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技术课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渗透基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建构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这是一篇与信息技术课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渗透基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建构

【摘 要】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德育是课程的必然要求.考虑到信息社会带来的多元性认知,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更应当采用隐性的方式进行.德育效果要想真实有效,构建德育课程资源是必然的选择.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关注构建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意义,并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进行设计.基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从一定的时间跨度上构建德育课程资源,可以保证德育的实效性.此过程中,应当通过科学评价来评估已有工作,并指明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小学生;德育课程资源;隐性资源;建构

【中图分类号】G423.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8-0068-03

【作者简介】夏红军,江苏省如皋市港城实验学校(江苏如皋,226500)副校长,一级教师.

在学科教学中开发德育资源,是当前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受到小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其蕴含着什么样的德育课程资源,这是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的.同时,考虑到当前德育的特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构建隐性的德育课程资源显得更为必要.应当说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针对当前小学生认知特点所作出的德育的必然选择.众所周知,今天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本质特征是思想观点的多元性,即使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亦可以在生活中因为信息的影响而变得思想多元.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通过合适的内容与方式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而这也是笔者研究“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建构”的初衷之一.

一、构建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意义

概括地说,当前小学生的德育有三个来源:一是生活;二是德育课程;三是其他学科中的德育.生活中的德育往往是泥沙俱下的,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尤其是家庭环境不同),学生所接受到的德育有可能大相径庭;德育课程所提供的德育往往由于考试的需要而变得僵化生硬,客观上所起的效果并不好.相反,在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中,学生往往会对某一德育故事或德育观点产生深刻的印象,而信息技术作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理应为学生的德育水平提升发挥作用.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当前信息技术课程还面临着松散的现状,学生在课堂上聊天打游戏的情形不在少数,从专业信息技术教师的视角来看,这是令人痛心的.其实,利用本课程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作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认知,原本就是课程目标之一.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确定本课程小学阶段的目标的时候,原本就有“树立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意识,形成积极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养成健康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等要求,其中,“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健康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等,其实都是德育要求的一种体现.

但是信息技术课毕竟不是德育课程,其不可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给学生讲显性的德育知识,这也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德育只能以隐性的方式来进行,因而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德育课程也必然以隐性的形式存在.其实所谓隐性,也就是将德育的目标隐藏在显性的信息技术教学之后,强调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领悟到某些德育观点.但是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这种德育渗透又不能具有随意性,不能说有机会就实施德育,没有机会就不实施.笔者强调的是在德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建构一个具有持续性、完整性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以在一段时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够对学生持续地施加德育影响,从而真正起到德育的作用.

在笔者已有的研究中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上利用隐性(当然学生不知道是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实施德育,所表现出来的结果还是非常满意的.用学生的话说,“在电脑课上,不仅可以学到电脑知识,还可以听到有趣的故事,懂得更多的道理呢!”学生所说的道理,不是教师给他们讲授的,而是德育资源引入信息技术教学后自身的感悟,这显然要比直接讲授要好得多.教学与德育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德育原本就是教学目标之一,而手段是什么?就是笔者这里所强调的隐性德育资源,以及以之为基础实施的德育.

二、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托教材构建隐性资源

德育的有效性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离开了对学生的研究,只凭教师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或知识逻辑去构建所谓的德育资源,是没有价值的.因此在本研究的过程中,笔者起初就树立了一个思想:一定要基于对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研究,去构建隐性的德育课程资源.在这里,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需要同时具有信息技术知识建构与德育课程资源建构两轨并行的思路.毫无疑问的是,信息技术课堂上,建构信息技术知识、形成信息技术能力、生成学科核心素养是基本任务,而德育在其中只是一条隐藏的教学主线.因此从这个角度去研究小学生的德育认知特点,亦可以以明(线)带暗(线),以暗(线)促明(线).现通过一例来说明.

众所周知,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渗透人文精神,突出信息技术伦理道德的培养”,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教材本身就具有影响学生道德认知的一面.以小学教材中常见的“画图”教学为例,这是小学信息技术入门级的学习内容,因此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奠基性意义,各个版本的教材都很重视这一内容的设计,这实际上也吻合了小学生喜欢通过形象思维来认识事物的认知特点.在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画图这一模块中,学科层面的知识包括对喷、取色、铅笔、刷子等工具的使用,学生思维层面的包括图形的构思、颜色的选择等,这些都是技术层面的知识.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要求来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笔者的观点是:教材设计通过一些基本的图形(基本上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或椭圆形)的组合,以形成一些具体事物(如房子、烟囱等),然后让学生用喷等工具去填色,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但同时应当注意到学生此时的兴趣往往会超越这些基本的图形,因此可以赋予学生一个自我构建、自我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创意去进行创作.这是一个激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时间跨度比较长,不同学生的创意也不相同,因此也就有了充足的构建隐性德育课程并实施德育的空间.

