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面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与研习韩愈说体文探寻议论文写作教学新路径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此文是一篇教学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研习韩愈说体文探寻议论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研习韩愈说体文 探寻议论文

写作教学新路径

蒋银坤

说体文的文体特征为解说性、情感性和譬喻性.韩愈的说体文把这三点诠释得淋漓尽致,以“解说性”和“情感性”为主导,辅助以譬喻的论证手法,呈现出灵活的外在情貌.教师可以利用说体文的这些特点,在平时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片段时加以模仿.

韩愈文集五篇说体文,《师说》《杂说四首》(《龙云说》《医说》《鹤说》《马说》),或写一时所感,或记一时所见,题目可大可小,行文也比较自由.

一、解事说理,结构精巧

举《杂说》其四的《马说》为例,开篇即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题,而后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接着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进行描述,行文至此,似乎已经穷尽其形,然而,第二段转之从“马之千里者”人手,进而步步展开,第三段又转之从“食马者”的角度人手,处处变化,显示出韩文对文章结构、布局的娴熟而精妙的掌控能力.近人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对此大加赞赏:“文心之妙.千古殆无其匹."①

笔者曾就《三国演义》中曹操“割发代首”的典故,请学生讨论曹公所为的利弊得失.就事论事者有之,因“割发代首’’‘‘说”开去的文章更值得玩味.

学生习作1

其实,被传为佳话的典故“割发代首”,关键在一个“代”字,其合理性,是值得商榷的.割发代首是把头发割了“代替”砍头,是通过“置换”规定中某些要件,对规定“偷梁换柱”式的执行.

对规定的变通执行,是一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规避执行.因此,现在“割发代首”实际上已经成为对规定变通执行的一种调侃.有人深信“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根据自身需求随意变通.要求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就披上创业大厦、研发中心等“变形马甲”;严谨公款吃喝,就转到私人会所等隐蔽阵地… 制度执行变通一旦蔓延,制度本身的建设作用就功亏一篑.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有规定不执行,比没有规定危害还要大.’

曹公的马是受了惊吓,“情”有可原,可是谁又没有“割发代首”的可原之“情”呢?

这个议论语段的第一小节从概念的角度,从一个“代”字的内涵“说”清了它的实质,由“代替”到“置换”到“偷梁换柱”,这一路“代”下去,把规定消解于无形.第二小节再从古代典故到现代时事,从时间的角度,将这一“代”字的危害“说”出了历史感.第三小节引用名言,佐证规度不可“代”的论点.第四小节又用归谬法,否定了曹公之“代”的合理性.从“割发代首’’‘‘说”开去,又能H说”回来,这其间的解事说理曲径通幽,深得韩愈说体文的结构之妙.

二、“时”说新语,务去陈言

被北宋文学家苏轼赞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曾在《与李翊书》中写道:“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②韩愈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拨正了文学的航向,将文章引向了正途.

《马说》一文,韩愈通过千里马和伯乐的故事,呼吁伯乐要慧眼识才.课后,笔者又印发了《杂说四首》中的另外两篇让同学们赏析.其中《龙云说》以龙云喻君臣之关系,《医说》以人之瘠肥喻国家之安危,这三篇的主题各异,但均以人才为中心,以比喻论证的方式,各呈其彩.韩愈在艺术表现上的自觉追求是创新,比喻论证是他比较常用的创新手段,时有变化,构思新颖.

《师说》一文,针对当时士大夫之族对从师学习者“群怪聚骂,指目牵引”的怪现状,韩愈“抗颜而为师”o韩愈虽被当做了异类,但却在此文中对“师者”的职责做出了系统而全新的解释,比起前人对于教师职责的模糊探讨,韩愈的观点是一个进步.

笔者在教授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多用片段模写法,让学生们写一段,仿一法.韩愈提倡“唯陈言之务去”,这里的“陈言”不仅是艺术手法上的旧套路,更是前人已陈的旧论调.

笔者曾就“…‘慈善作秀”等这类的时下话题请同学们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写过时评类的小短文.

学生习作1

杭州市江干区一位前环卫站长被告滥用职权、贪污挪用公款上千万,竟发出了这样一段邪论:“这些钱是笔者这么多年付出赢得的,组织未给,只能 助取款了o"眼下,在一些官员的意识中,自己付出的每一滴汗珠,都是“滴滴香浓”.这倒让笔者想到了新疆和田河里“踩”玉.被雇来踩玉的工匠,全凭脚板底的灵敏感觉,十拿九稳,确证是玉石,才会弯腰.弯一次腰,就得交一块玉石.岸上的巴依(财主)拍了心腹盯着,虎视鹰瞵,算计精准.若是有些官员对自己的所谓“功劳”也如那些巴依对雇工所踩之“玉”的算计,他们“落马”的日子就指日可待了.

笔者还曾请学生们就一些经典老话,写出自己别出心裁的新颖感悟.

