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本科论文怎么写 与和合哲学视角下的生态道德责任培育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相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该文是关于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和合哲学视角下的生态道德责任培育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

黄翠新

(台州学院,浙江台州317000)

[摘 要]和合,是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和要素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以和合思维方式把握不同的现实主体,并整合中国优秀生态道德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和合各种教学手段,才能够培育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的“现实的人”的生态人格.拥有生态人格的现实个体,能够尊重作为有机整体的自然,在把握人与自然和合的内在根基基础上,能够关爱自然和保护自然.

[关键词]和舍现实的人马克思主义生态道德责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8-13 (2016) 02-0013-05

[DOI] 10. 13980/j. cnki. xdjykx. 2016. 02. 004

[收稿日期] 2015-07-07

[基金项目]台州市社科联重点课题“台州‘和合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研究”(项目编号:14Y205).

[作者简介]黄翠新(1976-),女,广西宾阳人,哲学博士,台州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态伦理.

一、引言

“”,我们呼吸困难,既担心雾霾来袭,也担心吃的东西、喝的东西受到污染.雾霾、污染物从哪里来?的纪录片《》详细地告诉我们雾霾发生的种种原因,有政府的原因,有企业的原因,当然也有我们个人的原因.看完令人震惊、深思、汗颜.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回答记者问时说,这部纪录片让他想起了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写的《寂静的春天》,这是一本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调查,其中批评了负责生产的部门与监管的政府部门,反思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式,此书的出版,强烈震撼了美国大众,并成为启蒙人类环境意识的一盏明灯,也使一种合成的有机杀虫剂DDT停止使用了.能否成为中国版的蕾切尔·卡逊,关键在于我们政府和个人该如何采取行动以推动环境治理和环保事业的发展.比如作为个体,如何避免“吉登斯悖论”?英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吉登斯在其《气候变化的政治》一书中提出,全球变暖带来的气候变化及其危险尽管看起来很可怕,但由于它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不是有形的、可见的,因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计划中很少被纳入短期考虑的范围,许多人会袖手旁观,不愿意对它们采取任何实际的举动,然而一旦当气候变化的后果变得严重、可见和具体,我们就不再有行动的余地了,因为一切都太晚了,这就是所谓的“吉登斯悖论”.现在我们都知道雾霾天气的直接原因之一是汽车尾气的排放,也不愿意置身于雾霾天气下,但是人们宁愿出行戴上口罩,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如出行少开私家车等等.而如果在我们尚有采取行动的余地的时候,却不采取行动,到了情况严重必须采取行动的时候,可能再也没有行动的余地了.本文提出,“吉登斯悖论”的破除,需要强有力的政府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解决问题,需要更多式的环保纪录片敲响警钟,需要我们每个人培育生态道德责任意识,自觉约束减少污染环境的行为,只有使这些力量的“和合”,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才有希望.

二、“和合”的内涵解读

“和,相应也”(《说文解字》),意为声音相应和谐,只有两个以上不同声音的诸多声音的调和、协调、相应、恰到好处才有所谓的“和”.“和”后来延伸出更多涵义,如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等.“合,合口也”(《说文解字》),合口是包括口的上唇与下唇、上齿与下齿的合拢.“合”后来也延伸出丰富的涵义,如汇合、结合、联合、融合等.由此不难发现,和与合的完成都以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要素为前提,单个的要素无所谓和或合,只有不同要素的融合、结合,才能和或合,在这个意义上,和与合的涵义可以相通用、并举.纵观世界,存在着丰富多样的不同事物、要素、结构、材料,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涵摄、氤氲相荡,使新生命、新事物不断出现、生生不息.我们的祖先通过“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方法,明察了这一差异和生的现象,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的重要的和合思想.

但传统和合方式存在着自身的不足之处,如张立文先生所批判的,传统和合方式是无中介的直接和合、无转换的取舍和合、差分不足的简单和合、无冲突的重一和合与多奇点的神秘和合.因为差分不足,没有重视要素、部分,而是强调“一”、整体,从而忽视中介及其作用,变成没有冲突、没有转换的合一,成为神秘的合一.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都是‘合二而一’,没有转换中介系统,更无符号化、定型化的技术T具系统.这种无中介的直接和合,是低水平的元始状态的自然和合”.这种不重视差分、没有转换中介系统的低水平的和合,使中国缺少了一个认知的、技术的工具世界的环节,这是古代中国虽然拥有“四大发明”的伟大科技成果在近代却未能H{现西方式的科技大发展的“李约瑟之谜”的原因.在批判传统和合方式的基础上,张立文先生创建了自己的“和合学”和“和合哲学论”,从哲学的高度系统地研究了和合思想.他认为“和合,是指白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2],并提出了21世纪的五大文化原理,即和生原理、和处原理、和立原理、和达原理、和爱原理,以化解人类面对的五大冲突,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心灵、人与文明的价值冲突.而这,是以人类作为有文化创造性和超越性的主体为前提的,唯有这样的主体,才有可能让各种元素、要素“和合起来”,并使意义和价值充盈期间.和合哲学运用于自然科学、伦理学、人类学、技术科学、经济学、美学、管理学、决策学之中,能够促进这些学科的不断完善和长足发展.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增强实效性,同样需要和合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诚如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道路的路径选择也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和合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批判的基础上发扬继承,并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将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和合思维、和合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

