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和在光电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意识的培养方面本科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课程教学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在光电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意识的培养

徐春梅,张雏,刘秉琦,殷建玲,李莉,刘杰

(军械工程学院光学工程教研室,河北石家庄050003)

摘 要:通过对创新意识的解读,提出了高校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内涵,通过对军队院校学员的特点分析,得出军校学员具备创新教育的高接受度,根据本院光电工程专业的教学特点,提出了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可行性方法,以及教员在专业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进行创新性教育的依据.

关键词:创新意识;专业课教学;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089-02

基金项目:军械工程学院2013年度学院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国防生任职教育规律研究与改革实践”(编号:jxlx1347)

作者简介:徐春梅(1975-),女(汉族),河北灵寿人,硕士,军械工程学院电子与光学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光电装备设计理论与应用.

一、创新意识的含义

自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来,“创新”已成为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具时代特征的词汇,“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作为当前军队院校教学改革中频繁出现的词语,逐渐从一个术语名词转换为可以具体实施的教学实践.怎样的教育实践才算是创新教育呢?这需要找到其内涵才能真正运用于教学中.

按照《汉语大辞典》解释,创新是“创立或创造新的”.按照《常用新词语词典》的解释,创新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记录、局面、成绩等).如果只是将培养创新意识简单地定位为培养学员创造新知识的意识,是不切实际的,知识是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增长出来的,少有人能够在短短的一生中能够在某一个知识点上多有建树,因此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简单的“创新”和“意识”两个概念的简单融合.在高校教育中要求每个学员都具有高度的创新能力不太现实,但完全可以要求学校教育注重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培养学员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在专业课教学中开展创新意识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军用光电工程、军用光学仪器维修等专业的学员主要学习的课程包括光学基础知识、军用光学仪器知识以及光电平台系统综合知识应用的学习.粗看起来这些知识模块的内容是对现有光学知识的应用,没有涉及到光学理论发展的前沿,不具备任何知识创新的可能,但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只有站在学科发展前沿才能实现的.创新意识是一种意识形态,并不绝对地依赖于掌握知识的厚重程度,谁能说天真的孩童不具备创新意识呢?其所缺乏的仅仅是一种获得高层次创新成果的能力,缺乏的是知识基础.

军队院校的全日制学员来源主要两个方面,一是所谓的直通车学员,每年从高考生中直接录取的学员,一是国防生,地方大学从高考生中直接录取的学员,培养四年后进入军队院校再进行一年左右的任职培训.这些学员接触到专业课时的平均年龄在19岁到21岁之间,属于自我意识正在逐步形成阶段,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好,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较高的接受度;其次,大部分学员在接触专业课之前,得益于现代传媒的高度发达,学员通过各种媒体形式对于红外热像仪、微光夜视仪、激光制导、激光测距仪等光电装备都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对于各种军用光学仪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高度的知识渴望,这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使他们成为创新意识的良好受体;再次,在学校中学习的学员年龄较小,顾虑少,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于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虽未必正确,但其想法是海阔天空的,是创新意识的良好载体;最后,学校是体系性知识传承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习习惯、形成思维定式的重要阶段,形成何种思维定式直接影响其进入社会后的发展方向.

创新型人才不是天生的,更多地是依赖于后天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院校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大优势.因此在本专业开展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行的.

三、如何在光电工程专业课教学中展开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新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许多调查结论都指出,学员普遍具有创造潜能,在适当的教育下,它可能在每一学员身上发展和显现.因此专业课教学中需要在厚重学员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员的天马行空的创新意识.

1.创新意识培养.许多已知的事实告诉我们,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创造发明,都有原有事物的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产生质变后才表现为前所未有的创新,其本质是有中生有,因此培养创新意识的同时要注重对知识传承的强调,在已有传承知识基础上突出已有知识的新发展、新条件下对已有知识的新用途.

