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与红红带你过春节类论文范文例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春节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红红带你过春节

春节,指农历新年,俗称“年节”,口头上叫“过年”.

——这,你知道.

春节、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年度狂欢,没有之一.

——这,你也知道.

中国人有4 000多年的“过年史”,流传下来相当多的“过年套路”.

——这,你未必知道.

小编小时候过年的那些事儿……

——哈哈,这,你肯定不知道.

过年有讲究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门上瞅;年三十,吃饺子.”

你知道上面这三首民谣唱的是什么吗?对啦,就是过年的讲究.几千年来,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产生于不同地区的类似的民谣可不少,每一首都堪称一本“过年攻略”.

这次,小编就按照流传较广的习俗,选择过年期间的部分日子,整理了一份“年俗日历”,让我们一起去领略极富特色的中华年俗文化吧.

腊月二十三

在我国春节的习俗日程中,“送灶神”的这一天,可是非常隆重的,俗称“小年”.

在不同的地区,送灶神的日期有小小的差别.古人有一句俗语叫“官三民四船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的人家、百姓人家、船上人家分别在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五过小年,恭送灶神上天.

在我国古代的传说里,“灶神”(又叫“灶王爷”)的来历和形象并不固定.有的说灶神“姓苏,名吉利”,有的说灶神“姓张,名禅,字子郭”;有的说灶神是男性形象,有的说灶神是女性形象,还有的说灶神是一对老夫妇.

不过,有关灶神的职责,说法就差不多啦:灶神平日住在凡间百姓家,看护各家各户的灶台,同时记录这家人一年来的所作所为,每到小年才会去往天宫,向玉皇大帝报告情况.为了让灶神上天后能多说好话、少打小报告,无论是官宦还是平民,都会在送灶神的这一天,用又甜又粘牙的美食来祭拜灶神,比如花生糖、芝麻糖、麦芽糖、糯米团子等.

那么,送走的灶神,又是哪一天去迎回来呢?有说法是除夕,也有说法是正月初四.

知识链接

麦芽糖也叫“饴糖”,是用刚发芽的小麦苗混合蒸熟的糯米,经过发酵、压榨、熬煮等工序制造出来的糖.它味道甜蜜,口感黏稠,带有特殊的香气,是大人小孩都特别喜欢吃的食品,怪不得灶神也会喜欢啦.

腊月二十四

从腊月二十四到腊月三十(除夕),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作“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息.

据《吕氏春秋》记载,在尧舜时代,我国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了.

传说

有个邪神喜欢搬弄是非,经常在玉皇大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是个罪恶、肮脏的世界.一次,邪神密报玉皇大帝,人间在诅咒天庭,想谋反.玉皇大帝大怒,下旨彻查此事,凡是怒忿天庭、亵渎神灵的人家,就将其罪行写在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此为记号.玉皇大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是做有记号的门户,满门抄斩,一个不留.邪神见诡计即将得逞,偷偷地下界,在每户人家的屋檐下做了记号,想让王灵官来个斩尽杀绝.

有一户人家的灶神发现了邪神的阴谋,急忙召集各家的灶神商量对策.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要求在腊月二十三的送灶之后,到除夕的接灶前,各家各户必须来个大扫尘,哪户不打扫干净,灶神就不进哪家门.人们遵照灶神的嘱咐,清扫尘埃,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屋里屋外、房前房后打扫得干干净净.

除夕夜,王灵官来到人间,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便赶回天庭,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如实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这才知道受了邪神的欺骗,降旨捉拿邪神,将其掌嘴三百后永远关在天牢里.

从此,人们为了除难消灾,总在送灶后开始扫尘,一直忙到大年夜.时间久了,这便逐渐成为一种传统民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

腊月二十五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玉皇大帝会在腊月二十五亲自下界巡视,对人间的善恶分别予以奖励和惩罚,并定下在来年相应的福祸,所以,家家户户会在这天“接玉皇”——祭拜玉皇大帝,并纷纷吃豆腐以表示自家没有奢侈浪费.这一民俗一方面反映了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另一方面,是对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现在,人们主要是取“豆腐”的谐音“头福”,作为美好的寓意,希望来年有个好彩头.于是,豆腐也就成了节日餐桌上备受青睐的食品.除此之外,各地因地域差异,还有一些有意思的风俗—一

糊窗户

北京民俗.古代,家家户户的窗户都是纸糊的,平时风吹雨打,难免破损,但又不舍得全部更换,只有在腊月二十五这—天会全部换上新的窗户纸.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人们在田野边点燃火炬、火把,祈求来年田之稻谷和蚕之茧丝的丰收.有些地方则是在大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

这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人们会去庙里点灯,点得越多越吉利.有的地区的蒙古族人民还会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关于腊月二十六这天,民间有着“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的说法.

“年肉”的说法是怎样来的呢?

原来呀,古代经济不发达,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而且,家里的人又都比较多,因此,缺吃少穿是大多数人家的实际状况,特别是肉食,并不是每天都能吃到的.但是,春节是大家休息、团聚的欢乐日子,怎么也要玩好、吃好呀!于是,荞了牲畜的人家纷纷“磨刀霍霍向猪羊”,而没有养牲畜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买一大块肉画家,这样,辛苦一年的家人都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肉.由于是在过年时才吃到的肉,人们就称之为“年肉”.

