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类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跟收放难自如《简笔和繁笔》教学反思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教学反思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收放难自如《简笔和繁笔》教学反思

武健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210019)

2017年11月的一次语文论坛展示课后,台下、门口、电梯中,好几位不认识的老师都给了我热情的赞扬,说这节课收放自如.其实,我心里最清楚,所谓的“收放自如”,对我来说是整节课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在高速运转……上完课,我极度疲惫,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而这,都是我“自找的”.

这次论坛半天安排了四节展示课.轮到我上场时,发现上一节课的学生没有离开.一问才了解到,周末学校放假,没法调更多学生来校,只有两个班;一个班的学生要参加两节展示课,然后才能回家.内心愧疚无比,临近上课时突然就不想让学生依着我备好的教学流程做“锦上添花”的配合了.PPT不用,教学设计也不管了,我想让学生来主导这一节课.

周先慎先生的《简笔与繁笔》是篇典范的议论文,语言通俗易懂,论述清晰明了.但要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例证及结构上的特点,体会周先生写作上“基于读者意识”的构思,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放弃了准备好的教学设计,我打算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刚开始的推进还算不错,学生觉得新鲜有趣,于是问题就一个接一个地提了出来——

问题一:文章既然说“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那后面为什么又要引用顾炎武的话?写这篇文章的意义何在?有点矛盾.这是要我们重视繁简,还是不重视呢?

问题二:为什么当代的创作者都倾向于将文章越写越繁?

问题三:“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不认为现代人的天赋比不过古人,那么是不是跟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有关呢?

问题四:古诗比较简短,能表达丰富的情感;我们现在写的文章比较长,也能表达相同的情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推崇哪种写作方法呢?

问题五:这篇文章是1981年写的,最后一段也说这是个“老题目”,那为什么还被编在2017年的教材中?

五个问题,除了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其他三个都跳出了文本.从课堂呈现上看,学生的兴奋点也更偏向于这三个问题.这起码说明两点:第一,学生不习惯从文本中梳理问题,更多的是读后感悟与相关性思考;第二,文本解读不到位,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没读懂读透课文.更有意思的是,课进行到接近一半时,学生就无问题可问了.看来,《简笔与繁笔》并不是一篇很好掌握的文本.这节课前半部分的“放”也没放得开,没有深入理解,学生很难发现文本中的问题,总觉得没什么可读了.

“放”不了,就得“收”.我在大脑中迅速地构思下半段的教学环节,以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为目标,生成以下问题——

问题一:如果你写简笔与繁笔这个问题,你会不会这样写,为什么?

问题二: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问题三:如果把第6段作为篇首,文章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第一个问题,是创设一个同理心的情境,让学生从写作的角度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作者的写作构思.该问题主要是针对学生文本解读不够、浮于表面的现象而设置的.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文本,在师生互动推进中,对文章层进式的写作结构有了清晰的认知.

第二个问题,是纠正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谬误.《简笔与繁笔》这篇文章,不论是看题目,还是看首段,都会让人误以为论点是“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其实不然.第6段是本文理解的关键,它指出了文章写作的背景和目的,对于把握本文论点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我先后让学生齐读两遍,提醒他们注意:作者的真正目的是倡议简略为文,避免“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以此明确文章论点.

如果说前两个问题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的话,第三个问题就是深入体会作者的匠心了.我让学生尝试着把第6段放在篇首,再根据文本内容调整写作思路.学生很快就发现了不同之处:以第6段为篇首,全文的写作风格会产生较大变化.变成什么样?之前什么样?前后一对比,学生很快就明白,《简笔与繁笔》的写作风格是委婉的,而改了之后,文风就变得强硬了.

三个问题的设置,是基于课前的准备,结合课堂的推进以及生成情况临时拟定的,并且是先后设计出来的.第一个问题是要改变学生文本阅读不够全面深入的现状.目的明确,但以什么样的方式设问,以什么样的角度切入,是需要在课堂上当机立断的.这样的随机教学设计,需要相当的脑力与体力的消耗.之前的“放”放不开,“收”就要收得住.第二个问题是之前备课就有的,在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提出来,可以把课堂的文本解读推向更高层级.

