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跟儒家情爱观在电影中的反思和重建从近期中国爱情片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谈起方面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期中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儒家情爱观在电影中的反思和重建从近期中国爱情片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谈起

摘 要:近期中国爱情片的创作存在表现媚俗化、价值功利化和影像奇观化等现象.传统的儒家情爱观重在表现“情”与“理”的对抗;群体为重,个体次之.对儒家情爱观在电影中的表达进行反思与重建,包括确立爱情的主体地位;批判性继承;促进中西方对话交流,呈现现代性和包容度.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爱情片创作的必然趋向.

关键词:中国爱情片;儒家思想;儒家情爱观

中国爱情片一直受到中国儒家情爱观的深深影响,传递着儒家思想和讯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但近年来,爱情片的亚类型越来越多,对爱情的表现及爱情观念的呈现也更为丰富多样,创作中存在的不良倾向也较为突出,从而影响到爱情片的创作方向及主题表达.

一、近期中国爱情片创作中出现的几个问题

(一)表现媚俗化

电影商品化理念有助于形成从影片制作到市场推广、再到院线发行的完整市场体系,然而,过度的商品化会带来过度的迎合与媚俗,甚至导致以搞笑、娱乐、恶炒为宗旨的世俗文化,形成了一种廉价的轰动效应,致使创作出现“叫座不叫好”的媚俗化现象.有学者指出,“有些电影中,克己忍让、乐于奉献竟被看成‘傻帽’;斤斤计较、损人利己反被视为‘精明’.”1“商品化”的痕迹与“唯票房论”的理念在电影市场中尤为突出,“文艺媚俗化”正成为某些电影人的创作纲领,商业文化语境使许多作品追逐瞬间快感和票房价值.

爱情片中,唯爱论、情爱分离论、博爱论、感觉论甚至不伦恋等轮番上演,乐于表现“小三”与婚外情;“白富美”与“高富帅”成为理想爱情的“高配”模式,冲击并改变人们的择偶标准.例如《爱情呼叫转移》中渲染徐朗与12位女郎的,《非诚勿扰》中秦奋的花式相亲以及《心花路放》中耿浩一路上对真爱的寻觅,对现实中“逼婚”“剩女”“相亲”等社会现象进行展现,但很少给出明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批判,从而使男主沦为被艳羡的对象,传统爱情观择偶观被彻底颠覆.

(二)价值功利化

在时代大潮裹挟下,个人本位、利欲冲动和现世快乐等新的人生价值观念,冲击着儒家文化中群体本位、修身养性等观念,消解了儒家所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担当和人生价值追求.一些影片忽视了思想内容的深刻性,以至滑落到功利化的边缘.

一个较突出的例子便是所谓综艺大电影.作为中国首创的电影类型,面对《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分别拿到7亿和3亿票房,有导演严正指出,综艺电影是一种短视行为,过分功利化会严重破坏电影市场.2

爱情片中,一些作品中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离,爱情观念表达模糊不清.《小时代》中的主人公租公寓,穿名牌,参加各种宴会,谈着高端恋爱.恋爱结婚不是找一个志同道合共同奋斗的人,而是家族与家族的联姻.视觉表现方面,奢华的场景、华丽的服饰、青春靓丽的女生、英俊潇洒的男生以及国际大都市上海的魅力……这些无不使青少年产生无限遐想,爱情只是一件功利化和物质化的东西而已.“你有房吗?你有车吗?你有多少存款?你有公司吗?”使爱情呈现为一副冰冷的物质面孔.

(三)影像奇观化

爱情片中的奇观化现象更为突出.一些影片或是表现爱欲的原始状态,以“色”为卖点,搏人眼球,赚取票房;或是将爱情与魔幻、鬼怪、惊悚、悬疑相结合,将畸恋、同性恋、不伦恋甚至虐恋作为主题,使爱情影像奇观化.

《画壁》本应深含了禅意,隐藏了对真实与虚幻、美与丑、爱与恨等终极问题的诘问以及“”等禅学观念.但作品在视觉表现上却“一美遮百意”,用如花似玉的世外仙女群,集妖娆美艳之能势,纵然赢得最佳美工和视觉效果等殊荣,但在内容方面却显得底气不足,“内伤”严重.影片看完后,留在观众脑海中的,不是刻骨铭心的爱情,而是飞来飞去的各色美女和虚无飘缈的世外仙境.另外,《白蛇》《富春山居图》以及网络电影《大梦西游4:伏妖记》等,其中的情感纠葛都令人匪夷所思,难以接受.

