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调查分析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和教育策略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这篇调查分析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和教育策略

[摘 要] 本研究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调查合肥市1480名中小学生.结果显示:(1) 有较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检出率为2.6%;分量表有一项或一项以上存在问题的学生总检出率为71.0%,其中检出率最高的为学习焦虑;(2) 农村中小学生在孤独倾向上得分显著高于城市中小学生;(3) 非示范校高中生在孤独、自责、过敏、恐怖及总焦虑强度等项目上得分显著高于示范校高中生;(4) 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及总焦虑强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5) 不同年级中小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及总焦虑强度上的得分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由于社会转型、竞争压力、父母过高期望,以及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差等原因,使得中小学生发生心理疾患的人数出现增加趋势.[1][2] 本研究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检索词,在“CNKI 中国期刊&博硕论文”中检索发现:从数量上看,近年来关于普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的论文并不多,自2010 年以来发表的样本容量较大的论文不足10 篇,[3][4][5][6][7][8][9][10][11] 调查范围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较少.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动态发展的,过往调查结果的使用有时空的限制,因此有必要针对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较为系统的调查,以了解今天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也能为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相关教育决策提供实证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选取安徽省合肥市城市和农村(长丰县)的9所中小学,包括:城区示范高中、城区普通高中、农村高中、城区特色初中、城区普通初中、农村初中、城区知名小学、城区普通小学、农村小学各1所.再从高中和初中各校分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学生进行测试,小学则从3、4、5、6 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实测学生共计1562 人.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剔除部分缺失数据问卷和无效问卷(效度量表≧7),有效问卷为1480 份,有效回收率为94.8%(见表1).被试的人口统计学信息.

(二)调查方法

1. 调查工具.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12]5~10为调查工具,MHT 也是目前国内常用的中小学生心理调查量表.全量表共100 个题目,由8 个内容量表和1 个效度量表构成.依据全量表的测量结果,总分≥65 分为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已构成心理障碍,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此外,被试在各分量表上得分≥8 分的表示在该项目上有症状,可能适应不良,需制订相应的指导计划.本测试的效度量表,得分≧7 分的同学视为回答问卷不真实,其测试结果作废.本样本中量表的α系数为0.893.

2. 实施程序.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团体测试方法,由研究者本人主持测试过程,使用统一的指导语,测试时对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三)统计分析

全部测试数据用SPSS20.0 统计软件进行描述统计、T 检验、方差分析等.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分析

描述统计表明:在本次调查的1480 名中小学生中,检出有较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即高焦虑水平,总量表分≥65 分)的学生共39 人,占调查人数的2.6%;存在一定心理问题(中等焦虑水平,35≤总量表分<65 )的815 人,占总人数的55%(见表2).

表3 显示,以分量表≥8 为界定,937 名学生有学习焦虑症状,占总人数的63.3 %,是当前中小学生首要心理问题.各分量表的阳性检出率大小依次排序为: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对人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孤独倾向.在8 个分量表中至少有一项以上≥8 的中小学生有1051 人,占总人数的71.0%,表明这些中小学生至少有一项或一项以上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应该给予积极关注.

(二)城市与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

表4显示,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在孤独倾向上有显著差异,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及总焦虑强度上得分差异均不显著.对农村初中生与城市初中生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在对人焦虑(t等于0.01,p<0.05)、孤独倾向(t等于0.000,p<0.001)上高于城市初中生.

(三)不同类型学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

本次调查抽取了不同类型的学校,因安徽省已取消中小学重点校与非重点校的分类,所以,高中阶段抽取了示范校与非示范校,初中阶段抽取了特色校和普通校,小学阶段抽取了知名校和普通校分别进行调查.分学段进行的差异比较发现:非示范校高中生在孤独、自责、过敏、恐怖及总焦虑强度等项目上得分显著高于示范校高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示范校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示范校高中生(见表5);特色初中与普通初中的学生各项差异均不明显;知名小学与普通小学的学生在孤独倾向上差异明显(t等于-2.04,p﹤0.05).

(四)不同性别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

统计表明:除了孤独倾向的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及总量表上的得分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男生(见表6).

(五)不同学段与年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除了自责倾向外,不同学段的中小学生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各个维度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见表7).Tukey 事后检验表明,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以及总焦虑强度上,高中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在孤独倾向上,小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在恐怖倾向上,小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中生;在冲动倾向上,高中生与初中生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小学生.

