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跟刺杀【中篇】相关论文范文集

这是一篇与刺杀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刺杀【中篇】

智伯这货,用正统观念看,不是个啥好人.

春秋中晚期的晋国,把持在大概个大家族手里,后来这些家族自己打来打去、相互吞并,先是剩下智、赵、韩、魏、范、中行六家,再后来范氏和中行氏也被吞灭,就剩了智、赵、韩、魏这四家,其中以智家势力最为强大.智氏家族的领导人智申,在挑选接班人时,挑中了智伯,却遭到族人智果的坚决反对.理由是,智伯仪表堂堂、坚毅果敢、武艺超群、能言善辩,这都是无人能比的,但唯一的缺点就是缺德.

不过,智申最终还是选择了智伯.很可能,智申也是同意智果观点的,也在心里觉得智伯不是好人.然而作为智氏薪火的传递人,老头子——就像我们一样——心里更清楚,他要选择的是一个领袖,而不是一个好人.春秋那时候乱七八糟的,不仅国与国恃强凌弱,就是本国的各种势力之间,也无一日不在弱肉强食.别的不说,就说晋国,各家族间已殊死搏杀了二百年,只要某个家族的某一代接班人稍弱一点儿,或者说缺德不坚决不彻底,立刻就会将整个家族置于危险境地,轻者丧权失地,重者灭门灭族,这已是屡见不鲜的血的教训.因此大家,智申当然也是如此,在接班人的选择问题上,唯一的标准就是看能力,啥球德不德的根本不在乎.只要你有本事,缺德带冒烟儿都无所谓.就这样,不是好人的智伯,成为智氏家族的新掌门.智伯一上来,智果便带领他那一部分族人脱离智氏,改姓辅氏,另立了宗庙.后来,智伯在改革晋国的过程中惨遭失败,智氏家族果然被满门抄斩,唯有智果这一小部分人幸免于难、存活下来.

智伯领导智氏后,很快成为晋国上卿.晋国当时的军政制度,是中、上、下三军制,每军各设一将、一佐,其中中军将为上卿,中军佐为亚卿,上、下军的四个将佐则为下卿,合称六卿.智伯这人,先不管他啥德性,在政治上还是个有理想的人.晋国曾是春秋五霸之一,从晋文公到晋悼公,长盛不衰近百年,是当时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国.但是从晋平公开始走下坡路,到这时的晋出公,江河日下、日薄西山,已经越来越流露出气数将尽的意思.现在智伯扛起了晋国大旗,他的理想说起来很简单,就是重新恢复晋国霸业,让他的国家再次伟大.他率领晋军南征北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极大恢复了晋国的声势.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四大家族中的赵、韩、魏三族,始终跟他不一心.特别是在对郑国的战争中,本来晋军一路攻无不克,已经兵临郑国国都的城下,身为统帅的智伯下令赵族赵襄子攻城,赵襄子却为了保全本族实力,拒绝执行命令,以至于晋军最终未能拿下郑都,整个战争功亏一篑.为此,智伯对赵襄子又恼又恨,在其后的一次酒会上,甚至当着众卿的面,直接把酒杯砸到了赵襄子脸上.这直接为日后的智、赵反目埋下了伏笔.而这种家族争斗、各自为政,也是智伯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春秋那时候,每有国家称霸,新霸主都要约集各诸侯到某地会盟,以示自己的霸主地位.越王勾践是当时最后一霸,他率军北上与诸侯会盟时,很可能晋出公和智伯也参加了.这次会盟深深刺激了智伯,回国后,他对赵、韩、魏三家说:“我晋国称王称霸时,哪有越国讲话的份儿.”为了尽快中兴晋国,他建议四家各将自己的封地拿出一百里献给国家,以增强国家实力,并带头献出了智家的一个万户邑.万户邑,按着春秋时候的人口,已经算是一个大县.却不料,智伯这一为国奉公之举,在三家那里反应不一.多明显哪,献出土地的后果,就是削弱自家实力.韩、魏虽说都献了,却不是心甘情愿,而是慑于智家威势.但是赵家赵襄子,又是这个赵襄子,虽然势力也比不过智家,却坚决不吃智伯这一套.他说:“地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我凭啥要献出来呀.”这次智伯终于按捺不住了,暴露出了他道德修养不够的一面.本来说的是献地自愿,这时却一意孤行、恃强凌弱,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家,发起了史上著名的“晋阳之战”.晋阳就是现在的太原,是赵氏家族的老巢.晋阳之战一直持续了两年多,赵襄子据城死守、顽固不化,智、韩、魏始终不能得手.智伯在久攻不下的情势下,使用了最后、最损的一招,引晋水灌入晋阳城中.晋阳本就弹尽粮绝,这一下形势更加危急,全城房屋都被大水冲垮泡塌,老百姓都爬到树上去避难,有的甚至在树杈上生火炊饭.这时候又正是雨季.赵襄子面对此情此景,忧急地对左右说:“如果水势再大的话,城池肯定就保不住了,到那时我们将死无葬身之地.”