两个问题先后设置并完成后,我感觉这样还不够,因为这仅仅是梳理了内容,了解了文章的论点,还没有把《简笔与繁笔》读到位.就在边推进边思考的过程中,灵感又突然闪现:抓住第6段,再“放”.

从课前的“放”到不得不“收”,已经让我体会到课堂上大脑高速运转时近乎真空般的奇妙状态:除了课堂,除了思考,除了学生和我,好像身边的人和物都消失了;精神与思维处于高度的亢奋与紧张状态;要念着之前的问题,处理当下的疑惑,设置之后的步骤.而第二次的“放”,又将我置于面对不可知的生成的境地,能不能“收”,如何“收”,都还是未知数.

让人欣慰的是,学生很快就从调整与比对中发现了问题,并真正理解了文本论证上的匠心独运.两三个轮回的师生互动后,我们就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一堂课,两次“放”与“收”,既要面对不可预知的课堂生成,还要让自己进入一个精神高度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对于在较大规模的语文论坛上展示课的我来说,是要面临失败的风险的.不过,根据学情临时生成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策略的随机调整与完善,却给了我诸多意外的收获:

其一,根据学情量身“订制”的教学设计更贴近学生实际,也更能够有效解决学习中的真问题.如果这一节课按我既定的教学设计推进,也可能是一节成功的课,但这种“成功”仅仅是教师的所谓才能的展示,学生只是陪衬,甚至只是道具.

其二,课堂上适当地“放”能激发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热情,更能激发教师教学策略、教学创意的有效生成.当我在课前宣布放弃已有的教学设计时,不仅学生开心,台下听课的教师也跟着喝彩.因为意料之中的“完美”是可以推想的,而意料之外的惊喜是无法料知的.

其三,如果说“放”是一种勇气的话,那“收”就是教学能力的体现.教学的思考与设计,既可以在课前从容地准备,也可以在课中即兴地生成.平时的教学中,一味地按部就班,一味地照本宣科,一味地按教学计划推进,或许会让自己与学生陷入一种教学审美疲劳之中.满足于当下也就限制了未来.时不时为自己设置教学的“陷阱”,把自己推进一种“绝境”,也许能让我们与全新的自我相逢.

一节课上完,内衣都被汗浸湿了,全身乏力.我深深体会到“收放自如”有多难,但我的收获,却是满满的.

附:《简笔与繁笔》课堂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这节课40分钟,我们一起来学周先生的这篇文章《简笔与繁笔》.我的PPT已经做好了,课也备好了.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是按我的思路上,还是根据同学们的疑问或想法随便上?

(学生窃窃私语,有的说“随便上”.)

师好,那我PPT就不翻了啊!随便上呢,我们就随便来聊一聊.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或疑惑,40分钟内把这样的问题解决一下,大家看好不好?

(学生点头.)

师那我们就简单一点.谁先来?

生我有两个疑问.既然作者提倡要“简”,为什么又要引用顾炎武“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这句话?如果本文作者要提倡重视繁简,那么哪里该简,哪里该繁?

(学生稍显紧张,表达有点吞吐.)

师我发现你有点紧张.其实一戴上耳麦,我也有点紧张.

(学生笑.)

生(镇定之后,重新说了一遍自己的问题)我是说,文章既然说“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那后面为什么又要引用顾炎武的话?写这篇文章的意义何在?有点矛盾.这是要我们重视繁简,还是不重视呢?

师我们一起来读第5段.

(学生齐读.)

师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段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刚才这位同学问:既然说了注重繁简是一件不太困难的事,那为什么又写这篇文章来让我们重视繁简呢?从文本中找,答案在哪?仔细推敲或者咀嚼,有些文字我们没有把握清楚.本段有这么一句“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大家把“太困难”三个字画出来.什么叫“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前提是它困难还是不困难?

生困难.

师前提是有些困难,写文章是有困难的.第二个问题我们等会讨论好不好?其他同学有没有问题?

