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传播类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和公共艺术的文化传播功能有关论文如何写

该文是关于文化传播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公共艺术的文化传播功能

摘 要:公共艺术是文化的载体,它的设计创作融入了文化的内涵,所以公共艺术品的展示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展示.公共艺术作品不但是城市的物质的形象同时具有精神的象征,它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关键词:公共艺术;文化传播;审美文化;公益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3-0114-04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公共艺术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城市发展乃至成熟的重要标志.公共艺术品往往是某一文化传播的载体,由于公共艺术的全员参与性、公共欣赏性,使得艺术的转播较其他的传播方式更加广泛快捷.21世纪是知识信息的大爆炸与共享时期,公用艺术在走向人们视野的同时,它还带着某种文化的传播及普及的功能.审美文化的传播功能是公共艺术的核心功能;公益文化的传播是其维系艺术公用性的支撑点;历史文化传播的功能是公共艺术品深层次文化的内核;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播是公共艺术文化特殊性传播的因子.公共艺术只有通过传播,才能让大众接受其中不同的文化内容,供大众消费.公众实实在在的得到了审美文化的熏陶,增长了知识,道德得以教化,这样公共艺术作品才实现了它的功能价值.总之,公共艺术传播的目的在于消费,它的文化传播功能在消费中产生.

一、审美文化的传播功能

公共艺术的审美价值是通过民众对公共艺术品的欣赏参与,并且通过欣赏艺术品而产生相应的审美感受,进而产生审美的体验.民众对公共艺术品的欣赏体验一方面可以愉悦身心,促进其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形成稳定审美文化心理,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增强审美文化的修养.与此同时,公共艺术也就实现了自身的审美文化传播的功能.对于审美文化功能的实现,可以通过一定的审美环节来完成.首先大众对公共艺术作品产生一定的审美情绪,这个阶段应属于感性的审美体验,是对公共艺术品的直觉认识.其次是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一阶段属于审美文化转播的较高级阶段.在此阶段公众会产生抽象而又理性的审美认知,把审美情绪经过理性的升华进而得到审美知识和自身的审美认同,提升了审美的能力.营造高尚的审美境界是公共艺术审美文化传播的最高级阶段,通过审美情绪的产生,审美认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最终会形成公众的高尚审美境界.审美境界外化在公众的审美气质及审美形象上,内化于公众精神层面.所以公共艺术审美文化的传播功能需要经过由浅入深的审美内化的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过程,最终得以提升自身的审美境界.

(一)审美情绪的产生

审美情绪的产生一般需要艺术作品提供审美的“兴辞”,即超越作品本身的作品意象;艺术品接受者则会通过作品的兴辞产生“兴会”,审美兴会则是对艺术品兴辞的共鸣.审美兴辞往往会大于艺术作品本身,审美兴会虽然由艺术作品兴辞产生,但它和艺术兴辞是不对等的,经常是兴会大于或小于兴辞.公共艺术往往是在开放空间的艺术作品,与环境相协调统一.从艺术性上讲,它是一种具有吸引力的视觉符号,符合相应的艺术法则,体现人们的审美标准.公共艺术作品属于造型艺术的物质存在,它会产生艺术兴辞,公众审视作品的兴辞,首先带来的是视觉上的美感,进而产生一定的审美情绪.审美情绪的产生是审美兴会的过程.公众的审美期盼和艺术兴辞建立一定的联系,此阶段产生的是稳定审美情绪.优秀伟大的公共艺术品会给大众带来持续而又稳定的审美情绪.审美情绪的产生,是民众参与公共艺术品的体现,也是对艺术作品审美文化内容的接受.

(二)审美能力的培养

公共艺术品具有空间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的表现方式有雕塑、墙柱彩绘、绘画、装置艺术、舞蹈、表演、游泳、聚会等艺术形式.它离我们的生活最近,接触更加密切,更加贴近人们的风俗生活,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这些艺术品往往会潜移默化的走进人们的精神生活,悄无声息的影响人们的审美世界;进而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然而,审美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复杂抽象的理性过程.审美能力无雅俗之分却有高下之别,所以审美能力的提升是大众消费公共艺术品的高级阶段的体现,它建立在审美情绪产生的基础之上,并结合了自身的审美文化的修养.城市公共艺术品多是对高雅文化的弘扬,对低俗文化的抨击.大众在消费公共艺术的同时势必会提升其审美能力.

