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雾霾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中国环境报》雾霾报道类论文例文

此文是一篇雾霾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中国环境报》雾霾报道

雾霾问题不仅影响着老百姓的健康和生活,也关系着国家的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关于雾霾的讨论借助大众传媒从专业领域开始进入公共舆论.因此,笔者对2012至2017年《中国环境报》雾霾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拟探究专业环境媒体在雾霾报道方面存在的创新点和不足.

《中国环境报》雾霾新闻报道分析

报道数量逐渐趋稳,季节性趋势明显.2012年“雾霾”首次被大众媒体提及,并随着网络的热搜而走进普通民众.在随后的2013至2014年,《中国环境报》关于雾霾事件的报道急剧飙升.究其原因,是因为那两年中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近50年来持续最长、最严重的雾霾天气.之后几年,《中国环境报》对雾霾事件的报道数量回归正常并趋于平稳.笔者把2012至2017年《中国环境报》雾霾新闻的年度报道篇数和年度报道篇数占报道总数的比重做了统计(见表1).

选取近六年报道数量最多的2014年,这一年《中国环境报》关于雾霾事件有57篇报道.根据发表日期进行分季度研究,从图1统计中可知,在2014年的第一季度(42%)和第四季度(21%)雾霾新闻报道的篇数较多(燃煤、机动车排放、大风减少或是冬季重污染的主要成因),这占据全年雾霾新闻报道总数的六成以上.

图2显示了《中国环境报》2013至2017年雾霾报道的分季度饼状图.我们可以看到:2013年的折线图最为陡峭,全年报道基本集中在第一和第四季度;2017年的折线图最为平缓,报道数量集中于一季度,其他季度报道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过去五年间,雾霾新闻分季度报道数量呈现由陡峭向平缓渐进的趋势.这个变化体现了《中国环境报》在雾霾报道上由突发性向常规性转变的态势.由于雾霾治理状况日趋向好,媒体对于雾霾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也逐年下降.

报道区域以华北为主,报道体裁比较单一.雾霾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区域特征.《中国环境报》雾霾新闻报道的区域主要集中于雾霾天气频发的、空气污染严重的华北地区.由于首都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中国环境报》对于北京的雾霾新闻非常重视.该报办公场所位于北京,采访报道北京和华北区域的雾霾事件也很便捷.所以,《中国环境报》聚焦北京和华北区域的雾霾新闻也是最多的.例如,《河北治霾 科技发力》《理清“三圈环流”对京津冀雾霾的影响》等报道反映了汽车尾气排放和冬季供暖导致北京雾霾天气频发,以及华北区域工业排放、能源排污带来的京津冀雾霾问题.

《中国环境报》五年间关于雾霾的新闻报道共计168篇,消息和评论是雾霾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但缺乏具有建设性的长篇深度报道.其报道内容聚焦于雾霾的现状、成因和治理效果等方面.这些新闻涉及老百姓在雾霾天工作、生活中需要关注的点点滴滴.例如,《雾霾如何一“网”打尽?》《面对雾霾,应急督察做什么》《抵制雾霾时,你少吃烧烤了吗?》.

报道内容贴近受众,可感性不断增强.《中国环境报》关于雾霾的报道内容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调整过程.从受访对象来看,从最开始的气息环保领域专家学者(疾病控制中心专家)、医院专科医生(呼吸科的大夫)等,逐步调整为环保部门领导、经济学家、基层百姓.尤其是2013年之后好,雾霾新闻报道逐渐强调通过互动性采访,增加受众对于雾霾的感知体验,让公众了解并认识雾霾的危害,增加普通百姓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环境报》关于雾霾新闻标题的变化就可以窥见一斑.例如,《要“治气”,别“置气”》《谨防前三季度治污成效被“吃掉”》《雾霾如何一“网”打尽?》《烟熏腊肉真是替罪羊吗?》.以上这些标题通过拟人、比喻等描述性手法增加了新闻的可感性、生动性和可读性,更加吸引受众、贴近生活,使雾霾报道摆脱冰冷僵硬的宣传窠臼,更具有“人情味”,更接地气.通过这些有温度的新闻标题,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受众心理,让普通百姓能理性、全面、正确地认识雾霾成因,避免环境新闻造成大范围的社会恐慌与不安.

报道框架固化形成,焦点聚集政经解读.从2012年的随机性报道,到2014年的选择性报道,再到2015年后的固定化报道,《中国环境报》关于雾霾议题的报道框架逐渐形成“现象—成因—影响”的固定模式,并通过图文式报道、观点碰撞式话题报道、“专家-读者”问答式报道等新颖的报道形式增加现场感与互动性.例如,在《互联网能否与环保互联?》一文中,编辑抛出“环境问题能否用互联网看病”这个话题,采访了的代表,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邀请环保、科技专家进行综合点评,并把讨论引向深入.这样的报道形式和结构更加贴近受众,形象生动,文字具有冲击力,报道更具现场感.

从2015年后,《中国环境报》关于雾霾的解读已经跳出“就环保谈环保”的圈子,聚焦内容更加广泛,不仅有政治层面的分析,更有经济维度的思考.《雾霾治理必须创新思维和方法》一文就高屋建瓴地指出,“霾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粗放型发展的必然”,雾霾问题本源与“唯GDP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产业结构脱离不开.因此,专业的环境报纸必须要反映政府治理雾霾的政策转变,还要作为政府与民意互动的纽带,承担了沟通“上”“下”的媒体责任.此外,《中国环境报》还从空气净化器、口罩、化痰止咳药物等商品的市场热销,探寻雾霾“利好”的一面.引导经济学家分析“雾霾经济”的议题,以经济学的视角丰富环境报道的层次,落脚点在对环境问题的反思.