就在这时出来一个人,就是赵襄子的门客张孟谈.这个门客对赵襄子说:“韩、魏追随智氏,并非心甘情愿,而是迫不得已.他们可能还没想到,智氏灭我赵家后,下一个目标就是他们.我愿意去向他们陈明利害,动员他们反水联赵、共灭智氏.”有时候历史还真是的,常常会在最为关键的时刻,因为某个人的一句话,改变本来的走向.张孟谈深夜只身混入敌营,见到了韩、魏两家领导人,谁也没想到事情还真被他说成了.这天清晨,智伯还在睡梦中,忽听四面八方战鼓、喊杀震天.韩、魏掘开晋水,将河水倒灌入智氏大营.赵、韩、魏合兵一处,驾无数小船、木筏掩杀而来,智氏人马中箭的中箭、溺死的溺死,只一瞬便土崩瓦解.智伯还没弄清咋回事,脑袋就已被砍了下来.历时两年多的晋阳之战,就这样在一个门客的鼓捣下,最终出现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结局.事实上结局还不仅如此.赵、韩、魏在夺取晋阳之战的完胜后,一鼓作气攻破智氏封邑,一次斩杀智族二百多口,并瓜分了智家的全部土地.智果当初的预言真的变成了现实.从此晋国的家族势力就剩了赵、韩、魏三家.不久,三家又乘势对母国晋国发起进攻,逼得晋出公弃国出逃,瓜分了晋国剩余的土地,并派使者去见周天子周威烈王,请求将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到这时,已经形成事实上的三家分晋,周天子想不承认也没用,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只得将他们统统封为诸侯.也就是我们知道的赵、韩、魏三国.三国的立国,标志着历史从春秋进入了战国时代.

在这里,我们先交代一下张孟谈.这个改写了历史的人,在晋阳大战后炙手可热,赵襄子把他敬得就像爷一样.可以说没有这位爷,就没有他赵某的今天.然而就在这样如火如荼的日子里,他却退还了赵襄子给他的封地,并提出辞行的请求.赵襄子当然一再挽留.但是他说:“我之所以要离去,是因为功劳太大了,现在的名声甚至超过了你.古往今来,从来没有君臣声势相当,而能平安相处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呀.”最终告别热闹、退隐山林,并在那里平安度过了余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个成语就是说他的.

赵襄子杀掉智伯后,犹未解恨.这仇恨,自智伯将酒杯砸到他脸上那刻起,一直到现在已经积蓄多少年了.他又把智伯的脑盖儿砍下来,刷上漆后当成溺器,也就是尿盆、夜壶.不久全天下都知道,赵襄子每天尿在智伯的脑壳里.这个事例很有象征性.它象征着历史到这时已翻开新的篇章.智氏那页书已经掀过去了,只留下了一个尿盆.现如今这世上,已经没有智氏,只有赵氏.然而,谁也没想到,就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从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落里,不声不响站起来一个人.此人名叫豫让.他与张孟谈一样,身份都是门客.不同的是,张是赵襄子的门客,而他是智伯的门客.更准确地说,曾经是智伯的门客.因为这时已经没有智伯了.我们在这里,已经这那的说了老半天,实际上说到这儿,故事的主人公才刚刚出场.那就是豫让.豫让这时候站出来,我这么说你可能不相信,是来为智伯报仇的.

2

都知道,我国传统上一直是等级社会.其中有一个阶层,人们叫作“士”.士这东西,在春秋时候的等级中,是不上不下、不尴不尬的.它在“公卿大夫士”中处最底层,没有任何权力和地位;但又居“士农工商”之首位,看上去比一般老百姓强.实际上,那时候,人们把不在统治阶级之列,又不从事生产劳动,不稼不穑、不狩不猎、不商不工的人,统统称为士.知识分子也在这其中.也就是说,当时被称为士的人,实际上相当于现在的二流子.这些人一开始,是被各阶层人都看不起的.

但到后来,情况变了.我们说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弱肉强食,不仅国与国征伐不断,各国内部的各种势力之间,也相互倾轧、吞噬,已然达到惨不忍睹的地步.今天你还是人上人,明天就可能成为刀下鬼.在这种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大家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或者进一步壮大自身力量、获取更多更大利益,无不在想方设法.那么他们想出了什么办法呢?他们想出的办法就是到处叫人.叫人是通俗说法.正式的说法叫招贤纳士、网罗人才.具体地说也就是,收容、纠集、豢养社会闲散人员,为他们的政治、军事斗争提供服务.说白了,就是帮他们打架.

