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跟摭谈三过折笔法对于今草的影响方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此文是一篇影响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摭谈三过折笔法对于今草的影响

在汉代,章草是人们追求便捷使用的书体,而创造和整理出来的一种新书体,一般作为人们日常书写的辅体存在.今草的形成,主要是在东晋时期,以“二王”为代表的士人群体,对于当时类于卫瓘“草稿体”修饰和整理的结果.实用书写下的书体的演变与发展,遵循着汉字形体演变发展的“自律”,章草到今草的演变亦是如此.需要注意的是,受此规律影响的章草发展到类于卫瓘“草稿体”就已经基本结束了(关于这一阶段的论述,详见拙文《关于章草向今草形体演变的另一种思考——从士人和文吏书写系统看汉字演进的“自律”》).

而后,从卫瓘的“草稿体”到今草的成熟这一阶段,主要是艺用书写下的草书书体的演变,是士人群体审美左右下的今草笔法的成熟.“二王”笔下的今草,由于需要书写者具有较丰富的书写技法,对于一般文吏“仅以记事”的日常书写来讲,是不实用的、不能快速书写的,这也就是文吏系统下的章草到今草的演变,发展到类于卫瓘“草稿体”就基本结束的原因.在士人群体对于今草笔法的整理过程中,楷书“三过折”笔法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至曹魏时期,楷书“三过折”笔法的进一步成熟,架构了以“士人审美”为中心的,对于草书笔法的关键性改造,并催生了今草的成熟.

一、“三过折”笔法的形成

“三过折”笔法是指笔画的三次折笔换锋的动作,即笔画由起笔(一拓直下)、行笔、收笔(回锋)三部分组成.黄惇先生指出“楷书脱去隶书的影响,最突出的是表现在橫画波磔的消减和三过折法的出现.”可见,“三过折”是影响楷书成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士人书写系统中看,汉魏之际,楷书经过钟繇的整理与规范已经相对成熟了,“三过折”和转折的“提按”“绞转”笔法已经开始熟练运用,并且钟繇已经用楷书书写奏表了,流传至今的钟繇书法,如《贺捷表》《宣示表》《荐季直表》等,均是他给皇帝写的奏表,说明当时新体楷书已经取得了合法地位,得到了的认可,以钟繇代表的士人书写系统的“三过折”笔法的形成,是行书的慢写和规范化,其“三过折”笔法有着极强的连贯性.从文吏书写系统来看,由于这种新体楷书主要流通于士人群体间,并且拥有较为复杂的笔法,文吏在使用方面,受实用方面的制约,对此笔法应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从出土的三国时期的简牍中,有不少是楷书简,如《长沙走马楼吴简》、安徽马鞍山《朱然名刺》《郴州苏仙桥吴简》等.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楷书的成熟度和同期的士人笔下的楷书相比,则表现得相对滞后,形体上依然保留了明显的旧体痕迹,还比较接近新隶体,文吏书写系统中的“三过折”笔法尚在形成期.当然,这一时期的文吏系统中也有带有“三过折”笔法的楷书,多出现在名刺和封简上.名刺和封简上的书体,书写者一般写的工稳、严谨,或表示出下级对上级的敬畏之心,或起到标识作用,所以书体多为工稳的新体楷书或者八分书.也就是说,这种新体楷书多少带有一些描摹痕迹,并不是日常快速书写的产物,有其本身局限性的一面.这一状况到西晋时期才有所转变,从《郴州苏仙桥西晋简》中可以看出,文吏在日常书写中才熟练使用这种新体楷书.对于三国时期吴简到《郴州苏仙桥西晋简》中的“三过折”笔法的演变,是否来自于士人书写系统辐射的影响,我们并无直接证据证明.但是,我们大致可以从西北的楼兰文书中得到一些线索,楼兰文书中有《繇顿首残纸》《十月九日残纸》等,刘涛先生分析:“《繇顿首残纸》像是临写钟繇的某帖……值得格外注意的是,习字类《十月九日》残纸上,重复练习的字迹中,我们可以分明地看到楷书书体的‘九、日、白、首、无字’,与传世的钟繇楷书非常接近.或许楼兰书手临写的楷书体,渊源于钟繇的‘章程书’”.关于“章程书”,唐兰先生认为:“章程两个字的合音,是正字(平声),后世把章程书读快了,就变成正书,又变成真书.”另外,还有不少残纸也都是临书,有临的信札、公文、习字范本等.楼兰文书中的楷书体是否来自钟繇的影响,我们无法确定,可以确定的是,其应当接受了士人书写系统的影响.试想,楼兰远在边陲,都受到了来自士人书写系统的影响,那么吴地的文吏受到士人书写系统的影响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呢?另外,在敦煌地区发现了唐代《兰亭序》习字本,皆可作为文吏书写受到士人书写系统影响的佐证.