三、运用和合思维与和合方法,培育生态道德责任主体

在追求物质充裕、过度消费的当下,伴随而来的是自然资源的枯竭和自然环境的污染.如若不采取有效的行动,我们将失去生存的家园.而保护自然、善待自然的行动始于我们思想的改变、态度的转变、规律的把握、方法的掌握,这些种种因素的有效和合,可以促使我们白觉担当生态道德责任,共同维护、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一)以和合思维把握“现实的人”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重要的概念范畴,它反对剥离各种具体因素仅仅抽象地去理解人,提出人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人,即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总和的条件下,能动地表现、实现和确证其独特个性,并满足其需要及不断发展的有血有肉有生命的人.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比较清晰地把握作为生态道德责任的履行者应该是具体的现实个体,既有人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从而在理解个性的基础上把握其共性,引导其行为向有益于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生态共同体的利益的境界提升.

“现实的人”存在着种种差异性和对立性,但又存在相似性和统一性.差异性和对立性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每个人的理解能力、智力水平、情感感受力、个体心理承受能力等等是不同的,而且家庭教育环境、社区人文环境、学校教育环境、面对的社会环境也存在差异.此外,专业的特殊性也造就了不同的学生个体和主体思维的差异性.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些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每个学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不同的.以世界观为例,理工科的学生能够通过专业的素养和分析的思维模式正确把握自然世界的生成和构成,以及自然界发展变化运动的具体规律,从而容易接受辩证唯物论思想.但是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和对人文学科的轻视,对人类社会发展领域的规律性往往掌握不够,结果很难生成生态世界观,即理解不到世界是“人——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而是孤立地看待这个世界、人类自身.人文学科的学生则刚好相反,如果仅限于专业必修课程而不选修相关的自然科学课程并掌握其精髓,则难以运用分析思维去探究自然世界的奥秘,从而难以生成生态自然观,把握不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复合生态性.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存在交叉结合的种种可能性,落实于每个“现实的人”身上,则需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合体与附体,既求真务实,又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教育部2014年正式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对高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即在上海市、浙江省试点,到2017年高考将不分文理科.这一尝试是对文理分科弊端的矫正,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念的.

运用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和合精髓,把当代大学生作为“现实的人”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一现实基础的夯实,将进一步有助于大学生作为生态道德责任担当主体的超越性境界的提升.既重视个人的兴趣、爱好、需求,包括对有实用性、功利性的考量,又注重人之为人的标竿,不是停留于对自身及人类之爱,而是延伸至对自然之爱,不断从小我发展到成就大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如此更接地气,使学生努力提高自身能力,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洪流中,又能仰望星空,在追求个人梦的同时也追求中国梦,追求共产主义全人类的梦,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出彩.

(二)以和合文化培育生态人格

大学生作为“现实的人”,要想成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就得修身、养性、完善人格.特别是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雾霾重重的当下,更需要每个公民养成生态人格.生态人格,“即个体人格的生态规定性,是伴随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以及生态文明的发展,基于对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的把握和认识而形成的作为生态主体的资格、规格和品格的统一,或者说,是生态主体存在过程中的尊严、责任和价值的集合”.这一“生态人格”的界定主要涉及到几个方面: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我的理解和自我价值的评价.而这几个方面都与一个词相关,即“意识”.唯有意识的发展,人类才能反转自身,面对客体的自然,反恩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有和动力像苏格拉底所说的那样努力“认识你自己”,才能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1.运用和合文化整体的视角,系统地把握生态世界观的理论

个体、人类社会、自然界是由多种不同因素和合而生成的整体,是人一社会一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复合生态系统.每一物种在这一系统中都有其重要价值,并与其他物种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当用这种自然观看待白然、自己与其他生物的关系以及我们星球上的整个白然生态系统时,人们就会把自己看成是地球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这绝对不是在否定自己的人格;相反,它是一种对包括人的生物本性和人格的真实自我的理解方式”[4].也就是说,在生态系统这个大背景中来理解自我,就会看到在生物学上人类自身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依赖,人和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同时又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因而我们与其他物种又存在相异之处,表现为个体能够独立自主的决定如何生活,让生活过得更加美好,能够担当道德责任,追求向善的生活.因而,在生态世界观的观照下,人不应被视为天生就比其他物种优越,不应高居于其他物之上,成为高高在上的主宰者和征服者;相反,应该公正、平等地对待其他物种.由此不难理解,当我们结合这种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系统思维方式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哲学的基本问题时,我们就能发现人和白然的关系问题就内在包含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中.哲学基本问题内在的就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维度,这一内容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丰富的思想资源可供借鉴,如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以美的规律来改造白然、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解等生态思想.

