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论怀特海有机宇宙论的生态美学意义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免费生态美学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生态美学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论怀特海有机宇宙论的生态美学意义

天地之美与万物之理

要概括说明怀特海的有机宇宙论哲学的美学特征,庄子所说的“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这句话,算是最贴切不过了.这就是说,天地之美乃是有机世界的根本性质,万物之理都可以依凭或遵循这种审美的性质来加以解释.像庄子这样把万物之理诉诸天地之美的哲学家,在西方除了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有此意向之外,现代应该只有怀特海了吧.

在《意义的分析》中,怀特海这样论及自己的哲学:“在现在,因为大家的忽视,最富成果的起点是那个我们称之为美学的价值理论的那一部分.我们关于人类艺术价值或者自然美的欣赏,我们对强加于我们的明显的粗俗和丑陋的尊敬——所有这些经验的模式必然地抽象为相对的明显.但是它们显然揭露了事物的真正意义.”

这是怀特海晚年对自己哲学的整体特征的重要说明.在这里,他明确指出自己的哲学的最富成果的起点是“称之为美学的价值理论的那一部分”.同历史上许多成体系的哲学不同,在他的哲学中,美学不是最后的或者顶峰的部分,而是“起点”,是基础,是美学才“揭露了事物的真正意义”.在怀特海的思辨哲学中,世界作为“永恒客体”通过“包容”而生成的“现实实有”及其“结合体”和“现实世界”,它的原初状杰本来就是审美的,或者说就是美的.后来的一切变化,包括由于各种粗鄙的功利和割裂世界整体的近代科学意识造成的抽象,将这原初本来的美遮蔽、撕裂和破坏.这样一来,人类艺术的价值或者对自然美的欣赏,被从世界的原初状态中抽象出来成为“相对明显的事实”.不过,正是这些审美的事实才揭露了“事物的真正意义”所在.也就是说,事物的真正意义其实就隐藏在这些审美价值创造和发现的事实之中.哲学应该还原这种意义,让世界回归它本来的审美性质.

正如美国学者菲利普·罗斯所说:“在怀特海看来,一切现实的或实在的关系都是审美关系,即主体与感觉价值的关系.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审美关系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即被某个‘所与物’或‘他物’影响的关系或‘感觉’.……在怀特海的体系中,一切实在的或现实的关系都用这些审美的或价值的关系加以规定.”口”既然如此,那么,只要懂得世界如何通过审美经验生成为美,也就能够理解事物生成的根本道理了.这不正是中国古代的庄子说的“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意思吗?

《庄子·列御寇》说到“天下大乱”之时,由于“贤圣不明,道德不一”,造成“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的局面.“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这里说了两层意思:一是说感官各有职司,不能相通而得天地之全之美;二是说各种技术各有所用,亦各执一偏,亦不能达天地之全之美.这是在怀特海之前两千多年对感官知觉和科学技术的抽象性和片面性进行的批判.由于这种抽象和片面,它们就都不能得到天地之美,因为天地之美乃是天地之全即自然整体的性质.

庄子之后两千多年,怀特海哲学对世界之美的这种确定,可以说与庄子一样也是是极其彻底的客观主义的观念.他其实是回归到了古代希腊一些哲学家对宇宙原生之美高度欣赏和赞美的立场,而与后来占统治地位的把世界之美视为人的赋予这种主观美学根本对立.怀特海认为:“现实事实就是审美经验的事实.”因此,正如罗斯所说:“与康德的唯心论或主观主义相对,怀特海审美经验观念的特征则是实在论或客观主义的.”