二、爱情片中儒家情爱观的传统文化内涵

(一)“情”与“理”的对抗

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爱情影片多数以爱情故事为重心,着重正面表现爱情,刻画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注重真情实感的描摹,表达“爱情至上”的爱情观.而在儒家情爱观的影响下,中国爱情片重在表现“情”与“理”的对抗,表现爱情对社会伦理的依从关系.这与西方文化强调个性、进而肯定个体对规则束缚的挣脱,而中国强调社会规范、强调个体对规则的服从的中西思想文化差异不无关系.

回顾中国爱情片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中国式爱情的“漫漫情路”颇为曲折:从鸳鸯蝴蝶的为封建伦理爱情观左右的牢笼中冲出,复陷入受战火洗礼的“革命”与“爱情”的两难抉择,而后经历了解放初期的被压抑以及“谈变”的思潮的噤若寒蝉.随着上世纪80、90年代的思想解放带来的爱情复苏,再到新世纪以来爱情片的再次绽放,中国爱情片在贴近现实、反映现实的创作道路上,风格更为多样,与其他电影类型的杂糅与渗透,使得影片内涵层次更为丰富.

(二)群体为重,个体次之

中国爱情片中,对于爱情的认识及对爱的表达首先是以儒家思想及道德规范作为前提,作为个体化情感表达的爱情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同时,情感常常与政治、人性及伦理结合在一起,借个人命运遭遇表现对文化反思和历史批判的政治寓意,暗含了儒家“君子”与“小人”、“义”与“利”二元对立的人格标准和道德规范.因为儒家一方面主张“仁者,爱人”,提出“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但另一方面又主张宗法等级关系.3因此,等级关系是制约和影响“仁爱”原则实施的重要因素.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一掷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传递着儒家情爱观中始终坚守的那份执着与浪漫.因此,正视儒家情爱观对中国爱情片创作的深刻影响,使中国爱情影片呈现出独特的民族性和本土化特色,这是中国当代爱情影片创作应该遵循的创作原则,也是中国爱情影片葆有独特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的思想根基所在.

三、重新审视儒家情爱观的意义与价值

首先,应该确立“爱情”在作品中的主体地位.追求性与灵的升华,是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认知.《论语?子罕第九》中云:“子曰:“吾未见好德如者也.”这是孔子对人性的批判,他告诫我们在恋爱中追求“色”的同时,要尽量去“好德”,摆正自己的人生态度,这一观点对于现今“”“金丝雀”泛滥的社会的确有警醒作用.因此,近年出现的粉丝电影、小妞电影等大打偶像牌,单纯追求影片的视觉感受,忽视对思想内涵的打造和挖掘,是极其错误的.影片《山楂树之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前任3》等,将爱的隐忍含蓄、无私付出以及敢于承担等特质表现了出来,让人对其中的儒家情爱观深怀敬意.

其次,反思并扬弃儒家伦理中的门第观念、男尊女卑观念和贞节观念,深刻认识其对女性所造成的情感伤害和精神迫害,在中西文化对话中学习对个人情感的尊重,做到对儒家情爱观的批判性继承.影片《香魂女》《图雅的婚事》中的批判和反思精神较为突出.

最后,中国爱情片还应在与西方的对话交流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使中国爱情片既葆有传统的儒家情爱观,也能呈现一定的现代性和包容度,呈现新的时代风貌.《北京爱上西雅图》便是表现中西方文化碰撞下新式爱情观的佳作.儒家伦理思想在爱情片中一直没有退场,它左右并不断匡正着主人公的行为,当他们步入生活和思想正轨之时,才最终喜结良缘,获得观众的认可.影片《中国合伙人》中,一对恋人因出国分道扬镳,之前,我们会遣责出国者是“陈世美”,但现在,更多的人会站在双方的角度,为两人共同祝福.也许,这就是观念的进步吧.其他作品如《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和《你好,之华》等,也都是将中国式爱情放置在与历史对话、与世界对话的地位,寻求对爱情最好的表达和对爱情意义更深入的探索.

可以说,中国爱情片发展的历史,是“问世间情为何物”、不断探寻爱情意义与价值的历史,是肃清错误情爱观念、不断为爱正名的历史,更是在儒家情爱观影响下,使中国爱情片创作呈现民族化、本土化特色的历史.反思和重建新时代对于儒家情爱观在电影中呈现的新要求,创新爱情影片中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只有这样,爱情片创作才能体现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儒家思想借助爱情片不断发扬光大.

注释:

1.部分电影媚俗化取向挨批:贺岁片不要过度商品化,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9/12-25/2037962.shtml

2.冯小刚再炮轰综艺电影:这是电影的自杀,新浪娱乐,http://ent.sina.com.cn/m/c/2015-02-06/doc-icczmvun5879922.shtml?sina-fr等于bd.ala.xw

3.许凌云、许强著《中国儒家通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52页.

期中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期中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期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