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学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和诗词大会对诗词教学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诗词教学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诗词大会对诗词教学

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灿烂瑰宝.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并将《诗经》作为“六艺”之一加以传授,自他开始,在我们的母语体系中,形成了流传千年的“诗教”传统.根植于如此肥沃的文化土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诗词教学,多数停留在“知诗人、解诗意、背诗文、明诗理”的操作层面,而未能成为学习者内在的精神需求.诗词教学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尴尬”境地.

前段时间,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引起了观众的普遍关注,参与面极广,从垂垂老者至黄口小儿,从高校教师到普通农妇都有.节目产生的“诗词达人”武亦姝、陈更、彭敏等更成为人们热捧的对象,这种现象令人惊喜.这档节目的热播,应该能给我们的诗词教学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其一,“前可见古人,后更见来者”——用“有趣味”的方式勾连起诗词的古今.

“如果李白也有朋友圈,下列哪些人不会给他点赞?”“作家琼瑶的名字出自哪一句诗?”这样的题目出现在“诗词大会”的答题过程中,实在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在我们的印象中,诗词是高雅的艺术,这些题目多多少少有一些戏谑的味道,似乎与高雅不太搭边.但我们仔细想一想,第一题要能答对,必须对李白所生活的时代以及与他同时代的诗人非常熟悉.第二题则需要答题者知晓《诗经·卫风·木瓜》中“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诗句.如此看来,这些题目也不见得简单了.

事实证明,用“当下的语态”来翻新古诗词,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形式,尤其是对“有意注意”能力还不够强的小学生来说,如果只是将诗词以强制记忆的方式塞给他们,即使是他们接受了,那也绝不可能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诗词的现代解读不会降低诗词的“档次”,生活中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要真正让一样东西普及,就必须“走下神坛”,要“接地气”,要成为如“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的必备之物.

当然,这里所说的“趣味”不仅仅是内容解读的趣味,还可以有形式上的趣味.“诗词大会”上不论是“沙画猜诗句”“飞花令”,还是那因答错题而击碎的盾牌……都牢牢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如果我们的诗词教学中也能够多多利用这样的元素,何愁孩子们不会爱上古诗词?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李白的《古朗月行》时问孩子们:“你小时候不认识月亮,会怎么称呼它呢?”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意提问一下子拉近了古诗和生活的距离,孩子们的回答丰富多彩——“呼作夜明珠”“呼作青天眼”……孩子们仿佛与千年之前的大诗人对话,特别有成就感.特级教师陈萍在教骆宾王的《鹅》时,将歌曲引入课堂,边唱边舞,孩子不仅感受到了诗歌的语言之美、画面之美,也感受到了韵律之美.

其二,“读书戒慌忙,涵泳兴味长”——赏读诗词“背后的故事”让诗词更有“兴味”.

“诗词大会”的走红不仅仅因为参赛者的非凡表现,更来自蒙曼、康震、王立群、郦波等嘉宾的精彩点评.相信有很多观众对节目中的诗句是熟悉的,但在听了嘉宾点评后总有一种“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之感,感觉以前对诗歌的理解是那么的肤浅,现在才叫真正读懂了一首诗.其实每一首诗词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引用的典籍,深邃的意境,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之所在.

白居易的《暮江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诗,原来就觉得这是一首写景诗,嘉宾郦波教授告诉大家这首诗是白居易在京城受到排挤,所以对江山、对月亮、对残阳才有了特别的关注,诗词是“每个人心灵的颤动,他内在的情绪情感,外化出来外在的客观世界的一事一物”.蒙曼教授告诉观众,中国有那么多个“九月初三”,它不是节日,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却因为这样一句诗而让大家记住了它,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邀请了大学教授作为嘉宾解读诗词,就是希望大众能够真正地走进诗词的深处,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与诗人对话,触摸诗人当时的心境,感受辞藻之美、韵律之美、意境之美,能够在“涵泳”中品味到诗词真正的“兴味”,从而唤醒中国人的“诗心”.