怀特海本人就曾把自己的观点与康德相比较,他说:“对康德来说,这种使经验得以产生的过程是一种从主体性到现象的客体性的过程.有机哲学则把这种分析倒转过来,把过程解释为从客体性进展到主体性的过程,也就是从外部世界借以作为材料的客体性到统一的个体经验据以形成的主体性.”[31242怀特海的这段话实际上概括了有机哲学关于现实世界生成过程的基本精神.在有机哲学里,现实实有通过包容的合生而不断创造新颖性的过程,就是审美经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作为宇宙发生态而客观存在的.现实实有在包容的过程中作为能动行为的“主体”,同时又是“超体”.它的具有超越性的包容行为的主体活动,本来就是一个客观的进程.在康德那里,审美是人的主观精神的创造,美的根源在于主观.而在怀特海的哲学中,具有主体性的现实实有,最初是由客观地存在于潜在领域的永恒客体创造性地合“多”为“一”而成.这个按照审美和谐的原则合生而成的新的实有,就成了现实的具体存在.而现实实有一经生成,又会以主体的姿态去包容其他的永恒客俸或者现实实有,把这个创造新颖性的过程推向前进.这个现实的即审美经验的过程中的主体,是以客观存在的“多”和合“多”为“一”的包容活动为前提的.哪怕是人这样有意识的主体,也是这个生成过程客观地创生出来的.可以说,康德是主观造成客观,在怀特海则是从客观生成主观.显然,在怀特海看来,这个世界从一开始就是以审美发生态的方式而生成的,审美乃是这个世界原生的本质特性.从这个“天地之美”的生成之道,就可以懂得“万物”之所以生成的道理.

在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中叶即开始流行的实践本体论哲学及其美学,由于遮蔽和抹杀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自然史基础,放逐了马克思早年提出、恩格斯晚年深入阐述的辩证自然观或者说“自然辩证法”,也把美和世界的审美性质完全归于人的存在和创造,从断章取义曲解“劳动创造了美”的命题而提出“社会实践是美的根源”,就是最有代表性的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把马克思的哲学和美学“康德主义化”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康德的自然客观目的论的思想,把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看作生成为人的过程.马克思还明确肯定了“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和自然之美的客观存在.应该说,他们所说的自然界成为人的过程,就是自然界按照芙的规律自我生成的过程.这就是说,美不仅是这个世界从一开始就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引领和推动这个世界自我生成——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和理想.如果揭开怀特海哲学的独特术语和范畴的硬壳而深入理解其所包含的真实含义,我们看到,他的可用“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加以概括的哲学,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应该说具有十分相近的美学精神.

哲学与诗歌同属一类

怀特海把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论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把流行的哲学和美学来了个大颠倒:原本居于哲学塔尖的美学现在成了哲学的基础,原来是对世界加以向上提升的美学现在成了向着现实世界的原初达成态深入掘进.这样的颠倒,直接把美还给哲学本身,从而造成怀特海对“哲学的性质”的独特认识.

在《哲学的目的》中,怀特海对“哲学的性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一种我们不能彻底理解其全部无限涵义的真理,比起任何其他真理来说,或多或少是哲学性的.哲学的追求就是一种否定无所不知的志趣.”又说:“哲学是一种关切尚未把握的学说的精神状态.”[11295他认为,“哲学不愿满足于每一个有感知力的人都知道答案这个因袭的预设,一旦你心满意足于原有的观念,原有的命题,你便不再是一个哲学家.”达让人想起中国的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这就是说,真正的哲学总要面对某种模糊的、未知的东西,如果什么都洞若观火,明明白白,那就不是哲学了.

在《意义的分析》中,他还说:“哲学在它的前进中,必然包含着晦涩的表达和生动的措辞.…‘在人类经验中,哲学问题不可能得到最后的答案.”[11270一方面是“晦涩的表达”,这是因为语言难于穷尽其奥秘;一方面又是“生动的措辞”,这是由于对象的审美性质本来就富于生命的诗性意蕴. 怀特海说这些话,决不仅仅是表达他对人类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限性的清醒认识,更不只是一种智者的谦虚,而是对世界的审美底色的强调,是对世界原生的审美性的郑重肯定.正是世界作为有机整体本来的审美性质,要求哲学家有一种对世界的复杂性、模糊性和神秘性的执着的尊重.在他看来,面对17世纪以来的工业化造成的对世界和环境的分崩离析的意识,正是华兹华斯和雪莱等浪漫主义的诗歌还在探寻和歌唱自然界原本存在的神秘的美.这美有无尽的意味,只能在歌吟中领受和品味.工业化造成了对世界的抽象性误置,即用破碎片面的认知代替和掩盖了具体的整体,也就失去了只有在整体的具体中才能现身的美.真正的哲学要面对这个整体,并揭示出被抽象观念所屏蔽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并不总是清晰阴确的,它的无限的隐秘和意味只能为哲学所提示而不可能穷尽.因此,哲学也像诗一样要面对世界乃至宇宙的整体奥秘,它在本质上也应该是诗性的. 怀特海之所以要强调哲学的诗性,从根本上说就因为他认为世界的最深层的本质是审美的,而审美本来就有不可言说的模糊性和神秘性.他说:“哲学的作用就是要保持一种基本观念的积极创新性以启迪社会体系,它把公认思想朝消极平庸方向的下坠逆转过来.如果你愿意简洁地描述它的话,那么,哲学是神秘的,因为神秘主义是直接洞察迄今未能言说的深奥,但是哲学的目的是使神秘主义理性化;不是为神秘主义辩解,而是通过采用新颖的语言表述、理性的协调来刻画神秘.”[11298因此,“哲学与诗歌同属一类,它们两者都试图表达我们称其为文明的至善的意识.在每种情况下,都存在着超越词语直接意义的参照形式,诗歌与韵律结盟,哲学与数学模式结盟.”[11298哲学和诗歌就这样以各自的方式做着同一件事,那就是“刻画神秘”,把世界最原始也最幽微的奥秘指示出来,以引起关注,启迪神思. 正是世界原初的审美性使对世界的认识不可穷尽,人类的思维和语言只能无限地接近它.世界的这种幽深的神秘性和模糊性,正是美的特性,也是诗的特牲.怀特海说哲学是诗,正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世界的审美本性的肯定和强调.显然,世界本来的审美性质,最终决定了哲学的面貌和哲学家面对世界应有的态度.“哲学的目的是使神秘主义理性化”,就是要以理性直面直接的神秘,承认这神秘,敬畏这神秘,并努力使这神秘尽可能敞亮,为人所认可,使世界不至失魅.

