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先进制造方面论文范本 与打造极具竞争力的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有关论文范本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先进制造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打造极具竞争力的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高瞻远瞩地提出打造“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目标定位,特别是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一决策部署,体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前瞻性、战略性眼光,体现了创新性、科学性的发展思路,为今后一个时期徐州工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对先进制造业的认识

(一)先进制造业的概念

1992 年,美国政府首次正式提出先进制造业的概念.什么是先进制造业?原机械工业部总工程师朱森第这样定义:它是不断吸收信息、机械、材料以及现代管理等方面的高新技术,并将这些先进的技术综合应用于制造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从而取得很好经济社会和市场效益的制造业总称.先进制造业中的“先进”两字,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认识:

1、产业的先进性.主要是指具有较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

2、技术的先进性.主要是指在制造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在线检验过程中,采用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新材料等现代高新技术,以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

3、管理的先进性.先进制造业要求企业采用先进管理方法,能够借助网络和通信等信息技术,优化配置各类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

(二)先进制造业发展历程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认为:我们历经了四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8 世纪从英国发起的一次巨大变革,主要标志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 世纪最后30 年和20 世纪初,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主要标志是电气化.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从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主要标志是自动化、数字化.第四次工业革命:是20 世纪后期,主要标志是智能化、信息化.当前,无论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还是德国的“工业4.0”;无论是制造的理念、模式,还是驱动力,与“中国制造2025”核心思路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苗圩部长表示:“大体需要用3 个10 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三)发展先进制造业重大意义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是实现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参与国际竞争和保障国防安全的基础所在,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2017 年4 月,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我们的战略选择就是继续抓好制造业,振兴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短期看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长期看是国家经济命脉.”

2017 年7 月,李克强总理在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座谈会上指出:“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实现新型工业化,关键要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

2017 年3 月,在全省制造业大会上,李强书记指出:“重构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推动江苏制造迈上新的高度,为实现‘两聚一高’提供强力支撑.”目前,我市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徐州产业基础、交通区位、科教资源等优势,闯出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制造业发展之路.

学习领会各级领导的讲话精神,当前,我们必须把工业摆在更加重要位置,牢固确立“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理念,努力实现工业经济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全面打造极具竞争力的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徐州制造业基地发展现状

(一)取得成就

徐州作为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依资源而兴、靠资源发展,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面对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偏重的现实,去年,市委、市政府编制了《中国制造2025 徐州行动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我市“6+6”产业体系,即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冶金、建材、煤盐化工六大传统优势产业和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制造业发展的方向.

总体上,我市产业发展实现了从“单、小、低、散、弱”到“多、大、高、聚、强”的转变.

1、产业体系由“单”到“多”.

我市过去依赖煤炭、电力、建材等传统资源型产业,近几年,在抓好六大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六大新兴产业,努力构建“6+6”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实现了由单极支撑向多极并举的转变.2016 年,全市六大优势传统产业实现产值12439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8.2%.

2016 年,全市六大优势传统产业实现产值12439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8.2%.其中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3777 亿元,占全市比重26.8%;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3562 亿元,占全市比重25.2%;能源行业实现产值656 亿元,占全市比重4.6%;煤盐化工产业实现产值2486 亿元,占全市比重17.6%;冶金产业实现产值1193 亿元,占全市比重8.5%;建材产业实现产值765亿元,占全市比重5.4%.

2、产业规模由“小”到“大”.

坚持以发展规模经济为主导,以重点企业为支撑,主攻一批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的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培育地方特色优势产业.2016 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14114 亿元,同比增长15%,总量位居全省第五位.2016 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14114 亿元,同比增长15%,总量位居全省第五位.

3、产业层次由“低”到“高”.

