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好中相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跟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扶贫故事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好中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好中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扶贫故事

编者按: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反贫困”事业有着极为广泛的国际意义,如何应对贫困问题不仅仅是对外报道的重点,也经常成为外媒关注的焦点.本期以新华社与《纽约时报》相关报道为例,解析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扶贫故事.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扶贫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截至2015底,5575万农村人口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下.2015年11月27日,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作出到2020年全国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部署,决战脱贫的大幕拉开.2016年,也就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成为中国向绝对贫困发起攻坚决战的开局之年.

2016年以来,有关扶贫、脱贫的新闻经常见诸于各类新闻媒体,这其中包括党、国务院以及各级政府的扶贫政策、措施、最新的贫困人口数字、脱贫故事等.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何应对贫困问题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如果中国为自己设定的扶贫目标实现,中国也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继续走在全球减贫事业前列.因此,中国的“反贫困”事业有着更为广泛的国际意义,不仅仅是中国新闻对外传播的重点,也经常成为外媒关注的焦点.

2016年10月25日,《纽约时报》播发长达6000字的《中国的生态移民》稿件,融合文字、视频、图片报道,在其网站、社交媒体账号等多个平台展示,取得广泛的传播效果,也引发国内民众的关注,文中有些失实偏颇之处也受到对扶贫工作有深刻了解和调研的很多知识分子的反驳.《纽约时报》通过详尽的故事、打动人的细节和深入的采访,刻画了中国移民的生活状态.但是,文中很多判断,存在失实之处.

新华社驻宁夏分社的记者曾经多次造访西海固贫困地区以及易地搬迁的安置区,于2016年12月底播发了英文通讯《中国农民通过搬迁谋求更好生活》,讲述了扶贫故事的另一面.记者称,《纽约时报》的报道可以说百分之五十真实,百分之五十是带有固有的偏见.文章无视中国的扶贫政策出台背景,没有采访自愿移民,采访对象选取存在问题,以抱怨为主,其中对于中国以易地搬迁来限制少数民族人口的揣测更是体现了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的“习惯性抹黑”.

向世界讲述扶贫故事,需要选取典型故事

《纽约时报》文章关注的西海固地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固原、隆德、泾源、彭阳等六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现在,西海固搬迁人口多,移民数量大,是中国最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工程.中国的环境问题向来是西方媒体关注的焦点,因此,环境问题引发的移民搬迁也是他们愿意着力刻画的.

《纽约时报》文章中说:“中国在宁夏和其他几个长期受干旱和其他自然与人为灾害影响的省份所做的事情,预示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各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时可能会采取的行动.据估计,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气候变化将迫使数以百万计的人口离开家园.”

但是,《纽约时报》的记者显然没有认识到,对于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除了搬离,并且改变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农业生产方式,别无选择.可能有些民众更愿意延续固有的生活方式,但希望搬迁的群众是大多数.

但不可否认,《纽约时报》选择西海固作为报道重点是有精妙之处的.在向世界讲述中国如何反贫困时,无论是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典型故事的选取十分重要.新华社2016年4月份播发了《羊小平砸缸》一稿,讲述了甘南“山民”羊小平家脱贫前为水所困和脱贫后砸掉水缸这一故事,同题的对外英文稿件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文中也提到,砸缸,在中国传统的语境中,寓意着打破旧的禁锢、找到解决方案,使困难得到化解.

另外,2016年11月,新华社播发了英文稿件《再也不想盖房子的中国人》,讲述了山东省菏泽县黄河滩区群众的脱贫故事,洪水不断冲垮房子地基成为这里人民致贫的根本原因,而生活在滩区内、受洪水之困的人多达190万.“我这辈子就算被水淹死、被砖头砸死,也不盖房子了”.这一典型故事的选取也打动了外国读者,新华社对外部英文改稿专家说:“我喜欢这个故事,很多引语都是非常形象的.”稿件被评为英文稿件佳作,在新华社的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播发后,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有网友评论说:“中国的农民真是很无奈.”

关注大多数,还是极少数?

在扶贫报道中,国内外宣媒体多在报道事实的基础上,以正面报道为主,传递大多数人的声音;但西方媒体关注的更多是扶贫遇到的困难、失败,而这往往是少数.路透社驻北京资深记者林耀曾说,在西方价值观体系内,只要有一个人过得不好,媒体报道时经常否定全盘,个人价值至上的指导思想下,媒体很容易对政府政策批评,甚至攻击.因此,中西方媒体在讲述同一个中国扶贫故事时,也存在巨大差距.

《纽约时报》文章的核心人物是一位当地村医,没有竞争到岗位,心有怨气.如果采访其他人,可能展现的是另一个故事.文中提炼的小标题也皆是:“全是政府的责任”“我可从没这样工作过”“你可不能让我去矿上干苦力”“这生活一点都不体面”.全篇的基调就是新搬迁来的人们失去了家园、土地,现在过着毫无生气的生活.

新华社记者同样采访了滨河家园的居民,这里是新一批易地搬迁最大的安置点.44岁的安彦龙在红树莓种植地找到了工作,因为红树莓近来销量大增,农民收入也因此增多,他心里由衷地高兴.