2.以和合思维方式把握自然的地位和价值,尊重自然、给予自然同等道德关怀

自然是生生不息的,不仅演化出万事万物,还最终进化出拥有智能的人类,并源源不断提供生命所需要的资源.由于拥有意识和较高智能,在不断的劳动实践活动中,我们人类能够逐渐认识到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和运动变化的规律,认识到自身与大自然的一体关系,从而能够领悟到关爱自然就是关爱自身,就能够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深层生态学家阿伦·奈斯认为,真正的“自我”应该是与在自然融为一体的“大我” ( Self),而不是狭隘的“自我”( self)或“本我”(ego),真正的自我实现不会是孤立的个体自我的发展,而是需要超越狭隘的自我或本我,在致力于促进其他生命的多样性生存和发展中实现自我的发展.这种通过与大自然的联系来理解“自我”,并把人性的成熟与其他生命存在物联系起来理解自我的实现,即是在更大的背景框架下塑造人格,使人格的养成拥有生态的维度,展示出来的个体即是“生态白我”.也只有这种具有健全人格的主体才能够自由自觉地担当生态道德责任.这一重要思想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讲授到意识来源和意识的能动性时加入补充,并深入分析、重点讲解.人的类意识的重要性可以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找到理论源泉,如马克思认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正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既有小我的自我利益诉求,也有大我自我实现的追求.

3.培育生态人格的具体方法和路径

首先,思想理论与现实情况的和合.这是方法论形成的理论基础,因为没有对各种文化经典的研读,使各种思想得以和合,就不可能提升思想理论的高度,就难以寻找到正确合理的方法.方法是工具系统的一部分,而“工具和合的本质和核心,就是‘解’,……‘解’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创造.……‘解’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服务于目标,而是人自身智慧投入的和合”.自身智慧即包括对经典的理解和运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运用到的经典除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外,还包括中西方人本主义哲学、中西方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生态文化、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等等.通过对一本或数本、一篇或数篇经典著作的研读,可以增强理论的厚度、分析的深度和视野的宽度.而要掌握各种经典著作,又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当今的社会变化,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解.同时要充分利用现实的经典案例,运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详细分析相关背景、当今现状及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

其次,针对各类不同的学生个体,既尊重其个性又因材施教,采取差异性的教学方式,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世界当中.具体而言就是,结合学生自身性格、专业背景等情况,以及身边的事例、接触到的新闻事件等讲授相关思想、观点、理论及其运用.同时使思想内化为生活的一部分,这主要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如由其选择最感兴趣的时事话题、生活话题、情感话题,不管是白己思考的、看到的、听来的、在实践活动当中遇到的,都可以在课堂上通过PPT演示、讨论等互动环节,与大家分享.

最后,要脚踏实地,充分利用当地生态道德文化资源和实践基地,结合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进行生态人格的培育.比如浙江台州学院所在地台州,是中华“和合”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这种文化始于天台山得道高僧寒山、拾得,即“和合二仙”的传说,他们安身乐道、白我湛然、宽容忍让、互帮互助、和谐相处.而作为“和合二仙”和乐的寓居之地天台山,钟灵毓秀,生态环境极其优越,在这里“三教合流”,既是道家修练的洞天福地,也是儒家修身的圣地,同样是佛家悟道的净土.身居于此地,沐浴自然的恩赐,可以修身养性,抛开俗世的种种烦恼,如寒山诗所抒发的,“赐以金笼贮,扃哉损羽衣.不如鸿与鹤,飘颺入云飞”,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和谐.这一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可以通过教师课堂的讲解、图片的展示,使学生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和了解;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等形式鼓励他们去天台山实地考察、调研,从而在与美丽的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的亲密接触中,培养热爱白然、尊重自然的生态人格,并采取积极的行动保护自然、养育白然.

补正

本刊2016年第1期英文要目( Main Contents)第4条应为“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raits of Types of University Talent - Cultivation”,作者姓名应为“YIAO Xiaoping”.第155页及英文要目( Main Contents)中作者梁婷婷的英文姓名应译为“LIANG Tingting”.特此更正,并向作者和读者致歉.

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结:

关于马克思主义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马克思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2、马克思主义投稿

3、马克思主义论文

4、马克思主义杂志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