然,工农兵学商,各有营生、心无旁骛,就像现在的上班族一样,他们叫人叫谁呢?看来看去,也只有被称为“士”这,一天到晚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而且只要有人管饭,让干什么干什么.所以他们不约而同地,都把目光投向了这.于是那一时期的士,成了各种势力竞相招揽的对象.许多人常年在家中摆着流水席,用香味儿把没处开饭的士都吸引来,供着他们随便吃随便喝.这种现象又叫“养士”.到战国时期,养士几乎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从国君、到权臣、到贵族,几乎无人不争士、养士.并且形成了这样的共识——管子说“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墨子说“入国而不存其士,则国亡矣”;子思说“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以至于后来人说到战国,都把养士看作战国文明的重要特征.这时的士,我是指被人豢养的这部分,有了新的名字,叫“门客”.也有叫食客、家臣等的.不过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在本文都叫门客.被谁豢养着,就叫谁谁的门客.比如张孟谈,就叫赵襄子的门客.

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战国四公子,也就是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如果把士——门客比作人才,这四人的家简直就是当时的人才中心.据史书载,他们日常供养的门客都达三千人之多.按着现在的军队建制就是一个旅.秦昭襄王曾说孟尝君:“孟君门下,如通物之市,无物不有.”他的封地薛是个拥有万户人口的大邑,但他来自于薛的全年税收还不足以供门客吃喝.平原君因为门下人才济济,曾经不止一次自夸,一旦有事,“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春申君的三千门客,因为都穿着珠宝镶嵌的靴子,这是春申君给他们的特殊待遇,苏东坡称:“三千朱履,百万雄师.”而信陵君,更是因为“仁而下士”,各国士人“争往归之”,形成一种强大势力,各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十几年不敢找他的事.除了这四位,稍晚还有燕国太子丹、秦国吕不韦等,都在养士界拥有很高知名度.著名的刺客荆轲,就是太子丹的门客,他主演的刺秦壮剧至今脍炙人口.而吕不韦的传世之作,我们今天读到的《吕氏春秋》,据说竟是他的门客替他写的.

至于这些门客的成分,如果按着他们的特长,大致可分为“智、勇、辩、力”四类.这不是我们分的,而是苏东坡给他们分的.智,就是以智力为主人出谋划策;勇,就是凭武力帮主人打打杀杀;辩就是口才好,靠嘴皮子混饭吃;力就是啥也不会,但有一身使不完的劲.大概就是这意思.此外,还有一些四类分子之外的,既不文也不武,但也怀有某种雕虫小技,比如“鸡鸣狗盗”之类的,也能在这儿混到饭吃.当然,更少不了那些真正一无是处、滥竽充数、招摇撞骗的.事实上不论古今中外,只要有个管饭的地方,就少不了这号人.齐国孟尝君就是这样的人.直到宋代,司马光还说他“不恤智愚,不择臧否”.根本不管你是不是块料,只要找到他门上,就把你往饭桌上让.二百多年后,司马迁为了写《孟尝君列传》,专门到薛实地考察过.他说:“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意思是,孟尝君把大量恶人招呼到薛邑,致使这里民风达二百多年.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不管那些养士之人承认与否,他们以及他们的门客,已经形成事实上的黑社会.当然,这里所说的黑社会,并不是指那种狭义的、有组织的犯罪团体,是指游离在主流共同体外的,由某个家族或个人所组织、供养的,并为其家族和个人服务的团体.它是一种正常、正当社会之外的社会组织形式.其特点是越轨性和对立性——全体人员具有与主流文化完全不同的价值观,是一种能与主流社会相抗衡的独立力量.要这么说,战国四公子,实际上都可以称为黑社会老大.

有些题外话,这里也可以说一说.事实上,养士这个事,在欧洲也曾风行过一段.与我国不同的是:一,他们那里养士的不是贵族,而是清一色的贵族夫人;二,人家养士的目的不是为了用,而就是欣赏士的才华.也就是说,完全是养着玩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就像咱们有战国养士四公子,那里也有法国养士四夫人.德·朗布依埃夫人,养士之风的开创者,她家餐桌上坐满了当时的文化名人,如巴尔扎克、高乃依、黎塞留、帕斯卡、拉罗什福科等.乔弗林夫人,虽然只是平民出身,一个玻璃制造商的遗孀,但她的餐厅被称为当时哲学家的摇篮.杜宾夫人,法国百科全书派那些人,什么狄德罗、伏尔泰、孟德斯鸠之类的,几乎没人没吃过她的饭.蓬巴杜夫人,著名的、浪漫的洛可可艺术,就是从她的客厅里传向整个欧洲的.有幸生在那个时代的人,我是说略微有点儿才华的人,根本不用为吃喝犯愁.周一和周三乔弗林夫人家有饭局,周二爱尔维修夫人家有饭局,周四和周日霍尔巴赫夫人家有饭局.一天到晚啥球不用干,光赶场子就忙不过来.这些美丽的夫人说是养士,实际上滋养的却是法国文化,她们的酒和肉极大推动了法国文化的繁荣,法国启蒙运动、欧洲文艺复兴,甚至法国大革命,都是在她们的餐厅里诞生的.