哲学必须葆有诗性.对此,杜威在《确定性的探寻》中表达了同样的思想,只是怀特海更强调了哲学以诗性的态度对待世界的必要.哲学用语言说出这种神秘性的存在,以告知世人我们对世界秘密的探寻永远都在路上.而语言停止的地方,诗和艺术就用形象和节律让我们感受并神往于世界深邃的幽眇.

怀特海说哲学家是诗人,哲学比起科学来更近于诗.这个观念无疑拉近了哲学与美学的关系,或者可以说,哲学在极致上应该是诗学即美学.没有这种诗学和美学垫底的哲学,很难说是真正的哲学,至少可以说是发育不充分的哲学.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中论述华兹华斯和雪莱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所表现的有机整体自然观时,他一再提醒读者说:“在我的理论中,必须完全放弃‘事物在时一空中的基本形式是简单位置’这一概念.在某种意义上讲来,每一件事物在全部时间内都存在于所有的地方.因为每一命位置在所有其他位置中都有自己的位态.因此,每一个时一空的基点都反映了整个世界.”[4189滴水映大千,一花一世界,这不正是世界的诗意和魅力所在吗? 上面说的“时一空中的简单位置”,就是普遍存在的对事物存在的抽象化认知.而事物和世界作为“关系”和“过程”的存在,总是具体的,是与世界整体内在关联的.揭开抽象观念下屏蔽的具体真实,是哲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怀特海声言:“我主张哲学是对抽象概念的批判.它的作用是双重的:第一,是从抽象的观点使抽象概念获得正确的相对地位,从而取得和谐.”[4185这就是回到事物本来的审美性“其次是用宇宙中比它们本身更具体的直觉来做直接的比较以完成它们,因而促进更完整的思想体系的形成.伟大诗人的证言正好是在这种直接比较上才具有极大的重要性.这些诗句能流传千古就证明它们表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类直觉,洞察到具体事物的普遍性之中去了.”[4185这就是要以诗性的直觉和想象来引导哲学的致思之路.

怀特海说:“19世纪的文学,尤其是英国的诗歌,证明了人类的审美直觉和科学的机械论之间的冲突.雪莱生动地描述了盘桓在内在机体变化之上的永恒感官对象是如何地变幻莫测.诗人华兹华斯则把自然当成持缤不变的场所,并认为其中包含着奥妙莫测的灵机.这里面还存在着他的永恒客观:‘陆地与海洋,未曾见此光.’雪莱与华兹华斯都十分强调地证明,自然不可与审美价值分离.从某种意义上讲来,这种价值是整体对各部分的卵翼抚育累集起来的.因此,我们从诗人那里得出一种说法:一种自然哲学必须研讨五种概念:变化、价值、永恒客体、持续、机体和混合.”[4185从诗歌的审美经验得出对世界生成的最重要的哲学范畴的启示,这些范畴都是宇宙整体才具有的特征.这不就是“原天地之美而达于万物之理”吗?如果说怀特海的哲学偏于理性,那么庄子的哲学则偏于诗性;它们两者都是哲学和诗的融合.正是在这种融合中,它们才探寻到了宇宙世界的深层奥秘.不言而喻,这两位前后相距两千多年的哲学家,都遵循的是“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致思之路.

