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题报告范文 跟传统苗族民居变迁的技术人类学考察以巴拉河村为例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技术论文范文参考下载,技术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传统苗族民居变迁的技术人类学考察以巴拉河村为例

摘 要:传统民居文化是建立在传统建筑技术基础之上的,当建筑技术发生变化时,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文化也必然发生变化.在苗族民居变迁过程中,传统建筑仪式有的逐渐消失,有的发生变异,有的不断简化;传统建筑布局、修缮装饰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观念也随之改变.

关键词:传统民居;苗族;技术;巴拉河村

中图分类号:C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621X(2018)03 -0144 -0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苗族村寨的民居都由传统木结构建筑向现代砖混结构建筑变化.在传统民居向现代民居演变的过程中,人们的建房习俗、生活方式、观念等也悄然变化.本文尝试以黔东南苗族传统落地式建筑为例,从技术人类学的视角,即从技术与文化互为关照的视角[1],考察传统民居的变迁,特别是因为技术的变化所引起的文化变迁.人类学对技术与物质文化的研究早已有之,争论的焦点与研究的旨趣都随着人类学的发展不断变化[2],但总体上看,人类学家习惯于把技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对技术与文化的关系特别是对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还缺乏深八的研究.

黔东南苗族传统民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被称为吊脚楼的半干栏式建筑;一类是落地式建筑.吊脚楼因地制宜,依山而建,一般分为三层:一层即吊起的部分,通常用作猪圈和储藏农具的地方;二层为全家的生活区域,平面布局以堂屋为中心,左右为卧室及火塘间;三楼通常无实际用处,多做储藏间,或者临时卧室.落地式建筑一般只有两层,第一层就是常见的生活空间,平面布局同吊脚楼大体相同.二楼用作卧室和储藏间.笔者主要调查的是黔东南的落地式建筑,田野点是黔东南台江县施洞镇的巴拉河村.该村位于施洞镇政府所在地的南面,距镇政府约5公里,地处清水江和巴拉河的交汇处,是一个河边的苗族村寨.该村约有一半民居是传统的木结构建筑,近些年的发展明显呈现由传统木结构建筑向现代砖混结构建筑转变的趋势.

一、建筑材料、结构、工具的变化

传统苗族民居的建筑材料,除了屋顶用青瓦覆盖外(最早用树皮或茅草),其它材料都是木材,主要有杉木、松木和枫木,其中杉木最常用,因为杉木不仅产量高,树干直,而且抗虫耐腐,比较坚固.传统苗族民居的建筑为穿斗式榫卯结构.这种建筑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立一排柱,柱上承檩,每排柱子用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并以挑枋承托出檐.这种构架以柱承重,墙不承重,门窗可自由布置.整个房屋修建可以不用一钉一铆.

木结构房屋(下文简称“木房”)主要部件有:(1)柱,这是木房构架中垂直的主结构件,承托上方物件的重量;(2)梁,即顺着前后方向架在柱子上的长木,在水平方向上起承重作用;(3)枋,即柱子之间起联系和稳定作用的穿插构件;(4)檩子,即架跨在房梁上以支承椽子的水平横木;(5)椽子,即垂直安放在檩子上的架屋面板和瓦的木条;(6)瓜,即梁柱中两层梁间的短柱和支承脊檩的短柱,主要是为了满足柱间檩条支点而设的,同时还起到防止横向位移的作用.常见的木构架类型有四榀三间房、三榀二间房、二榀一间房3种类型.

传统苗族民居建造所用的工具主要有木尺、墨斗(包括墨线、墨签)、斧头(有大小两种)、锯子(分大、中、小三种)、刨子(按刨身长短可分长、中、短三类)、凿子、铁锤、木锤(分大、中、小三类)、竹笔、木马、丈杆、长木杆(立屋用)、棕绳(立屋用)等.

近几十年来,苗族民居由传统木结构房屋向砖木结构房屋、砖混结构房屋变迁.所谓砖木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的墙、柱等,用砖或砌块砌筑,楼板、屋架等用木料架构.砖混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砖混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的墙、柱等,用砖或者砌块砌筑,横向承重的梁、楼板、屋面板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就是小部分承重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大部分承重结构为砖墙.广义的砖混结构还包括砖木结构和砖石结构.随着水泥和混凝土技术的发展,钢筋混凝土构件显示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砖混结构中的柱、粱、板都逐渐改由钢筋混凝土来制作,因此,通常所说的砖混结构一般指狭义的砖混结构,它是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水泥、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的应用而迅速兴起的.