“年肉”讲究吃红烧肉,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一碗热气腾腾、香喷喷的红烧肉则预示着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富裕美满.

即使到了今天,家家户户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吃肉几乎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可是,在腊月二十六这天置办点儿大肉依然是许多人都没有忘记的老传统.

腊月二十七

家里养的公鸡不管平时多么嚣张,但凡到了腊月二十七这天,一定会吓得瑟瑟发抖——它的好日子到头啦!

俗话说,“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腊月二十七这天,人们会把家中最漂亮的公鸡宰杀掉,做成过年大菜中的“镇桌之宝”,寓意是“大吉大利”.由于每家每户都要宰杀鸡鸭,这一天也是走街串巷的磨刀师傅最忙碌的一天.

除了忙着杀鸡,这一天还有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去集市上买买买!

如今,我们每天上街都能买到各种商品,用手机也能随时享受“剁手”的快乐.但是,以前的人们购物可没这么方便,住在城镇里的人平时主要在街上的店铺或走街串巷的货郎手里买东西,住在乡村的人则主要靠赶集时集中采买.

而腊月二十七,正是全年人气最红火的集体购物日.这一天,不管城市还是乡村,全家老少都要上阵买年货,去店铺或集市上购买鞭炮、红烛、春联、窗花、新衣、饰品,等等.

在汉族传统民俗中,这天还有两件事要做,一是“二十七,洗疚疾”——洗澡迎新;二是“二十七,剃精细”——去理一个好看的发型.

腊月二十八

二十八,把面发;蒸馍馍,贴花花.

在腊月二十八这天,人们会把面发好,蒸上馍馍,贴上春联、福字、窗花等.在馍馍的香气和“花花”们带来的喜气中,年味儿愈加浓了.

妈妈蒸的馍馍太香了,把儿子馋坏了.儿子的馋样儿当然逃不过妈妈的法眼.妈妈提出,如果儿子只动三个馍馍,就能把馍馍摆放的形状从变为(答案本期找),就允许他吃馍馍.儿子立即摆弄起馍馍来.只是,妈妈呀,你没注意到他没洗手吗?

腊月二十九

腊月二十九,是我国农历春节日程中的“小除夕”o从这个名称就能看出,作为“除夕”的“前奏曲”,过年的各种准备活动都要在这天完成,所以,这一天绝对让大家忙活得四脚朝天.

民谣称“二十九,去打酒”,“打”是“舀取”的意思.要知道,在以前,大部分卖酒的商店里并没有瓶装酒可卖,店家大多把酒盛在坛子里,再用毛竹做的提子把酒从坛子里舀出来.提子的容量是有区分的,有一两的、二两的、半斤的……打回家的酒既可用于祭祀,也可用于招待春节来访的客人.

腊月二十九这一天,最重要的事就是上坟请祖上大供了.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这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的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腊月二十九的早晨.有些地方的上坟请祖还特别有仪式感,不仅要三跪九叩,幼辈还要背祖训,听长辈训话.

腊月三十

放鞭炮,吃年饭,压岁钱儿攥在手,三十晚上熬一宿.

人们通常把腊月三十称为“除夕”“大年三十”,这是一个送走旧岁、迎接新年的日子.除夕的活动非常丰富,小财迷们能收到好多压岁钱,小“吃货”们则能享用到丰盛的年夜饭.除此以外,人们还有在这一天放鞭炮、挂灯笼、祭祖、通宵不睡等习俗.

年夜饭也是团圆饭,各地有不同的讲究.像北方人的年夜饭就以饺子为主食,而且,有的地方,人们还会把用沸水消过毒的硬币包入饺子中,而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的人则被认为来年会有好运气.各位“红粉”小侦探,你能看出上图中有哪些人吃到了“好运饺子”吗?

能挤进年夜饭大餐的菜都不简单,你知道下面这些菜各有什么吉祥的寓意吗?

——鱼、鸡、火锅、猪蹄、萝卜.

答案:

鱼——年年有余;

鸡——吉祥如意;

火锅——红红火火:

猪蹄一财运亨通(猪蹄又叫“抓财手”);

萝卜——好运相伴(在有的地方,又把萝卜叫“菜头”,吃萝卜有“好彩头”之意).

压岁钱

过年时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由来已久的民俗.

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到除夕就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又叫“大年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这是一年中最最重要的日子,因此,各地在这一天的习俗多得不得了,什么放开门炮仗、吃年糕(或饺子、汤圆、面条)、喝元宝茶、喝鸡汤、占岁、拜年、不杀生、不打扫等等,真是五花八门!

这些习俗都有什么讲究呢?

吃饺子

正月初一早晨开门时,先放爆竹,就叫“放开门炮仗”.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禄寿禧”;放五枚,叫“五福临门”;放六枚,叫“六六大顺”……人人喜气洋洋,新的一年也就开始了.

吃汤圆

大年初一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不过,现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饺子的行列中.在大年初一吃饺子,是为了一年都交好运.大年初一的早上吃汤圆更具特殊意义,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而且,大年初一这天的汤圆不叫“汤圆”,叫“元宝”!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这叫“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正月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家中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然后才外出拜年.