土地的减少是个难以回避的现实.新华社对外英文稿件中,也做了解释.早些年搬迁的人们,分到的地更多,但是现在可以居住的土地越来越少.搬迁后,农民的生活不会马上改善,政策实施中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搬离穷乡僻壤、“拔穷根”是第一步,不迈出来,生活难以有改善.

新华社英文稿中采访了一位最早搬迁至红寺堡区红寺堡镇中圈塘村的老支书.他说:“我们村804户移民,第一年第二年有人觉得搬亏了,但三年以后都没有人愿意回老家了.事实上,到2009年,葡萄第一次长出来,大家的生活才一下子有了特别大的改善.”

连接历史与现实,开展融合传播

西方媒体在对中国事务品头论足时,经常是带着自己的价值判断,他们对于中国历史的了解更是有限.这一点,需要国内外宣媒体来弥补话语差距.

宁夏移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开始派兵在黄河西岸屯垦,其中就包括如今宁夏管辖的区域.在后来的朝代中,移民历史不断在上演.宁夏有专门的移民博物馆.因此,新华社的英文稿在导语中,就以历史为背景,为现实做注脚:“历史总是在循环往复.这一点在中国西部省份宁夏回族自治区,似乎比任何一个其他地区更明显.在这里,移民的历史不断上演,直至今天.”

在社交媒体主宰新闻资讯渠道的今天,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需要精心设计.《纽约时报》关于中国扶贫故事的报道,融合长篇特写、图片、无人机拍摄视频,极为生动、直观,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众多回应.文中描写移民新家居住环境拥挤时,紧接着使用了马医生一家人在床上吃饭的照片,一图胜千言.

抛开《纽约时报》经常秉持的立场,其叙事手法、技术和展现方式其实是可以借鉴的.国内很多外宣媒体包括新华社在进行英文报道时也经常采取融合推送的方式,在推特、脸谱等平台播发后也取得了十分积极的传播效果.(作者供图)

责编:谭震

中国农民通过搬迁谋求更好生活(节选)

新华社报道

历史总是在循环往复.这一点在中国西部省份宁夏回族自治区,似乎比任何一个其他地区更明显.在这里,移民的历史不断上演,直至今天.

2011年至2015年,超过32万9千人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易地搬迁,在水资源、交通更为便利的新家安顿下来.大多数移民的人来自西海固——宁夏南部六个县的统称.

“逐水草而居.”生活在贫瘠之地的农民希望逃离恶化的环境,逃离封闭大山的禁锢.

因此,他们继续选择移民.根据宁夏2016年至2020年的五年规划,八万人将易地搬迁.树挪死 人挪活

“树挪死,人挪活”,生活要朝前看.44岁的安彦龙坚信如此.2014年4月,安彦龙一家搬到了宁夏首府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从老家到新家,开车需要五小时左右.

安彦龙的老家在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冯庄乡瓦付村,“老家有树有地,可全是靠天吃饭,雨水一少一年就瞎忙活了.去最近的小卖部都得走五公里,进城一趟更不容易,一遇到雪天、雨天哪也去不了.”安彦龙说.

2014年,缴纳了1.28万元的安置费,安彦龙一家分到了54平方米的房屋、人均一亩地、一户一头牛.新家所在地滨河家园作为此轮搬迁最大的移民安置点,如今居住着1.68万人.冬日的暖阳下,几名老人坐在墙角晒着太阳,鲜少在路上看到年轻人.

“老家虽是窑洞,但好在宽敞,新房子确实有点小,所以又在院子里盖了灶房和父母住的屋子.”安彦龙说.

在滨河家园,安彦龙忙碌于自己的新工作,无暇顾及这些生活的烦恼.他在离新家三公里的红树莓种植基地找到了工作,月薪3600元.最近,城里人流行用红树莓做甜品,一盒可以卖到20块钱.

“新家吃水好、交通好,花10块钱就能上银川浪(玩),打工方便,老人看病方便,娃娃回家也方便.”养育三个儿女的安彦龙说.

不是所有搬到新居的人都满意新的生活.银川市扶贫办主任郝希奋说:“让移民搬下来只是第一步,让他们尽快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富裕才是关键.”

郝希奋忙于引进针织厂、奶牛和肉牛养殖场、花卉种植基地等,尽可能为移民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银川市每年拿出5000万元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规模化种植养殖场进入移民安置区,实行产业先行,使移民落户就能就业.土地越来越少 怎么办?

安彦龙的老乡、现居住于红寺堡区红寺堡镇中圈塘村的闫生龙所在的村子没有列入搬迁计划,但是2003年,他花光所有积蓄——7000元,在中圈塘村买了11亩地和1000平方米的宅基地.

离乡背井之后,路并不好走.因为没钱,闫生龙一家拖了四年才修起两间房,真正搬到中圈塘村.“辛苦是辛苦,但生活有奔头.”他说.不到十年间,他花了12万,新修了三间房,买了蹦蹦车,供两个孩子上了大学.五年前,闫生龙刚搬过来,政府指导他种酿酒葡萄,赚了些钱.但现在,葡萄园太多了,葡萄下跌,他在葡萄园里套种了黄花菜,想方设法增加收入.