审美经验与宇宙体系

对于怀特海哲学的美学特质,菲利普·罗斯阐释得十分深入.他说:“怀特海的后期哲学是一种全新的努力,旨在发展出一种植根于审美价值经验的形而上学和宇宙论体系.”口”

在罗斯看来,怀特海用事物存在的“关系”概念取代机械唯物论的“实体”概念,把世界看作“关系”的存在,从而揭示了世界存在的有机性和整体性,就赋予了世界存在的审美性及其价值这个原生的基础.他指出:“在怀特海的形而上学和宇宙论体系中,实在是根据关系得以规定的.栖身于这个关系世界之中的‘事物’是由他们的各种关系构成的——切存在物都是关系性存在物.此外,‘事物’由它们的关系构成,而一切关系又进而被规定为价值关系,即具有某种肯定和否定性质的关系.这种价值关系从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物的审美反应到物理实体所特有的基本的吸引与排斥关系无所不包.因此,在这个价值关系的世界中,一切‘事物’都不仅仅根据它们的关系得以规定,而且根据对感觉价值的关系性反应,即作为对某个‘所与’事态所做的肯定或否定反应得以规定.……由此产生的这种新‘世界现’,消除了事实与价值之间的严格区分,从而支持了一个充满价值的世界.因为在这个世界中,价值与事实并无分别,而恰恰是‘事实’的一部分——即‘事物’自身结构的一部分.”[211-2这就是说,正因为世界存在于“关系”之中,“关系”既决定了实物的性质,也同时决定了它的价值.“关系”作为世界存在的基础和本质,必然在对和谐和创进的追求和变化中呈现出审美的内涵和价值.

罗斯又说:“对怀特海来说,事物具有价值,而且此事物与其他事物处于一种审美的价值关系之中,这是实存本身根本的客观条件.实存的形而上学条件是审美或价值关系的一个一般框架,即受某种‘所与物’或‘他物’影响的感觉关系.因此,对于怀特海来说,(与可能的存在物相对的)现实存在物是审美的、关系性存在物——由它们的关系价值所规定的存在物.”口”他认为,“注意到怀特海形而上学起点的关系性和价值性就足够了”口H.为什么说“注意到怀特海形而上学起点的关系性和价值性就足够了”呢?因为这里说的“关系”就其原初的性质看就是审美经验中的关系,即事物之间按照审美的要求发生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同时又决定着价值,因为在怀特海看来,价值就是事物的关系所具有的生成性意义这个事实.而所谓价值首先就是审美价值.对存在的关系性和价值性的揭示,确定了审美性和审美价值对于世界生成的原初和基础的性质.这既然是世界最深的真实,也就理所当然成为认识这个世界的真实性质的出发点.

上述怀特海自己的话和罗斯的评述,从根本上说明了怀特海哲学的“关系一过程”性质对于其审美本质的意义.这就是说:第一,美与最原始的感觉价值相关,是世界最基本的因素;第二,美不在事物本身,因为一切事物都由关系规定,因此美也是一种关系质,即美在关系所呈示的创造和生成的意义,从根本上说美乃是宇宙整体的系统质的感性显现,(即现代复杂性理论所谓的“涌现”);第三,一切关系都具有价值内涵,被规定为价值关系,而按其原初关系而言,首先就是审美经验的价值.