关于“三过折”笔法何时形成,学者对此多有异议.就笔者看来,单纯地就某一枚名刺或封简就判定“三过折”已经形成是有问题的.从书写者的角度来看,在“三过折”笔法的形成期(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就文吏书写系统所遵循的实用书写“仅以记事”的原则,以及“三过折”笔法本身具有的复杂性来看,是不适合文吏快速书写的,自然也就不能形成于文吏书写系统.相反,士人书写系统并不迫于事,加之士人本身的审美素养,在书写中对于笔画的塑造是文吏无法比拟的.从文吏书写系统层面下的书体演变规律来看,书体无论笔法还是结体,基本上都是朝着简捷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从秦隶到汉隶,到西汉中后期的章草,再到东汉中期新隶体的出现,乃至东汉后期早期楷书、行书的出现,均是如此.在稍后的三国时期,形成的带有“三过折”笔法楷书,显然并不能对接这样一个文吏书写系统的书体演变.那么,文吏书写系统中的带有“三过折”笔法的楷书应当来自于士人书写系统的影响.

综上所述,既然“三过折”笔法形成于士人书写系统,从现有资料来看,钟繇笔下的“三过折”笔法已经非常成熟了,并且,其楷书已经得到了的认可.一般经验认为,某种书体并非某一位书法家所能创造,而是其整理和规范的结果,后人通常把这种书体归于其名下.所以,基本上可以判断,“三过折”笔法应当形成在略早于“钟繇时代”的士人书写系统.

二、三过折笔法对于今草形成的影响

一般来讲,一种书体对于另一种书体产生重要影响的时候,一定是这种书体达到了一定的社会书写基础,换言之,书写者在日常书写中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这种书体,当其使用其它书体时,由于受到书写习惯的影响,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其它书体.因此,楷书对于今草成熟的影响,即只有当楷书笔法的成熟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具备了今草成熟的前提条件.楷书“三过折”笔法在草书中的运用,对于草书笔画的塑造感和笔势的贯连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催生了今草的成熟.我们将从横竖画、点画和转折三个方面,具体阐明“三过折”笔法对于草书的影响.

在横竖画上.“三过折”起笔处的顺锋杀入纸中和收笔处的顿按回收,丰富了草书笔画间的起收呼应,加强了笔画间的方向感和贯连性.受书写习惯和“三过折”笔势的影响,横画会呈现出向右上的抑扬.钟繇楷书体势上仍存有隶意,虽然他的楷书用笔已经使用了“三过折”,但是“三过折”多取横势.到东晋时期,楷书经过“二王”的改造,“三过折”笔法在楷书中的右倾体势才真正形成,完全摆脱了隶意,并影响到了草书体势.这一点,我们从王羲之早期行书作品《姨母帖》到晚年变法后的诸帖能够清晰地看到.因此,“二王”笔下的草书受到楷书笔法的影响,改变了章草和草稿体结体的多横向取势,形成了今草的欹侧之势.在“三过折”笔法的影响下,横竖画折笔调锋的一系列动作可以使笔锋的入纸方向从各个角度加以变换,或顺锋,或逆锋,或斜切入纸,或笔画直接相连,对于今草用笔的灵活性、丰富性,以及空间感的塑造提供了笔法的支持.

在点画上.从楼兰文书中看,其中的草书点画或直接落笔铺毫,迅速提笔,用笔多圆融;或笔锋直接杀入纸中,迅速挑笔出锋,具有强烈的顿挫感.随着“三过折”笔法的运用,在草书中点画笔锋直接切入纸中,相对于草稿体多了一个折笔调锋动作,或回转笔锋,直接挑笔而出,加强了草书点画的丰富性和体积感、笔画的线性运动,以及今草的艺术感染力,这对于在今草书写中,以“线”的书写轨迹替代早期草书单纯的以点画造型提供了一个选择.