过去,大年初一的禁忌也特别多:不能挑水——除夕那天得把水缸挑满;不能扫地——免得把“财神”给扫掉了;不能吵架、打架;不能打碎器皿,要是不小心打碎了,就得赶快念叨“碎碎(岁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现在,禁忌没那么多了,大家可以轻轻松松过节了.但是,如果真的打碎东西了,念句“岁岁平安”讨个喜,可能有助于熄灭大人的怒火哟!

正月初二

回娘家

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了.也就是说,妈妈要带着你和爸爸去看望外公外婆啦.嗯,给他们带些什么好东西呢?得好好想想.

要去看望外公外婆啦,女孩子想打扮得漂亮可爱,男孩子想收拾得阳光帅气.

你最想如何装扮自己?

正月初五

按照民俗的说法,过年期间是有很多禁忌的,比如:忌打碎器物;忌米缸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忌吃药……而到了正月初五这天,可以破除正月初一以来的所有禁忌,俗称“破五日”.

关于“迎财神”的说法,我国南北方的祭祀时间是不同的.北方是在正月初二,而南方是在正月初五这一天凌晨,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这样,既能把“晦气”“穷气”“霉气”从家中赶走,也能表示出对财神的热烈欢迎.

一般来说,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一律是要关门的.只有到了正月初五这一天,店铺才会开门营业,因为,很多商家相信这一天是“财神日”,在这一天开市必能生意兴隆.

北方民间在这天还流行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因为,包饺子时,要用手一下挨着一下地将饺子的边沿捏在一起.据说,这样可以规避周围的谗言.而且,这一天一定要吃饱,俗称“填穷坑”,在这一天吃饱,预示着新的一年再不会受穷挨饿啦!

传说

关羽镇守荆州时,当地有个叫王三的人在镇上开了个酿酒坊.王三酿的酒价廉味美,他的生意很红火.当地的恶霸李光祖很眼红,认为王三抢了他的生意,便派人冒充官兵,砸了王三的店.王三报官并找关羽诉冤.关羽明察秋毫,将李光祖绳之以法.王三为了报答关羽,将关羽的画像挂在店堂上,从此,生意更加兴隆.同行以为,这是关羽在保佑王三发财,纷纷效仿.渐渐地,关羽也被奉为“财神”了.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

传说,女娲创世的时候,先后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民间流传着很多庆祝“人日”的风俗一

吃七宝羹

七宝羹,用七种菜做成的羹,每一种菜都有吉祥的含义.因各地物产不同,所用的菜也就不同.如广东潮汕地区用芥菜、芥蓝、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荽、韭菜加鱼、肉;台湾和福建用菠菜、芹菜、葱、韭菜、芥菜、荠菜、白菜.

戴人胜

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儿的形状,戴于头上或贴于屏风等处.人们制作各种花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

捞鱼生

在南方一些地区,人们围满一桌,把鱼肉、配菜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捞鱼料,口中不断喊“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吃面条

大部分地方的人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用面条缠住岁月,取长寿之意.

送火神

在山东部分地区,人们在自家门前点燃用秸秆绑扎的火把,一直送到村外,意为驱除火灾,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无事.

正月十五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在古代,春节可是要从大年初一持续到元宵节这一天的.有这么长的春节,想想就很开心吧!

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呢?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把夜晚叫作“宵”,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上元节”.

元宵节对于老百姓的意义非同一般,许多有趣的民间习俗活动都会在这一天进行,其中最有名、最重要的三项当属看花灯、猜灯谜和吃元宵了.

元宵看花灯的风俗起源于汉朝.到了唐朝,则形成了极具规模的灯市,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现代花灯艺术已经逐渐脱离传统花灯的做法,技术比较复杂,取材也很广泛、活泼.

小朋友们在看花灯的时候,怎么能错过猜灯谜这一有趣的活动呢?

说到元宵,大家认为元宵和汤圆是不是同一种食物呢?在元宵节,按照地方传统,南方吃汤圆,北方吃元宵.这两种食物看起来有些相似,其实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做法上:

汤圆的做法:

1.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糯米团,再分成一个一个小碗状的汤圆皮;

2.将馅儿料包入汤圆皮,揉成球形即可.

元宵的做法:

1.将馅儿料蘸水后,在糯米粉中滚动;

2.反复蘸水、滚动,直到滚成球形.

除此之外,在馅儿料的选择上,汤圆的馅儿,咸的、甜的、荤的、素的都有;元宵的馅儿则以甜的为主.食用方法上,汤圆多是煮着吃;元宵除了煮以外,还可以炸着吃.储存方法上,汤圆可以冷冻储存,所以,保质期较长;元宵冷冻之后容易开裂,所以,保质期较短.

年味儿是什么?

是望乡的眼睛,是归家的脚步;是爆竹声声,是烟花朵朵;是开心的笑,是热烈的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不管哪一种,都渗透着悲欢离合,传递着血脉亲情,都是过年才有的味道.

名人笔下的年味儿

从古至今,许多名人留下了有关春节的文字,有诗词,有散文,有春联.在他们的笔下,年味儿是什么样的呢?

诗歌篇

古人怎么过春节?看看他们的诗词就知道啦!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描写春节热闹景象的诗歌中,《元日》算是最有名的了.从诗中可以看出,家人为准备过春节而忙碌时,王安石自己也被.这种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感染了.