对此,罗斯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指出:“在发展其形而上学体系的过程中,怀特海把感觉价值的审美经验作为首要的经验事实.一切关系和性质等,都被规定为所有价值的原始审美关系的事例或抽象.”[:”罗斯在这里强调“怀特海把感觉价值的审美经验作为首要的经验事实”,应该说这乃是正确理解“关系”和“价值”的前提.之所以说审美经验是首要的经验事实,是因为这种经验既是“感觉”的,又是“价值”的.茌怀特海的有机哲学中,所谓经验发生于感觉的过程之中,而感觉乃是现实实有作为主体摄取对象以在合生中创造新颖性的活动方式.一切现实实有都是作为潜在因素的永恒客体多样统一综合而成的个体,而永恒客体则是色彩、声音、形状等抽象性质.这些性质作为抽象的东西只存在于潜在的领域,而当它们综合起来成为多样统一的具体存在时,就成了现实实有这样感性具体的存在.怀特海把这种合生的结果称为审美学所成就的“审美鉴赏综合体”,就因为它本来就具有审美的性质.这个综合体从一出生就存在于内在的和外在的多种关系之中,可以说正是关系才成就了它的现实存在.这个综合体不仅是直接感性的存在,因此具有审美的形式,而且他还因为置身于世界生成创进的过程之中而具有创造性和理想性,这就被赋予了审美的价值.因此,罗斯说:“对怀特海而言,从本质上看,一个因果关系就是一个可感的价值关系,及受影响的感觉关系.受影响的关系被规定为一种审美关系,这种关系需要一个‘感觉’或‘定向’中心作为结果的居所.”[2134“感觉”中的合生和创造性的“定向”就是“关系”的核心内容,并由此决定了关系的价值内涵.比起其他的价值来,直接源于感觉的合生中的审美价值才是最初的,最基本的.用怀特海的话说,这才是宇宙世界最深的真实.他的整个有机宇宙论就是以这种审美事实和价值为基础的.这正如罗斯所指出的,“事实上,怀特海的整个形而上学和宇宙论体系,最好被解读作关于整个世界价值论原理(即那些源于一般价值论的东西)的延伸和概括.关于他的哲学的任何东西——从他的方法论到他对语言一般的而有时是深奥的使用——都带有这种审美的、价值的取向.”口”

“怀特海把审美理论或价值论作为他的出发点”[:H,这就是罗斯的结论.只要理解了这个作为出发点的“审美理论或价值论”的真正内容,也就能够理解它的有机宇宙论哲学所揭示的世界万物存在和生成的规律了.所谓“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不正好说的这个意思吗?

美学价值与哲学起点

如前所述,怀特海明确地把“美学的价值理论的那一部分”称为自己哲学“最富成果的起点”,认为正是这个起点才“揭露了事物的真正意义”.但是,由于17世纪以来的科学的发展,科学分门别类的研究对世界的的抽象化分割和隔离,造成了世界有机整体性的失落和屏蔽.与此同时,人类功利的膨胀造成了对环境审美价值的忽视和破坏以及整个世界的失魅.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人造的艺术里还留存着一片狭隘而超然的审美的天地.宇宙自然只被视为可以利用和剥夺的对象,而美只需要艺术家们去创造.自然界直接原生的美被视为蛮荒和芜秽,其审美价值与其生态价值一起遭到冷漠甚至野蛮摧残.哲学家们关于世界万物的存在与生成的思想,几乎全都被机械唯物论或者各种唯心论所盘踞.于是,由于对“天地之美”的否定,整个世界都被祛魅,对“万物之理”的认识也就与世界的审美本性日渐悖谬和乖离.面对这样的理性颠倒,怀特海从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发现了对世界原生的审美性的深沉咏歌.他指出,不仅雪莱和华兹华斯都十分强调自然不可与审美价值分离,而且我们从诗人那里可以得出一种自然哲学必须研讨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就是变化,价值、永恒客体、持续、机体和混合.正是这五个概念作为宇宙世界的基本特征,构成了有机宇宙论哲学的核心内容,世界本来原生的审美性质和价值也才重新成为哲学的出发点,成为认识世界真实的基础和准绳. 世界原初的审美性质植根于审美的经验.于是,怀特海的思辨哲学落到了经验的大地上.他说:“我认为最后还是应当诉诸朴素的经验.这就说明我为什么要这样强调诗歌的证据.”[4187诗歌中的审美经验就是朴素的经验,它直接而真切地表达出对世界本真秘密的感受.这种感受往往是模糊的、神秘的.因此,“在感性经验中,我认识的东西离开并超越了我们自身的人格.”[4187对于自然界之美得依恋和敬畏,必然修正我们固有人格中的抽象和偏颇,重新建立起与宇宙自然世界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对世界整体生命精神的感悟.这些诗歌把被旧哲学长期颠倒的世界景象颠倒过来,于是世界得以复归于它原初的审美本性及其审美价值.