这里面,最令我羡慕的是卢梭.这个卢梭,是个瑞士钟表匠的儿子,刚出生母亲就死了,不久父亲也因为得罪人离家出走,年仅十岁就成了孤儿,干过学徒、仆人、秘书、音乐教师,后来一位好心神父介绍他,到一个叫华伦夫人的贵妇那里寻求帮助.神父之所以让他去找华伦夫人,可能就是因为,那时的法国贵妇爱才成风.当时华伦夫人二十八岁,这个美丽一见到卢梭,就意识到这是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并被他此刻的潦倒所打动,产生了慈悲和怜悯之心.真的什么动机都没有,就只是因为:“这是个好孩儿!”将卢梭留在了自己家里.这,即使是在法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为当时的法国社会,也有很高的道德感,一个年轻女人,把一个小她十二岁的男子留在家里,可想而知社会上会有多少议论.她在此后的许多年里,不仅为卢梭提供衣食,还安排他受教育,帮他制订学习计划,介绍他进入上流社会.

甚至,别看卢梭当时混得不咋着,小伙儿长得却很英俊,许多贵妇、小姐都想他.为了不让这孩子走入歧途,她以一种高贵的自我牺牲精神,把自己的身体都献给了他,试图用这种方式将他留在身边.这期间,有许多人都说卢梭不行,但不论别人怎么说,她始终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在华伦夫人的悉心栽培下,卢梭终于成为欧洲思想界的巨人,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他提出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观念,就如暗夜中的灯塔,为欧洲人民指明了方向.后来卢梭回忆这段经历,不止一次说:“在欧洲的上流社会,有这么一种光荣传统,贵妇人们不但热爱并推进文化艺术事业,而且以保护神的姿态,极力帮助那些最富有才华和创造力的文化人.现代艺术的每一个创新,几乎都是出自贵妇人的艺术沙龙.”卢梭和华伦夫人第一次见面,是在一座小教堂的门口.这个小教堂,可以说见证了法国历史上最浪漫的一次相遇.卢梭成名后,在他的《忏悔录》里深情地写道:“我想我永远忘不了那个地方.此后我曾多少次,把我的眼泪洒在这个地方,并用我的热吻亲吻这个地方啊.哎!我真想用金栏杆把这块幸福的地方围起来,使全世界的人都来瞻仰它!”

3

豫让,实际上史料记载很简单,仅见于《史记·刺客列传》,该文光说他是晋国人,晋国具体啥地方人,多大岁数以及是何出身,都没说.仿佛,在作为智伯的门客,并发誓为之报仇前,他一直潜伏在某个黑暗角落,谁也不知道这世上有这么个人.这很好,很符合他即将扮演的角色——刺客.在我们看过的所有文学作品中,那些杀手、刺客,都是这么,冷不防、斜刺里,杀出来的.

关于豫让的个人经历,《刺客列传》说他先是在范氏家做门客,后来又到中行氏家做门客,最后又在智家做门客.我们说了,晋国曾有六大家族,智、赵、韩、魏、范、中行,合称六卿.先是范氏被灭了,之后中行氏被灭了,最后连智氏也被灭了,就剩了赵、韩、魏三家.如此说来,豫让似乎是个职业门客,一生都在做门客,先是在范家,范氏被灭了到中行家,中行被灭了又到智家.换句话也就是,一生都在这家那家混吃混喝,除此之外没干过别的正经事.这就对了.那时间的士阶层都是这样.从这一点上说,豫让应该是个标准的士.

智伯死后,智氏家族被满门抄斩,他家昔日的座上客,就像俗话常说的“树倒猢狲散”,也都落荒而逃、星流云散.豫让本人,《刺客列传》说就逃到了深山里.鸟兽散肯定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不散脑袋就没了.问题是,那么多门客——智伯势力在当时不亚于四公子,我们猜测,其门客编不了一个旅也能编一个团——散了就散了,散了也就没有下文了,谁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儿,就仿佛在这世上消失了,唯独这个豫让,散了以后又拐了回来.就像一起命案的罪犯,出人意料地回到了杀人现场.他觉得不能就这么算了,他决定要杀掉赵襄子,为智伯报仇.