除夜太原寒甚

(明)于谦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于谦是明代的民族英雄,“土木堡之变”后,他率军击退瓦刺,保卫了北京.这首诗是于谦在山西任巡抚时所作.在除夕之夜,作者身居北方,天气十分寒冷,但他并不忧虑,而是以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勉励友人:春天很快就会来到.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春节是一年之初,要想万事开个好头,人人都应该振奋精神,以崭新的面貌和姿态迎接新的一年.孟浩然四十岁时仍然想在仕途上有所进步,就在赴京赶考的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期望有一个好的结果.

(宋)苏轼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在除夕来临之际,苏轼就“除夕守岁”这一民间习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时间就像蛇蜕皮一样,失去了就不会再来;守岁就是守时,就是珍惜时间;努力应该从今天开始,不要让曾经立下的志向和抱负成为一句空话.

人日寄杜二拾遗

(唐)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过春节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和家人朋友团聚的.对古人来说,由于在外做官、路途不便等原因,要和亲朋一起过春节就更难了.高适晚年在蜀州(今四川崇州)做官,人日(正月初七)时,想起了老朋友杜甫,便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用这首名词描写了元宵节时人们争相观看花灯的热闹景象.然而,作者的真实意图在于衬托“那人”的与众不同:盛装出行的游人观看了花灯之后就离去了,只有“那人”还在“灯火阑珊处”.作者自比“那人”,表达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追求.

元日示宗武

(唐)杜甫

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

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

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

春节期间,长辈会在晚辈拜年时,传授人生的经验,教晚辈做人的道理,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爱护之情.杜甫的这首诗是写给他儿子的一元宵佳节,本应该进行庆祝,无奈自己卧病在床,但是,仍然不能忘记珍惜时光、莫负年华的道理一表达了一位年迈多病的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和拳拳深情.

散文篇

现代的人又是怎么过春节的呢?在我国,南北差异很大,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都有很大的不同.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日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们,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老舍《北京的春节》

作家老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对于老北京过年的习俗可谓如数家珍,对于过年日常的活动、食品、习惯、礼仪等等,他都描写得很清楚.

我生长的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各处走去,和大伙儿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灯的不仅要凭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因为始终能跟随队伍走,马不离群,直到天快发白,大家都烧得个焦头烂额,筋疲力尽.队伍中附随着老渔翁和蚌壳精的,蚌壳精照例多选十二三岁、面目俊秀姣好的男孩子充当,老渔翁的白须白发也做得俨然,这时节都现了原形,狼狈可笑.

——沈从文《忆湘西过年》

在南方的四川、湖南、湖北、贵州、江西等地,流行过年舞龙的习俗.舞龙这一活动与南方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南方雨水较多,时常会有水灾发生,人们通过舞龙来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作家沈从文是湖南湘西人,他在文章中回忆了舞龙现场壮观又有趣的画面.

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因为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的.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不只有我们几个馋孩子,还有在旁边帮忙的厨师傅和余妈.

——冰心《童年的春节》

女作家的心思格外细腻,回忆过年时的情景,首先想到的是最忙碌的那个人.冰心在《童年的春节》一文中,写到了过年期间,母亲做鞋帽、做糟肉、做卤肉、做红糖年糕等忙碌的情景,字里行间满满都是深情的回忆.

春联篇

除了诗词和文章之外,还有一种春节特有的文艺活动,能够表达人们欢度春节的喜悦心情,那就是写春联、贴春联.从古至今,有不少名人留下了自撰的春联.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景新家

——东晋“书圣”王羲之

举目看花花满目

出门见喜喜迎门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后蜀皇帝孟昶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明代才子祝允明(祝枝山)

吟酒辞旧岁

举杯贺新年

——文学家、戏剧家老舍

万方春色

千顷湖光

——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

江河浩荡,纵曲折迂回,万里奔流趋大海

松柏坚贞,历冰雪风雨,永怀志节对朝阳

——文学家秦牧

龙蛇归大海

鲲鹏震九霄

——革命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创始人吴玉章

两岸春风化雨

一统大地笙歌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陈大络

流水断桥芳草路

淡云微雨养花天

——书法家、教育家启功

骏马入马年不待扬鞭快跑马

老牛到牛县到处逢人总吹牛

——相声演员牛群

亲爱的“红粉”,关于名人所写的有关春节的作品,你们还知道哪些呢?

小编记忆中的年味儿

先听大头唱首歌:“年味儿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影随形,无声又无息,出没在心底,转眼,又是新年……”

好吧,这是大头自编的.不过,听着大头唱,小编们的脑海里自然浮现出了一些带着年味儿的回忆……

小时候,对过年总是充满了期盼.这不仅仅是因为过年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还因为过年有好玩的.

在我的记忆里,过年最好玩的,就是正月初八“出龙灯”——舞龙.要知道,我家乡的正月初八舞龙习俗从明朝隆庆元年就兴起了,至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了哦,是不是很“long long ago”啊?家乡人都养成了一种习惯,觉得只有看了舞龙表演,才算是真正过了年.

在读小学的时候,每到这一天,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就会早早占据县政府大楼的楼顶,以便居高临下,尽览舞龙盛况.