相比新的移民,闫生龙庆幸自己动身得早.他曾去看望过搬到滨河家园的亲戚.说实话,他有点担心他们的生活.

“我们农民就得有土地,可他们说是有土地,却连哪一块是自己的都不知道.说去打工,可哪有那么多工来打?”闫生龙说.

长期关注移民工作的宁夏社科院综合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耀武告诉记者,目前一些移民村面临的难题是当初考虑安置多于未来发展.一方面分配给移民的土地不多,不足于支撑他们的生活;另一方面招商引资不够,企业未能进入移民村给移民提供就业机会.“政府需要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为移民增加土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并引导更多产业进入移民区,增加就业机会.”他说.

责编:谭震

中国的生态移民

《纽约时报》报道

庙庙湖村——没过脚踝的沙子淹没了他们新家的门口.推着自行车走过去,像踏过一片沼泽.庙庙湖仅是小小的一片绿洲,大约一英里外,是一些水泥砌成的房子,整齐划一.

中国政府将约7000名回族居民从西北地区缺水的土地上搬迁到庙庙湖村,村医马世良的家庭就在其中.马大夫说,官员曾承诺“我们会变富”.

“如果我们知道这里是什么样的话,我们就不会搬来了.”41岁的马医生说.搬来三年后,他一直无法在庙庙湖村行医,也没有找到其他的可靠工作.

中国称这些人为“生态移民”.政府把居住在受气候变化、工业化、不良政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地上的32.9万人,搬迁到了161个仓促建造起来的村子里.他们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的生态移民与扶贫计划安置的第五批.此前,这个计划搬迁了114万居民.宁夏是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有许多沙丘、清真寺和骆驼.

宁夏扶贫开发办公室移民管理处副处长韩金龙表示,虽然之前几批并没有明确地说是生态移民,但他们搬迁也是由于沙漠化越来越严重.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环境移民工程.

中国在宁夏和其他几个长期受干旱和其他自然与人为灾害影响的省份所做的事情,预示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各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时可能会采取的行动.据估计,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气候变化将迫使数以百万计的人口离开家园.

中国受到土地不断退化和极端天气的影响,但是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带来了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正如马世良和他的邻居所遇到的情况一样.

11口人挤在580平方英尺(编者加:约54平方米)的两居室,马世良和很多人都在院子里给老人用塑料加盖房屋.设计新家的官员把厕所和淋浴放在一起,这对于回族是不可忍受的.马世良自己在外面挖了个厕所.官员没有把马世良任命为村医,从2016年11月份以来,即便是并不稳定、收入很低的建筑工作也没找到,一家人全靠他的妻子王梅(音)在农场打工的12美元生存.

“政府决定把人口迁出来,因为那里的土地养不活他们,”宁夏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张吉忠说,“这里面有历史、自然和社会原因.”

在过去的50年里,宁夏地区的平均气温上升了2.1度,2001年至2010年上升尤其快.自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宁夏的年降水量每十年下降约5.7毫米.

张吉忠说,将人们从西海固搬迁出来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植树造林,改善环境.他说,已经有200多万公顷的土地被改造为森林和草场,固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4%上升到2015年的22%.提起西海固,张吉忠说:“现在比以前有更多的野生动植物,有时还能吃到野鸡.”

1983年移民搬迁计划开始实施,政府在宁夏北部给移民分了土地,让他们搬过去,自己盖房子.现在,政府给他们建房子,虽然比较小.张吉忠说,前后五批移民搬迁共花了200亿元,其中一半花在最近一批上.

“房屋需要盖得好,道路要修得好,学校要建得好,”他说,“这都是政府的责任.”

移民搬迁开始之前,政府让地质专家在宁夏其他地方找到足够的耕地,判断是否有足够多的水可以运到那些地方.每个家庭得到大约150平方米的宅基地,房子要占掉三分之一.许多人抱怨宅基地太小.每人只分到一亩农田,远比他们在老家村子里的少.

“在北方,土地和水确实变得越来越稀少,”张吉忠承认.他说,在最近一批移民搬迁中,四分之一的家庭没有得到任何土地,政府已经将他们定为“劳务移民”,正在与企业进行谈判,为他们在城里找清洁工或保安等工作.

即使是分到田地的人也面临困难.“这还远远不足以让他们摆脱贫困,”张吉忠说,“那点地勉强够吃.政府一直以来都努力推动移民在其他行业就业,摆脱依赖土地生存.”

马医生的老家在叶家河,去那里需要穿山越岭.那里视野开阔,满眼绿色,跟庙庙湖完全不同.马医生的哥哥马世雄(音)在路边迎接我,他没有搬迁.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村子里1400多人,到现在只剩300人.

比起弟弟在庙庙湖村的房子,马世雄的房子简直可以称为皇宫.两排屋子,占地超过300公顷,是新家的两倍.原来马医生住的房子已成了一片废墟.

责编:谭震

好中论文范文结:

关于好中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好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好中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热门好中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