表8 显示,不同年级中小学生除自责倾向与恐怖倾向以外,在其余分量表及总量表的得分上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采用LSD 检验法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在总焦虑强度上,高一、高二、高三学生的得分高于小学3、5 年级学生和初一学生,初一学生得分低于小学6年级学生和初二学生;在学习焦虑上,小学3 年级学生得分除5 年级外均明显低于其他年级,高一学生得分高于小学3、5 年级学生和初一、初三学生,高二、高三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小学3、5 年级;对人焦虑上,初三学生和高一、高二、高三学生的得分高于小学3、4、5 年级学生和初一学生;在孤独倾向上,小学4 年级学生得分高于6 年级学生、初中生和高一、高二学生,高一学生得分低于小学3、4、5、6 年级学生和初三、高二、高三学生;在自责倾向上,初三学生的得分低于小学3、4、6年级学生和初二学生;在过敏倾向上,高一、高二、高三学生得分高于小学3、4、5 年级学生和初一、初二学生,小学6 年级学生得分高于5 年级和初一学生;在身体症状上,高一、高三学生得分高于小学3、4、5、6 年级和初一学生,高二学生得分高于小学3、5 年级和初一学生,初三学生得分高于小学5 年级和初一;在恐怖倾向上,小学4、6 年级学生得分高于高二、高三学生,6 年级学生得分还高于初三学生;在冲动倾向上,初二、初三学生及高一、高二、高三学生的得分高于小学3、4、5 年级学生及初一学生,小学6 年级学生得分高于小学3 年级学生和初一学生.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整体发展状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合肥市中小学生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2.6%,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55%,8 个分量表中至少有一项以上有症状的总检出率为71.0%.与国内其他运用相同调查工具的同类测试结果相比,这些数据高于菏泽市、[11]中山市、[4]德阳市[3]等,也高于程龙2009 年在安徽省的调查结果.[13]但从查阅到的国内文献来看,采用MHT 对学生施测得出的中小学生具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介于1.8%~19.12%之间,说明:作为中部发展中地区的省会城市,合肥市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但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较低.

(二)城市与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差异

本次调查发现,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在孤独倾向上有显著差异,在其他分量表及总量表得分上差异均不显著.由于绝大多数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很多中小学生是与祖辈及其他长辈一起生活,缺乏父母的关爱与沟通交流,所以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孤独、抑郁,自我封闭,不善于与人交往的特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初中生,由于学生流失严重,班级人数减少,他们的孤独倾向及对人焦虑都很明显,退缩、孤僻、害怕也不愿与人交往.

另外,由于近年来“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尤其是邻近大城市的农村物质生活显著改善,城乡文化逐渐融合,农村中小学生的整体心理状况与城市学生差别也日益缩小,所以其他分量表的差异并不显著.

(三)不同类型学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差异

随着教育公平观念的深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安徽省已取消中小学重点校与非重点校的分类,小学及初中升学采取居住地就近入学的政策,本次调查结果反映了这一变化.首先,初中阶段因取消了“小升初”考试,采取就近入学政策,所以特色初中与普通初中的生源差别不大,表现在各项差异均不明显;其次,小学阶段曾经是重点校的传统名校学生与普通小学的学生在孤独倾向上差异明显,其他各项差异均不明显,说明普通校的学生较之于名校而言,更孤独、压抑、自我封闭,不善于与人交往,这可能与学校的环境氛围及家长和教师的素质等有关;再次,由于高中阶段是通过中考入学,分数高低决定能否进入省级示范校,因此示范校学生往往会有一种优越感和自豪感,而非示范校学生往往有消极和自卑心态,所以非示范校高中生在孤独、自责、过敏、恐怖及总焦虑强度等项目上得分显著高于示范校高中生,非示范校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示范校高中生.

(四)不同性别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差异

本次调查表明,除了孤独倾向以外,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及总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男生.这与国内的同类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虽然男女在生理上有着先天差异,但造成心理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重男轻女”观念和性别的刻板印象,社会应大力提倡男女平等,教师与家长要更多关注女生并加强对女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五)不同学段与年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差异

从学段来看,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以及总焦虑强度显著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说明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更严重.由于高中生即将面临高考,学习压力骤增,考试焦虑明显,父母和教师对其考上大学甚至名校的期待等更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过敏和身体症状,甚至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依赖性强,孤独倾向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另外,因年龄小阅历少,小学生的恐怖倾向得分也较高.因此,家长和教师要从情感上真正关心爱护小学生,多关注多支持多鼓励.而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及学习压力的加大,高中生和初中生显然更容易冲动,对他们应多一份理解与尊重.