听,远处响起炸雷似的鞭炮声;看,一条条“巨龙”蜿蜒而来,街上的人群顿时沸腾起来.舞龙的队伍一边行进一边表演,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我们眼皮底下.只见龙珠在领队者手中忽左忽右、忽上忽下,“龙头”追逐着龙珠,尽情地飞跃、升腾、游动;一条条“巨龙”时而穿云布雨,时而翻江倒海,时而仰天长啸,时而卧底潜行.舞龙队的队员们技艺娴熟,动作刚劲,辗转腾挪,完成了“8”字舞龙、游龙、穿腾、跳滚、组图造型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在舞龙人快速有力的舞动下,龙首昂扬,龙尾翻跃,或腾越,或翻滚,大开大合,张弛有度,传达着神龙的无穷意趣、雄浑气势和神韵风采,令观众赞不绝口、叹为观止.

舞龙的队伍渐行渐远,我和小伙伴们还呆呆地站在楼顶,闻着空气中弥漫的烟火味,看着远处腾起的烟雾,听着渐渐减弱的鼓声、锣声,心里不免有点儿小小的失落:唉,又要等一年,才能看到出龙灯了……

大喜大悲的“糖关刀儿”

喵夭

请先用《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风读出以下两段文字一

铜勺为笔,糖汁为墨,石板为纸,一番飞快的“挥毫泼墨”之下,便是栩栩如生的或花草,或鸟兽,或人物,再用竹签一粘,铲刀轻铲,阳光下晶莹剔透的金黄糖色,就映照出了快乐的童年.

这,就是流行于巴山蜀水的民间手工艺食品——糖画.糖画即以糖作画之意,过去的称谓颇多: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称为“糖饼儿”或“倒糖饼儿”,在川北一带呼为“糖灯影儿”,在川东和重庆一带则称作“糖关刀儿”“糖把把儿”.

话说,在喵夭小的时候,糖画摊子不像现在遍布于公园、古镇、小吃街.那会儿,“糖关刀儿”是只有过年时才会出现在街上的好东西之一.因为一年就这么一遭,对孩子们来说,那肯定是碰上了就迈不开腿、移不开眼、闭不上嘴,时不时还得上演一出“我要转糖关刀儿哇哇哇哇”的哭戏.

糖画摊子的周围,随时围着一群眼巴巴的小孩儿.家人给了钱的,兴高采烈地排队;没拿到钱的,宁愿守着看别人转也舍不得走.随着转的人手指一拨,指南针一样的竹片箭头转起来,带着那么多眼睛和心也跟着转起来——竹片箭头会停在哪里呢?箭头停下,不是龙,“唉——”,看的人帮叹气,转的人撇撇嘴,转眼又高兴了,有糖画吃总是开心嘛;若是龙,“哇——”,转的人蹦着叫“我转到龙了”,看的人帮着说“他转到龙了”,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人人都兴高采烈.

转到龙的兴奋,首先是因为好运气,其次当然是因为——大龙、大龙,用的糖比其他的多得多啊.

某年过年时,喵夭三岁的侄儿一举得龙,众小孩儿大喜,立刻想要分食.然而,大人来了句:“马上要吃午饭了,先把自己手上的吃完,吃了午饭再吃龙.”没法,我们三两口吃掉自己的战利品,一路盯着大人手里的龙,走回家.到了家,大人为了不让我们偷吃,把龙搁在了柜子的高处.好容易熬到午饭结束,众小孩儿齐刷刷地站到柜子旁,眼看着大人伸手取下了插在高处的龙……

美好的正月

木子

关于年味儿,回忆总是那么美好.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一大桌子年夜饭;有压在枕头下的压岁钱;还有那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但最美好的事情都会发生在正月里.因为,在这个时候,不管是大家族聚在一起,还是各家轮着走亲戚,小孩们总能在一起做很多有趣的事情.

在我们这代人小的时候,正是物质开始变得丰富,但又不像现在这么琳琅满目的时候.走亲戚的时候,小辈会带着好吃的去给长辈拜年,在这个过程中,受益最多的就是我们这些孩子了.我们会把所有好吃的一扫而光,什么宝宝乐、朱古力饼干、东宝饮料、麦乳精、花更等等.平时要软磨硬泡才能吃到的东西,过年的时候,各家都会管够.

除了各种吃,还有各种娱乐活动.一堆孩子聚在一起,想法多得很,一会儿炸鞭炮,一会儿踢毽子,一会儿跳绳.当然,这些都是可以见光的娱乐活动啦,还有很多见不得光的.比如说,有一次,大家拜年转到我家的时候,我们趁着大人聊家常的时候偷拿了一包,然后跑到后院的大树下,一起吹“烟泡泡”——把烟气含在嘴里,然后用竹管子蘸一下肥皂水,再把烟气吹进泡泡里,这时的泡泡就不再是透明的,而是变成里边乳白色、表面泛着绚丽光彩的小球,小球破裂的时候,还会跑出一圈一圈的烟雾……(纯属淘气,好孩子不要模仿)像这些平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在正月里的聚会上都特别容易实现,而且还不用担心被发现,因为,只要不是太离谱的事,大人就算发现了,也不会怪罪.

