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推广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与论高校对外交流合作中的城市文化推广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文化推广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论高校对外交流合作中的城市文化推广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和中国国际化城市发展升级的背后,位于城市的各类高等院校持续提供着人才、智力,乃至国际国内交流平台和实践等多方位的支持.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城市的对外关系“节点”作用更加明显.中国将向世界展现怎样的城市文明,高等院校作为城市文化高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与之环环相扣.在高校对外交流合作繁荣发展的今天,如何嵌入城市文化推广,形成城市政府平台、社会力量和高等院校在共同塑造城市国际形象方面的合力与创新,应当成为城市国际公共关系研究落地化的选题之一.

高校对外交流合作与城市文化推广的关系

城市文化在定义上,有从文化本身出发的解释,也有从城市的特征出发的定义,本文援引《中外城市知识辞典》(刘国光主编)中的定义,认为城市文化“是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那么城市文化的推广,就有了相当广泛的范围.例如北京公布“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城市精神,上海倡导“公正、包容、诚信、责任”的城市价值取向,重庆、杭州和苏州的城市标志设计与使用,普及“爽爽的贵阳”、“烟花三月”等城市宣传歌曲,直到城市标志性文化建筑的建设,都可以属于从抽象到具体的城市文化推广.

中国高等院校的发展和城市有密切联系,而且大部分高校相对集中在经济发达、社会环境优越的大中城市,这不仅仅有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方面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高等院校与城市相结合也是世界高等教育方面的惯例.然而,与一些欧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高等院校与城市有着更为紧密的关联,倾向于将城市作为母体来实现自身发展.西方国家则既存在完全在大都市里的高校(如位于美国纽约市的哥伦比亚大学),也可以形成某种意义上独立建制的大学城(如位于英国剑桥郡剑桥镇的剑桥大学).这一特点,也使得中国高校更贴近于所在城市的实际,成为既最熟悉当地城市文化,又有塑造当地城市文化能力的重要部门.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高等院校在国际化发展方面,获得了国际国内双重机遇.在文化交流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作为国家的文化名片,走上了世界舞台.然而,高校对外交流合作也经历了相对长期的初级阶段.例如,在当事人的回忆文章里,1984年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在复旦大学演讲,是新中国以来“西方政府首脑在沪上大学讲坛的首度亮相”,我们仍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当时上海方面的紧张气氛.由于时代所限,当时上海的城市精神、城市标识等城市文化符号,可以说都比较模糊,处于“再国际化”的准备阶段.而这之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大学接待外国政商学各界精英,已经成为高校对外交流合作中的一种常态.仅以上海为例,到2015年底,上海境内各类高校已承办了超过40所孔子学院,占全球孔子学院总数的10%.随着国家综合国力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高校正以更为从容的姿态、更为开放的心态对待国际交流合作,主动“走出去”,甚至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上都已走出新步(如老挝苏州大学).

那么,高校能否在对外交往中,除代表自身,或在某些场合代表国家之外,增加一张独特的城市名片呢?高校对外交流合作又能在何种程度上属于城市文化推广呢?是否能将接待外国政要、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互派或接纳留学生的机会,同时整合成为城市文化的国际推广平台呢?在国家深化改革谋篇布局和公共外交事业方兴未艾的时代,城市文化的国际推广更加需要创新思维,在打造城市国际魅力的同时发展新的领域.以高等院校作为切入口,利用其天然形成的国际公共关系网络,形成城市文化国际推广的又一“落地项目”,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高校对外交流合作与城市文化推广如何对接

在目前的中国高等教育格局下,高校确实有院校与地方院校之分.在实际工作中,两类院校的人事管理、经费来源、数据统计乃至生源比例等方面都有所区别.然而,在打造和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升级版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发展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高校与所在城市的关系、与国际国内同行的关系,只能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强调竞争力,而不是关起门来办学.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而言,“出身”虽然仍有影响,但自身的努力在竞职时的权重无疑更为关键.