砖混结构房屋(下文简称“砖房”)需要的建筑材料主要有粘土砖、水泥、钢筋、玻璃、砂、石子、石灰等.这些建筑材料随着交通的迅速发展已源源不断地进入到苗族村寨.目前苗族村寨用的粘土砖主要是可以承重的实心红砖,购买地多为县城或乡镇的砖厂.水泥是在混凝土中起胶结作用的一种水硬性胶凝材料,苗族村寨建筑中所用的水泥主要是普通水泥.钢筋是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的主要材料,用于砌体中能增强砌体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钢筋一般要到县城或乡镇才能买到,乡镇一般有加工钢筋的小作坊.其他建筑材料一般在乡镇都能买到.这些建筑材料,从技术的角度看,水泥、钢筋、玻璃属于现代的建筑材料,而粘土砖、砂、石子、石灰则属于传统的建筑材料,只不过传统苗族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没有用这些建筑材料.

传统木房的修建主要是靠木工,只有在上瓦时需要瓦匠.在民居变迁的过程中,木工的地位和作用逐渐下降.在砖房修建中,木工已基本上退去修建过程,建筑砌体、砌体隔墙、结构改造、瓦片铺装、水泥砂浆抹灰、地面找平、瓷砖的铺装等,都是由泥瓦工完成.修建砖房所需要的各种建筑工具也逐渐传播到苗族村寨,包括小型机械、砌筑工具、抹灰工具和饰面安装工具等.常见小型机械有砂浆搅拌机、无齿锯、瓷片切割机、电钻、水磨石机、地面抹光机等;砌筑工具有瓦刀、大铲、刨锛、溜子、抿子、托灰板、小灰桶、小水桶、托线板、线杆、百格网、塞尺、筛子、准线、米尺等;抹灰工具有各种抹子、刷子、尺子等;饰面安装工具有小铁铲、錾子、开刀、多刃斧、剁斧、钉耙、各种锤子等;此外,常用工具还有人工拌制各种砂浆和灰膏的铁锹、灰镐、灰耙、灰叉子以及运输砂浆的小推车等.从技术的角度看,这些工具有些属于现代建筑工具,而有些工具实际上属于传统建筑工具,但对于大多数苗族村寨来说仍然是舶来品.

二、建筑程序、仪式的变化

传统木房的建筑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前期准备,包括选择房屋地址、备木料、请师傅;(2)筑屋基,即处理建房的地基,平整土地,为建房做准备;(3)制作木构件,即由木匠师傅理清木材,选定构件,将木材锯断成节,斧砍成型,凿眼打榫,将所有构件的棒卯梢齿斫好;(4)搭接和竖立木构架,即把所有的房柱都串起来,做成屋架,再用绳索拉、用木杆支的方式将屋架立起来,然后上宝梁、檩子,再在檩子上钉椽子;(5)上瓦,即用小青瓦覆盖屋顶;(6)安装楼板和墙板,即在屋架上安装推刨平整的木板,使房屋内外隔开,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内部的空间进行区域分割;{7)装修与装饰,主要包括门、窗、楼梯等的安装和装饰.

传统木房的修建不仅有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序,而且要举行一系列的仪式:(1)看风水,即在选择房屋地址时,要请专门的风水先生来勘察,这可能是受汉文化的影响,据说民国以前没有这么多讲究[3 ];(2)砍中柱,即在准备木料过程中选择龙日或马日祭山神;(3)动土,即在筑屋基前,由鬼师祭土地神;(4)发墨,这是新房正式动工前木匠师傅做的仪式;(5)立屋,即屋架竖立起来那天做的仪式,由鬼师在天亮前做;(6)上梁,包括“祭粱”“升梁”“抛梁”,是所有建筑仪式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仪式;(7)立大门,也叫安财门或踩财门,新房装好楼板、壁板和窗子之后进行;(8)立神龛,新屋落成后由鬼师做的仪式.