过年等于捣蛋

粉小猪

说起过年,印象最深的还是小时候.每到过年那几天,大人都忙着喜庆,对我们小孩儿的管束会放松不少,所以,我们就会趁机尝试很多出格的玩儿法.那会儿做过很多刺激的事,比如,和表哥一起跑去住家附近的厂区爬锅炉,用弹弓打厂房的玻璃窗(危险行为,千万别学哦).其中最刺激的,就是用鞭炮炸牛粪——把鞭炮插在牛粪的中间位置,用香火点燃引线后赶紧跑远,然后站在一个安全距离外,看着牛粪被炸得像烟花一样四散飞开,我们便兴奋得哈哈大笑.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恶心?哈哈哈,小时候可是觉得超级好玩哦!

年味儿——记忆里期待的那一瓣

碗碗

舌尖上的味道往往是一种记忆,它一旦在大脑中扎根,就再也挥之不去,哪怕隐藏得很深,也会因为突然的再次相遇而被重新唤起,而那一刻,就会觉得幸福满满.

记得小时候,外公在农场上班,每年快到春节的时候,就会分到几十斤红橘,农场的红橘又大又甜,我总也吃不够.

那时的橘子品种没有现在这么多,街面上卖的基本都是红橘,一个个红得发亮,非常惹人喜爱.过春节走亲戚,家家户户提上一网兜的红橘就去了.对于孩子来说,一个红橘捧在手心,总能想出很多种吃法.我喜欢把橘皮剥开后,缓缓撕掉一缕缕橘络,那细致程度不亚于做一件精致的手工活儿.总要先数数有多少瓣,心里嘀咕着先从哪一瓣开始吃,或是挨着顺序吃;或是间隔着吃;或是一瓣一瓣地放在桌上,围成一个圈来慢慢品尝;或是在橘子的顶部掏一个洞,把橘瓣扒拉出来吃掉,然后把剩下的红橘皮做成小橘灯.在寒冷的夜晚,一边吃着红橘,一边点燃小橘灯,觉得温暖又甜蜜.

现在,如果我看见哪个小孩这样吃红橘——一片橘瓣放在手里摆弄半天,定会觉得好脏啊,可那时的我,简直是甜到了心里.如今想来,一个红橘倒是集吃喝玩乐于一体了.这就是我喜欢橘子胜于橙子的原因吧,毕竟,对孩子来说,橙子剥起来麻烦,又不好玩,吃完后,手上也是黏黏的,哪像橘子这般干净利落呢.

对橘子的喜欢不仅仅是好玩好吃,更有一种想得到又得不到的心痒痒!记得那时,爸爸在外地工作,过年才能回来,奶奶给我和姐姐分完几个红橘后,便把剩下的所有红橘放进一个木箱贮存起来,等爸爸回来后才能打开.孩子哪能经受得住甜蜜的诱惑,我们总是趁奶奶去厨房的空当,悄悄溜进藏红橘的房间,通常是姐姐在门外把风,而我,就负责从箱子里顺出橘子来.木箱的盖子很难打开,总是耗费了吃奶的力气才能顺出一个.我通常顾不上已经被木箱盖压得有些微微发红的小手,总是抓紧吃完才没事儿人一样地溜出去.过了一个星期,就听奶奶说“箱子里的橘子少了,不会是耗子偷走了吧”,我们心中窃喜,其实,奶奶早已知道实情.而我们全家盼着爸爸回家过年的日子,就在偷吃红橘的时光里慢慢到来.

阳光下晶莹剔透的橘瓣,那时觉得像一场盛宴,满足而温暖,此刻却像月牙儿般朦胧起来,模糊了记忆,充满期待的记忆.

每年的冬季,如果来上那晶莹的一瓣,记忆顿时清晰起来,那瞬间的滋味,便是天国.

我记忆中的年味儿

榛子

我先在脑海里画了一幅黑白的画.画上一间旧旧的房子,再画出一个装满木炭的火盆,哦,别忘了兜着火盆的正方形木架子—一刚做好的时候是原木色的,现在已经被熏得黄中带黑.画一串小小的竹椅子,参差错落地放着.最后,画上一群人,他们坐在竹椅子上,围着火盆,挤挤挨挨地坐成一圈.

好了,画完了.啪,我摁下了大脑中的一个键.黑白的画有了颜色,画上的人动了起来,就像刚扭开的收音机一样,声音起初隐约,而后渐渐清晰.

这群人是在烤火,他们把手掌翻来覆去,烤了正面烤背面.边烤火,他们边聊着天,聊的都是些陈谷子、烂芝麻.每个人记得的只是冰山的一角,你一言我一语,渐渐拼凑出完整的事件.聊着天,有人拿来一个木柄的大铁勺,又有人去拿来一袋白糖,剪开一个小口子,白糖就连绵不绝地沙沙响着,像道雪白的瀑布,倾泻到勺子里.拿勺子的人小心翼翼地把勺子放在火盆上烤,时不时地还拿筷子搅一搅.馋得受不了的人干脆跑去拿来一个长方形的钢板,洗干净,往上面抹点儿菜油.其余的人一人举一根小木棍,眼睛追随着筷子的轨迹,一圈又一圈.