既然高校与城市的关系日益密切,两者之间的相互要求势必需要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对外交流合作乃至未来的生存问题,都有赖于城市的繁荣;城市文化的国际推广,缺失了高校的国际公共关系网络,则丧失了一系列动力源.如何在高校对外交流合作与城市文化国际推广中相互释放改革红利,既需要在校、地联动的实践中打破藩篱、不断探索,也需要公共外交的顶层设计予以支撑.

具体到高校对外交流合作与城市文化推广如何对接的问题,结合上海市政协方面的资政材料和统计数据、档案、学术论文等文献,本文提出如下设想.

首先,在高校重大国际节事活动上嵌入城市文化名片.目前,对于国际活动的规范性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也有利于高校对外交流合作的规范化.对于重大国际节事活动,如“一级团”(即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团)来访、高校邀请到国际公认的重要外籍商界或学界人员(如500强企业领袖、诺奖得主等)、高校申办大型国际项目等方面,地方外事管理部门不应仅仅成为“统计部门”,而应成为高校国际节事活动的“合作部门”.这种合作形式也不一定体现在成为主办单位上,也可以体现在协助节事公共关系策划、组织中外文通稿、礼品赠送方面,低成本、嵌入式地推广城市文化等.在这个方面,中国台湾台北市与台湾大学合作,成功申办2016年世界设计之都(World Design Capital,简称WDC)的经验值得注意.

其次,利用高校已有的国际合作管道推广城市文化.高校的国际合作管道主要在国际联合办学机构、签有其他协议的国际学术机构、海外校友会、对外派出和接纳学者学生等方面,某种程度上具有国际公共关系平台的属性.如果城市本身的国际联系较多,对于外界而言,其城市文化认同度较高,那么高校的国际合作管道可以成为补充,在城市文化更新升级的情况下,高校还可以成为代言人向外传播新的城市文化内容;如果城市发展中急切需要发展或拓展城市文化推广渠道,那么渗入高校搭建的国际合作管道,在国际化人才上“联合培养”,也是一种方法.例如,日本岛根县立大学与所在地滨田市合作,以委任状的形式,委任学成的优秀学者成为滨田市“形象大使”.

最后,留学生活动的组织与创新推广城市文化.这里的留学生既包括城市接纳的外籍留学生,属于中方的公共外交对象,也包括从高校所在城市前往境外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也是重要的公共外交主体.公共外交的理念中包括“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留学生对于他们所在城市文化的理解,容易口口相传,甚至能够影响到几代人.如何让这样的“客人”,传递内外两个方面的城市正能量,使其观念与当地发展同步更新,是可能的破局之举.例如,上海在自贸区建设方面,同时加强外籍留学生群体和中国留学生群体对自贸区的认识,并突出自贸区这一新机遇带来的工作机会,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城市文化推广作用.当然,这需要接纳和派出留学生的高校予以重视和支持.

作为上述观点的补充,作者认为,利用高校对外合作交流渠道,在海外试点和推广城市文化中心,如上海纽约大学推出Events In New York City项目;吸纳国际组织入驻,如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是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AFDC)所在地;甚至城市与高校联合设立海外机构综合体等方面,在国际公共关系建设与发展意义上都存在空间.

结语

公共外交活动有序地进入国际公共关系网络,才能获得永续发展的机会.在深化改革和简政放权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院校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对外交流和国际合作空间.而高等院校与其所在的城市有着鱼水联系,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使命和广泛且落地的国内国际社会联系,形成了可资利用的、以城市为枢纽和节点的国内国际公共关系网络.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持续繁荣发展的基础上,高校作为一种高层次文化平台,在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方面有先天优势,可以成为城市文化公共外交方面的窗口与名片,亦可同时承担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城市使命.也就是说,讲好高校的“中国故事”,可以从讲好高校的“城市故事”开始.

文化推广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文化推广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文化推广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2、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3、企业文化期刊

4、中国文化论文

5、企业文化杂志社

6、企业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