生为什么当代创作者都倾向于将文章越写越繁?

师你这问题从哪来的?

生我就是平时看一些影视作品还有小说,发现它们都是一部、两部、三部、四部,好像永远都没个尽头.

师原因很复杂,也是多方面的.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这个问题的某一方面的答案?

生单纯从创作的意义来讲,可能是因为现在是文字和信息都爆炸的时代,有些创作者的水平不足以到达鲁迅先生和施耐庵那样的水平,所以他们只能一部接一部地叙述下去.

师我还是坚持我刚刚的建议,请在文章中找.请看第6段:“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不容忽视.”当然我也可以再加一条,他写的字越多,卖的钱越多.这位同学已经把问题拓展到当前了.就这篇课文来看,还有没有其他问题?

生“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不认为现代人的天赋比不过古人,那么是不是跟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有关呢?

我知道古人一般是流行拜师的,拜师学艺他们一般都有专精,比如专精于写文章,专精于某种事情.而我们现在都是提倡全面发展,但是有些人确实是某些地方天赋不足,比如我们班有个人数学上是天才,但语文上确实是……

(学生笑.)

师我们又回到原来的问题了.大家注意,我们在读一篇文章时会被一些词困扰.比如第6段的第一个词“现今”,大家自然而然就联系到了当今.这篇文章写于什么年代?

(学生翻书找.)

师是1981年,你们还没出生.1981年的当今和2017年的当今,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1981年.

生和现在的一些文章相比,古诗比较简短,能表达丰富的情感;我们现在写的文章比较长,也能表达相同的情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推崇哪种写作方法呢?

师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师那我们是不是回到过去,都用文言文写作?

(学生笑.)

生这篇文章是1981年写的,最后一段也说这是个“老题目”,那为什么还被编在2017年的教材中?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学生笑)这篇文章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大家把例证梳理一下,看看例证有哪些?

生元末明初的《水浒传》,民国的鲁迅,还有金圣叹、顾炎武.

师注意注释中的年代,金圣叹和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人,另外还有南朝的刘勰.例证从南朝到民国,那民国之后、新中国成立之后呢?有没有举例子?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到80年代初,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前面同学关于当代小说创作的问题,也旁证了直到如今,也没有解决.这就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了.

师还有问题吗?没有,那我来问了,好不好?

生好.

师大家齐读第6段——

(学生齐读.)

师下面提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如果是你写,你会不会这样写,为什么?刚刚有同学谈到写议论文,如果你写简笔与繁笔这个问题,你会不会这样写,为什么?

生我会这样写,这篇文章是层进式结构,这种写法会让论证更加充分.

师你看出来这篇文章是层进式的?那告诉我它的层进思路.

生首先以《水浒传》为例,讲述简笔的用法、用得好的地方.然后到第4段用鲁迅的文章来论证繁笔用得好的地方.第5段说文章繁简要得体,不可全都是简或全都是繁.第6段补充阐述现在创作的趋势,写得越长越繁重,忽视了简笔的用法.第7段总结.

师好的.我们在学一篇文章,特别是议论文的时候,要学会把脉络理清楚.刚刚他梳理了这篇文章的脉络,有几个细节我们注意一下.第一,他说“以《水浒传》为例,讲述简笔的用法,以鲁迅的《社戏》为例,谈的是繁笔”,请问对不对?

生《水浒传》谈论的有简笔也有繁笔.

师第2、3段以《水浒传》为例谈繁笔怎么好,简笔怎么好.那么第2、3段和第4段是什么关系?第4段怎么又说繁笔呢?

生第4段说的是繁笔真正的含义,它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啰唆.第2、3段与第4段之间是照应关系.

师第4段第一句话:“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唆.”这里举了一个啰唆的例子,这是繁笔里面很特殊的一个例子,也就是你刚才讲的一个词——“层进”.

师第二个要注意的细节,前面同学说第6段是补充.你觉得是补充的作用吗?

生我觉得第6段不完全是补充,它更是直接阐明了写这篇文章的意图.