2016 年,全市重化工产业产值占比62.9%,低于全省5.1 个百分点,较2011 年下降10.1 个百分点.坚持调轻调高调优的方向,深入推进传统产业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力推动产业层次由低向高转变.2016 年,全市六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5625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产值的39.8%,较2011 年占比提高了11.8 个百分点.2016 年,全市六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5625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产值的39.8%,较2011 年占比提高了11.8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六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产值244.6 亿元、1636.4 亿元、1777 亿元、924 亿元、858 亿元和185 亿元.

徐州是全国唯一的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全国八家之一、江苏唯一一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市,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获得新能源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些荣誉的取得,也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的缩影.

4、产业布局由“散”到“聚”.

坚持“区域集中、企业集群、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的原则,优化产业布局.

加快建设了2 个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和11 家省级经济开发区、44 个工业集聚区.全市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77 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比重达70%.5、产业创新由“弱”到“强”.全市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800 多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 家、省级105 家,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了研发机构全覆盖.其中徐工研究院获批“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创新中心已作为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进行培育.徐工集团列入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并荣获中国工业大奖.徐工重型获得全国“质量标杆”企业荣誉称号.2016 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 比重1.95%.

(二)存在问题及薄弱环节

徐州是苏北和淮海经济区发展工业条件较好的城市之一.虽然近几年来我市制造业有了较快发展,增长质量渐趋改善,但是跳出徐州看徐州,跳出江苏看徐州,就能看出徐州制造业发展还不够强、扩张还不够快,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总体上表现为“五多五少”.

1、传统多新兴少.我市产业发展大多集中在资源消耗、装备制造业中低端,部分产业虽然属于高端产业,也大多是高端产业的低端环节.除工程机械、多晶硅等产品以外,我市大部分产品科技含量比较低.节能环保、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2016年,全市传统优势产业占比88.2%.六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9.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总量多开票少.2016 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13886 亿元(其中苏州30222 亿元、无锡14643 亿元、南京12421 亿元、常州12441 亿元、南通14683 亿元、盐城8809 亿元、泰州12190 亿元、扬州9603 亿元、镇江8831亿元,淮安7304 亿元、连云港6051 亿元、宿迁4077 亿元)

全市开票销售收入3287.2 亿元,开票收入占全省的3.2%,开票占统计销售比重23.1%,远低于全省65%的平均水平.通过主营业务收入和国税开票销售收入两组数据对比分析.开票收入增幅位居全省前列,但总量仅高于淮安、连云港和宿迁,分别相当于盐城市、南通市总量的70% 和46%.开票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偏低.

3、产业多地标少.我市产业门类比较多,但是能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重要影响、有较高知名度产业不多,真正能叫得响的也就是工程机械、光伏太阳能产业.徐工集团连续28 年保持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位居世界第八;协鑫太阳能光伏全球排名第一,徐州拥有两大世界级产业龙头.其他产业发展还不够强.

4、投入多产出少.2016 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010.3 亿元,工业增加值率21.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6 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值25% 有一定差距.这反映了我市产业附加值不高、产业层次不高、技术含量不高的现实情况.

2017 年,1-7 月份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5.6 亿元,虽然增长42%,但总量依然较小,仅高于连云港(4.1 亿元),为南通四分之一,居全省第12 位.

通过四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来,我市工业投资虽然体量较大,列统企业净增数、工业增加值率、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额来看,虽然增幅位居全省前列,但绝对值不高,数据匹配度不高,反映出投资质量还不太高、有效投入不足.

5、市级多县级少.2016 年,全市五县(市)工业用电量占全市40%;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52%;工业应税销售占全市的38%,分别低于南通五县(市)对应指标18、14 和24 个百分点.这反映了市强县弱的格局,县域板块指标虽逐年稍有提升,仍需进一步充分发展.

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考虑的是坚持问题导向,只有深入研究问题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改进和弥补.

三、徐州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思路、目标和路径

(一)发展思路

瞄准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方向,全面实施“12666”行动计划,即:围绕一个目标(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实施两大战略(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推进六个转型(观念、产品、企业、产业、产业布局、增长方式)、培育6+6 产业(六大传统优势产业、六大战略新兴产业),努力实现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的新跨越,确保徐州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不降、份额不减、质量提升.

