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苏文学类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与新时期以来江苏文学期刊的语境性反思有关论文范文素材

本文是一篇关于江苏文学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新时期以来江苏文学期刊的语境性反思

摘 要:本文以江苏文学期刊为具体研究对象,在辨析其历史发展印痕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新时期的理念坚守与优势激发,为其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提出建议性发展意见.

关键词:江苏文学期刊 文学生产 文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考察一个省文学创作的整体实力、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潜质,该省文学期刊的数量与质量一度是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新时期以来基于纸质文学期刊的电子化转型与创新则成为该省文学创作、文化传承、文化繁荣的新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一直是经济大省、文化大省,具有良好的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化消费的发展基础.因此,江苏针对性地激活历史文化基础、经济基础的特性,开启江苏文学期刊“再出发、再繁荣”的新时期征程.

一、江苏文学期刊发展的历史印痕

文学期刊是纯文学、文化观念刊载的传播媒介之一.作为一种传播载体,不同历史时段政治经济社会的阶段性特征、受众信息消费方式与消费理念、文化思潮的时代特质、传播技术的实时演进等,对文学期刊传播功能的发挥起着决定性影响.回望历史发展轨迹,江苏文学期刊大体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的当下等发展阶段.

(一)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1983年2月21日,书记处会议讨论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草案),会议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应将出版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落实这一要求,鼓励创办地方刊物.”江苏文学期刊蓬勃发展,传播效果持至今日.

当时的文学期刊基本都是由各地级市文联创办.为了及时贯彻并落实党的文艺方针和文艺政策、有组织有计划地积极引导文学创作方向、有品质有规模地培养各地级市的文艺爱好者和文学创作者等种种诉求,江苏部分地级市纷纷创办了《青春》《苏州杂志》《太湖》《金山》《连云港文学》《短小说》《三角洲》《翠苑》《扬州文学》等文学期刊.

(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江苏文学期刊的繁盛得益于当时信息生产稀缺、传播路径狭窄、电视广播媒体式微等因素;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学期刊一度如日中天的繁荣局面开始受到消费文化的逐步冲击.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的电影电视开始茁壮成长,境外以金庸古龙为代表的武侠小说、琼瑶三毛为代表的言情小说、舒婷汪国真为代表的新型诗歌、以四大天王为代表的港台流行音乐等众多因素,迅速构建了大众文化.与此同时,文化领域“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管理理念,促使文学期刊开启市场化道路.因此,文学期刊受到“双重挑战”:一方面是受众的急剧流失,另一方面是文学期刊“生财有道”的“造血功能”不足,有些沉沦,有些获得新生.

(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市场经济全面确立,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主义已进入成熟状态.江苏文学期刊与国内所有文学期刊一样,面临着消费主义的市场冲击,文学期刊遭遇了真正的生存危机.

此时,江苏文学期刊总体发行量“断崖式”下跌,“尽管江苏地级市政府并没有对文学期刊实行真正的‘断奶’,由于发行量小、财政下拨的经费已无法维持文学期刊的正常运行.”[1]也就是说江苏文学期刊以广告、订阅经费的两方面“造血功能”无法维持正常运转,“伸手要,要不到”,自身“造血”能力又不强,江苏文学期刊感受到了“彻骨寒意”.

(四)21世纪以来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2005年年底,、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6年3月,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新确定了全国89个地区和170个单位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在此历史背景下,江苏为了壮大并协调发展地方文化产业,由文联主办的文学期刊(除无锡市的《太湖》、苏州市的《苏州杂志》)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的市场经济融合度:有些融入当地的报业集团,有些彻底改制成为独立经营的企业法人.

从实际经营成效来看,无论是仍由文联主办,是融入报业集团,还是企业法人的独立经营,新时期江苏文学期刊影响力的消解已成无法避免的现实.这三种类型的文学期刊都需要直面网络传播技术、新媒体移动终端的挑战.

二、新时期江苏文学期刊的理念坚守与优势激发

从全国文学期刊版图审视江苏文学期刊,不仅是考察江苏文学期刊新时期发展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更是从全国层面探究文学期刊的喉舌与产业功能,因此以全国视角辨析江苏文学期刊,一方面需要厘清文学不同历史时段的独特反映,另一方面则需要将其提升到国家文化产业、国家文学繁荣的长远发展的高度.

(一)主流意识形态导引的坚守

纵观文学生产、文化传承的历史发展脉络,无论传统媒体如何发展、新媒体多么喧嚣,作为纸质的传播文本——报纸、书籍、杂志都历来保持着真实性、权威性的传播特质.仅就文学生产与传播而言,文学期刊的内容生产依然发挥着决定性的导向作用,其始终坚守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成为文化领域领导权、话语权的重要评判标准.

(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江苏文学期刊培育了浓郁的“营养位”基础

从历史文化基础来看,江苏省的文化积淀和文化成就不仅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文化版图的重要板块.在时间发展的地理空间分布中,苏南地区的吴文化、金陵文化,苏北地区的淮扬文化、楚汉文化等,都在不同历史时空中绚烂夺目;在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形态中,江苏省的园林文化、戏曲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军事文化等,一方面在当代中国文化中具有标示性特色,另一方面也在世界文化中呈现典型性特质.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传承,为江苏文学期刊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多元的“营养位”,若是充分有机汲取,江苏文学期刊必然占据先天性的发展优势.