师很好,这是这篇的写作意图.

师我们把这篇文章的思路理一理,思考下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生第一段的最后一句“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师大家再看一看这篇文章.把这句话作为这篇文章的论点,行不行?

生第6段中,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更想表达的是一种倡议,使当时的作者尽量做到简略为文,避免“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

师也就是这篇文章最后一句话中提到的“提倡简练为文”.这篇文章其实很特殊,第一段看起来好像给了我们一个论点,然后第2、3段自然地写下去,然而到最后我们发现,他想表达的意思还是提倡简略为文.

师下一个问题:如果我把第6段作为篇首,文章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生如果把第6段放开头,那这篇文章就会阐述简笔与繁笔的问题所在,就不像第 2、3段那样阐述简笔的优点,而是会把当时文章存在的问题写出来.

师也就是说,如果把第6段放首段,文章重点就是谈论简笔问题,繁笔就会成为对立面,成为批判的对象了.我们比对一下:这两篇文章在写作思路上有什么不同呢?

生如果将第6段放开头,就等于作者一开始就给我们判断好了简笔与繁笔哪个更重要,而原文是把简笔与繁笔的好处与坏处都说了,让你自己去判断.

师这两种写作风格如果各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是什么?

生本来的风格是讲道理的.

师那我们改过的就是不讲道理?

(学生笑.)

生是强硬的.

师强硬的,这个词用得好.那原文的风格呢?

生是委婉的.

师非常好,原来是委婉的,调过后就是强硬的.那强硬的写法有什么不好呢?

生人嘛,多少会有些叛逆心理,如果一开始就用强硬的态度,看他的文章时就不会持平和的态度,而是会倾向于另一面,就很难把握作者真正的意图,甚至只会挑毛病了.

师换句话说,采用委婉的写作思路,可以慢慢地把读者带进去.如果把第6段放篇首,那味就重了,就很难达到劝说和引导的作用.所以作者在为文的时候,是循循善诱的,先说简也好,繁也好,然后慢慢地告诉你最好还是简.我们看文章开篇第一个词“从来”,其实作者是有立场的,“从来文章都提倡简练”,掷地有声.然后说“诚然……然而……有时……”这样慢慢地把你带进去.这是议论文写作的一个策略.

师最后一个小问题,这篇文章举的都是从南朝到民国的例子,如果你写议论文的话,会不会用这些例子?在课前预习的时候有好几个学生问我:周先慎先生写简笔与繁笔,但是感觉周先生例证用得有点繁了.那我们平时写作文能不能这样写呢?

生我不会这么写.平时写的都是考场作文,用这么多古人的例子,会让自己的思想很古旧,也很难和现今的事实联系起来,有脱节的感觉.有可能是我自己的问题吧,他写得就很自然.

师他这样的例子为什么就自然呢?

生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解释,他这篇文章引用例证,后面都有分析论述.如果例子是血肉的话,那分析论述就是骨头.如果没有分析论述,那就只是一摊肉.这篇文章,它看似全是例子,但仔细一看,作者对每一个例子都有独特的分析.

师也就是他的例子已经融入论证.还有一个问题大家也要注意,在80年代很多人十年都没读书了,《水浒传》没读,更不用说刘勰的文字.他这些例子在那个年代是新鲜的.所以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还要注意阅读的对象.这篇文章在特定的年代,有特定的阅读对象.他的例子如果我们再用的话就会发现不好用,因为年代不对.

师前面让大家提问的时候,有同学想努力挣脱这篇文章的束缚,试图问一个更大的、更有意义的、掷地有声的问题.而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篇文章我们还没有读懂.一篇文章我们要认认真真去读,读它的文字,读它的语言,读它的脉络,读它的构思以及文章背后的想法.把文章清清楚楚地理出来,才能有明确的认识,有好的接受与感悟.谢谢大家,下课!

(该课堂实录由谢海霞老师整理)

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教学反思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反思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教学反思论文

2、科学教学论文

3、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4、外语教学期刊

5、教学论文范文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