(二)发展目标

到2020 年,力争制造业产值达到2 万亿元,巩固提升在全省第五的位次.其中,装备制造产业达到5300亿元、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达到6000 亿元、煤电能源产业达到600 亿元、煤盐化工产业分别达到3500 亿元,绿色冶金达到1500 亿元、建筑建材产业达到1800亿元.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幅保持全省前列.

(三)发展路径

先进制造业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传统制造业融入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后,提升为先进制造业;另一部分是新兴技术成果产业化后形成的新产业.我们坚持以“传统产业+互联网”、“互联网+新兴产业”模式为抓手,以拉长做粗产业链条为主线,推进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第一,加快观念转型,实现由依赖资源发展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转变.

四新经济,是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相互融合的新型经济形态.一是新技术,主要指可实际推广、替代传统应用和形成市场力量的新技术,而不是简单的产品技术或实验室技术.二是新产业,主要指以新科学发现为基础,以新市场需求为依托,引发产业体系重大变革的产业.三是新业态,主要指伴随信息技术升级应用等,从现有领域中衍生叠加出的新环节、新活动.四是新模式,主要指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打破原先垂直分布的产业链及价值链,实现传统产业要素重新高效组合.近年来,比较典型的就是依托线上、线下融合的“沙集模式”,带动发展板材加工企业近千家,其中规模企业54 家,板材、木质、高档红木等家具制造生产企业快速发展.省委李强书记亲临视察并给予充分肯定,阿里集团主席马云表示要将“沙集模式”推向世界.

第二,加快产品转型,实现由粗放的原材料、初加工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

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实施“三品”战略,全面夯实产品质量发展基础.一是在“增品种”上下功夫.引导企业加快研究开发新产品,开展个性化、柔性化生产,针对多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我市工程机械产品已达75个系列400 多个品种,占工程机械18 个门类中的16 大类,年产各类工程机械主机近7 万台.其中卡特90 吨超大型挖掘机正式投产,成为卡特彼勒全球超大挖的唯一制造基地.新材料是国内最大的智能卡基制造商,利民化工是世界最大的“代森锰锌”生产企业.

二是在“强品质”上求实效.加快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并轨,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倒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邳州市建成国家木制家具及人造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徐工集团,始终坚持把质量摆在首位,推出了“技术领先、用不毁”的标准,赢得了丰硕成果.徐工G 一代轮式起重机在节能、轻量化、操纵性能等一系列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标杆水平.

三是在“创品牌”上做文章.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支持企业通过研发核心技术,改进产品外观设计、包装质量与售后服务等,不断提升品牌的质量形象与市场竞争力.建立品牌培育评价机制,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宣传,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及一大批国内著名品牌.维维集团等6 家企业成为品牌培育试点企业,21 家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4 家企业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第三,加快企业转型,实现由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

大企业是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必须加快实现企业转型,构建“1+15+200”企业梯队.

一是集中力量培育千百亿企业.大企业能否稳健增长,对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企业不断扩张规模.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引导外地企业总部来徐落户.鼓励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支持徐工集团收购德国FT、荷兰AMCA 昂和德国施维英,有效促进在液压零部件领域的突破,混凝土板块成功跻身世界前三强;海伦哲专用车辆并购重组法国吉迈克斯、上海格拉曼国际消防装备公司,实现从高空作业车领域向消防特种机器人领域的转型升级.大企业要积极寻标对标,加强企业管理,正确处理好主业与辅业的关系.要推动大企业积极“走出去”,融入国际化分工,拓展国外市场.进一步深化大企业“绿卡”制度,服务好百家重点企业.到2020 年,形成1 家千亿企业、15 个百亿企业、200 个十亿级的大企业梯队.

二是全力培育高成长科技型企业.坚持“抓大不放小”,形成企业培育的“合理梯队”.

