(1882年)时,所作题画诗道出了他学画的渊源与路数:“平生不入三王派,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攻苦学名家?”32岁之前的林纾,并未去过京城,但去过两次台湾,他在这个年纪看过多少名家的山水画,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已经读出了山水画的真味,师法自然才是他的画意.民国26年(1901),林纾迁居北京,旅居京城的20余年是他书画创作的黄金时期.他先后供职于金台书院、京师大学堂讲授古文经学,兼以鬻文卖画养家,直至1924年病逝.这期间他曾加入余绍宋1915年发起的“宣南画社”,与余绍宋、陈师曾、金城、齐白石等晚辈同仁交好.画社雅集赏画,开阔了林纾的眼界,当时大量珂罗版印刷的图册,也让他接触到古代名家的作品.他师法“四王”、蓝瑛、吴历之后自成一派.其间,他偶涉石涛,故其浑厚之中,颇有淋漓之趣.

二、林纾三幅馆藏作品分析

在林纾晚年的山水作品中,有一类精心构思的园林写生是十分有特色的创作.福建博物院馆藏的《一棹碧涛春水图轴》《设色山水图轴》《设色平台春柳图山水横披》三幅作品都属于此类作品,以下对其逐一介绍:

(一)《一棹碧涛春水图轴》

作品题为:“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用晏小山词意写此,应贞臣仁兄大人雅属,弟林纾并识.癸丑四月.”钤印朱文“琴南”.此作作于民国二年(1913),题画诗选的是晏小山的词《清平乐留人不住》:“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是年林纾62岁.画面中远处的山层峦起伏,山脚处的白云似雨后初晴的大面积云雾,云雾的前边又见一缓坡,使得远景就构成了三个层次;中景的小岛上有参差的大树、也有整齐的密林,还安置了一间小屋;近景的坡岸边的四棵婀娜的柳树十分惹眼,似乎在召唤着画中的江山,春天来了!春天到了!江中一舟艇划过,船头之人正呼吸着、欣赏着、享受着这春天的气息.此作的气韵饱满,真气充盈山水之间.

林纾作为一位文人兼画家,对于气韵有独到的理论.他在《春觉斋论画》中写道:“余谓气韵在文家,为不易到之境地,而画家入手,苟无气韵,即流伧荒.无论人物山水,纵使备极工整,偶然参以俗笔,则全局都坏.气主清,韵主高,故文人下笔,必有一种清气高韵.”再观此画,我们可想见,林纾抒写真山真水时,是先明确主题之后,用高远法取势,设计山峦的宾主朝揖关系、水流源头与洩泻之处,再施笔墨,最终才使见者感觉画中山水节节有生气,处处流韵致.

(二)《设色山水图轴》

作品题为:“石遗同年大人雅属.蠡叟林纾临王石谷.庚戌秋节.”钤印白文“南宗”.该图远处高山层峦叠嶂、高山的山脊似几只虎背,向高远处延伸,密林灌木穿插其颠;中部溪面宽阔,庐舍村居临溪而建,篁竹掩映其间;近处佳木成荫、溪水潺潺,拽杖行者下山过桥.此图作于清宣统二年1910的中秋节,是年林纾59岁.“石遗同年”即陈衍,自陈衍1908年到北京任学部主事、兼京师大学堂文科教习之后,林纾与陈衍的聚会很多,常常一起举办诗歌雅集.作此画的七天前,八月初八日,林纾曾与郑孝胥、陈衍同游在西直门外农事试验场.陈衍(1856-1937),字叔伊,号石遗,侯官人.曾在张之洞手下任职,先后执教于京师大学堂、厦门大学、暨南大学、无锡国专,任《福建通志》总纂,其《石遗室诗话》著称于世.27岁时与林纾同时中举,此后他们常有往来.

以上两幅画的笔墨语言比较一致,最主要的是所用皴法都是短披麻皴.林纾常用此皴法,并总结说:“画惟巨然之短笔披麻皴最工稳.”的确,这两幅画也给了我们“工稳”的视觉感受.《设色山水图轴》用高远法构图,绘高山大川,更近北方之山;《一棹碧涛春水图轴》用平原法构图,绘南方山水.林纾创作的山、树、石的构成是比较严谨的,讲究山、水的取势.《设色山水图轴》的落款写临王石谷,林纾在笔记中多次记录了王石谷论山水画“经营位置”的观点:“伸手放脚、宽闲目在,此即无碍之真相.”“风韵且不必论,但以位置言之,最为画家之要诀.”可见林纾学古人的方式既临古画,又悟画理.在配景方面,《设色山水图轴》在中景布置了茅舍村居;《一棹碧涛春水图轴》点缀了渔翁放棹,无不精心构思绘写.点景虽小,笔墨不多,但林纾认为这是“画之眼目”,是“画龙点睛”之处.他在《春觉斋论画》中写道:“山水著人物,画龙之点睛.在月松风竹、菱漵蘋洲间,构一茅庐,安一小艇,令观者深思爽然.”“山间著以渔舟游艇,方使山容水态收入诗人锦囊之中.”