豫让要为智伯报仇,这在寻常人看来,也许是件很不可思议的事.因为,这时已经没有智伯和智家了,这世上甚至连一个姓智的都没了.我们知道,报仇这个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个是对自己仇恨的释放,再一个是对被害之人的交代.赵襄子杀的是智伯,和豫让无冤无仇,豫让本人不存在仇恨要释放.作为一个端过智家饭碗的人,给智家一个交代是对的,问题是现在连交代的对象都没了,交代的义务自然也就解除了.什么都没了,还向谁交代呢?这就好比,合同双方死了一方,合同自然也就中止了,剩下一方对死去一方,也就不负有任何责任和义务了.人们不可思议就在于,那么豫让的报仇,动机和目的何在呢?对此豫让是这么说的.他说:“嗟乎!”就是“哎呀”的意思,“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智伯对我这么好,我一定要替他报仇,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只有这样,我的灵魂才不会感到惭愧.”也就是,唯其如此,他才对得起智伯,同时更对得起自己.他这么做的意思,完全是为了对自己的心灵有个交代.这个思路有点奇特.我们不是那时候人,很难进入那时候人的内心世界.不过从豫让的话语中,我们还是能够听出来,那时候人似乎很重视自我的感受,更愿意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至于这件事是对是错、利大弊大,则不是很在意.“士为知己者死”——你只要对我有过好,我就一定要报答你.至于你能不能看到我的报答,那是另外一回事,跟我没关系.豫让就是这么说的.他的这句话,后来成为千古名言.当然这话还有更深层次的意思,这个我们后面再说.也就是在说完这句话后,豫让的人生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从门客、食客,升华为了刺客.就这样豫让踏上了行刺之路.

本来我们对豫让的行刺,是怀有很大的看热闹心理的.在我们看来,在所有的杀人事件中,是最具华彩的乐章.它常常是一个人挑战一种庞大势力,并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兮一去不复返,带有强烈的悲剧气氛和悲壮色彩,尤其最终结果总是鱼死网破、血肉横飞,特别符合我们的审美趣味,所以我们总是对它的观赏性充满期待.这次当然也是如此.我们紧紧尾随着豫让,就像一群闲人围观着两个撞车的,期待着他们能打起来,并且打得头破血流.谁知,这个豫让的表现完全令我们没想到.在我们的想象里,一个刺客,既然敢只身入虎穴,去硬掰老虎嘴里那颗槽牙,多少总得会两手吧.像什么高来高去、刀法剑术之类,这得是最起码的吧.不然你去干什么?而我们等着看的正是这个.却不料,你猜这个人是咋干的?——说出来我们都不好意思.《刺客列传》说他:“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欲以刺襄子.”啥意思呢?他更名改姓,假装成正在服刑的犯人,和一群囚徒一起到赵家干建筑装修,他被分派给厕所刷油漆,他在身上暗藏了一把,希望能在干活儿过程中遇到赵襄子,乘其不备将其杀掉.这——怎么可能呢?我们看到这儿才发现,闹半天这个叫豫让的货,根本就不是做刺客的料儿.咋呢?凡是刺客应有的技能,什么武功呀、轻功呀,还有这那的,敢情他一样也不会.不是假不会,而是真不会.他要是好赖会点儿啥,也不会把出发点放在厕所里.说那不好听的,他唯一像刺客的,也就是有一个刺客的胆儿.他所谓的报仇,就是凭着这个胆儿来拼命的.他的行为,打个比方,等于就是现在的自杀式爆炸袭击.他并不打算全身而退,他就是来与你同归于尽的.

这一发现,可以说令我们又意外又吃惊.意外的是,真没想到豫让啥也不会.他先是在范家,又到中行家,又到智家做门客.我们一直以为,他不管到哪儿都能混到一碗饭,不说有多大本事吧,起码也得有两下子.最大的可能,是个靠武艺吃饭的武士.养士养的是人才,啥本事也没谁养你呀.谁知他竟是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我们河南叫冒牌驴.根本不会吹竽,这么些年都是抱着个竽这儿混混那儿混混,竟然有酒有肉地一直鬼混到现在.吃惊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啥也不会的人,竟敢完全不顾自身能力和条件,没有金刚钻硬揽瓷器活儿,二话不说、头也不回地,就走上了为人复仇的坎坷、泥泞之路.在我们看来,他走上的根本就是一条不归路.但恰恰是这一点,令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咋讲呢?他要真是个有绝世武功的人,这次行刺也就没什么含金量了.而豫让,我们之所以说他由食客升华为了刺客,正是由于他啥也不会.现在想想,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所传记的四大刺客——专诸、聂政、豫让、荆轲,似乎都没有武功,至少是武功不高的人.以他们的个人能力,均不足以战胜强大对手,行刺只是一次次地以卵击石.不过对于他们来说,自从他们出发的那一刻起,武功似乎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身上的那种刺客精神——认准道路、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直至灭亡.他们的一次次行刺,已经不仅仅是刺杀的过程,而是用生命去践行刺客精神的壮举.一个人,只要拥有了这种精神,不论你是否会武功,不论你是大人物还是小百姓,都可以成为一流的刺客.他们的行刺大多以失败告终,但他们仍是中国刺客史上的四大名旦.好的悲剧都是这样构成的.