等白糖被搅成了金,小木棍争先恐后地落到了钢板上,一会儿工夫,一个个圆圆的小糖饼被挨个儿举起,和着喜悦,被放进嘴里——啊,是那样甜!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年味儿.我刚才给你们看的,只是大脑的慢动作,真要回忆起来,画面、声音、气息、味道几乎是分秒不差地一起涌上心来,想要把你拉回去,却又拉不动,让你只能远远看着.

谁偷了我的压岁钱

比比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一年中最期盼的节日就是春节.那是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很多东西平时都吃不到,也没有太多零花钱可以花,所以,那个时候的小孩子都无比期盼着春节,因为,春节不仅能让孩子们吃得爽,还能让孩子们得到一笔收入——压岁钱.

那个时候,大部分孩子收到压岁钱后都是一转手,上交给父母.而在我家,我的父母还算比较开明,他们会拿一部分压岁钱给我,让我自己安排.当衣兜里揣着一百多块钱时,那时的我真有一种“暴发户”的心态.我会花五块钱买搅搅糖(要知道,五块钱的搅搅糖可是能装满一个三百毫升的杯子的),会花十块钱买一盒咸咸圈(一种平时绝对买不起的广告热卖品),还会买几十串麻辣烫,裹上厚厚的辣椒粉,躲在卖家支起的塑料棚里,吃得大汗淋漓……当然,作为一名“勤思好学”的好孩子(嘿嘿,我从小就这么可爱),每年我还会拿压岁钱买书,我的第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及《三国演义》《水浒传》《三言二拍合集》……都是那个时候用压岁钱买的.

我生长的地方是一个小镇,那里并没有大型的书店,如果要买书,就得去街边的书摊买.摊主把书一本本地摆在地上或者架子上,购买者可以随手拣起一本阅读,觉得好看,就掏钱购买.那些书因为常年摆放在路边,封面往往积了些灰,显得有点儿模糊,手感也不好.现在回想起来,那些书极有可能都是盗版书.

有段时间,我很迷三毛写的书,但从来没买过,因为,我的目标是——不买则已,一买就要买全套(有志向)!恰巧那年春节,父母给我“划拨”了两百块压岁钱,这可是我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收入.于是,我昂首挺胸地去逛书摊,心想着“今天无论如何也要抱一套‘三毛’回家”.来到书摊,我还是先拿了一本翻看,还记得那本书名叫《送你一匹马》.看了一半,我琢磨着时间差不多了,买完书该回家了.于是,我伸手去衣兜里掏钱,一摸,兜里什么都没有.我把衣兜翻转过来,来来回回找,都没找到我的压岁钱.低头一看,和压岁钱放在一块儿的学校的饭票散落了一地.看来,我是着了小偷的道儿了! 我一下子哭了起来,觉得很委屈:啥都还没买,压岁钱就没了.难道又回家伸手找父母要吗?我不敢,怕一回家就被父母骂.我坐在书摊边上,不知所措,内心还企盼着小偷能良心发现,把钱还给我.我一直坐到傍晚,直到爸爸来书摊找我.没想到的是,以往反对我看“三毛”的爸爸,那天居然破例给我买了一套《三毛全集》.

现在,那套《三毛全集》还放在我父母家的书柜里,只是,它早已长了黄斑.每次看到那套书,我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是谁偷了我的压岁钱?

所以,我记忆中的年味儿,除了有好吃的,有好玩的,还有一个小偷!

味道

十一姐姐

奶奶,您也许不知道,一定不知道,我吃着这道菜,我好难过.有一天,我走在街上,好想像往常一样给您打个电话的时候,您已经不在了.小时候,我就跟您亲,每次晚上您要走,我都站在阳台上大哭,说“奶奶走了我就要跳下去”.那时看《小学生作文大全》,记得其中有一篇写奶奶的文章,我总看得哇哇地哭,我知道什么叫爱.

小时候,每一年的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全家人都会聚在爷爷奶奶家里团年.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包水饺、看“春晚”,特别幸福.大家你擀皮,我包馅儿,他烧水,一起动手.很快,一盘又一盘香喷喷的水饺就出锅了.我们家的习俗是大年初一要弄一桌子的美食,寓意家里新的一年都阖家欢乐,平平安安.鸡呀,鱼呀,羊肉呀……有各种佳肴,但记忆中最深刻的,还是奶奶做的甜烧白.奶奶做的甜烧白是我人生中吃过的最好吃的甜烧白,甜咸味浓,软糯适度,肥而不腻,一口咬下去,入口即化,真是色香味俱佳.

又是一年春节到,爸爸也会给我们做甜烧白.虽然奶奶已经离开了我们,可我相信,她一定在天上看着我们,每一年都和我们一起吃着年夜饭.

谢谢“红红”这次的“年味儿”专题,让我有机会做一次想念的味道.这一刻,我好似又穿梭回孩提时代那些夏日的夜晚,或靠在奶奶的腿上,或趴在奶奶的膝头,我数着满天的繁星,听奶奶给我讲故事.奶奶也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笑着,“噢,噢”地哼着,仿佛已经满足了的样子.我愣愣地听,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

过年的味道,是甜烧白的味道,是奶奶的爱的味道,也是家人团聚的味道.

