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类论文范文 和新形势下深化高校住房制度改革措施探究类论文范文

该文是关于高校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新形势下深化高校住房制度改革措施探究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国家住房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即引导建立健康可持续的租房体系,真正解决居住问题.在此新形势下,如何建立新的高校住房制度,深化住房制度的供给侧改革,值得探讨.文章梳理了高校住房制度的历史和现状,认为高校住房管理有其独特性,新的“房住不炒”政策,为实现其目标,应依据高校自身特点,采取发展共有产权住房、精准保障高校人才住房需求、租购并举扩大高校房源、多渠道筹措资金等改革措施,实现高校住房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住房制度 高等院校 租购并举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8)05-014-03

一、高校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自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下发以来,住房制度改革已走过了20年的风雨历程,这20年是住房制度从福利型低租金的实物分配不断向住房货币化,进而走向市场商品化的过程.

  1.住房实物分配阶段.从制度设计上看,高校和社会其他事业单位一样,在国家住房制度改革前一直遵循国家的福利性住房分配制度,无偿分配、有少量一些单位或个人集资建房,也是补充建房资金的不足,集资人交纳的集资款获得的权益是优先入住新建住房,集资款冲抵一定年限的承租住房的租金,低租金使用住房导致建设的住房很难满足大家的需求.那时房地产管理部门的工作总是在为分配住房而忙碌,教职工在不断地搬家,由于当时大家的住房水平起点都很低,所以供给和需求存在巨大的不平衡,国家资金的大量投入使政府的负担日益加重;随着时间的推移离退休人员和新进校人员不断增加,同时退休的教工不可能退出住房,新进校的教工又需要提供住房,新建的住房满足不了新进的人员需求;校园土地的大量占用使学校的有限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分配中论资排辈现象导致大锅饭问题严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筹集基建资金建房,分配完再建,也和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直到1998年国务院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

  2.停止福利分房,实行住房货币化补贴.从1998年全面推行住房社会化、货币化、市场化后,原承租人按房改购买自己的住房,单位也通过各种途径团购商品房为教职工优惠购买,教职工本人也不断通过市场购买住房.许多职工拥有了产权性住房,同时,按家庭核定福利住房面积,不足部分实行住房货币化补贴;到2008年住房补贴欠账基本结清.

  3.建立周转住房制度,为新引进人才提供安置住房.学校积极筹集房源作为人才流动公寓,建立了周转住房制度,但机制不完善,周转住房不能有效周转,而且增量不足,周转住房如同当初的福利分房一样,基本是一次性用完.

  4.利用自有土地新建或改建住房.职工按建设成本出资购买,使有限产权的“职工住宅”按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可以继承,但暂时不得上市.

历经20年的住房制度改革,拥有各类产权住房的教职工人数越来越多,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拥有住房的安居梦绑架了年轻人的理想奋斗梦.住房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二、高校住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师的住房现状是:(1)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制度,在此之前工作的教师,大部分已参加单位的福利分房,或已在商品房低点时自行购买商品房.这些已解决住房问题的教师大部分是老教师.(2)在取消福利分房后参加工作的教师大多数租住学校的周转房,部分在外购房.学校拿出周转房提供给教师暂时居住,待个人购买住房后搬出.这部分租住周转房的教师多数为青年教师.(3)高校无周转房可用,由学校提供一定比例的住房补贴供教师在外租房,以缓解住房压力.(4)职工住宅的配售也解决了一部分老教师的住房改善需求及年轻教师的引进住房刚需,同时腾出的旧房也增加了周转住房的数量.

  高校教师的住房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早期的福利住房基本出售,位于校园周边,使用便捷,周边配套设施完善,工作步行,但面积偏小,拥有2套住房的人或退休人员不想居住,希望卖掉住房或出租住房.(2)青年教师住房不足,现在越来越多的中青年教师正在担负着中国高校中大部分的教学科研工作,他们迫切需要周边住房,但是不仅买不到住房,也买不起住房,甚至租不到住房或租不起住房.(3)管理行政化,局限性太强,住房社会化、物业社会化,但房地产管理依然行政化,不利于盘活已经社会化的房地产资源.教师的住房“软需求”居住环境、人性化的管理,以及可利用的、舒适的住房等“硬需求”均得不到满足.(4)校园周边大部分住房已经出售给了个人,福利性住房在实行货币化补贴时住房面积已经核定为家庭的住房面积,调离学校,住房学校无法收回.周转住房因租金低廉,无法得到有效周转.

