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类有关本科论文范文 跟古艺承千秋 燃香祈福祉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千秋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古艺承千秋 燃香祈福祉

流传千年的烧香历史

中华各民族都有烧香的传统,烧香也叫上香、敬香

中国烧香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以汉武帝为界,前面为第一期,可称初始期.其历史为:始于周朝,周人生烟以祭天,称着“烟”或者“烟祀”.这种祭祀制始于周文王.“烟祀”一是点火生烟,二是烟气为香气.以祭神,就是后世所谓的“烧香”,其间所烧的香主要有柴、玉帛、牲体、香蒿、粟稷、脂等几种.

春秋战国之前,我国已开始“焚烧”香料,闻取香味.《诗经》《尚书》《周礼》《山海经》《离骚》等典籍中都有很多记载.秦汉时期,南方及南亚、欧洲的香料传入中国,盛行熏香的王公贵族开始使用檀香、沉香等香料,并有了专用的熏炉.

汉武帝对中国香事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武帝为求长生,是神就敬,打破以往“香祭祭天”的单一内容,使香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汉代医师和香家开始借中药之法,依据香方对多种香药进行配伍.香不再只是单一香料,而是调和多种香药的合香,这是制香的一大跃进.就在这一时期,产自西域的真正的“香料”也传入了中国.由于有了真正的香料,使汉武帝时的香事变得格外繁盛,而且香具应运而生,中国第一个香炉由此发明出来,称为:“博山炉”.从此,中国的香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魏晋时期,香从宫廷扩展到文人士大夫阶层,文人用香蔚然成风,留下了许多写香的诗文,如罗隐的《香》、曹丕的《迷迭香赋》等.

烧香的走向普及是隋唐以后的事.具体到普及的原因:一是“西香”由“南香”所取代.南香的大量涌入,使香的走低,为普及提供了物质准备.二是佛、道二教从六朝以来大发展,轮番跻身于国教的至尊地位;二教尚香,返魂飞气,出于道家;旃檀枷罗,盛于缁庐.

宋代时期,三教融合,烧香之俗,也便御风而行,为大家一致崇尚,香道也自此产生.明屠隆总结道:“香之为用,其利最薄.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塌帖,挥尘闵吟,温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护,焚以熏心热意.谓士助情可也.尘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蔼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曳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

家喻户晓的云儿香

据《交城县志》记载,云儿香是一种风格粗犷、造型特异、制作精美、图案庄重、香味独特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集历史、文化、艺术与独特的传统工艺于一身,古朴典雅、精美华贵.在交城县,每逢中秋、除夕有一个传统习俗,那就是家家户户都要在院中点起这极具当地特色的土香——一种盘曲虬绕像九叠篆“富、贵、福、寿”的云儿香,祈求幸福团圆,平安健康.

交城县云儿香的悠久历史,可追溯到北魏,明清时最为盛行,距今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云儿香的制作主要集中在交城县大营村,以交城县常见的柏木木沫作坯,制成各种图样,再用文峪河秋后特有的茧草杆串架,经晾晒等工序制成,工艺精湛,堪称一绝.

据原交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解光启介绍,中秋节焚云儿香祭月,是交城一带的独特习俗,交城县既是云儿香的较大消费地,又是云儿香的唯一产地.

历史记载中的云儿香

交城县云儿香、线香(也称板香、滚板香)生产由来已久,这与历史上交城县佛教寺院较多、规制较大,并且具备原材料的生产环境有很大关系.据大营村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讲,民国时代有首歌谣:“大营村街东西长,西头出的滚板香,东头出的笤帚王,村南还有个大陵庄.”充分说明当时云儿香生意的火爆.

