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业竞争力类本科论文范文 与中国马铃薯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产业竞争力论文范文参考下载,产业竞争力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中国马铃薯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摘 要:马铃薯作为中国四大粮食作物之一,粮食、蔬菜、饲料兼用的特点,决定了马铃薯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极具弹性.本文采用2010年—2015年的数据,对中国大陆31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的马铃薯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测算,一方面是为了验证全国马铃薯区域布局上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是评判各省马铃薯产业竞争力的大小,各省份可借鉴竞争力测算结果,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为实施马铃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竞争力;因子分析

DOI:10.13856/j.cn11-1097/s.2018.08.001

1理论概述

1.1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产业竞争力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区域的概念,指某国或某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同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和持续获利等方面相比较所体现出的竞争能力[1].产业竞争力内涵包括比较的内容和比较的范围.比较的内容指产业竞争优势,比较的范围指国家或地区.马铃薯产业竞争力是指在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一区域马铃薯产业以其相对于其他区域更高的马铃薯生产率的综合能力[3].影响马铃薯产业竞争力的因素有气候、环境、产品品种、产品、产品质量、产品加工能力、生产和加工的技术水平、市场营销能力、研发技术以及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等,是马铃薯生产、加工、消费、市场等各个方面的产业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综合表现.

1.2产业竞争力理论

产业竞争力理论主要源于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用国家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解释了两个国家间的贸易模式,用产品生产时间投入的差异,反映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他认为,决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生产力,生产力越高供给越多,市场份额也会越大.战略管理学派代表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竞争力取决于六个因素,其中,四个自身环境的基本决定性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两个外部环境的辅助性因素:机遇和政府[2].各个要素从不同方面对企业竞争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并相互促进.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对于同一产品,在不同区域生产时各个部门使用的生产技术不同,因此投入的生产要素也不同.使用劳动成本较多的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使用资本较多的为资本密集型产品,且劳动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具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资本丰裕的国家或地区具有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由此可见,生产要素禀赋是产业竞争力的来源.不同国家或地区利用其所拥有的资源丰富的要素专门从事某些产品的生产,而从其他地区换回自己要素稀缺的产品,这就是基于要素禀赋理论基础上的地域分工理论.各个国家或者地区应该集中使用它拥有的比其它国家或地区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产品,并参与社会分工便可获得利益.

2方法选择

从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溯源可以看出,全面测度产业竞争力必须从多维度、多层次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较为科学.因子分析是通过研究多个变量间相关系数矩阵(或协方差矩阵)的内部依赖关系,找出能综合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这几个随机变量是不可测量的,通常称为因子.然后根据相关性的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各个因子间互不相关,所有变量都可以表示成公因子的线性组合.因子分析的目的就是减少变量的数目,用少数因子代替所有变量去分析整个研究对象.

3变量指标

产业竞争力评价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采用因子分析来评价马铃薯产业竞争力的指标越全面越好[4].限于统计数据的收集和实证分析的可行性,本文选取了以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见表1).

(1)各省份马铃薯总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这3个指标反映生产规模和水平[5].(2)资源禀赋系数:通常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资源的相对丰富程度的度量指标.计算公式如下:EFi= (Vi/Vw )/ (Yi/Yw )

式中,EF为资源禀赋系数,Vi 采用i 省份的马铃薯产量来代替,Vw 采用全国的马铃薯产量来代替,Yi 为i 省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Yw 为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3)规模优势指数:反映该区域马铃薯产业发展十分具有规模优势和专业化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SAIij= (Mij/Mi)/ (Mj/M )

式中,SAIij为i 省份马铃薯的生产规模优势指数,Mij为i 省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Mi为i 省份所有农作物种植面积之和,Mj 为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M 为全国所有农作物种植面积之和.SAIij >1说明i 省份马铃薯在生产规模上具有比较优势,SAIij<1说明处于劣势地位.SAIij 值越大,表明马铃薯生产规模优势越明显,反之亦然.