超级“酷炫”的舞龙灯

皮皮

一提到过年,大家肯定有超级多的话想说.过年不仅有好多好吃的,有新衣服穿,还有压岁钱拿,想想就很开心.皮皮在一个小镇上度过了童年的时光.小镇的日常生活很平淡.但到了过年,那就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啦,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整个小镇变得热闹又喜庆.过年期间,小镇上有哪些有趣又难忘的事呢?在皮皮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当属舞龙灯了.

舞龙灯最开始要做的,当然是造一条完整的“龙”啦.舞龙灯的龙一般由九节组成:龙头是先用竹条扎成架子,糊上白纸,然后涂上各种颜色,形态逼真,有角,有嘴,有眼,有胡须;各节龙身是先用竹条扎成圆筒形,再在外面糊上白纸;龙尾则是用竹条扎成鱼尾的形状,然后用颜色鲜艳的布带将龙头、龙身、龙尾连起来.一条完整的“龙”基本上就算做好了.

舞龙灯的活动从正月初三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

活动刚开始的时候,舞龙的人会到各家各户拜年,为每户人家献上新年的祝福.那时,皮皮还是个孩子,和几个小伙伴执着地跟在舞龙的队伍后面,从街头到街尾,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直到每天的活动结束后,才回家.舞龙的人看我们这么虔诚地跟着他们,通常会拿一些糖果、花生、瓜子给我们吃.我们就会开心好一阵子.等到拜完年,时间差不多已经到了正月十一,再过几天,最精彩的表演就要开始啦.

正月十五的晚上,街头巷尾到处都是人,大家忍住激动的心情,静静等待舞龙队伍的到来.随着远处一条明亮的“长龙”不断靠近,所有人拿着早已备好的焰火和鞭炮,准备“开火”.

“龙”终于来了.在舞龙人的操作下,龙的身体在空中上下翻滚.不知是谁一声令下,所有人一起点燃了焰火和鞭炮.一时间,所有的焰火都朝着“龙”喷出了长长的火光,鞭炮也在“龙”的上方炸响.此时此刻,整条“龙”看起来,就像是在火雨中游动,场面十分壮观.

这就是皮皮童年过年时印象最深刻的记忆.你们在过年的时候,经历过哪些难忘的事情呢?

腊月二十九的蛋饺滋味

小巴

小时候,我对于过新年的最深刻印象,不是新衣服和压岁钱,也不是烟花爆竹,而是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准备的一道菜——蛋饺.

那时,管道煤气还是奢侈品,煤炉才是每户人家都有的炊具.当煤炉中的煤球快燃尽时,就是利用余温摊蛋饺的好机会.

摊蛋饺是个需要耐心的活儿.首先,要准备肉馅儿和蛋液.肉馅儿用三肥七瘦的猪肉糜加上盐、料酒、老抽、糖、葱花、姜末等调料加工而成;蛋液用的不是鸡蛋,而是鸭蛋.为什么要用鸭蛋?因为,鸡蛋的蛋液摊出的蛋皮非常细嫩,很容易弄破,而鸭蛋的蛋液摊出的蛋皮更加厚实,不易破损.接着,要请出摊蛋饺的主力:长柄勺子.在我的印象中,这种长柄勺子就是为了摊蛋饺而生的.最后要准备的,是一块细腻的猪肥膘,用来擦锅上油.

作为一名优质“吃货”,当年还是小学生的我,已经充分掌握了摊蛋饺的技能.好吧,我承认,摊蛋饺这事儿,表面上是我积极主动帮大人干活儿,实际上是为了获得偷吃的机会!得到大人的允许后,我就搬来一个小板凳,像模像样地系上围裙,端坐在矮矮的煤炉边,左手握着长柄勺子,右手则是一会儿用筷子夹起猪肥膘,一会儿用调羹舀起一勺蛋液,一会儿又用筷子夹起一坨肉馅儿……两个字:专业!

前面说了,用鸭蛋做蛋饺是为了减少蛋皮破掉的可能,但是,再怎么小心,蛋皮还是难免会破的嘛!因为蛋饺寓意“金元宝”,一旦蛋皮破了,就不能上桌,所以,这个废品蛋饺就被我悄悄“消灭”了,哈哈!

关键的部分来了!当蛋饺做坏了的时候,并不是直接拿起来往嘴里放哦,而是有一个窍门.先要用筷子使劲戳戳戳,让蛋饺彻底破碎,让原本裹在蛋皮里面的鲜嫩肉馅儿暴露出来,在经过小心翼翼地翻炒之后(用力太大的话,肉馅儿会掉出勺子),原本鲜嫩的肉馅儿变得略焦,这时,猪肉的脂油香被彻底激发,和蛋香味混合在一起,随着炉火吱吱升腾,可谓香气扑鼻……喏,这个时候,才是让它们进嘴巴的最好时机,鲜美、烫嘴,还带着偷吃的小激动,真是回味无穷.

当然,大部分蛋饺是要老老实实地摊好的,这可是为新年祈福的“金元宝”呀.当做好一盘子金灿灿的“元宝”时,给我带来的成就感超级高.菜谱就在后面,你也试试吧!

“红粉”说年味儿

有“红粉”也来参与“年味儿回忆大会”啦——

过年的形状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小学四(3)班 闵睿曦

过年的形状是圆形的,因为,每到春节的时候,全家都要团聚在一起,还要吃我最喜欢的“圆滚滚”.不过,这里的&

春节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春节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春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