大营村座落在著名佛教圣地玄中寺的山脚,早在隋唐时代就已生产线香,向前来进香的客人兜售.对于工艺造型独具一格的云儿香的产生,有种说法是由于大营村是明宗室宁化王的封地,每年要向王府敬奉自己生产的线香.崇祯年间,大营村一张姓人试制出了“寿”字图案的云形香敬奉祝寿,博得了宁化王的赞赏,因为这位宁化王的诞辰正好是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从此大营村每逢中秋节即制作云香祝寿.

如今在大营村,已经看不到作为古晋国和古赵国文化中心之一的大陵古城的任何遗存,然而制香的古老手艺在这个村却是代代相传.据《交城县志》记载:“明清至民国年间,本县居民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婚嫁丧葬、贺子弥月、高堂庆寿,都要焚香祭祖.大营村百余户人家利用本县西川、西冶川所产的松柏栎杨木生产板香、大香、空香、盘香、万寿香、云儿香等,年产量800~1 500万件,销于华北各省及东北等地.”

民间传说中的云儿香

大营村在春秋战国时为大陵古城,玄中寺开山鼻祖昙鸾在此“天门顿开”修成正果.此村据玄中寺6千米.传说云儿香是北魏玄中寺开山鼻祖昙鸾引进发明的.关于这个说法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北魏延兴二年,玄中寺建寺,昙鸾法师升座为方丈,寺庙香火不断,然而方圆百里也没有制香作坊,在当时交通运输也不方便,寺庙因此经常就断了香火.他就从外地请来了制香师傅教出家人制香,使得寺庙香火得以延续,但是附近乡村民众烧香的问题还是得不到缓解.

大营村有一蒋姓村民,经常到寺里帮着僧人们打理菜园,制作礼香,久而久之,他从僧人那里学下了整套制香技艺.后来,随着寺庙的兴旺,寺里僧人不断增多,蒋去寺里便无活可帮,于是,他便在自己家里制香售卖,借以补贴家用.

蒋有一个三代单传的儿子名叫蒋道.蒋道7岁那年夏天,随蒋赶集售香时走失,蒋为此急得团团转,四处张贴寻人启事.然而,一个多月过去了,儿子仍然杳无音信.万般无奈之下,蒋进玄中寺拜求昙孪大师帮忙寻找爱子.昙孪对他说,你回去制作一弯香,在中秋节点燃,香尽你儿自回,你家人自然团圆.

蒋回家后精心赶制了一个呈现吉祥图案的弯香,在八月十五那天,恭恭敬敬地点燃.哪知,三天过去了,香未燃尽,其子也未归.蒋去寺里拜见昙孪法师哀告,昙孪笑而不答,蒋戚戚而归.半月后,蒋的香燃尽灰落,奇迹出现了,蒋道被人抱送回家,蒋家父子喜获团圆.

随即,“蒋氏失子,燃香团圆”的故事便被当地人津津乐道,而且越传越远.此后,每逢八月十五,当地人都要在家点起弯香,后人称之为团圆香,交城俗话称之为“圆儿香”.以求幸福团圆,福寿绵延.这一习俗后来在当地逐渐演变为风俗,并逐渐扩展到周边的县府.而且除中秋节燃香外,人们在除夕之夜和喜庆时节都要燃香.延续一千多年,流传至今.成为方圆百里中秋节家家必备的物品.

传统文化中的云儿香

关于云儿香(包括线香),交城还有一个文化习俗:即初生婴儿一般满月后初次出门去外婆家时,抱孩子的大人或随行者无论乘车步行、骑驴坐轿,必须手持燃香,一路“燎绕”.古典词语“”,指祭祖时所燃的烟香.旧时比喻生养子孙,使家族繁衍不断.俗称“接续”.再一个特点,香还作为礼品相送.如逢丧事,亲朋好友都要送“四色礼”,其中必须有香.

交城县“云儿香”是在传统线香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品种.云香的上部造型与汉代薰香的“博山炉”如出一辙.作为独一无二的中秋节“云香”制作工艺与祭月习俗,是古代宗教焚香习俗与传统线香生产的升华.

千秋论文范文结:

关于千秋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千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