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本科论文范文 与西北联大办学对当前高校双一流建设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高校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西北联大办学对当前高校双一流建设

2015 年,“深改”领导小组第15 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家“双一流”建设全面启动.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公布,如何创建“双一流”成为高校最紧迫的任务,相关高校也纷纷为此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和建设浪潮.创建“双一流”不仅要学习国外世界一流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更要传承我国优秀大学的办学传统.

1 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创建“双一流”的基础

一般认为,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包含四个方面,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在这四项基本职能中,唯有人才培养是大学独有的.对大学而言,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任务,一流的教育教学也就应该是一流大学的最主要特征.西北联大高度重视人才培养,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培育培养质量.

1.1 在课程设置上,坚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学生入校的前两年,学校主要开展通识教育,后两年侧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1938 年,学校颁布《农工商三学院共同必修科目》《文理法三学院共同必修科目》等文件,作为学生前两学年通识教育的课程指导.其中,文、法学院共同必修科目有九种:国文、外国文、中国通史(注重文化之发展)、外国通史(注重文化之发展)、伦理学、哲学概论、文学概论(任选一种)、数学及自然科学类任选一种(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生理学、地质学)、社会科学任选二种(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院增加民法概要),合计52—54 学分.[1]为强化学生的中文基础,学校在将国文作为本校各院系一年级共同必修课程之上,还要求学生须撰写“读书札记”和“修养日记”,并交由教员评阅且记录成绩.

1.2 在培养模式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毕业论文选题上,学校要求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注重研究当地的生产实践、文化和教育等问题.学校还克服各种困难,努力改善学生实践教学条件,如工学院克服严重的资金困难,自筹资金,自建实验器具,规定二、三、四年级每学期必有一周实验,一年级新生也有学期实验之规定.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主任赵文钦在制定该系训练方针时也提出“: 土木工程门类繁多,使每一学生将各门研究得尽善尽美,乃不可能之事,进而提出将土木事业分为若干组,每组为一门或两门,使学生分别研究之,故最为理想”[2].

1.3 在培养过程中,实行严格的教学管理

西北联大坚持“严进严出”的标准,在入学考试中百里挑一,在日常教学中严格规范.学校将学业考核分为学期考核、学年考核和毕业考核等形式,学生毕业成绩由毕业考试成绩和各学年总成绩共同组成核算.学校还规定,选修课程不及格可参加补考一次,成绩只能按80%计算;必修课程不及格的不能补考,只能参加重修.另外,缺课达到一定时数的,不得参加该门课程学业考试.西北工学院的管理更为严苛,严酷的考试制度使得一年级新生的过关率不到一半.

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使西北联大在抗战期间杰出人才辈出.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赵洪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吴自良,电子学家叶培大,材料学家、内燃机专家、原天津大学校长史绍熙,金属学家、材料科学家、电机工程学家、原清华大学校长高景德,结构力学和工程设计理论专家王光远院士等.

在艰难困苦的办学条件下,西北联大在人才培养上注重综合素养教育,使培养出的人才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培养出的人才富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严进严出”的管理模式,使培养出的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持续精进的能力.这些优秀的经验,对于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我们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打好创建“双一流”的基础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2 一流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创建“双一流”的关键

人才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人才资源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学校最根本的优势,高校之间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教师,特别是有名望的教授是一流大学的一面旗帜.西北联大不仅有一批学贯中西的高层次教师队伍,同时注重对教师的管理,保证教师教育教学投入.

2.1 有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师

根据统计,1937—1946 年间,西北联大和分立的五所学校有员工1489 名,其中教授505 名,他们当中不乏国内外一流学者.这些教授们大多留学美、日、德、英、法、苏联(俄)等国,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如: 历史学教授陆懋德,中国语言文学教授黎锦熙,外国语言文学教授徐褐夫,哲学、经济学教授汪奠基,教育学、体育学、心理学教授李建勋,数学教授曾炯,物理学教授岳劼恒、贻惠,化学教授虞宏正,生物学教授郭毓彬,地质学、地理学教授张伯声,工程技术学教授李书田,农学教授周建侯,医学教授吴祥凤,等等.这些教师都具有渊博的学识、国际化的视野,这就奠定了西北联大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基础,为西北联大培养高水平人才提供了先决条件.

2.2 有科学规范的教师管理考核机制

在教授、副教授的晋升上,学校规定:“教授、副教授任职满2 年以上,著有成绩者,方得晋级,每次以进1 级为限;并明确要求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均不得兼任校外有给职务”[3].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精力投入,学校对教授授课有明确的规定,如,1939 年底,国立西北大学要求教授、副教授,每周授课时数为10 小时至12 小时[4].对于教授同时担任行政职务者,对其授课时数也制定了详细的规定.如,西北联大第40 次常务委员会决议:教授兼任主任者,任课8至9 小时;教授兼任院长或秘书、教务、训导各处主任或研究所主任者,任课6 至7 小时;教授兼任系主任再兼任院长或处主任者,任课5 至6 小时;教授兼任性质相同之两系主任者任课7 至8 小时、再兼任院长或处所主任者,任课4 至5 小时;院长或系主任由常委自兼者,可以不任课[5].

西北联大地处西北地区,所处位置极其偏远、办学条件极为简陋,却能吸引各领域大师来校教书育人;虽然环境艰辛,却能严格要求教师的潜心教学.这些优秀的经验对于解决当前我们高层次人才不足、教师教育教学精力投入不足等问题,把握好创建“双一流”的关键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 一流的服务能力是高校创建“双一流”保障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更是高校新时期拓展发展资源、提升整体办学实力的必由之路.西北联大积极适应国家战略需要,主动服务地方建设,为西北地区开发做出积极贡献.