(三)营造高尚的审美境界

营造高尚的审美境界是公共艺术文化传播功能的最高级阶段.公共艺术是与大众接触最亲密的艺术形式,通过审美情绪的产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最终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审美情绪的产生属于感性的阶段,审美能力的培养提升是理性的阶段,高尚的审美境界则是超先验的、持续稳定的审美享受.所以营造高尚的审美境界是公共艺术文化传播功能的最高级的体现.公共艺术的稳定性、可复制性,使民众能够重复的欣赏,近距离的接触.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审美理念,影响人的价值观;进而过滤掉功利的成分,形成高尚的精神境界.

公共艺术的审美文化传播通过艺术品对大众的审美情绪的影响,提升审美能力,进而营造高尚的审美境界,实现了审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从本质上改变人们的思维认知方式,塑造高尚的精神境界.

二、公益文化的传播功能

简单的说公共艺术是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是城市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物化的代表.集中反映了某一城市的地域特色、历史遗存以及一定的文化需求和价值的取向.公益性是公共艺术的一大特点,从属于公共性.所谓的公共艺术的公益性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全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整体精神的弘扬.它多从大众的整体的利益出发,提倡大众的利益及公共的精神.“公益宣传的主题通常是被人们共同关注或欲引起人们共同关注的事物或观念”[1].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公共艺术的公益文化传播功能分为道德教化功能的传播、环保教化功能的传播、科学知识的传播等形式.

(一)道德教化功能传播

对于当代公共艺术的公益性传播来说,其中有关道德教化功能的宣传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内容丰富,影响力广泛.传统的礼仪文化、尊老爱幼的传统、诚实守信的交往原则、集体利益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的社会价值体现等题材是公益文化传播的主流价值的立足点和主要的传播内容.这些内容通过城市雕塑、墙画、壁画、柱画、墙体的喷绘、公共场所的多媒体的宣传公益广告等形式进行道德的说教功能的宣传教育,这样可以使高尚的道德情操得以传播和普及,引领大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的繁荣.

(二)环保教化功能的传播

公共艺术对大众的宣传有别于其他的宣传方式,它不需要观众走进影院、博物馆,也不需要大众走进讲堂听乏味的讲座来进行知识的教育.公益宣传往往是有趣味的,无需有意注意或通过意志能力来完成知识的获取.它多是无意间,在公共场所或休憩、或静思、或闲聊时,不经意见间就可获得的知识.公共艺术作品具有的环保的教化功能也是如此,它通过公共艺术作品有机的把环保的理念融入到其中.

Abstract: Public art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Its design and creation are integrated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e. Therefore, the display of public works of art is actually a kind of cultural display. Public works of art are not only the material image of the city but also the spiritual symbol; it has the function of cultural tranission.

Keywords: Public Art; Communication; Aesthetic Culture; Public Welfare Culture; Historical Culture; Regional Culture

如图一中上海街头撕断的筷子树,作品生动形象的把环保的理念融入到公共艺术当中,令人深思,从而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图二中公共艺术作品《包围岛屿》容易让人想到海上漏油事件和海洋的污染情况.公共艺术作品的环保教化功能通过公益性的传播达到让民众对环境的保护产生认识的效果.

(三)科学知识的传播

公共艺术作品的公益传播还包括科学知识的普及,一些简单实用或者重要却容易被大众所忽略的常识同样可以通过公共艺术作品来展现给民众.其中这些科学的常识多为医疗常识、防火常识、抗震救灾常识、溺水救援常识、雷电常识等以民众的安全常识为主要的素材.这样通过公共艺术的传播从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醒大众、降低或避免灾难的作用.

三、历史文化传播的功能

公共艺术作品既是城市空间中的物质存在,又是具有某种内涵的精神符号,或者说一定形式的公共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其特定稳固的历史文化内涵.民众通过对公共艺术的欣赏不但可以了解历史、瞻仰历史,还可以体验历史、学习历史.历史的文化传播功能可以概括为历史遗留作品的展示和现代综合公共艺术的展示.