怀特海在《观念的冒险》中论述了“美”与“真”的关系,可以说是对世界审美本性问题的明确结论.他说:“美就是经验中各种不同成分相互间符合,以产生最大的效果.所以,‘美’是牵涉实在中各组成成分相互的关系、现象中个组成成分相互的关系,以及现象与实茌之间的关系.因此,经验的任何一部分都可能是美的.宇宙目的论就是指向美的产生.…‘与‘真’比较起来,‘美’是一个更宽泛、更基础的概念.”口1这就是说,比起与实际相符合的认识之“真”来,美是更为本真的存在,因为被认识为“真”的“美”可能还只是真实存在的“美”的一部分.美是作为宇宙自然的真实本质而存在的普遍事实,是世界存在的基础.向美而生,就是世界自我生成过程的主旋律. 在怀特海看来,现实世界首先就是美的生成和存在,而认识只有符合这种存在才成为“真”.春天的“绿叶”是先于人心中的“绿意”而存在的,“夕照”也是先于人心中的情感模式中的“光彩”和“对比”而存在的.“率直的真”即没有屏蔽和干扰的“真”,总是对美的发现和认同.对于人类来说,很多实际存在的美还在我们自以为“真”的认识之外.既然如此,比起“真”来,“美”当然是一个更宽泛也更基础的概念了.这正如他举的例子:“宇宙中存在着享有价值和(通过其内在性)分享价值的统一体.试以原始森林中一块孤立的空地上的一朵花的美妙为例.人和动物都永远没有享受它的整个美的敏锐经验.但是,这种美仍然是宇宙中一个重要的事实.”[61112显然,得到认可和阐释的“天地之芙”,才是打开“万物之理”这个宇宙奥秘的钥匙.难怪怀特海说:“的确,如果美学论题得到了充分的探讨,那是否还有什么东西需要讨论就是可疑的了.”[6159

自然之道与生态美学

怀特海曾经对中国学者贺麟说他的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天道”论相通,这是实情.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道即自然之道,亦即审美之道,自然本来的生态性质和价值就是它的审美性质和价值.而这也正是怀特海的有机宇宙论哲学的“天道”论.

方东美指出,中国哲学“建立一套‘体用一如’、‘变常不二’、‘即现象即本体’、‘即刹那即永恒’之形上学体系,借以了悟一切事理皆相待而有、交融互摄,终乃成为旁通统贯的整体.”他认为,对于这种以统贯整体为核心的中国哲学,可以“借机体主义之光戴尔阐释之”.他说:“机体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模式而论,约有两种特色:自其消极方面而言之:(1)否认可将人物对峙,视为绝对孤立系统;(2)否认可将宇宙大千世界化为意蕴贫乏之机械秩序,视为纯由诸种基本元素所幅辏拼列而成者;(3)否认可将变动不居之宇宙本身,压缩成为一套紧密之封闭系统,视为毫无再可发展之余地,亦物创进不息、生生不已只可能.自其积极方面而言之,机体主义旨在:统摄万有,包举万象,而一以贯之.当其观照万物也,无不自其丰富性与充实性之全貌着眼,故能‘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而不落于抽象与空疏.宇宙万象,赜然纷呈,然就吾人体验所得,发现处处皆有机统一之迹象可寻,诸如本体之统一、存在之统一、生命之统一,乃至价值之统一.……等等.进而言之,此类披纷杂陈之统一体系,抑又感应交织,重重无尽,如光之相网,如水之浸润,相与洽而俱化,形成一在本质上彼是相因、交融互摄、旁通统贯之广大和谐系统.”这段概述把怀特海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共通的机体主义内涵揭示得很精辟了.正是在这个有机统一的世界中,才开放了灿烂绚丽的审美之花.

怀特海的这一观点,还可以在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哲学中找到深层的呼应.杜威的哲学的顶点即“顶峰”是艺术论,但是这个顶峰是植根于广袤的“大地”即自然和日常经验之中的.杜威明确肯定了自然界中作为艺术基因的节奏的存在,肯定了自然界中在自我生长的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美和审美价值,更是明确肯定了作为经验的艺术与自然之间的连续性.实际上,所谓艺术无非是自然本来的美由于人的“做”和“受”而在经验中得到了充分而生动的表现.不过,无论杜威与怀特海有多少共同点,以美学为基础建立整个哲学的思辨体系,乃是怀特海哲学的特殊理论形态,也是它立于人类哲学之林的鲜明的特色所在.也正是对于美的这种原生性和基础性的确定,使怀特海的哲学不仅与美学同体交融起来,也使之成为生态美学最应倚重的重要理论资源.