修建砖房的建造程序大致可以分为地基施工、主体结构施工、抹灰和饰面安装工程几个部分.地基施工,首先用白灰勾画出地基的轮廓,然后人工开挖基槽,浇筑垫层混凝土,再砌条石基础,关模扎筋浇地圈梁.地基完成后,主体结构才能施工,施工前还耍把开挖基槽剩下的土运出去,以免影响主体结构的施工.主体结构施工主要包括砖砌体工程和钢筋混凝土工程.具体工艺流程大致是:准备木砖一抄平放线、立线杆一整理和补植连结筋、绑扎构造柱钢筋一砖块浇水、筛砂一基层清理、排砖一拌制砂浆一分层砌筑一勾缝一养护稳定一补砌梁底剩余部分墙体一养护一施工混凝土构造柱、圈梁一养护一预制板安装.其中,构造柱、圈梁施工主要是钢筋混凝土工程.主体结构完成后,房屋就基本上可以居住了,但耍居住舒适,还要完成抹灰和饰面安装工程,即要处理地面、墙面和顶棚.新建砖房的地面一般至少是水泥地面,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在地面上贴瓷砖.修建砖房需要的建筑工艺主要有砂浆配制、混凝土配制、砌体砌筑工艺、抹灰和饰面安装工程等.

传统木房向现代砖房变迁的过程中,传统建筑仪式不断蜕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3种变化.

(一)逐渐消失

传统木房的备料往往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一般从有建房想法开始,人们就着手准备木料,包括上山选木材、伐木、锯板、刨光等一系列环节.而今人们选择砖房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备料过程的简化.人们不再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备料,只需要去镇上购买修建砖房所需要的材料就可以了.有些砖木结构房屋仍旧需要一些木料,人们也可以花钱购买,因为随着电刨、电锯、磨光机、修边机等现代木工工具的传播与应用,人们花钱买木料比自己用手工工具备料更划算.这样一来,过去在备料过程中举行的伐木仪式就逐渐消失了.修建砖房的主体是泥瓦匠,木匠的活基本上没有.因此,修建传统木房过程中的发墨仪式在民居变迁过程中逐渐消失.传统木房修建过程中最忙碌的一天是立屋那天,需要请很多人帮忙.立屋前也耍做一套祈求神灵保佑的仪式.修建砖房是完全不同的程序,没有立屋的过程,自然也就没有立屋前做的仪式.

(二)发生变异

砖房不需要梁木,也没有梁木的位置,因此,修建砖房本应没有上梁仪式.但是,文化有自身的惯性延续和适应能力,上梁仪式毕竟是传统建房仪式中最重要的仪式,它并没有因为现代砖房取代传统木房而立即消失,而是以一种变异的形式出现.在巴拉河村,人们在修建砖房时也象征性地上梁,但这一仪式已经简化.砖房上梁的时候,人们没办法像修建木房那样一边爬房架一边抬梁木,而是用绳子将预先绑好的梁木拉到楼顶,然后随便找一个地方暂时安放,只要是不直接放在楼板上就行.梁木没法像以前那样再安放在预定好的木槽中,而是安放在楼顶中间,两端放进预先留出的水泥砂浆洞里.砖房的梁木不是房屋必要构件,而是一种象征意义的物件,寄托着家族兴旺的愿望.上梁仪式在有些人家修建砖房的过程中已经完全消失,因为人们觉得平顶砖房没办法做上梁仪式,也不知道上梁仪式该怎样做,特别是年轻人.在建房的过程中,人们更关心技术问题,而不是习俗问题.

(三)不断简化

看风水是建房的第一步.过去人们总怀有只有风水好的地方居住才心安的心理,而今这种心理要求逐渐减弱,很少有人专门为建房子看风水.随着政府对土地的管理日趋严格和完善,农耕用地不能随意变为建筑用地,人们不能随便选择宅基地,更多的是在原有的宅基地上建造新房.看好一块风水宝地,花大价钱买回来的事情极少,因为这需要得到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的审批.立大门是传统民居建造中较为隆重的仪式之一.“祭门神是一项重要活动,它关系苗家人丁安全和财富收入”[4].新建砖房也有立大门的仪式,但也大大简化.有的人家在立大门的时候不是很热闹,只是找几个人来唱歌,大概唱十分钟左右,然后就请客吃饭了.这同过去人们耍挑着糍粑、米酒远道而来庆祝新居立成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过去非常热闹的长时间的对歌简化为象征性的唱几句就结束了.其他传统建筑仪式,如动土、立神龛,也不断简化.这些仪式似乎已没有过去那样重要,自然也就没有过去那样隆重,更多的是象征性地“意思一下”.