《中国环境报》雾霾新闻报道的不足

深度报道较少,人文关怀欠缺.在2012至2017年《中国环境报》的雾霾报道中,消息和评论总共有 119篇,占整体报道的70%,而这些消息和评论更着墨于政府治霾措施消息的公布和专家学者献言建策的评论,如《解决雾霾应优化城市规划》《雾霾防治如何加强?》.对于深度报道上缺乏建树的原因,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一旦对雾霾进行深度报道则必然会深挖引起雾霾天气的种种非自然原因,这会导致报道基调具有强烈的负面色彩,而这与《中国环境报》的媒体背景不相符.《中国环境报》对于雾霾报道的宣传意识过重,最直接的一个后果就是对于基层环保和环保工作者缺乏人文关怀.《中国环境报》偏重于关注治理雾霾的“事”而非“人”,特别是关注战斗在治理雾霾一线的环保人员生存状态的报道数量非常少.例如,《基层环保人 也需人文关怀》一文聚焦环保人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存在工作压力和问责可能的双重焦虑,建议政府实施“科学的容错免责机制”,引导环保人在压力面前缓解负面情绪.这样的文章既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非常值得赞赏,但是类似的文章在《中国环境报》出现的频次太少了.

报道基调以正面为主,负面新闻很少.一个报纸的报道基调反映了媒体的感情倾向、态度和立场.《中国环境报》更乐于把雾霾治理的“显著成效”作为报道的重点.例如,《蓝天可期 幸福可待》《开门除雾霾 阳光照进来》.这些报道凸显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应对雾霾的责任与担当.但是,选择性忽略雾霾对于企业生产和百姓生活的消极影响,可能会带来公众在环保问题上认知的偏差.毕竟外国媒体在报道中国雾霾事件时,频繁使用夸大和危言耸听的词语.比如《纽约时报》报道北京雾霾事件时,形容雾霾天的北京看起来像是“煤矿场”,甚至直言不讳地指出北京是“不合适人类居住的”,中国就是一个“中毒的国家”.国内外新闻的报道差异之大,会让受众怀疑《中国环境报》在担负舆论监督的媒体责任中缺乏新闻专业主义,从而进一步质疑媒体的客观性和专业媒体的权威性.

缺乏全球化眼光和多维度展现形式.雾霾是全球化的大气污染问题,中国媒体在雾霾新闻报道中需要关注并借鉴外国的鲜活事例和治理成果.遗憾的是,《中国环境报》关于雾霾的新闻报道基本都关注国内,并没有探寻雾霾问题的全球化议题.与之相反,一些主流媒体较为关注国外治理雾霾的进展与状况.例如,《人民日报》的《治理雾霾,全世界要同呼吸共奋斗》和《光明日报》的《墨西哥城治理大气污染一瞥》.这些文章用中国媒体的视角剖析全球化进程中的雾霾成因,同时给出中国治理雾霾的政策借鉴.此外,在雾霾报道中利用文字、图片、数据三者的结合,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雾霾事件的现状和本原.《中国环境报》的“中国环境网”在2001年就已上线,但是网站的设置、规划、运营还停留在“网络1.0”时代,只是简单地把纸媒新闻照搬到网上,报网融合效果不佳,缺乏公众号、微话题、网络直播、虚拟新闻等多维度的表现形式与渠道.

《中国环境报》雾霾新闻报道的建议

强调报道体裁多样性,凸显报道内容深刻性.作为环境类专业性纸媒,《中国环境报》受众范围本身就比较狭窄.要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拓宽传播渠道和效果,就必须更加重视传播的全面性和深度,思考如何利用新媒体形式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当多种类型的媒体同时报道同一话题时,舆论开始形成,媒体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一方面,要在雾霾报道中突破“一地一事”的叙事模式,利用系统的科普材料和客观的数据,从宏观背景、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剖析雾霾产生的前因后果.另一方面,事件图片、图表数据、漫画图片、词云图、互动地图等图形技术,可以很容易实现雾霾报道的“全景结构”与叙事话语的可视化.

报道倾向性应为中性,重视负面报道的平衡.普利策曾说:“报纸的生命就在于暴露”.平衡性原则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原则.如果在报道雾霾事件中缺乏平衡性原则,不仅关系到《中国环境报》环境新闻真实性的体现,也将影响媒体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因此,报道并揭露中国环保进程中的雾霾问题,并将其置于媒体和公众视野,非但不会影响国家形象和自信心,反而会有利于塑造负责任的政府和媒体形象,更有利于借助公众舆论的力量推动政府及时有效地解决雾霾问题.所以,《中国环境报》应强调环境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和平衡性,兼顾雾霾事件的负面事实报道,构建民众对雾霾问题的客观理解和理性认识,让全社会时刻保持警惕,将抗霾和环保事业进行到底.

强调新闻专业主义,构建全球化报道思维.《中国环境报》作为国内最大最权威的环境类媒体,应当肩负中立把关人和客观反映者的角色.雾霾和大气污染一直是全人类的共同问题,英国“雾都”伦敦、美国 “天使之城”洛杉矶都曾饱受空气污染的困扰.通过若干年的治理与管控,上述国家在治理雾霾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因此,《中国环境报》应摒弃聚焦于京津冀固定区域的报道理念,面向全国(尤其是雾霾严峻的西北地区),树立全球化的眼光,挖掘中国治理雾霾过程中的不足和差距,学习借鉴其他国家雾霾报道的先进经验.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雾霾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雾霾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雾霾方面论文范文。

1、关于雾霾的论文

2、雾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