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跟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关于免费工程专业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工程专业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助于优化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地方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为引导,通过分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架构,建立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健全考核评价方法与监控反馈机制,从而实现校内外互动,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形成持续改进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架构;评价方法;监控反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The exploration of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based on Engineering Certification

Wang Yongjun

引 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高国际竞争力[1].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中之重.

工程教育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渠道,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则是保障工程教育专业质量的重要手段.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教育部"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十三五"期间的重点推进任务,不仅是我国高等学校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各高校促进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契机.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综合性学科,涵盖了信息与电子两大领域,历来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要求较高.从近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来看,一方面是企业对电子信息工程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毕业生又不能较好满足企业对能力素质的要求.因此,必须要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不能脱离产业需求,必须要和工程相结舍,工程专业教育认证不仅是电子信息工程教学建设的需要,而且是工程教育的国际惯例和未来教学评估的趋势[2].

2013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确定为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在近几年的应用型教育探索过程中,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建设产生积极影响:一是打造适应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二是满足专业的特色化建设需求,在保证本专业必要的基础知识前提下,结合学校航空航天特色,开设无人机与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课程,即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的特色化;三是推动建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提高专业和区域内产业的吻合度,主动加强和企业的联系,持续反馈和提高专业办学水平,最终实现校内外联动的质量保障体系.

1 对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分析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包括[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成果导向的教育取向;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

1.1 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是学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也不是说学生的地位要高于教师的地位,而是相对传统高校以教师为中心有许多具体的做法而言,如传统教学中:严格的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系统、定期的教师授课竞赛、教学进度管理等.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教育目标围绕学生的培养;教学设计聚焦学生的能力培养;师资与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评价的焦点是对学生效果的评价,而且是必须考虑全体学生.同时要求确实有针对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全过程学习状况评估与评价措施,跟踪记录信息能够支持对学生是否达成目标进行评价.

1.2 以目标为导向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课程为导向(Course-Based Education)的,从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教师只要讲授完课程,学生只要每门课程考试合格,就达到毕业要求.在这种设计中,教师的授课进度和授课质量就成了主要事情,以教师为中心是自然而然的.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的成果导向的教育取向完整的说明了学校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活动、师资及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利益相关各方(学生、家长、学校、企业等)的需求决定学校的定位(这个与通常所说的以就业为导向不同);学校定位决定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决定学生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决定教学活动设计、师资及教学资源配置.这是一个由上向下设计,由下向上支撑的过程.对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必须分解为对个学习过程中的全程跟踪与进程式评估.

1.3 要有持续改进机制

学校目前有很多的评估、评比、检查,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由于不具操作性,多半变成了奖励的依据、分级的依据.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的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包括:建立常态性评价机制并不断改进;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环节都要进行评价;每个教师在持续改进中均承担责任;持续改进的效果要通过学生的表现来体现.

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状

目前全国大部分理工科院校都开设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虽然近几年随着教育经费总投入的增加,学科建设投入加大,教学设施得到改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好的办学经验,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电子信息工程教育与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性还不够匹配.

2.1 办学模式趋同

目前,绝大多数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区分度不大,主要通过学习国内"985""211"重点高校相关专业和课程来确立自己的专业和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相差无几.同时,许多地方高校不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在不具备办学条件的情况下,盲目向高水平的一类大学看齐,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同构性"特征明显,办学失去了自己的特色,缺乏多样性和竞争力[4].

2.2 课程内容体系不合理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大部分学校都是按照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模式在设置.一旦设置通过,至少使用3年不变,不能轻易更改,缺乏开放性和动态灵活性;课程体系偏重于理论,面向应用的实践环节不足,这样导致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比较少,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门类比较多,课程之间的衔接有时比较混乱;课程内容体系不合理,理论课时比例较高,有效实践课时的比例不到20%,实践环节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课程体系未能紧贴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当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兴技术也不断涌现,而人才培养方案在制订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也缺乏企业界的人员参加,无法做到与市场需求对接.因此,很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不能充分满足需求主体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变化.

2.3 教学方法落后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都是一些工程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它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对本科生的培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方法大多是以理论课讲授为主、验证性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基本与实际应用脱节.其次,实践环节的内容和手段比较单一,验证性实验多,单元设计、综合设计性实验少.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不断出现,电子电路的设计与应用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改革和优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方法的重要出发点.

2.4 学习评价不科学

专业评价缺乏反馈,特别是在专业建设方面,通常比较重视师资结构、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条件和实践环境等相关方面,教师层面较少关注教学效果和能力知识达标度,大多数教师只关注自己教了什么,对本课程的贡献度和毕业生能力实现缺乏深刻认识.