三、建筑布局、修缮装饰、附属建筑的变化

(一)平面布局的变化

┃C:\Users\bookan\Desktop\今日も楽しくてかゎぃぃよ.\706.jpg┃

在传统木结构落地式建筑中,第一层正

堂屋是整个房屋的中心,很多重要仪式在这里举行.传统堂屋的一大特点是前壁向内移一米左右,形成一个凹形的“吞口”.“吞口”正为大门,大门左右侧各有两扇木格窗.堂屋内壁中间设有神龛,神龛是祖宗神灵居住的地方.平时,人们会在堂屋内放一些日常生产活动所需的东西,如门后放日常需要的农具,墙上挂草帽、蓑衣、小竹笼之类的东西.有的家庭在堂屋进门的地面上嵌有木条做成的“求子桥”,①有的家庭在中柱旁置“花树”以求子.⑦

传统民居每家都有火塘间.火塘是在房屋中间挖出的一个方形土坑,主要用于取暖、炊事、照明和休闲.火塘上面立有铁制圆形的三脚架,三脚架下面生火,上面可以放锅.火塘在家居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没有电器的年代里,火塘间是人们生活起居和休闲娱乐的中心.

传统民居一般都有几间卧室.卧室不但要满足自家人的需要,还要有专门的客房.一般父母的卧室被安排在一楼,成年子女的卧室一般在楼为堂屋,且空间最大,左右两侧为卧室或者火塘间{如图1所示).在巴拉河村,如果只有两间房,则河上游方向为大,堂屋多在上游方向.房屋外侧设楼梯,连接一楼和二楼.二楼的格局相对比较简单,根据具体需要用木板隔出房间作为家人的卧室和客房.二楼除卧室以外通常都作为储物间,储藏谷物(如图2所示).有些人家在二楼利用穿枋、挑枋、吊檐柱等建一个简易的阳台,但以“美人靠”形式出现的不多.屋顶和二楼顶层形成的狭小的锥形空间被当作储物间,放置一些杂物.上,便于他们夜晚踏月幽会出八.传统民居的室内布局会因分家而有所改变,根据生活需要,有的卧室分家后要变成堂屋.

与传统木房相比,砖房的平面布局有了变化.早期砖房大多沿用传统平面布局,只是建筑结构和材质上发生了变化.具体而言,房屋大多为三开间,中间为堂屋,两边安置卧室.火塘间消失了,火塘的取暖功能被电火柜或木炭火盐所代替,休闲中心从火塘间转到了堂屋,因为电视、沙发等现代化家居用品都摆在堂屋里.堂屋没有中柱,“花树”也就没有了依靠;由于地面铺瓷砖,至少是水泥地面,门口的“求子桥”也没有了.近年来的砖房在布局上较为随意,出现了各种“小洋楼”,一般都比较宽敞,有专门房间用作厨房、餐厅、厕所、浴室.这种房屋的主人一般是有多年在外工作、生活的经历.

(二)修缮装饰的变化

传统民居修缮装饰主要体现在门和窗上.传统民居的门都是木门,堂屋大门最为重要,一般要有门板、连楹、门锤、腰门和门槛五部分才算是完整.堂屋大门上方门框上都镶有两个碗口粗的木坨,称为“打门锤”.①“打门锤”有各种形状,如正方形、圆形、花型;也有的刻字,如刻“三”“王”两个字.②腰门约有大门一半高,上半部分常做成井字式的镂空图案,其作用是防止家禽等进入堂屋,以保持室内的清洁.门槛是门下方嵌八地面的一块木板,高约四五十公分.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人们要严格遵守门槛的规矩,如新娘子进夫家门时就不允许踩踏门槛,否则会被认为不贤惠.有的人家在堂屋门前立一块挡板,挡住大门,据说是可以挡住外面不吉利的东西.

