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教学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跟历史教学学案设计和导学艺术和实践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历史教学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历史教学学案设计和导学艺术和实践

【摘 要】本文秉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原则,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及“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教学重建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案导学,具体阐述了学案设计的原则、课堂教学操作模式及实践后的体会.

【关键词】学案;自主;探究;合作;创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7)9-0030-02

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课程三维目标重视过程与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结合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我从2006 年9 月开始进行课题《“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的研究与实践.经过两年的努力,取得较大进展.尤其在学案的编写及通过学案解决如何使“教授化”的教学策略转变为基于学生学习策略培养的“学习化”教学策略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摸索出了设计学案的一些原则.下面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例,阐述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学案,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上述教学策略的改变.以及实施学案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学案设计原则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1.探究性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增强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导学学案就是使学生在自行的探究过程中,在积极的思维中,进入思考和创造的王国.因此,探究性原则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提出独到的见解.

2.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方法化原则

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4.层次化原则

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学案导学”情境下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1.依案自学,以案导学

教师在课前将“导学学案”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完成检测.同时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如要控制自己的预习时间,以提高效率;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在学案的“疑问区”记下尚存的疑问,或在教师博客上发布日志;等等.总之,教师就是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

课前自学是“学案导学”模式教学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自学内容: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2)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准备,自主搜集资料,与本组员共同探究问题,由“课题组长”指挥,准备课堂上交流.

【课前自学】为了让学生了解教材,圈划重点、难点,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寻找答案.如:

(1)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2)概括新中国初期外交总原则.

概括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方针(3 点).

(3)列举新中国初期外交的主要成就(四项)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的,有何意义?在新的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何现实意义?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理解教材,寻找答案,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也很容易把握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2.信息反馈,课堂探究

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案“疑问区”、博客等各方面学生反馈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一定要在“导”字上下功夫,从而理解教材.

导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如复习导入、媒体导入等,把学生引入问题中来.如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中,笔者一开始准备5 组材料,依次播放:

图片1: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

图片2: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

图片3: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情景;

材料4:1946 年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材料5:主席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建交原则的文字或音像材料.

看完后,请学生思考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有什么本质区别,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因,给你什么启示?使学生进入历史学习的情境之中.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课堂上活跃的气氛久久不能平息,产生了强烈的解决问题的.

导议: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教师向学生提问,也可以学生问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图表及其它声像材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及时加以点拨、归纳.如在学习万隆会议时,我播放一段周恩来总理在会议上的讲话材料,让同学们在感性的材料的基础上思考与讨论: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和“异”各指什么呢?该方针的提出有何意义?从而解决了本课的一个难点.

导思:教师在讨论中提出点拨、诱导性问题,这些问题要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设疑要科学、严密、有趣,要结合不同学生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的实际,有层次性和梯度性,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如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中,针对本课的一个难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笔者在学案上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新中国三大外交政策中,哪一个最能反映时代特征?

②【情景扮演】:假如你是新中国的一名外交官,现在有一个记者招待会,有记者提出问题:新中国为什么必须“一边倒”,而不能采取中立态度,针对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国际环境、中国社会性质

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岂不矛盾?

“一边倒”利大还是弊多?

这样的设计,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围绕不同层次的问题有目的地开展探究,教师可参与其中加以调控,适时点拨,在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3.归纳整理,形成网络

在了解和理解新课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独立自主的提炼归纳知识要点,理清知识要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看似凌乱的知识点串连起来,把握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点框架,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该课的一根红线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围绕着它,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制定该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坚持原则性的基础上,展开灵活的外交,长袖善舞,取得了哪些成就.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该课的知识网络形成,图表也有利于记忆.

4.设计形成性练习

学习是为了运用,形成性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练习的内容应围绕“学案”的学习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可能存在的疑点.先设计3—5 个紧扣基础知识的题目让学生解答,检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再设计3—5 个典型例题进行分析(最好是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学生做后,老师讲解与点评,巩固基础.练习要体现出层次性,要关注学生创新和研究能力的开发.

5.探究、反馈和讨论

从创造力开发的角度看,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具深远意义.在学案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中探究、反馈和讨论的记录.一方面,学生自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启导学生探究:①提出掌握某一部分知识的新技巧;②探索知识的综合联系,设计问题并解答;③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社会问题;④发现教材、辅导资料、试卷甚至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质疑;⑤提出推理或假设,引发辩论;⑥提出相关研究性学习课题,并设想初步研究方案等等.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学案”上面,在课前或课堂上提出,供师生在教学中交流、讨论.例如在这一课的学案中有些学生把一些课外探究题记录在“学案”上面,如可让学生收集资料,或向居委会、或者向自己身边的老人等多种渠道了解周恩来总理的外交艺术;或者同学们联合起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与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相关的图片、资料、邮票等,制作一个展览馆,展示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学生可把把自己研究的成果发到老师的博客上,或全班共享.

总之,“导学学案”的使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问题,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有了可靠保证.同时,也创设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的热情参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了体现.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历史教学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历史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历史教学杂志

2、中学历史教学杂志

3、历史教学论文

4、历史教学期刊

5、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6、中学历史教学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