(三)雄厚的经济基础为江苏文学期刊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总体实力一直名列前茅.据中新网2018年1月29日报道:“随着全国2017年经济数据公布,各省份也陆续揭晓了本地的2017经济‘成绩单’.从经济总量来看,2017年多地迈上新台阶,广东、江苏位列‘8万亿俱乐部’”.《人民日报》2017年10月9日《2017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外界一直较为关注的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单中,江苏、山东、浙江成为‘百强县’集中地,分别占有20席、15席、14席.”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江苏文学期刊的良性发展夯实了必备的物质基础,为文学期刊发展所需的财力资源提供了值得期待的根本保障.

(四)与时俱进的文化政策为江苏文学期刊规划了有序的发展路径

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出版座谈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更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文化产业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创新表现形式,引导文化消费,在赢得市场的同时,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2].江苏省文化厅徐耀新厅长在《制定好“十三五”江苏文化发展规划》中指出,“尽管文化建设不同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但同样需要谋定而后动.……规划重在指导实践,旨在凝聚人心、推动发展.”[3]与此同时,江苏还及时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江苏文化产业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关于促进江苏省文化金融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为江苏文学期刊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三、新媒体时代江苏文学期刊发展的建议性策略

从市场经济体制成熟度的角度来看,检验一个国家文学期刊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准,是检测其有无成熟的文学期刊市场,即有没有高水准的文学期刊出版物、该杂志发行量的高低、杂志广告经营额的多少.在新媒体时代,文学期刊直面挑战,也存在“涅槃式”机遇.

(1)媒介管理机制的变革与文学期刊的自主权.“中国媒介业的发展,并不仅仅依靠自身的理论逻辑和市场逻辑的发展,更大程度上它是与中国的制度现实、技术现实和产业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的”[4],对于直面文化产业发展、直面新媒体融合传播的文学期刊来说,管理体制的松绑使得文学期刊可以在编辑权、经营权方面施展身手,做出顺应文化消费市场的特色性安排.

(2)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借助移动客户端在“线上线下”多元化地提供文学作品的销售与传播.“近年来,一方面是文学期刊越来越萎缩,批评家集体陷入失败主义情绪不能自拔,哀叹文学已死;另一方面是当代文学人口与文学出版一直在增加”,[5]这种现象说明,“当下传统大众期刊都面临着读者群萎缩的现实,其消亡的速度,取决于数字媒体平台成熟的速度和数字出版内容质量提高的速度.……现如今,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相互倚重、相互借鉴产生的线上线下模式,已不容文学期刊小觑.”[6]因此,对于新时期的文学期刊来说,新媒体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个必须无法绕开的新课题,同时也是新时期文学期刊的新机遇.

(3)深度培育文学热情依然高涨的读者群.就文学作品的消费来说,国内读者的阅读热情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文学期刊发行量的大幅度下降,不是读者不再阅读文学作品,而是其文学阅读的方式发生改变.目前,基于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各类视频消费貌似如火如荼,实质仅是短期的喧嚣,读者内心深处依然渴求高品质的文学作品.因此,新时期的文学期刊需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新媒体移动性、便捷性、实时性等特点,建立活跃度强、黏度性高的新媒体传播路径,正如《收获》主编程永新所说,“改变现有的作家、编辑、读者的沟通方式和体制,通过这个平台探索各种可能性.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在原创为王、IP为王、内容为王的时代,开拓一条通往剧本工厂的道路”.[7]

四、结语

作为占据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文化形式之一,文学期刊的生产与传播表现出典型的体制化特点.虽然新时期的江苏文学期刊面临着新媒体技术、媒介生态环境、文学期刊内部特色与外部定位、资本运作与文化产业发展、受众文化信息消费理念转变等诸多困难,但其文学生产的品质、文化传播效率与诉求等依然是其他传播媒介无法替代.结合新时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诉求,江苏文学期刊应充分把握“一带一路”倡议机遇,辨析其“应然”与“实然”内涵,树立手中精神世界无可替代的权威性,为江苏文化强省建设创造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陈霞.转制改企背景下江苏地级市文学期刊的应对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19):191.

[2]贾梦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出版座谈会举行[N].新华日报,2015-02-06.

[3]徐耀新.制定好“十三五”江苏文化发展规划[J].新世纪图书馆,2016(11):5

[4]喻国明.传媒的“语法革命”:解读Web2.0时代传媒运营新规则[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25.

[5]葛红兵,许道军.文坛三分格局的形成与文学作为创意产业的新变:2009年中国文坛热点问题述评[J].探索与争鸣,2010(1):65.

[6]宋战利.中国文学期刊的危机与发展机遇探讨[J].中国出版,2015(5):29.

[7]徐颖.《收获》联手“赞赏”IP平台重新出发[N].新闻晨报,2016-05-2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新时期江苏文学期刊研究(项目编号:14JD021).

作者简介:谷鹏(1977-),男,江苏建湖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媒介管理学.

江苏文学论文范文结:

适合江苏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江苏文学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文学刊物投稿

2、文学杂志投稿

3、外国文学期刊

4、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5、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6、文学杂志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