  图1为某高校住房现状分析(2018年数据):随机选取12000人的样本分析,扣除没有住房的人员,对拥有住房的人员进行了住房现状分析,95%样本的年龄段在50岁以上,拥有各类性质学校分配住房随年龄变化趋势如图.

随机选取了8165个住房样本,福利性住房占比为40%,年龄段多为50岁以上,占总样本比达39%,意味着高校目前近40%的人在1998年前获得了福利性住房.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比例为21%,基本均匀分布在40~80岁之间,年龄分布50~60岁稍有峰值.学校利用自有土地新建职工住宅(按经适房管理)比例达25%,年龄在30~50岁人员比例占此类购房人数的66%以上.三类住房共计解决85%的人员产权性住房.周转住房占比为14%,年龄段在30~50岁,周转住房的年龄段与购买职工住宅的年龄段相似,说明职工住宅解决了一部分居住周转住房人的产权性住房需求.

从图2可看出职工住宅和周转住房年龄分布趋势相似,因此需要解决的是30~50岁住在周转住房中的人员的购房需求以及学校发展每年新引进200人、5年规划可达1000人的周转住房租房需求.

三、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方向及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确立了“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三条重要举措,为我国未来住房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2016年底,首次提到要准确把握住房的居住属性,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让房地产政策悄然发生变化.

  2017年5月,我国曾就第一部明确规范住房租赁和销售管理的行政管理法规——《住房租赁和销售管理条例》征求意见,而下阶段《住房租赁管理条例》和《住房销售管理条例》或将分别出台.

  2017年7月,住建部等九部委下发了《关于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选取了广州、深圳、南京、杭州等12个城市作为首批开展住房租赁试点的单位,再度明确购租并举,租售同权.随后,国土部、住建部联合发布《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方案》,确定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13个城市进行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将可以入市,可租房源的供应有望大幅增长.

  北京市,2018年增加19宗住宅70年产权出租房用地的供应,将提供近2万套房源.上海市,推出多宗低价“只租不售”地块,要求受让人应在出让年限内整体持有租赁住房物业并持续出租运营.深圳市,不仅要求企业建设过程中进行配建不低于20%的自持租赁住房,并将收储100万套城中村房统一租赁.

  经济工作会议上,将“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列为2018年要着力抓好的重点工作之一,并强调要“力争取得明显成效”.

  2017年12月《中国住房市场发展月度分析报告》指出,反复强调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应持续不放松,房产税今后数年进入立法程序的可能性加大,长效机制正在建立.各种促进租赁市场发展的政策不断推出.

  这些政策及措施的出台意味着,新型租房时代已经开启.作为各类人才聚集地的高校该采取怎样的发展应对策略,值得探讨.

四、高校住房管理发展建议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使得高校在经费以及所拥有的土地方面往往捉襟见肘,在新的住房管理体制下,单一依靠学校本身解决所有教职工的住房问题并不现实.因此,依托国家政策,运用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各种途径以及渠道帮助教职工解决住房问题,势在必然.

  1.根据学校资金占比份额,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多渠道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改革完善住宅开发及管理制度,提高住房长效,可持续使用水平.学校可以利用自有土地新建、改建住房,也可以与房地产企业联合开发建设住房.可以考虑与校外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引进校外资金,盘活学校所拥有的土地,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政府部门的支持,高校可以在征得政府同意下,同房地产公司合拍或委托房地产公司拍下地块用于建设商品房.高校在拍下地块后可以委托房地产公司代建,支付其代建费,这样解决了建设商品房所要求的建设资格问题.鼓励引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通过按揭、购房优惠、发放购房补贴、减免房产交易税等手段,积极帮助教职工解决住房问题,同时明确学校自有土地或国家划拨土地开发的住房以租为主.封闭销售,没有购房记录,严把出售环节.高学历人才工作流动性比较大,将教育、科技人才的住房纳入共有产权住房管理体系中,当他们工作调离时,住房的管理仍然在这个大的体系中,政府可将住房收回或提供给符合条件的高校教师和高科技人才继续购买,保障共有产权住房的可持续利用.