例如,同是对光速的测量,由于计时工具的粗糙,伽利略山间测速实验失败,但是现在具有了精密的时钟计量方法,同样原理的实验却能取得成功;测量长距离使用的工具从米尺———光学测距机———激光测距机发展过来,其原理各不相同,分别是参照物———人眼的生理功能———因光速的恒定可测时求距离,但却完成同样的任务……不胜枚举,均可通过各种问题的设定培养学员问为什么的良好创新意识.从光学测距机的测量精度随距离增加而降低,到激光测距机无视远近在有效测量范围内保持&plun;5m测距精度;对景物的观察从人眼可见的场景到人眼不可见红外、紫外图像,交叉学科的发展促进了光学学科的进步,因此在对学员培养过程中要将学员的眼光从本学科局限中超脱出来.

2.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是知识系统,学习科学并不是为了记忆和背诵真理,而是为了认识和不断更新真理,教学中强调的应该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取结果;要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知识探源,把握其发展变化趋势;要让学员深刻感受到,任何科学知识都是人类艰苦努力不断探索的结晶,以此弘扬科学人文精神;要鼓励学习中的探究和怀疑,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例如,在探索光的本质的过程中,经历了波动性和粒子性争执风波,粒子性占上风———波动性成为主旋律———新的粒子性又重新出来,到目前达成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暂时的共识,但光本质究竟是什么,现在还在探索之中;在扩展人类视觉能力的追求当中,为了看见遥远的远方目标、看清细微的细菌,反复组合光学元件,发明了一系列望远镜、显微镜等可见光仪器……光学的发展一波三折,走过了许多弯路,惠更斯、普朗克们在提出新假说时都受到了权威人士主流思想的阻碍,通过教员有意识的引导,培养学员“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学术思想,敢于挑战权威,并勇于去深入研究.在教学中坚持对知识再次发现的探索式学习观念,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它要求学员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员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

3.综合能力培养.需动创新,发现机会是创新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例如,人们为了将美丽的瞬间留下,最初是画家手绘,速度慢,再现性不好,传统照相机出现了,能够拍摄出一个侧面的景物,代表了几何光学文明的较高成就,为了能够全方位地记录景物或人物,全息摄像出现了,信息光学大行其道;为了能够马上看到拍摄结果,数码相机出现了,试想能够拍摄出全息照片的数码相机还会远吗?如何实现呢?有创新热情的人会去深入地学习、分析、提炼的.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加重要,人类文明几千年来的知识浩淼如海,不可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学会,因此教学中综合能力的教学更加重要的培养目标是学会分析,学会提取精华.

四、教员如何进行创新意识教学

我军装备的光电仪器集中了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等专业知识.学员在第五学期开始接触专业课的学习时已具备了高等数学、电工电子、机械制图、计算机编程等基础知识,在专业课教学中学员必然优先掌握的课程就是应用光学、物理光学、光电技术,这些知识储备完成光到电的转换,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虽然军用光电装备有百余种,结构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课程教学中就十分重要且必要.

光电装备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员现役光电装备的原理、构造与维修,更重要的是教给学员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一种能够自己设计和分析装备的能力,当学员面对新型号光电装备时具有自主分析的能力,对于新装备的研制能够提出可行的基于现有技术的创新想法.因此教员的任务就是以呈现教学目标、学习情景、活动情景等方式来呈现学习任务,启动并组织学员的学习活动.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将课堂教学从教员“讲”变为学员“学”,形成以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员的学习活动成为课堂的主要活动,教员的主要作用是把学员的学习活动启动起来,组织起来,使他们能够紧张、高效地投入学习,并在学员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学员的学情,提供适时而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使各类学员都能按自己的特点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创造“前所未有”事物的能力.教员教学思路由重教转向重学、重结果转向重过程、重继承转向重创新、重知识转向重能力,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结语

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非智力因素,它是一种想象力,一种精神,一种对已有知识的升华和发展,需要知识奠基,因此重视创新教育必须是在传承教育基础之上,在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过程中更要重视知识的传承.在军队院校中进行装备教学过程中恰好具备了知识的传承以及知识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员创新意识的建立.

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课程教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课程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课程教学杂志

2、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3、外语教学期刊

4、教学论文范文

5、课程论文的标准格式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