(一)历史的遗留作品

历史上遗留下的诸多公共艺术作品多存放于博物馆或者历史展览馆,人们在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也接受了艺术品的文化知识,如先秦的青铜器、秦陵兵马俑、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长城、故宫等公共艺术作品,即便是在当代也在行使着历史文化传播的功能.以青铜器为例,人们在欣赏它的形制、构造、图案、文字等元素的同时也能感悟到它的历史意义所在.青铜礼器的祭祀功能、青铜乐器的实用功能、青铜鼎的权利象征功能等,通过这些历史遗留下的公共艺术符号可以使我们挖掘到深刻的文化历史知识.

(二)现代综合的公共艺术

当代公共艺术在设计创作时考虑到主题性的因素,往往会融入许多历史文化的内涵.许多优秀的纪念碑、大型的雕塑、史诗级的壁画等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斗争史,体现了先民为理想而奋斗的崇高精神.与这些艺术品对话不仅可以重温历史,还可以使我们更好的思考未来.

如图三中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局部作品《武昌起义》,以大理石作为传播的介质,经过作者的匠心独运来表现我国历史上可歌可泣的重大历史事件.或许这种表现方式与电影相比,无法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但它可以从浮雕特有的形制和质朴的美感上体现不同的材质美,从精神层面上体现武昌起义的伟大,突出主题的色彩更容易被传播接受.图四中《血肉长城》运用雕塑、展厅展示、灯光设计等综合材料来表现作品的内涵,达到了纪念先烈,弘扬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的创作目的.现代综合的公共艺术建立在科技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城市在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会考虑到给公共艺术作品留有一定的空间.公共艺术作品的作者往往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的公民,他们具备艺术创作的基本素质,具有先进的创作理念.在公共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引入综合材料,运用现代化的高科技的创作手段并融入自身的审美理念进行创作.让过往的历史事件与现代化的综合公共艺术结缘将是未来公共艺术发展的一个趋势[2].所以现代的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宣传的载体,承载着光荣历史的宣传与普及的功能.它可以激发现代人的意志,增强历史的责任感,更好的教育后来者,让后人了解历史;真正为自己的历史所骄傲和自豪.

四、不同地域的文化传播功能

当今,人们都在挖掘特殊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在当代越来越具有重要性.正如美国的布热津斯基所言:“控制人类共同命运努力的成败取决于具有极端重要意义的哲学和文化层面.”[3]不同的地域有着自己不同地域特色,它包括地理特色、气候特色、民居特色、风俗特色、饮食特色、文化特色.某一地域的公共艺术往往都融合了本地的特色,做到与人相连,与物相连,与景相连.这种凸显当地特色的设计理念会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公共艺术作为文化的载体,它不仅可以为北方的雄浑大气立传,也可以为南方婉约内敛代言.我们透过当地的公共艺术作品可以窥探它的文化之魅力.

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说:“政治经济是硬力量,文化是软力量,但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却是源源不断的.”[4]公共艺术只有融入了文化的内涵才算是成熟的艺术品.公共艺术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城市的进程,是一座城市的成熟标志,它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最贴近大众利益的当属公共艺术的文化传播性,它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升了审美.

参考文献:

〔1〕宋薇.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J].文艺批评,2006, 23(6):92-94.

〔2〕江哲丰,张淞,等.当代城市公共艺术价值及其数据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

〔3〕王越飞,张立杰,等.传统与现代的碰撞[J].网络财富,2008,36(11):152-153.

〔4〕佚名.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与现代设计[DB/OL].[2009-06-15].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724/00/5625917_135477526.shtml.

(责任编辑 姜黎梅)

Study on the Function of Public Art i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Liu Yang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Anhui Province, 234000)

Abstract: Public art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Its design and creation are integrated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e. Therefore, the display of public works of art is actually a kind of cultural display. Public works of art are not only the material image of the city but also the spiritual symbol; it has the function of cultural tranission.

Keywords: Public Art; Communication; Aesthetic Culture; Public Welfare Culture; Historical Culture; Regional Culture

文化传播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文化传播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文化传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2、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3、企业文化期刊

4、中国文化论文

5、企业文化杂志社

6、企业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