突出抓好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加大力度培育在细分行业内技术领先、产品质量优、市场份额高、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到2020 年,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8 家,培育“专精特新”标杆型中小企业100 家,支持成长型小企业上规模1000 家.

推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县域特色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到2020年,实现上市企业18 家,场外市场挂牌企业300 家.

三是着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施企业管理提升工程,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现代组织形式和法人治理结构.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采取“请进来讲、走出去学”的方式组织培训,促使企业家不断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应对市场的能力.实施企业管理规范工程,大胆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全面提升战略规划、生产组织、技术开发、市场营销等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规范水平.

四是有效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加强大中小企业等各类企业的融通发展,实现相互合作,才能让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大企业有资金、技术等优势,中小企业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活力意识更强,它们之间的融合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注入活力,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实现融通互补.

第四,加快产业转型,实现由传统产业向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变.

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 徐州行动纲要》,以每年实施300 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为抓手,加速“6+6”产业集聚发展.同时,针对12 个产业分别制订每个产业发展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任务、节点和方向.

一是改造提升六大传统优势产业.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互联网”模式,加快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中,要坚持“三个导向”.

1、以产业集聚为导向,打造制造业高地.依托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要以徐工、卡特、海伦哲等企业为龙头,发展工程机械、特色装备产业集群.

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要以维维集团、天虹纺织、千百度国际等企业为龙头,发展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木制品木结构、皮革皮具产业集群.

煤电能源要以徐矿集团、大屯煤电、华润电力等企业为龙头,发展煤炭阶梯利用、发电及输变电产业集群.

煤盐化工产业要以沂州焦化、天裕能源、瑞丰盐业等企业为龙头,发展盐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农用化工产业集群.

绿色冶金产业要以圣戈班、徐钢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发展钢铁铸造、有色金属产业集群.

建筑建材产业要以徐州中联、淮海中联等企业为龙头,发展传统建材、新型建材、网架钢构产业集群.

到2020 年,努力把徐州打造成为以工程机械为重点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中心、全国重要的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全省重要的能源生产供应基地、综合化工生产基地、冶金工业基地、建筑建材产业基地.2、以“+互联网”为导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带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加快推动制造服务化转型.以“+互联网”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更加注重“+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引领作用,引导制造、金融、研发、设计等产业的“+互联网”融合改造,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推进大中型企业生产服务环节创新,以“+互联网”服务驱动生产与管理的协同,实现供给优化升级.

以“+互联网”提升用户需求响应能力.推进传统优势产品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出发,创新用户和企业间的共创共赢方式.推进徐州产品线上品牌化发展战略,提升传统优势产品线上品牌在消费者群体中的影响力.

以“+互联网”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探索“跨境电子商务+境外物流配送”、“平台服务+通关机制+境外物流配送”等跨境电子商务新模式,降低国际化交易成本,提升我市优势产品贸易便利化水平.

2016 年5 月,徐工工业云和阿里云签约,成功搭建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众筹平台,实现面向全球开放的协同设计和制造;变革企业营销新模式,打造徐工全球电子商务平台.

3、以价值链攀升为导向,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我市传统产业多处于产业链低端,这种低端的产业转型升级一般遵循的路径是: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这要求每个产业都必须向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向“微笑曲线”两端拓展.因此,我市传统产业的升级,除了关注“前端”的研发、设计,更需要向“后端”的销售、物流、售后服务发力,让用户获取更多价值.当用户累计到一定程度,用户给企业带来的商业价值将会远远超过产品所带来的价值.传统行业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发展,实际上是通过产业组织的持续变化和价值的不断创新以保持产业的增长,要求从根本上去改变那种独立发展和在产业边界内从事价值链一系列固定活动的传统模式.

二是培育壮大六大战略新兴产业.加快摆脱对传统工业的路径依赖,以“互联网+”模式,实施一批重大应用示范项目,发展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徐州打造成为以光伏产业为支柱的世界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新材料生产研发基地、新医药基地、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和全省重要的节能环保示范基地.