在转折上.楷书转折受到“三过折”笔法的影响,出现了“提按”“绞转”的形式:“提按”即横画中部行笔把笔提起,笔锋聚起,重新斜切入纸写竖画;“绞转”即横画书写完成时,在收笔的过程中翻转笔锋,转换毛笔的锥面,达到调锋的目的,然后向下行笔书写竖画.由于“绞转”对于转折的塑造,在折角处会呈现出一种类于骨关节的体积感和力量感,使转折更具有张力.章草转折笔锋多快速划出,为了避免毛笔在书写中笔锋散开或偏锋,笔锋多不换锥面,由一个面转出,多呈“C”形的短促圆弧,折角多大于90度.“提按”“绞转”笔法在草书的运用,在转折处有了一个调锋动作,在横画完成后,竖画可以向着各个角度行笔,极大丰富了笔法和草书的空间变化.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提按”“绞转”笔法在草书多笔画之间的衔接也通常是以此笔法来完成,增强了笔画间使转、牵连,从而形成了今草特有的多种复合型笔画,构架了今草特有的空间感和多方向的笔势连接组合方式.正是这样的空间感和笔势的连接组合方式,极大发挥了今草的空间感和时间感,更适合魏晋士人的性情和审美.可以说,今草无以伦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更适合魏晋士人的心灵世界,但也更是,魏晋士人的审美追求进一步成熟了今草,王羲之晚年变法,完善了今草,在他的笔下今草的空间感和时间感达到尽善尽美.在今草的形成过程中,随着“三过折”笔法的形成,“绞转”“提按”形式的运用,改变了草书笔势的连动方式,“从纸面运动的笔画到空中运动的笔势,再从空中运动的笔势到纸面运动的笔画,两者之间都有一个提笔与按笔的垂直运动,如果能在允许的范围内,减低或者取消这种连动,无疑也会极大地提高书写速度.草体在本质上是正体字的快写,为了进一步提高书写速度,必须在简省笔画的同时,开始追求线条的连续书写”.“三过折”“绞转”笔法为草书线条的连续书写提供了笔法上的支持,提高了书写速度,使草书更加适合表现士人群体的情感.从理论上来讲,一系列的调锋动作会阻碍书写的速度,不利于书写的贯畅.但是,我们从日常书写经验中发现,在草书线条连续的转动中,不调锋会使笔锋多偏锋,使笔画难以继续书写,反而影响了书写的速度.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章草以及草稿体用笔处于“断”多于“连”的状态,并非只是单纯地简省隶书笔画,保留字体的整体形状,很大程度上是笔法的不成熟,贯连不起来.在草稿体向今草的过渡中,今草对于“三过折”“绞转”等笔法的运用,是今草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其能够快速书写的本质的同时,避免笔锋不会散乱的一个必然选择.当然,这些调锋动作也会加强用笔的节奏感,提高笔画的质量.

结语

“三过折”笔法是楷书形成的重要标志,因其本身特性决定了其不能形成于文吏的实用书写系统中,应产生于士人书写系统中,是士人早期行草书慢写化和规范化的结果.

我们知道,隶书的草书是章草,章草是从隶书简省而来.而今草并非是楷书简省,今草之所以被纳入到楷书的草书体系中,并在书体上成为对应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二者笔法的一致性,其中最重要的笔法就是楷书“三过折”笔法.随着楷书“三过折”笔法的成熟,潜移默化的对今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改造草书笔法的决定性因素.楷书“三过折”笔法厘定了在今草的形成期,章草和早期今草多混杂的书写状态;改变了章草和草稿体多圆弧状的笔画连接方式,并形成了今草“提按”“绞转”的笔画连接方式,从而构架了今草特有的且灵活多变的空间感,完成了章草、草稿体向今草的蜕变.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书法系硕士研究生)

影响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影响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影响方面论文范文。

1、期刊的影响因子

2、期刊影响因子查询

3、化学期刊影响因子排名

4、期刊影响因子多少算高

5、中华医学杂志影响因子

6、医学杂志影响因子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