笔者的思考是这样的:首先,引导学生创作,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一些对象,并尝试用线条将这些对象画出来.通常学生都会选择一些水果如西瓜、苹果,或小动物如七星瓢虫、螃蟹等,还有学生会画出浮萍、太阳花等……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思考学生是基于什么样的心理选择了这些图形.研究表明,学生都是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体验,形成的对某类事物的爱好,这种爱好在画图情境下的体现,就是学生所画出的事物.这里,教师可以基于“美”这一关键词,去构建系列的德育资源,比如说笔者就从美的事物绘画、美的事物的喷色、美的事物的展示等角度,构建了三个德育课程.

在这三个课程中,笔者分别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描述生活中的美、展示生活中的美,让他们在对美的寻找与表示的过程中,放大自己认知正确的一面,缩小或者是消灭不正确的一面.前者这里不必赘述,而后者则能显示隐性德育课程的价值.记得有一个小男孩在作图时选择了一幅样貌凶恶的生物形象,这是源自于他在生活中喜爱看一些低级庸俗的摊边书.笔者注意到这个情况之后,没有立即通过语言来否定他的行为,而是让他去观察其他同学的创作,让他反思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一幅图,在反思中这个孩子逐步发现,原来他自己的思考方向是有问题的.于是他就尝试去寻找新的兴趣,而在其后几次的画图过程中,他就画出了威猛、正义的变形金刚中的汽车人.

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他并没有经历显性的德育教育,但他的思想确实发生了转变,因此这又是一个德育过程.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过程就是一个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并利用的过程,虽然这里只举了这一个孩子的个案,可实际上在整个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在对美的感受与体验中获得一种德育认知水平的提高.此过程中,教师显性强调的仍然是画图中的基本知识,其是属于信息技术层面的,而隐性的线索则是对美的探索与认识,这是隐性德育资源.这个资源之所以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其实正是对学生认知特点进行研究的结果,正是感觉到了学生在画图过程中能够下意识地认识、辨别美与丑,而且对于某些学生来说又需要教师来引导他们的认知,因而信息技术的知识教学与德育就成了相辅相成的两个主线,共同驱动着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与素养的形成.

三、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建构需要坚持系统性要求

将隐性德育资源置于课程的视角下,可以发现这项努力需要坚持系统性.系统性意味着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不再是零打碎敲式的,而是有着明确的逻辑主线与实施步骤的.从构建课程资源的角度来看,系统性意味着教师要同时分析教材(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特点)两个要素,从而建立起一段时间内可以持续施加德育影响的课程资源.如上面所提到的对美的认知,这就是一个在包括画图学习在内的许多信息技术知识学习中可以渗透的德育资源.现对课程资源的系统性要求作两点阐述:

一是作为课程资源的构建,需要关注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必须认识到的是,即使课程资源具有隐性的特征,但也必须关注其与教学内容的吻合性,由于信息技术教材上的知识具有逻辑性、系统性、整体性,因此对应的德育课程资源也必须与其同步,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无论是画图模块,还是后面的word学习,还是利用logo语言去设置简单的重复命令,其实都可以开发其中的对“美”的认识:画图是对图形美的认识,文档操作是对文档美的修饰,语言学习中是对命令产生重复效果的感悟……当从教材的整体性(可以是一个单元,也可以几个单元,如果有可能,还可以是整册教材)角度来构建德育课程时,可以让教学具有一个完整的跨度,从而在实施德育的时候就会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效果.

二是作为课程资源的构建,需要关注学生接受德育的重复性.德育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说今天讲了个故事,或者说领悟到了某一个道理,其后就有了明显的改变.德育其实是一个很慢的过程,需要一定程度上的重复(当然是隐性的重复),才能有预期的潜移默化的效果.因此,关注德育资源构建的一段时间的重复性是必需的.这个重复其实不是教学方式的重复,而是在坚持某一个德育主题的前提下教学思路的重复.这个有点类似于“形”与“神”的关系,形可散而神不可散,德育课程资源的构建也是这样.笔者的实践表明,通常一个月(一般是四个课时)坚持一个德育的主题,就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毕竟小学生的认知还是可以施加积极影响的.

最后需要强调一下的是构建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评价问题,评价是课程资源构建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评价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德育效果,从而评估构建德育课程资源的成效.由于之前强调的德育课程资源带有的隐性特征,因此评价必然也要关注这个方面.总的来说,评价的科学性体现在对学生德育水平的认知上,体现在通过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德育表现来判断学生的德育发展上.评价可以让教师回过头来评估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可以为后续的研究进一步确定方向,仍然需要坚持的一点是:评价依然离不开对学生的关注.事实上,整个课程资源的构建就是以学生为基础的,而强调的隐性特征,其实也是对学生德育水平效果的一种特殊关注.

信息技术课论文范文结:

关于信息技术课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信息技术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论文

2、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3、生物信息学论文

4、电子信息工程毕业论文

5、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

6、移动信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