学生习作2

蚍蜉撼大树,可“敬”不自量——假如蚍蜉可笑,愚公如何?枯朽的大树并不比蚍蜉更有力量.大凡不自量者,必有超量的精神.惟其不自量,时有超量发挥.

学生习作3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一一一这是一句富有劝诫性的老话.其实,羡鱼之余,结网之意油然而生,原是无需人劝的.也许关键在于:鱼可堪羡乎?或日:鱼虽好,何必据为已有?三年不读的,往往是自家的藏书.

官话、套话、空话在高中生议论文中盛行已久,穿靴戴帽,隔靴搔痒,钝刀割肉,云山雾罩也早已不是个别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清代文学家赵翼在《论诗》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初学议论文写作的高中生,也应该有“各领”的志向,也应该有“陈言务去”的勇气.

三、敦厚和缓,情理交融

韩愈的说体文与论辩文相比,少了滔滔雄肆的决绝,更显示出一种情理交融的敦厚和缓,虽娓娓道来,但却气势不减.在讲道理的过程中,韩愈免不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文章中的情理交融往往比一味的说理释义更能让读者接受和喜爱.

以《师说》为例.全文围绕“师”反复阐发论点,迂回错综,却不着痕迹.课后,笔者又印发了韩愈的《讳辩》,请同学们对比赏析.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作了如下分析:《师说》是说,《讳辩》是辩,辩自然比较激烈,所以《讳辩》的笔调凶悍;说则只需要说明而已,所以《师说》不采取强悍雄辩的笔路,比较敦厚和缓,并有闲暇加入感叹的穿插,如“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等等.

笔者曾就网络上的一个名为《当年的“高考状元”都去哪里了》的帖子组织学生讨论,这个帖子的主要论点是:在中国的中学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分数,忽视了性格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学生们的课堂讨论不乏精彩之词,但是大都言辞激烈、语锋逼人.

课堂实录1:

生:看看今天的中小学教育吧,有多少学生不是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被父母严刑拷问?有多少学生能够挣脱作业试卷的桎梏,去读一些关乎教养的“无用之书”?有多少学校能不逼着老师去为多栽培几个高考状元而对学生轮番轰炸?

读来解气的文章不能说没有震撼力,但是少一点人情入理的分析,针砭时弊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作文课上,笔者请同学们模仿《师说》的笔调,就自己对这个帖子中所反映出来的教育问题,写一个“敦厚和缓,情理交融”的议论文小片段.

学生习作4

被誉为“当代经济学家之父”的百岁老人陈翰笙曾对北大说过一句祝愿的话:“笔者希望北大办得跟从前一样好!”扪心自问:校园里的那些挺拔的大楼、花哨的表演和应时的标语只会让学生“累觉不爱”,当下的教育“也是蛮拼的”,可真的超越从前了吗?教育,是润物无声的浸染,不是疾风暴雨的涤荡;是春风化雨的感化,不是威逼利诱的灌输;是顺其自然的发展,不是千人一面的雕琢;是从人格、情感、意志、知识、能力诸方面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打造一架架冰冷的“考试神器”.今天的状元们接受了多少文化熏陶、人文教育和务实精神的培养?待何时,且放教育青崖间,殷勤待与东风约?

不可否认,“”期间形成的教条式的、说教式的、暴力性的、味浓的语言,还有“雄厚”的社会基础,还被当今的中学生们习惯性地沿用着.网络的普及和运用带来了又一场语言的革命,大量新鲜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被我们吸纳进来,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词语,提升了语言的表现力.古圣先贤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经过干锤百炼、口耳相传、“永垂不朽”的诗文、成语、警句、格言都可以“古为今用”,也完全可以“推陈出新”.这些语言的使用都会让学生的作文多一些韩文式的温柔敦厚,多一些儒雅之气.

结语

模仿韩愈文章的唐代作家纷至迭出,如李翱、皇甫浞、樊宗师、孙樵等.他们虽各有千秋,但也各有流弊.李翱以议论文为主,虽结构整饬,说理透辟,却缺乏文采和气势;皇甫浞散文较重视外在语言形式上的奇崛,但情感力度较弱,气势也不够雄大;樊宗师散文更是把韩愈的语言奇崛险怪推向了极端,虽然“词必己出”,但他忽略了语言交流的规范,走向晦涩艰深的歧途.由此看来,在使用韩愈的文章进行议论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对待学生的仿作,教师应有一定的辨识能力,扬其长而避其短.

唐代之后,单篇优秀的说体文层出不穷,如苏轼的《日喻说》、周敦颐的《爱莲说》、陈亮的《西铭说》等都是为众人所知的名篇说体文,这些文章对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功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文献

①林纾:《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

②苏东坡:《苏东坡全集》,中国书店,1986年版.

[作者通联:江苏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教学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教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教学方面论文范文。

1、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

2、科学教学论文

3、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4、外语教学期刊

5、教学论文范文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