(三)《设色平台春柳图横披》

作品题为:“平台柳色绿冥冥,柳外还施九子铃.华殿流尘长日掩,偏生婀娜向人青.琼岛春阴袅万丝,伤春正值我来时.无情烟月萧寥地,自拨长条读御碑.移盘无泪洒铜仙,脑木浮图尽日烟.再起渔洋定惆怅,灵和全不似当年.五龙亭外数经过,亭下游鱼唼小涡.飞絮岂关荣瘁感,化萍去就掖池波.丁巳春日,吾乡诸老为诗钟之会,以画灯为彩,得上第者取此.余为制平台春柳图并题四诗于其上.六桥补柳翁林纾识.”钤印朱文“畏庐”.这幅画作于民国六年(1917)林纾66岁之时,此时清朝已经灭亡.这首题画诗主要表达的是亡国之痛.从“伤春”“无情”“萧寥”“移盘无泪洒铜仙”等词语和典故,可以看出他眼中的五龙亭的春景,已经物是人非,让人想起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图绘北海北岸五龙亭的春景,属于林纾的山水园林写生作品,这类作品本是其最有新意的画作,但由于他沉重的心情,柳树和白云的形态显得萎靡无力,抒写着特别哀伤的心情.此图用色、渲染很有整体感,天空、湖水都用上了蓝色,说明林纾对于着色有着自己的追求.这与他提出的“学习古人贵有变化”“遗貌取神,自臻极诣”等画学观点是吻合的.

他在《春觉斋论画》中对于“六法”中的“随类赋彩”的解释也是很有见地的.他关注到“王石谷谓青绿之法,静悟三十年始尽其妙.然能以北宗之青绿法,迸入南宗,则石谷一人,实为初祖,可谓善于赋彩者”.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林纾本人对于设色之法已经突破了传统,要按照“善于赋彩”的标准来创作.

诗钟是古代文人的一种限时吟诗文字游戏,创始于清朝嘉庆年间,发源地是福州.文人雅集时,将一个铜钱用线系于竹香上,下承以铜盘,香焚线断,钱落盘中铿然作声,有如钟鸣,此时即将做好的卷子上交,故称“诗钟”.评选的方法是阅卷人选录出状元、殿军、榜眼、探花.也有的不设阅卷人,由决定名次.

落款“六桥补柳翁”源于光绪26年(1900),清明节前,林纾亲自购买垂柳幼苗千株,补栽于西湖缺柳之处,这一举动,当时在杭州传为佳话,他也十分得意,因此自号“西湖补柳翁”或“六桥补柳翁”.后来他在《鬻画润目自题诗》中有“往日西湖补柳翁,不因人热不书空”之句.印文“畏庐”是林纾的斋号,来源于林纾祖母留下的祖训“畏天而循分”,林纾60多岁时,还特意在北京宣南新居门宇上大书“畏天”二字,表示自己始终秉承祖母的遗训.

纵观上述三幅作品,题款的书写都非常精彩.《设色山水图轴》落款所用的行草,略参金石味,另外两幅用的是隽雅流丽的行草.林纾对自己的题画艺术也十分自信,他曾对学生林仲易说:“我画不必传世,而题画款格必传矣.”这与林纾强调绘画的“书卷气”密不可分,他说:“作画须书卷气,非文人自高声价也,亦构思着笔,不落俗也.”他的文人气,来自于他一生对文学、对艺术的勤勉追求,贯穿在他诗、书、画、印一项不落的文化格局中.

林纾的山水画创作主要借鉴历代著名画家的构图,从宋元到明清都有参照.师其迹不如师其心,师古能化,此林纾的过人处.他的山水画具有文人气质,无一俗笔.他的设色亮而透明,富有光感.他常意临古画,也常写生创作,用笔纯正,画律精妙,内蕴深厚.他的画学观念比较开放,力求消弭雅俗之辩,破除门户之见,对于董其昌人为划分画坛的南北宗论加以反驳与修正.他曾经被贴上“守旧”的标签,但实际上,他不仅擅长翻译外文小说,还对西方绘画有深入地观察思考.他认为无论中西绘画,“六法”是衡量一幅好画的标准,而且中国画的线条语言与与西方绘画的光影语言在表现物象时是有区别的.清人范玑有言:“画论理不论体,理明而体从之.”林纾山水画的成功之处,还是要归于他对画理的不懈探索与求真,他拨开各家各派形而上的迷茫、贯通艺道、直达儒家圣人之意.

结语

林纾作为翻译家、教育家已经为世人所熟悉,而其作为文人书画家,尚有可挖掘的内容,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林纾在书法、绘画和古文上,都有不俗的造诣,书画在当时是文化人和学者的基本修养,而在今天艺术教育可能反不如当时普及,在今天这样一个转型的时代,关注传统文化,也许能为我们的教育、发展及生活提供新的启示.

山水画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山水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山水画方面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