传统民居一般每间房都有窗户,堂屋大门左右两边的窗户最大.窗户的装饰反映家庭的富裕程度.简单窗户直接用一块木板遮挡,富有的家庭则把窗户做得非常精致,用木条装饰出各种图案.这些图案包括米字形、田字形、万字形,也有八卦形或寿字形,还有的雕刻一些花鸟鱼虫,特别是蝴蝶图案.③传统民居的装饰图案不是单纯地从美观与否来选择,而是蕴含着特殊的意义.这些图案有的可以从生命繁衍的角度来解释,表达人们对获得子嗣繁衍和健康的期望;有的同生产生活相关,寄托着人们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有的和苗族传说相关,反映人们希望得到祖先庇佑,渴望吉祥平安、幸福美满.

在新修的砖房中,传统的木门被从建材市场上买回的防盗门所取代,即使仍用木门,也没有传统木门的门锤、门槛、腰门等部件.传统木格窗也逐渐被玻璃窗替代,玻璃窗不仅便宜,而且简单易做.对窗户的装饰,即使富有的家庭,也不像从前那样在意.

(三)附属建筑的变化

附属建筑主要包括厨房、厕所和牲畜棚等.由于附属建筑只是主建筑的扩大和延伸,补充生产、生活上的需要,因而附属建筑的结构相对随意、自由.附属建筑位置相对无序,最大限度的根据主人家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比如财力、空间位置等.这就导致附属建筑的样式、大小、建筑过程等都不一样.紧靠主建筑一侧通常建有偏夏或披屋,用作厨房.厕所和牲畜棚大多与主建筑分开,一般在主建筑的一侧,与主建筑成垂直方向修建.

建筑结构和材质的变化也带来了附属建筑的变化.有些新修的砖房内置厨房和厕所,厨房、厕所从附属建筑变成了主建筑的一部分.厕所有专门的下水道,如厕后可用水冲干净.牲畜棚仍然与主建筑分开,但有些人家的牲畜棚也建成砖房.

四、其他相关变化

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民居变迁本身就是文化变迁的一部分,而物质文化的变迁又带来相关的非物质文化的变迁.

(一)传统建筑工艺的式微

在苗族村寨,越来越多的家庭放弃传统木房,选择修建现代砖房.传统木房修建的减少直接导致传统建筑工艺的式微.在很多村寨,请到一个技术好的木匠师傅变得越来越困难.由于木工需求越来越少,木匠师傅也不得不转行或外出务工.

传统建筑工艺的传承出现危机,愿意学习传统建筑工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建筑工艺难学.传统建筑工艺属于熟练工种,掌握传统建筑工艺非短期能够奏效,需要大量的实践,如斧锯刨凿,看似简单,其实是上手不易,得心应手更难.学习传统建筑工艺需要木匠师傅手把手当面教,木匠师傅自己会做,但很难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可意会,难言传,用文字表达清楚就更难了.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方面,即对传统建筑工艺的需求大大减少.即使拥有精湛的工艺,也不能保证能挣很多钱.也就是说,学习传统建筑工艺,投入多,产出少,因此,年轻人更愿意学习别的能挣钱的技术.

除了需求减少外,导致传统建筑技术式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机械技术的冲击.电动工具的应用,如台锯、带锯、平刨、压刨、方榫机、雕刻机等工具应用,一方面弥补了传统术工技能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使得传统木工的许多技能成为多余.

(二)建筑过程中帮工的变化

无论修建砖房还是修建木房,一般都需要请人帮工.但是,在两种不同结构房屋的修建中,帮工的意义却发生了变化.过去建房子是一件大事,谁家要建造新房都需要请亲戚、朋友来帮忙,特别是在立屋的时候,至少需要二三十个劳动力.可以说,建房中的合作关系是一种地缘关系,是一种非市场化运作的传统互助形式.建造房屋的人手不够时,寨子里的乡亲都会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比如帮忙做饭、砍柴,甚至采购粮食、莱肴和酒水等.在一定意义上,人们把一家建造房屋当作是一个家族或一个寨子的事情来做的,而不仅仅是一个小家小户的事情.无论这个过程多么艰难,总会在众人的帮助下建成的.除了付给木匠师傅报酬外,传统民居建造的其它帮工并不具有商业性质,而是一种加强情感交流的过程.房屋建好后,主人一般会借此机会答谢乡亲的帮助.建立在血缘、地缘关系上的人际情感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强化.