另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对一些实用性比较强的课程,比如单片机技术和电子线路CAD等,目前仍然采用考试为主,即以期末一张试卷或考试决定课程成绩的学习评价方法.在课程结束后,大部分教师都有指定复习范围、考试知识点的习惯,这导致大部分学生平时学习懈怠,在考试前几天突击复习一下重点就可以及格了,甚至可以得到比较高的分数.这种学习评价的方式非常不科学,也不利于激励学生平时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

3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设计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开放体系,处于多种环境之中,受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与作用,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体现[5]:(1)培养目标必须符合学校定位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2)培养目标需要反映毕业生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所取得成就;(3)需定期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估和修订,评估和修订过程须有行业或企业家参与.

以学校工程教育认证改革和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启动为契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来实施.为此,教研室与区域内电子信息企业专家共同组建电子信息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改工作,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座谈会".校企双方将毕业要求分为5个方面:(1)具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2)具有从事电子与信息工程工作所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3)具有扎实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4)具有扎实的工程实践基础,具备利用基本理论知识去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技能;(5)具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3.1 明确培养目标,优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市场需求,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为核心,建立由学校、企业和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考核和评价机制,建立由企业、毕业生和校友等多方参与的信息反馈机制,学校根据教学质量考核和评价以及反馈信息,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3.2构建需求牵引的课程体系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因此紧密跟踪、研究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动向,也注重与企业沟通,反馈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按照"需求牵引"打造专业课程,将专业课程分为"3+X".其中,"3"是本专业已确定的核心课程群,"X"强调专业的应用和针对性,突出需求牵引,即主动适应社会和相关企业的需求.

课程群是多门有较强联系课程的集合,核心课程主要体现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在学校教务处的资助下,教研室打造专业特色鲜明的3个核心课程群.(1)建立信号处理课程群,包括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和DSP技术等课程,主要侧重于研究信号的分析、变换、处理和实现等环节.(2)建立嵌入式应用课程群,包括微处理器原理及接口技术、ARM技术与实践和SOPC技术等课程,主要侧重于微处理器的结构、原理和工程实践,着力打造学生的硬件设计能力.(3)建立无人机遥测信息课程群,包括航测与遥感技术、数字视频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和GPS测量与数据处理等课程,主要侧重于遥感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快,这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跟进调整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更新课程.新课程的开设主要把握两点:一是要面向产业发展需要和岗位的要求,要注重与现有课系的衔接和呼应;二是在要注意整合和完善专业的已有课程体系,如将可编程逻辑器件技术和数字电路课程进行整合,适当压缩数字电路课程中的某些知识点,而注重强调数字电路与系统的实现[6].

3.3健全评价与监控反馈机制

以目标为导向的模式是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7],学生能力标准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衡量学生的专业知识、个人自身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对电子信息工程等应用性专业,应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来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要改革成绩评定方法,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将一次考核改为全程考核,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检查和监督以作业为基础.考核时,可以采用案例讨论、课程论文、小组设计制作、课程竞赛等考核形式.

其次,要制定科学的成绩评定依据和标准,不能简单地根据考勤、考试确定成绩,对于在解决工程应用问题中有突出表现的团队和个人应加分.

另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除了课程评价,还需要针对毕业生做一个长期的评价反馈机制,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评价与监控反馈机制如图2所示.

在实际质量监控操作中,对于上述机制涉及的每个环节的问题可多次反馈修改,再进行全面抽样检验.

4 结束语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指导,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学生毕业达成为目标,突出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教育,完善理论实践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校企结合.在学校培养过程中,坚持以产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构建课程体系,形成持续改进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肖义平,杜红梅.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界,2015(36):117-119.

[2] 杨振宏,杨书宏,宋守信,等.国外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分析与借鉴[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2):61-66.

[3] 李花,刘晓东,王枫,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专业应用能力实践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174-175.

[4] 徐武雄,钟东. 基于CDIO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6(18):85-86.

[5] 李志义.理性面对稳妥推进开放课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3(Z3):49-50.7

[6] 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70.

[7] 戴凌全,卢晓春.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科教导论,2016(30):28-29.

作者简介:军,男,讲师,目前主要从事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工作.基金项目: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16JA02);2017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7JGA332).

工程专业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工程专业方面论文范文。

1、轮机工程专业导论论文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论文

3、能源和动力工程专业导论论文

4、金融工程专业导论论文

5、机械工程专业导论论文

6、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