1、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规模.新能源产业要以中能硅业、协鑫硅材料、强茂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发展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产业要以鑫华半导体、影速光电、华为、天宝电子等企业为龙头,发展集成电路、大数据、云计算、应用电子产业集群.

新材料产业要以网为电器、新日铁、考伯斯等企业为龙头,发展金属功能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产业集群.新医药产业要以万邦医药、恩华医药、必康医药等企业为龙头,发展生物医药、化学新药、现代中药产业集群.

高端装备产业要以徐工集团、华恒机器人、环球锻压等企业为龙头,发展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无人机产业集群.

节能环保产业要以新春兴、浩通新材料、科融环境等企业为龙头,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循环利用产业集群.

2、以“互联网+”为导向,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是加强优质供给、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发动机.

以“互联网+”提升新兴产业竞争力.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围绕装备与智能制造、集成电路与ICT、互联网金融等重点领域,推动互联网+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大企业实施互联网+新兴产业链整合,引导中小企业参与互联网+新兴产业发展.

从我市发展情况看,徐工积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快推进全球工程机械协同研发和技术众筹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产品智能化、全球化协同研发、智能化产线升级以及远程运维服务等.

以“互联网+”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服务互联网+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引导和扶持互联网+平台建设、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和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以“互联网+”催生新型业态.“互联网+”代表一种颠覆性创新,以华为大数据中心、软通动力创新综合体催生一批新兴行业.以“一城、一谷、一院、一区”为载体推进“互联网+”综合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构建跨行业的“互联网+”产业联盟,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徐州软件园、淮海文化科技产业园集聚了一批服务外包企业.

刚才,我给大家介绍了“传统产业+互联网”、“互联网+新兴产业”,“+互联网”与“互联网+”本质上是相通的,但是“互联网+”的主导者是互联网企业,强调的是网络经济模式向传统实体领域“逆袭创新”, 从技术、商业模式等方面看,都是互联网企业主导着融合进程;比如以阿里云为代表的制造业双创平台就是从互联网企业向传统制造业的逆袭.“+互联网”的主导者则是传统企业,更多强调“顺势创新”,主要是传统行业以既有业务为基础,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为用户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比如工业企业开展的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等.

3.以龙头带动为导向,培育领军型企业.

抓住新一轮产业升级和布局调整机遇,采取开放合作方式,围绕六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谋划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促进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着力引进微软、英特尔、中芯国际、清华紫光等知名企业.支持鑫华半导体、影速光电、博康信息和华为等企业加快规模扩张、做大做强.支持成长型企业发展,鼓励和引导产业发展基金、社会资本进行股权投资,重点推动鲁汶仪器、实为半导体、徐工信息等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加速成长.

在六大新兴产业中,我想以集成电路与ICT 产业为例作简要介绍.集成电路与ICT 产业是一个技术高度密集、竞争高度激烈的产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集成电路与ICT 产业发展,立足徐州产业基础和潜力优势,主要是针对鑫华半导体、华为、软通动力等IT、ICT 企业在徐州发展所涉及的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内容,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和ICT 两大产业链,具体为:集成电路“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封测”产业链;云计算和大数据“基础平台-整合共享-应用开发-运营服务”产业链.到2020 年,全市集成电路与ICT 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3200 亿元.

第五,加快产业布局转型,实现由分散布点向园区集聚转变.

开发区是工业发展的主战场、转型升级的主阵地.要创新发展理念,明晰发展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动各类园区加快向创新型园区、特色型园区、集约型园区转型.

开发区是工业发展的主战场、转型升级的主阵地.按照“区域集中、企业集群、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原则,着力构建以“2+11+44”(2 个国家级开发区、11 个省级开发区、44 个镇级工业集中区)为主体,功能互补、产业错位的产业空间发展新格局.

坚持产业特色化发展原则,结合产业、技术、人才等基础条件,每个县(市)区重点培育2-3 个特色产业,实现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着力打造特色经济板块.