现代砖房修建程序上的变化和仪式上的简化,特别是没有立屋的过程,使得建造砖房的过程不需要很多人帮忙,亲友的帮工几乎为零.修建砖房需要的人手主要来自家人,如果需要帮工,一般耍花钱请.付费帮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乡镇街道上随处张贴着付费帮工的小广告.传统民居建造作为一种增进情感的纽带作用消失了.

(三)生活观念的变化

┃C:\Users\bookan\Desktop\今日も楽しくてかゎぃぃよ.\707.jpg┃

传统民居变迁与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是分不开的,建造砖房的选择本身已表明这一点.生活观念的变化往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年轻人的成长而逐渐实现的.笔者在巴拉河村随机调查了不同年龄段的六十名村民,其中大于55岁的、35岁到55岁之间的和小于35岁的各20人.调查内容为,假如新建房屋,选择砖房还是选择木房,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表1).

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比较倾向选择木房,认为木房冬暖夏凉,而年轻人更推崇砖房,认为砖房结实、牢固,不用经常维修,也不用担心木材被虫腐蚀.有些老人认为,修建砖房会影响家族运势,而年轻人则没有这种观念,他们更多地考虑电饭煲、电磁炉、热水器、洗衣机等家电使用的方便与安全,考虑哪种房子居住更卫生.

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修建砖房,过去那种认为当地风水不适合修建砖房的传统观念被打破.尽管有的村民仍然固执地认为,修建砖房会使家里不吉利,人丁不兴旺,然而,那些修建砖房的家庭并没有出现明显不吉利的状况,这反过来加速了传统观念的变化.

五、结语

技术力量是文化系统整体的决定为量[5].传统民居文化是建立在传统建筑技术基础之上的,当建筑技术发生变化,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文化也必然发生变化.纯粹由于建筑技术、材料和程序变化的原因,传统民居建筑过程中的一些程序和仪式消失了,而过去建立这些建筑程序和仪式基础上的热闹场面、人情帮工、情感交流与维系等也不复存在.

在民居变迁过程中,居住条件的变化以及现代家电的普及又导致人们生活空间、生活观念的变化.过去作为取暖、照明、做饭、休闲娱乐、人际交往、聚会议事的重要场所的火塘间逐渐退出历史,而堂屋则从过去的神性空间下降到现在的生活空间,“花树”“求子桥”“门槛”也逐渐消失.一些传统观念逐渐被打破,如认为当地风水不适合修建砖房,认为房门不完整,家里就会不吉利等.

从技术的视角审视传统民居文化的变迁,不难发现目前传统民居文化保护的缺失.传统民居作为实物可以保存,传统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传承,然而,叠垒在建筑之内和衍生在建筑之外的文化(如建筑过程中的那些仪式)如何保护却被人们所忽视.这些行将消失的东西也是文化比较研究极好的素材,因为包括建筑仪式在内的传统苗族民居文化明显受汉文化影响,而阐述这一观点则需要由另一篇论文来完成了.

参考文献:

[1]秦红增,技术与文化的互为关照:科技人类学解读

[J].青海民族研究,2008(1):6- 11,

[2]李勇.国外技术人类学研究述评:技术观的视角[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I).17 - 21.

[3]麻勇斌.贵州苗族建筑文化活体解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zo05,95—96.

[4]李先逵.苗族民居建筑文化特质刍议[J].贵州民族研究,1992(3):59 - 67.

[5]L A.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M].沈原,黄克克,黄玲伊,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353. Study on the Techrucal Anthropology of the Tranission ofTraditional Miao Dwelling: A Case Study of Balahe Village

MEI Qi-jun,PENC Jic-min

{ College of Touri and Culture Industry,Guizho University,Guizhou,550025 ,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building technology,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dwelling would bechanged with the change of traditional building technology. During the process of Uranission of Miaodwelling, the traditional building ritual has vanished, t,hanged and simplified gradually. Therefore,with the changes of the layout and decoration of traditional dwelling, the lrving habits and conscious-ness of people he also changed.

Key words: Uraditional dwelling; Miao minority; techndogy

技术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技术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技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2、电脑知识和技术杂志

3、农村新技术杂志

4、现造技术论文

5、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6、电脑知识和技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