一个豫让这样的——假冒伪劣,可想而知他下面的行刺.赵襄子倒是真被他等来了.这个如今的晋国第一人,是来厕所尿尿的.他刚刚站到池子旁,猛然瞥见角落里有个人影,那是豫让正在假装刷油漆,司马迁在这儿用了两个字——“心动”,意思大概是猛然间产生了心灵感应,猛地有一种不祥之感.他大喝一声:“什么人?”命令门客:“给我拿下!”门客们一拥而上,就像老鹰捉小鸡一样,将豫让捺在了尿泥里,并搜出了他准备用以行刺的.事情就是这么的简单.等于一次行刺还没开始,就以失败结束了.但这个简单的故事之所以被写进《史记》,是因为它后面的情节完全出人意料.赵襄子显然没想到,竟然有人想在拉屎的地方行刺他.此人如今已被门客们按捺着,跪在他面前.他问豫让:“你到底是什么人?你在这里干什么?”而豫让,本来就没打算活着出去,这时既然落入人手,索性挺直了胸膛,朗声道:“大丈夫站不更名坐不改姓.我叫豫让,是智伯的家臣!我是来为智伯报仇的!”赵家的门客们闻言,“哗啷啷”抽出刀剑,就要将人砍杀在当场.却不料赵襄子喊了声:“且慢!”他认真看了一眼这个刺客,半晌,说出一句谁也不能相信的话.他说:“智伯早就没有了,就连智姓都没了,却还有人要为他报仇,这是义士啊.我怎么能杀这样的大义之人呢.你们把他放了.我以后小心回避他就是了.”对于赵襄子的这番话,我们至今仍深感意外.可以说正是这句话,完成了一个人物形象.它使得一个深明大义、光明磊落的英雄人物,跃然、生动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不是吗?在这个复仇故事里,豫让毫无疑问是英雄,但赵襄子同样是个英雄.正因为都是英雄,所以赵襄子才会理解,豫让的行刺是英雄行为,油然而生一种英雄相惜的情感,不忍心断送一个英雄的性命,最终给了豫让一条生路.就这样豫让又回到了人群里.而这,一下子,使得接下来的故事变得更有意味和趣味了.我们知道,通常的复仇故事里,都是英雄杀不义.而这个故事发展到这儿,出现了两个英雄,行刺方和被刺方都是英雄,接下来的整个行刺,实际上成了一个英雄对另一个英雄的刺杀.

赵襄子释放豫让时,就是这么说的:“我以后小心回避他就是了.”赵襄子这话的意思,显然他心里非常清楚,像豫让这样的刺客,是不会因为一次刺杀的失败,而放弃他的行刺的.也就是说,刺杀还会继续.只要豫让不死,刺杀将一直继续.果然,豫让又回到了人群里,这次失败不仅没使他气馁和退缩,反而令他的信念更加坚定了.几乎就在回到人群的第一天,他便开始为二次行刺做准备.很显然,这时候赵襄子,以及赵家那些门客们,都已经深深地记住他,再想接近赵襄子更不容易了,二次行刺的难度将比第一次大得多.但是豫让根本不管这个.为了“使形状不可知”,让人们再也认不出来他,他自己发明了一套骇人听闻的易容术.先是用油漆涂抹身体,因为油漆对人体有腐蚀性,让面部和身子皮肉溃烂,看上去像长了满身癞疮,完全改变了自己的形象.接着从炉中捏起一颗火炭,把燃烧的炭火囫囵吞吃了,将好好的喉咙硬生生烫坏,使嗓音嘶哑、变形,令人无法辨认他的声音.然后穿着破烂衣裳,装扮成乞丐模样,在街市中四处行乞.街上的人都以为这是一个乞丐,没有人认出这是豫让.就连他的妻子,当他要饭要到自家门前,都没有认出他.这是整个豫让刺赵故事中,最为惊心动魄、令人动容的情节.这哪里是易容,简直就是自残.这也可以证明,豫让真是个啥也不会的人,他凭本事是无法达到接近赵襄子的目的的,他达到目的的唯一方法就是乘人不备、出人不意.一个人,为了达到目的,竟然不惜以毁坏自我为代价,这需要何等坚定的信念,何等巨大的勇气.这令我们不由得想起说的一句话:“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强烈冲击和震撼.就这样,有一天,很可能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豫让终于对自己说:“现在,你可以去找赵襄子了.”