加快建设徐州软件园、矿大科技园、徐州工程学院2.5 产业园、淮海文化科技产业园、徐州智慧信息产业园、邳州半导体科创园,提高对信息产业的集聚和承载能力.

第六,加快增长方式转型,实现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当前,保持工业经济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这既有外部发展环境的影响,也有徐州自身发展特点和制约因素.因此,徐州继续走总量扩张的发展途径已越来越不可持续,必须要通过创新发展思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一是注重企业自主创新.在深圳,90% 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 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 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 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四个90%”的背后,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一起发力.

在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过程中,要加大研发投入,特别要加强企业和高校协同创新联盟建设,加快构建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集中攻关解决关键技术,市场化交易的机制,加速推动一批科研成果产业化.重点支持徐工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尽快成功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二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李克强总理在2016 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指出:“‘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是不可分割的,要使中国制造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按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我委牵头制订了《关于促进装备与智能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方案主要包括总体要求、重点领域、重点任务、政策支撑、保障措施五个部分,另形成了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链条图谱,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装备与智能制造发展重点任务分解表,让各项工作任务分工更加清晰明了;装备与智能制造发展重点项目表,更好地支撑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结合我市产业基础,从产品智能化、装备智能化、过程智能化三个细分领域,全面构建智能制造新模式.

产品智能化,重点发展工程机械、特种车辆、煤矿安全装备、新型电力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消防装备、民用航空等七大类智能化产品.

装备智能化,重点发展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两大类智能化装备.

过程智能化,实施“机器换人”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生产制造过程自动化水平.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实现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等关键环节协同与集成.实施企业间设计资源、制造资源、数据资源网络共享,不断提升制造过程智能化水平.

三是注重双向开放.坚持“请进来”,在智能制造等方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支持我市企业,深化与德国“工业4.0”、美国、日本先进制造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做到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鼓励跨国公司、国内外机构在徐州设立制造业研发机构、人才培训中心.同时,坚持“走出去”,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鼓励我市企业走出去,建立出口贸易、海外建厂、跨国并购和全球研发“四位一体”的海外发展模式.

四是注重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的过程.当前,新旧产业尚未完全接续、新旧动能还没无缝衔接.

去产能不是去产量、不是去产业,更不是简单地关闭企业.所以我们在抓好“减化”的同时,邀请国家冶金规划设计院、省化工协会及国家工程院相关院士,来徐州问诊把脉,研究对策,解决难题,寻找出路,分别做好钢铁、化工产业规划,为兼并重组、对外合作、军民融合、转型升级寻找路径.同时,加大信息产业招商,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知名IT、ICT 企业落户,培育了新的动能,进一步夯实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基础.

(新旧产业发展图片对比)

四、徐州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对策建议

(一)落实更全的产业规划体系,引领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方向.

1、落实《中国制造2025 徐州行动纲要》,完善并落实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产业方案以及其他产业发展意见,引领产业平稳有序发展.

2、编制实施钢铁、化工转型发展规划,制订转型升级路线图、产业链图谱、产业招商地图,从产业链延伸、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企业兼并重组等方面突破.

3、组织对产业进行全面梳理,每个县区重点培育2—3 个特色产业,真正打造地标产业,叫响徐州产业品牌.

(二)发展更强的优势主导产业,夯实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基础.坚持点(大企业、大项目)线(产业链)面(开发区)相结合,举全市之力推进大企业、大项目、大产业、大园区建设,到2020 年,

1、大企业形成“1+15+200”格局:1 个千亿企业、15个百亿企业、200 个十亿企业;

2、大项目形成“300+2000”格局:每年滚动实施300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00 亿元以上工业投资;

3、大产业形成“6+6”格局:6 个传统优势产业、6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先进制造论文范文结:

关于先进制造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先进制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先进制造技术论文

2、机械设计制造与其自动化专业论文

3、模具设计和制造论文

4、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毕业论文

5、机械制造和自动化论文

6、机械设计和制造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