3.1 以开发西北为使命

无论是西北联大还是后来分设的五校,均以扎根西北、开发西北为使命.在西北联大开学典礼上,学校常委的报告指出“: 本校现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其意义一方面是要负起开发西北教育的使命,一方面是表示原由三校院合组而成”.[6]学校常委李书田教授指出,学校内迁来到陕西要熟悉和勘察地方情况,随时准备协助政府开发资源、建设西北.身兼西北工学院、西北大学校长的赖琏也在学校期刊撰调“: 西北大学的神圣使命,应该使它成为西北文化的基石和名副其实的学术机构”[7].

3.2 积极服务西北地区开发与建设

虽然条件艰苦,但西北联大和后来分设的五校都在短时间内为西北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开发建设做了大量扎实的基础性工作.如,组织专家考察团远赴甘肃、青海两省考察,为西北教育发展打下基础;向全国教育会议提交议案,建议教育部组建西北教育考察团,整体谋划西北地区教育发展方案;主动承担五省和内蒙古的职业学校、师范学校和中小学校教育的辅导和研究,通过毕业生充实偏远地区学校师资;利用西北地区的物产研制战争和生活急需的各类化工产品.1941 年上半年,分设的五校联合筹建“西部学会”,学会致力于复兴和繁荣民族文化、促进西北地区建设.

3.3 根本性推动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和布局

抗日战争胜利后,内迁的各高校,除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师范学院少部分师生回迁平津地区复校以外,绝大部分都扎根西北大地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从内迁到抗战胜利,在短短的八年时间里,西北联大将高等教育体系系统性植入西北地区,奠定了西北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今天在西北大地的大部分高校都与西北联大有着直接传承和源流关系,换句话说,没有西北联大,就没有现在的西北地区高等教育.

西北联大以开发西北为己任,体现大学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引领和担当;西北联大积极服务西北建设,体现大学对区域发展的价值和贡献;西北联大构建了西北高等教育体系,体现了大学的传承与发展.当前,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西北联大这些优秀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同向同行,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区域和行业发展趋势拓展服务能力和提升贡献力,才能构筑好创建“双一流”的助推器.

4 特色的文化精神是高校创建“双一流”的灵魂

文化传承是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大学文化历来是一个国家的教育力、创造力、凝聚力和引领力核心所在,文化精神被认为是大学办学的灵魂.不管是出于时代的要求,还是学人的自我培育,西北联大形成极具特色的文化精神,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4.1“兴学强国”的爱国精神

平津高校内迁、西北联大组建,正值日寇入侵、民族危亡之际.保家卫国、学习报国也正是那个时代青年肩负的历史使命,这也必将是西北联大师生的历史重任.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的作用下,西北联大师生主动肩负起“经营西北,固我边疆”的历史使命.学校常委、原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在学校开学典礼上就明确提出:上前线杀敌是救国,我们在后方刻苦学习、研究科学,增强抗战的力量,同样是救国.历史学老师开设“中国历史上所见之民族精神”“勾践的精神”等课程,用历史典故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校不仅将抗日救国的思想融入学习和科研,而且积极开展了各类抗日救国活动.如组织师生抗日宣传队,向民众宣传抗日主张;为前线将士义卖、捐薪、义演、捐物等;积极救济难民、慰劳伤兵、认购国债等.

4.2“公诚勤朴”的大学精神

经过多次研讨,西北联大在第45 次校常委会议上将“公诚勤朴”确定为学校校训.黎锦熙先生对校训进行了解释和说明,“公”即天下为公,表达了西北联大师生家国情怀和强烈历史使命感;“诚”即不诚无物,表达了西北联大师生以诚做事、以诚待人、忠诚于民族的道德追求;“勤”即勤奋坚毅,表达了西北联大师生奋发有为、忠于职守、兴学报国的优秀品质;“朴”即抱朴守真,表达了西北联大师生艰苦朴素、质朴务实的价值追求.“公诚勤朴”蕴含了西北联大的崇高使命,是对西北联大的办学理念的高度的概括,深刻体现了西北联大师生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赤子情怀,它所包含的精神理念,深深地融入了西北联大及其子体各校师生的言行之中.

4.3“刻苦勤奋”的优良学风

刻苦勤奋是西北联大师生最深刻、最美好的记忆.傅恒志院士回忆道:“西北工学院除陕西汉中城固县古路坝天主教堂校址外,还在不远处的七星寺设立分院.同学们怀着救亡抗日的心情学习,卧薪尝胆、分秒必争,苦读之风盛行.七星寺的同学也是人人自奋,潜心苦读,开夜车成风.每个教室,有开晚车者,有开早车者,你去我往,经年如此,百数支蜡烛,光焰闪耀彻夜不熄,被誉为‘七星灯火’”[8].高景德院士和师昌绪院士是西北工学院的同班同学,两个人是上下铺,但是在学习期间,二人很少有机会见面.因为两人作息时间不一样,高景德通常学习到凌晨,而此时师昌绪已经就寝,等高景德回宿舍休息时,师昌绪已经起床奔赴图书馆.这著名的“七星灯火”正是西北联大学生优良学风的生动写照.

“兴学强国”的爱国精神,锻造了西北联大师生自强不息、敢于担当的民族精神;“公诚勤朴”的大学精神塑造了西北联大师生报效祖国、甘于奉献精神特质;“刻苦勤奋”的优良学风增强了西北联大学子服务社会的能力.当前创建“双一流”缺的不是物质条件,而是现代化的办学理念和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西北联大的办学经验对于我们传承这个创建“双一流”的“灵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高校论文范文结:

关于高校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高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calis高校学位论文库

2、高校辅导员学刊

3、高校辅导员期刊

4、高校辅导员杂志

5、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会

6、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