陈奎德在《怀特海哲学演化概论》中指出:“怀特海哲学,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企图在推理与常识之间,在逻辑与直觉之间,在永恒与历史之间、在科学与人生之间,在理智与感情之间,在事实与价值之间取得某种平衡,从而调和分析哲学与大陆哲学的巨大分歧.他是本世纪(即20世纪)西方哲学中两种最主要的调节尝试之~:其一是实用主义的尝试,其二就是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了.”mH“两者虽然拟定了不同的形而上学纲领,然而在某些根本态度上却有类似之处.这点最明显地体现在对事实与价值关系的等价处理上,用泛生物学观点对宇宙的理解上(杜威,J.Dewev),以及对狭隘的实证主义观点的反对上.”m”应该说,正是在对世界本源之美的肯定这一共识上,使杜威和怀特海接近起来,并在他们的渗透着科学精神的美学思想中把人文与科学两极结合和统一起来.美的生态本性,在杜威那里主要通过自然和世界的生长性本质得到解释;而在怀特海这里,则直接在世界的有机性和创造性中被赋予.它们都重视达尔文的生物演化论对世界生态进化本质的揭示,都用泛生物主义甚至泛心理主义的眼光看世界和解释世界.对于他们来说,世界在整体上就是一个有生命的、能够自我生成创进的机体.正是在这里,人类文化中的两极对峙和分裂,才从根本上获得了相互融合的土壤和温床. 对于自然之“道”的审美底蕴,许多艺术家都有真的切感悟.中国画家范曾在谈到宇宙那种妙不可言的永恒整体和谐时说:“我们不妨把这种和谐称为宇宙的大智慧,而把人类自文明初开迄至今日的一切睿智成果视为人类的小智慧.唯其宇宙的大智慧沽瀚无垠,人类的小智慧有可能一步步地更新和发展,逐步缓慢地趋近这大智慧,却永无达到的可能,因为其间包含着哲学上无限的概念.……宇宙有毋庸置疑的不可书诸语言文字的、至大至诚、至刚至柔的和谐的力量,这力量使亿万星辰在横无际涯的天宇协奏,那是‘大音希声’(老子语)的伟大的交响乐.只需从其中真正吸取一点儿灵感,便有贝多芬的雄浑博大的第九交响曲,便有司马文章、苏辛词赋.那才是人类一切文明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智慧之泉源.”口1艺术家们潜心自然感悟天道之美的佳话历代不辍,就是证明.

在中国古代诗学和美学中,“自然之道…‘自然之理…‘自然之法…‘自然之趣…‘自然之妙”之类崇尚自然原生之美的观念比比皆是.不特如此,马克思关于文学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的要求,实际上也是把自然性以及生态性树为最高的审美原则.这样的艺术审美观念中所隐含的哲学,实际上与怀特海的以审美价值为基础和出发点的有机宇宙论是高度合拍的.对世间事物作审美的观照,乃是最高的价值审视.因而,这也是艺术审美之所以具有超越性批判功能的根本原因. 在这个“自然之道”中,生态性与审美性高度统一和融合,生态性即审美性,审美性即生态性.既然如此,怀特海这样“原夭地之美而达于万物之理”的哲学,可以说就是极深刻的生态哲学——种以生态美学为基础和出发点的生态哲学,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态美学.因此,它理应是建构笔者所主张的人本生态美学的极其重要的理论资源.与康德以来从人到自然的致思路向相反,这种哲学是从自然到人,即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界成为人”(“自然向人生成”)的哲学.前一种路向把人与自然分隔开来二元对立,后一种路向则在自然的基础上把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相互融合.既然“原天地之美”才能“达万物之理”,生态美学之重要意义就非同一般了.从生态美学出发看世界,过去那种从天上到地上的哲学才真正需要改天换地,转变成为从地上到天上的哲学.而这也正是笔者高度重视怀特海有机宇宙论哲学的当代意义的根本缘由所在.为了建构符合世界之“真”的元美学,这种转变是完全必要的.

生态美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生态美学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生态美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生态环境的保护论文

2、美学论文

3、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4、生态旅游论文

5、生态经济论文

6、生态环境保护论文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