我们的课本中也有很多“有故事”的诗词.“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春风得意、一心变法的王安石的心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仕途失意、满心落寞的柳宗元的化身;“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郑板桥傲对世俗的不屈形象;“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于谦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铮铮誓言.孟子说要“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用我们的心意去揣摩诗人的意志或意愿,了解诗人所处的环境甚至是身处的时代,相信带领孩子走进这些诗词“背后的故事”,他们更能够感受诗词所蕴含的巨大魅力,一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才会更加爱上诗词.

其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创设良好的“大环境”会让更多人与诗为友.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群”就是“合群”,可以交朋友的意思,说出了诗歌的社会功用.所以“诗词大会”的选手没有其他竞赛类节目中的剑拔弩张,反而每个人都体现出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怀.无论是谁在场上答出了题目,百人团的选手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节目中语文老师夏昆说结交了很多诗友,不虚此行;独臂女孩张超凡虽然未能登顶冠军宝座,但依然祝福对手,笑对人生;热爱诗词的爸爸弋锒在场外领着一群孩子玩“飞花令”,收获一众小粉丝……这样“以诗会友”“以诚待人”的氛围引起一片学习古诗词的热潮.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孟母三迁”为的是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诗词大会”的大热让我们看到国人对诗词并不是缺少热情,而是缺少一个点燃热情的“大环境”.虽然教育的力量还没有大到足以改变整个社会,但我们可以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开始改变.

我们班级原先只有几个孩子看“诗词大会”,学着节目里开始玩“飞花令”,结果“诗词之风”就在班级里蔓延开来,就连原来背起诗词来就皱眉的孩子也加入其中,那些古诗词背得比较多的孩子也成为了班级同学崇拜的偶像.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对于诗词的热情如果没有持续的“加温”,并不能持久,教师不能够止步于“给其自由,任其发展”,而应该在创设“大环境”中推波助澜.于是,我们班级相继推出了“读懂一首诗,读透一个人”“诗王争霸赛”“走进古诗词中的月”等一系列活动,学习诗词的“大环境”一旦形成,孩子们不但不会将诗词当作一种负担,反而会成为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其四,“素心自此得,真趣非外惜”——放下世俗,“整体地看”才能领悟诗词的真谛.

“诗词大会”的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我们平常意义上所称的文人——教师、编辑等,也有来自电力维修工程师、、农民等我们觉得与诗词并不太沾边的行业,但是每个人都在诗词中汲取着精神的力量.一生充满坎坷的患癌农妇白茹云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作为开场白让人震撼,诗词在她凄苦的生活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修车老人王海军只读过四年书,却在三年里写出了一千多首诗……很难说诗词给他们带来了什么物质性的收益.白茹云依然在与癌症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她说“虽然说对现实生活没什么改变,但是对待人生的态度有变化.以前也比较淡然,但还是会烦恼,现在就不会了”.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是诗词带给他们抚慰心灵的一剂良药.

无论何种教育都要解决教育目标的问题,我们要明确诗词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是会背诵很多首诗词,成为在亲戚朋友面前炫耀的资本;还是能够完整地背诵诗词,拿到卷面上的满分?一篇微信文中有这么一段话:“愁的时候,‘伫倚危楼风细细’;乐的时候,‘春风得意马蹄疾’;小的时候,‘卧看牵牛织女星’;大的时候,‘金风玉露一相逢’.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诗,那幅画.”诗词的知识更多时候是一种“缄默知识”,是一种无法表达的妙不可言.如果将她“肢解”成细碎的字义,虽然每个字都能看懂,但却少了“整体地看”的韵味.如何“整体地看”,最好的方法就是吟诵,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中国诗歌有两个最大的美学特点,就是对偶与声律.”读着读着,这些“缄默知识”就会外化成你的语言体系,当看着大雨,就不会只嚷着“哇,这雨好大啊!”而是喃喃地吟诵“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读着读着,这些诗词就变成了存储于脑海中的一个个形象,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力改变你的思维方式.想着想着,就能明白人也是可以“手可摘星辰”,于是让我们的心更加纯粹,用一颗“素心”,在内心深处找到那些“真趣”.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诗词大会”的走红让我们明白国人从来都不缺乏“诗情”.借鉴其做法,让诗词教学回归纯粹,诗和远方就能重新走进我们的心灵.

诗词教学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诗词教学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诗词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

2、科学教学论文

3、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4、外语教学期刊

5、教学论文范文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