事实上,这期间,还发生过一件事.尽管豫让如此彻底地改变了自己,还是有人认出了他.《刺客列传》说,这是豫让的一个好朋友.不知道,可能吧,一个人在世上,总会有一二这样的好友,不管你们分离多久,不管你容貌如何变换,扒了皮也能认出你的骨头.这朋友一天正在街上走,看到迎面走来一个乞丐.本来两人都已相错而过,朋友忽一震颤,又把身转了来,望着那个破烂的背影,突然道:“是豫让吗?”到这时候,豫让还能说什么呢,只得转过脸:“是我.”朋友望着这个惨不忍睹的人,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说:“你咋变成了这个样子?”说:“我知道你一心要为智伯报仇,可也不能和自己过不去呀.”说:“以你这样的英雄,如果投奔赵襄子的话,赵襄子一定会信任和重用你.待你取得他的信任,可以每天跟随在他身边时,再想报仇还不简单吗.你——你又何苦把自己弄成这般模样呢.”这个朋友的话,实际上是为豫让指出了一条更加简便、轻省,同时也是更有把握的复仇之路.如果豫让一开始就选择这样的路,完全不必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而且说不定这时已经把赵襄子杀掉了.然而豫让是这样说的.他说:“我何尝不知道,你说的是个好办法.可——投靠一个人,却又要杀掉他,这是怀有二心的小人所为呀.我豫让怎么能这样做呢?对于我来说,这样做比漆身吞炭还要难呀.我之所以选择现在的做法,就是要让那些出尔反尔的小人感到惭愧啊.”这就是说,豫让并不是一个不开窍的人,当他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很清楚哪边是阳关道、哪边是独木桥,他完全可以走上一条不那么艰苦的路,然而他却有意识地选择了肯定更不好走但却问心无愧的路.这是他自觉自愿的选择.

然后就来到了这一天……

4

这一天,赵襄子外出办事,途中要经过一座小桥.此桥在史书中没有名,但有材料称之为赤桥,我们也就随着叫赤桥.豫让得知消息后,事先埋伏在了桥下边.不用说,这是他最好的,也是最后的机会了.赵襄子一行来到桥前,他的马忽然受惊一般,“唏律律”嘶叫着直立而起,惊得林子里的鸟都乱飞起来.赵襄子停住马车,谁也不知他怎么想的,竟说:“这一定是豫让.”让手下人前去查看.他的门客们到桥下一搜,果然发现有人潜藏在那里.不知是否经过一番搏斗,反正他们活捉了这个人,并将其带到了赵襄子面前.赵襄子一看到这个人,尽管这时的豫让已面目全非,但他还是认了出来.赵襄子简直难以置信,这么几天呀,豫让竟变成了这般模样,如此潦倒、如此落魄、如此丑陋、如此狰狞,简直不堪入目、不忍卒读.而这一切,仅仅是为了有一天能站在他面前.这是赵、豫第二次见面了.就像上次一样,赵襄子高高在上,豫让被迫跪在他脚下.就是在这次见面中,两人说了一番很重要的话.可以说在此之前,我们一直对豫让的报仇动机怀有疑问.虽然豫让说得很清楚,他之所以执意要为智伯报仇,甚至不惜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完全是因为智伯对他非常好.但我们仍然不能理解——难道仅仅因为一个人对他好,就要以身家性命去回报.双方付出的也太不对等了,完全不符合我们习惯的投桃报李、等价交换原则.这——简直就是俗话常说的“五马换六羊”嘛.我们,其实,始终觉得这是不合常理、常规的,一直想找个什么机会,从一个什么角度,能深入豫让的内心世界,看看他到底是咋想的.而我们所以说,赵、豫的这番对话很重要,就重要在,它就像一个出谜语的人,当人们猜来猜去谁都猜不对时,终于说出了谜底,可以说正好解答了我们心中的疑惑.他们是这样说的——

赵襄子:“豫让啊豫让,我就想不通了.你曾是范氏和中行氏家臣,后来智氏把他们两家都灭了,你才做了智伯的家臣.智伯灭了范和中行,作为家臣你并没有替他们报仇,反而投靠了智伯.现在智伯死了,你为什么单单要替他报仇呢?”

豫让:“君待臣如手足,则臣视君为心腹;君待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路人;君待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仇寇.范家和中行家只拿我当一般人对待,所以我就当一般人对待他们.而智伯像对待国士那样对待我,我当然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

就是这一问一答,令我们不由得为之一震.