从年级差异来看,在总焦虑强度上,高中学生的得分较高,需要加强个别心理咨询及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在学习焦虑上,虽然高中学生的得分均较高,但高一学生的表现更明显,可能与进入高中后,踏在高考的“起跑线”上,来自周围环境的压力骤然增大有关;在对人焦虑上,初三学生和高中学生的得分较高,这与学习焦虑是有一定联系的,也与青春期注重自己的形象,敏感易自卑有关;在孤独倾向上,小学4 年级学生得分较高,可能与正处于认知“转折期”——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有关;在过敏倾向上,高中学生得分偏高,显然与高考压力有关.而小学6 年级学生得分也高于5 年级和初一学生,则与临近毕业及青春期发育有关;在身体症状上,高一、高三学生得分最高,其次是高二学生和初三学生,主要是因考试焦虑造成的各种身体不适反应;在恐怖倾向上,小学4、6 年级学生得分较高,需要关注;在冲动倾向上,初二、初三学生及高一、高二、高三学生的得分较高,这与青春期的反抗心理及过大的学习压力等是密切相关的,另外小学6 年级的冲动分较高值得关注.

四、教育策略

(一)积极推行各项考试制度改革,真正缓解中小学生的学习焦虑问题

我国中小学生的首要心理问题就是学习焦虑,学习焦虑产生的根源在于各种考试,而各种考试均是以高考为指挥棒和风向标,所以高考改革势在必行.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应试教育”弊端的重要举措,将对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国家层面的考试制度改革必然会带动地方与学校的考试制度改革,地方和学校也可以在时机成熟时率先试点.近年来,合肥一些小学取消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也以学期成长过程记录档案取代一纸试卷,减轻了小学生的考试焦虑,深受欢迎.相比较作者2007 年对合肥市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今天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下降趋势.[14]当然,考试改革并非就是取消考试,而是淡化考试的鉴别与选拔功能,这样才能消除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过度关注,从而真正解决中小学生的学习焦虑问题.

(二)继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切实保障每一位中小学生身心健全发展

正如本次调查所见,采取义务教育阶段居住地就近入学政策之后,不同学校之间学生的差异变得不明显.为保障每一位中小学生身心健全发展,必须继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战略.要实现中小学生入学权利和入学机会均等;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基础教育资源,必须均衡配置;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在具体教育活动和教学活动中,要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均衡的教育和发展机会.这样,才会缩短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以及不同性别学生之间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全发展.

(三)大力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正压邪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中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二十世纪80 年代起步,至今已走过了30 多年的历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表现在:一是大多数中小学生不愿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小学生的比例仍然很大.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吸取古今中外思想精华,切中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病理式要害,面向全体,以积极预防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师生积极向上心态、奠基幸福有成人生.简言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各种现象,用积极的内容和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用积极的过程诱发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15]如果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是“改邪归正”,那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正压邪”、“扶正祛邪”,更注重学生自身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中小学校应大力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发展性和预防性功能,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四)努力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依据学生发展差异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从国内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文献来看,现有研究更多集中在负向的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探讨,主要体现在发现问题的研究多,而解决问题的研究少.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16]在基本原则中增补了“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行为问题.”科学界定了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内容就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与发展性,为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各维度均呈显著相关,积极心理品质对心理健康问题有显著的反向预测作用.同时,新《纲要》也特别强调要“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17]因此,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五)广泛发动各种支持力量,构建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服务体系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全面渗透,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服务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校长或分管校长要发挥领导、规划、督查作用;专职或心理教师要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德育教师和班主任要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各科教师要发挥学科渗透作用;家长要发挥积极配合作用;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幸福美满的家庭环境,使学校成为学习的乐园,家庭成为温馨的港湾.学校还要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与拓展活动等.

注:

[1] 李杏. 心理健康: 青少年不可承受之轻[N]. 玉溪日报.2012-5-14(3).

[2]苏军.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进入高发期:人际圈不简单学业重压力大[N].文汇报.2011-1-26(6).

[3]杨兆华,李亚萍,等.德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0,26(4).

[4]梁剑玲.中山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6).

[5]王甲娜,常颖,等.沈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2010,26(11).

[6]盖静.淮安市淮阴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分析[J].江苏教育研究,2011(29).

[7]徐铭,陈珍妹,林文光.924 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2011,25(2).

[8]高屹,张瑞凯.北京市不同发育阶段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4).

[9]徐惠萍,余秋梅,王荔. 昆明城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 昆明学院学报,2012,34(5).

[10]范永丽.山西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6).

[11]周红梅.菏泽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7).

[12]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3]程龙.安徽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2009,23(2).

[14]卫萍.合肥市848 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合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6).

[15]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奠基幸福有成人生[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16]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12 月修订) [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7/201212/xxgk_145679.html.

[17]卫萍.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9).

作者单位:合肥学院教育系

合肥市第63 中学

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

合肥市第一中学

邮编:230601 230041 230061

(责任编辑刘华山)

调查分析论文范文结:

关于调查分析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社会调查论文

2、调查报告论文

3、调查论文

4、调查论文格式

5、市场调查论文

6、论文调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