(4)效率优势指数:从资源内涵生产力的角度来反映农作物的比较优势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5分析结果

5.1马铃薯产业生产实力因子(F1)排名

马铃薯生产实力因子F1主要是从X1(马铃薯总播种面积)、X8(马铃薯市场占有率)、X2(马铃薯产量(万吨))、X7(综合比较优势指数)、X5(规模优势指数)、X4(资源禀赋系数)这几个方面体现的.在2010~2013年,甘肃省F1都是排名第一;2014和2015年,四川省F1排名第一.从F1的得分和排名(表3)看,全国种植面积大的省份其综合竞争力水平也高,反之则相反.从理论上解释这是规模经济效应的结果表现,从实际情况看,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产业在一个地区生产规模大,意味着该产业是当地的重要发展产业,在人、财、物资源配置上也多,政府也重视和关注,自然就具有一定的产业竞争力[3].甘肃、四川、贵州、内蒙古、云南牢牢占据前五位,表明这五个省是中国的马铃薯主产区,其生产实力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5.2马铃薯产业效益因子(F2)排名

马铃薯效益因子F2主要从X3(马铃薯单位面积产量)、X6(效率优势指数)两方面来体现.从F2的得分和排名(表4)看,效益因子F2在2012年、2014年和2015年排在第一的都是吉林省,且其他年份都排在前三,说明吉林省的效益优势非常明显,此外,辽宁、江西、广西、西藏的效益优势也较为突出.而内蒙古、甘肃、四川、贵州、云南这五大主产区均排名在10以后,反映出中国马铃薯生产实力与效益不匹配,主产区效益上升将对全国马铃薯产业竞争力提升产生较大影响.

5.3马铃薯农业机械化因子(F3)排名

从F3的得分和排名(表5)看,在2010~2015年,马铃薯农业机械化因子F3的排名都是青海省第一,宁夏第二,2010年贵州第三,从2011年到2015年重庆都是第三,说明这几个省份的农业机械化因子优势非常明显.五大主产区省份中甘肃省基本稳定在前5位,贵州在2010~2012年的排名还在3、4名,2014年、2015年就下降至14名,内蒙古、四川、云南基本在20位次之后.

5.4马铃薯综合竞争力排名(F)

综合因子得分和排名(表6)显示,甘肃、四川、贵州、内蒙古、云南完全占据前5位,表明五大主产区省份马铃薯的综合竞争力优势非常明显,这与现实情况极为吻合.

6结语

马铃薯已经成为中国第四大主粮,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强调,始终把粮食产业放在首位,并且要提高粮食产业的竞争力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不仅有助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也有助于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改善和丰富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结构.马铃薯种植的区域与全国贫困区域的分布高度重合,同时国家圈定的14个连片特困区域,与马铃薯主要产区的分布基本上高度重叠,且马铃薯在这些地区的生产和效益明显优于其他粮食作物,马铃薯在为当地人们提供基本口粮的同时,也可销往外地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通过本文的分析不仅进一步证实了这些省份的马铃薯产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时显露出马铃薯主产区在生产效益和机械化效率方面存在的不足.

(1)甘肃、四川、贵州、内蒙古、云南这五个省是中国的马铃薯主产区,在马铃薯生产实力方面的确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但是在效益上却竞争力不强,排名都在10以后,反映出生产实力与效益不匹配.建议这些省份要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生产的科技转化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

(2)在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比较中,五大主产区省份中只有甘肃省基本稳定在前5位,贵州在2015年下降至14名,内蒙古、四川、云南基本在20位次之后.内蒙古和四川在马铃薯产业的生产中,扩大机械化水平,可以有效节约生产成本,提高效益;而贵州、云南受限于山区,生产形成规模困难,应着力开发适宜山地耕作和使用的小型机械,提高机械化水平;

(3)由于马铃薯粮菜饲兼用特点,要根据全国马铃薯主产区不同资源禀赋、效益和机械化水平竞争力差异,在全国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形成马铃薯鲜食产业集群、淀粉加工产业集群、全粉加工产业集群,避免产品同质化造成丰产滞销的困境.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2]朱小娟.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

[3]李志勤.中国马铃薯生产的经济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8.

[4]赵永平,韩建,甘肃马铃薯产业竞争力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2),250-255.

[5]马旺林.甘肃省马铃薯产业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责任编辑段丽君)

产业竞争力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产业竞争力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产业竞争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产业经济学论文选题

2、科技和产业杂志

3、文化产业管理论文

4、中国卫生产业期刊

5、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6、产业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