  2.争取政府、社会支持,精准保障高校人才住房.目前高校新教师多为从国外引进人才,为他们提供住房仅靠高校自身无法满足,因此,政府住房的政策对高校应该有所倾斜,高校教师常规审核不符合政府保障房的审核资格,为避免这些教育、科技人才因无法“摇”到住房,而另择工作地区,造成人才外流.争取政府保障性住房,涵盖高校无房的青年教师.做到精准保障,在高校无能力购地建房时,组织团购住房也是高校解决教师住房问题途径之一.积极利用社会化资源,保障高校人才住房.

  3.租购并举,扩充高校房源.未来人才住房应该以租为主,周转房资源有限,而周转房又是很多年轻教职工购房前的过渡阶段,为了满足更多教职工对周转房的需求,要让周转房流动起来.充分利用的杠杆调节作用,租金标准参照市场价;继续采用低租金标准,会回到1998年前的福利分房弊端中,建房、分房、再建、再分,最终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的教职工还是没有住房.周转住房的租金水平可统筹考虑区位、配套、市场需求等因素,并参考周边市场物业水平,与房屋租赁市场接轨.而且租金应随居住时间的增加而相应递加,既要使年轻教职工有能力租住,又能让他们在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愿意到校外购房而退出周转房.几年前,央产房管理中与教学科研密不可分的住房,一直采用不宜公开上市的政策,该政策的确具有前瞻性,与党的十九大“房子是用来住的”住房制度遥相吻合,这些年的实施,有效蓄积了校园周边房源.

  4.多渠道筹措资金,实现高校住房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保有住房、增量住房、运作住房,需要资金保障,它们可以来源于社会资金、学校土地有偿使用、教职工个人资金.尝试房地产企业开发、学校拥有产权、房地产企业管理的新型住宅模式.由政府监管,学校可以提供土地,与资质好的房地产企业合作,开发建设校园周边住房,或交通便利教师居住相对集中的住宅区,房地产企业利用自有资金开发、建设、租赁住房,与学校签订长期使用协议.由企业收取、管理参照市场租金标准的房租,通过协议约定企业要保障学校引进人才及青年教师住房的需求,每2年学校与其续签租用协议,实现多渠道、多主体保障住房的可持续发展.

  5.科学管理提升高校住房服务水平.高校基本都有自行的租房操作细则,已经发展了一定规模化的租赁,参考政府租赁平台模式建立学校租赁周转住房平台.租赁住房按照“1+N”的模式建立科学管理平台,“1”是监管平台,由政府牵头搭建,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和数据集成,完成主体认证、房源查验、合同备案等工作;“N”即服务平台,是指市场服务主体建立的住房租赁网络交易平台,通过数据接口与监管平台对接,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等,为教师提供租赁信息发布、网上签约、资金监管、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查询、信用评价等服务.提高住宅的物业管理水平,租房者也能更多享受到与产权住房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以更好的居住品质满足不断升级的租房需求,让租房成为“更好的选择”.

综上所述,20年来的我国住房供应体系建设更多的是从促进人们拥有产权住房入手,造成了“重购轻租”的局面.从市场趋势来看,近年来一些城市房价快速上涨,放大了房子的投资属性与升值效应,增强了“购”的吸引力.“买了一定不亏”成了屡试屡灵的“预言”,“晚买一年多付百万”则成了血淋淋的教训.在全面开展公有住房的公有产权向教职工个人转让完成后,针对高校的特殊性,必须加快建立适应高校特点的住房制度改革政策,通过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使学校的有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为学校教职工服务,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所以高校的住房管理工作也需与时俱进,要认真思考新形势下所赋予高校房地产管理工作的新内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将管理与服务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王沪宁.改革中的心理因素——以上海住房改革为例.同济大学学报,1991(2)

[2] 李晓.治理视角下高校住房制度改革的发展与举措.教育文化论坛,2011(5)

[3] 曾几.中国高校住房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经济研究导刊,2010(28)

[4] 王晓丹,赵建华.从高校住房改革思考房管工作新内涵.经济师,2008(12)

[5] 周晓军.高校住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和对策分析.科技创新导报,2007(36)

[6] 雷永珍.高校住房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民营科技,2010(12)

[7] 师琦.加快完善高校住房分配货币化工作.商场现代化,2010(5)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北京 100871)

(责编:吕尚)

高校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高校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高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calis高校学位论文库

2、高校辅导员学刊

3、高校辅导员期刊

4、高校辅导员杂志

5、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会

6、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