5

比豫让早些时候,发生过这么一件事.当时晋国还有个大家族.上卿,也就是中军将,是范氏的范宣子.下军佐栾氏栾盈,因为在晋平公那里受了点儿冤屈,先是带领一帮门客逃往齐国,后来又在齐国支持下反攻回来,一路攻无不克,直逼晋国都城.负责为晋国讨伐叛乱的,当然是上卿范宣子.但栾盈有个门客叫督戎,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大力士,在当时晋国无人能敌,成为范宣子的心腹之患.正当范宣子对这个人一筹莫展时,他家的一个奴隶,叫裴豹,站了出来.当时的奴隶见奴隶主,可能就跟后来西藏的农奴一样,是要匍匐在地的.但是这个裴豹却直接走到了范宣子面前.他对范宣子说:“苟焚丹书,我杀督戎.”丹书就是奴隶的花名册.大意是,如果你能让我获得自由,我可以为你杀掉督戎.范宣子闻言大喜,当场指天指地对裴豹发誓:“天日作证,只要你能杀掉督戎,我立刻烧掉你的丹书.”这就是有名的范宣子誓奴.裴豹得到这一承诺后,当即到阵上挑战督戎,假装不敌狼狈逃跑,然后隐藏在一段残墙下,待督戎来追时,从背后突然跃出杀死了他.而范宣子也兑现诺言,让裴豹成了自由人.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裴豹,这个我们没有查证啊,都是材料上说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记载的被解放的奴隶.他的获解放,不是任何人施舍的,而是自己争得的.他的勇于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被后人视为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重要标志.我们国家历史上一直是等级社会,尤其是在周王朝,等级制度更加森严,贵族阶层高高在上,几乎统治着这个国家的一切,不仅国家、社会的命运掌握在他们手里,老百姓的命运更是掌握在他们手里.作为平民阶层,只能依附于贵族而生存,他们不仅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基本人权,没有个人前途,甚至没有人格和尊严.总而言之,平民根本没有自我,也不允许有自我.平民都是如此,像裴豹这样的奴隶就更不用提了.而且,这种身份等级是世袭的,先天注定、世代相传、不可更改.高贵者永远高贵,卑贱者永远卑贱.但是随着春秋时代的到来,这种等级秩序发生了严重动摇.众所周知,春秋是个剧烈动荡的时代,随着周王朝的日益衰落,周天子的权威在诸侯中急剧下降,大小诸侯国开始变得无法无天,一时间群雄纷争、弱肉强食,形成天下大乱的局面.在这个礼崩乐坏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可喜现象,那就是开始发生弑君事件,并很快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据《左传》和《春秋》载,仅春秋前期的弑君事件就达四十三起之多.弑君说明人们已经敢于以下犯上,它是历史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传统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等级制度,在这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蔑视和挑战.这种以下犯上,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砸碎了人们的精神枷锁,带来了人们的思想解放.——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是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那些社会地位卑微的人,甚至裴豹这样的奴隶,自我意识开始渐渐觉醒.也就是,开始不甘心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开始渴望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开始试图以自己的努力来反抗传统等级社会,并通过反抗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用现在的话,开始自觉地去追求实现自我价值.裴豹,正是这种自我意识的最早觉醒者.他向范宣子所要的,并不仅仅是自由,而是社会对其自我的承认和尊重.他作为一个奴隶,不是匍匐在这个大人物脚下,而是面对面地与之对话,说明他已经把自己放在一个与任何大人物平等的位置上.众所周知,在西方,自我意识——个体主体意识的被提出和被强调,还是15世纪人文主义运动的事.而在我们中国,如果从裴豹这儿算起的话,起码要早他们两千年.要这么算,裴豹还是全世界最早的人文主义者.

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最突出地表现在士的阶层中.有道是“士可杀而不可辱”,这话在我们看来有两层意思——一是在那一时期,士们特别强调自我的存在,特别在意个人的人格独立,特别在意与他人的平等地位,特别在意他人的理解、承认和尊重;二是他们的这种自我意识,已经不是一般的觉醒,而是觉醒到了极端的地步.尤其是士之中的,那部分给人做门客的人.我们说了,门客又叫食客,说那不好听的就是在别人家混饭吃的人,平时主人没事、用不着他们时,几乎就是在白吃白喝.因此这对主人的态度尤为敏感,特别希望主人能认同、尊重、欣赏他,特别不能忍受不认同、不尊重和不欣赏.稍不如意,就会觉得是在吃嗟来之食,就会觉得人格受到莫大侮辱,自尊心就会受不了.比如孟尝君手下有个叫冯谖的,在门客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所以能占一席之地,就是因为不断向主人要待遇.孟尝君门客几千,他按着这些人的才能和贡献,将他们分为上中下等,给予不同的对待.冯谖初来乍到,谁也不知他有没有本事,至少看那样没什么大本事,孟尝君一开始给他的是下等客待遇.这货动不动弹着剑唱歌.先是唱:“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宝剑啊,咱们走吧,在这儿没有鱼吃.孟尝君一听赶紧给他鱼.有了鱼又唱:“长铗归来乎出无舆.”宝剑啊,咱们走吧,在这儿没有车坐.孟尝君一听又给他拨了一辆车.有了车又唱:“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宝剑啊咱们走吧,这儿工资太低不能养活家人.孟尝君一听又把他母亲接过来养起来.食有鱼,出有车,老母亲还有人供养着,这些都是上等客才能享受的待遇.因此冯谖激动得逢人便说:“孟尝君客我.”恨不能让全天下都知道他是老孟家的上宾,兴奋、自豪和炫耀溢于言表.而四面八方的士一看,像冯谖这种人,都能在孟尝君那儿混个上宾,可见那里的饭碗比别处好端,一时间都投了来.冯谖在这里,表面上要的是鱼和车,实际上要的却是社会的承认和尊重.上宾的待遇,代表着对他个人价值的肯定.还有一件事,有一天孟尝君招待门客吃晚饭,有人无意中站在了灯火前面,挡住了孟尝君的光线,其中一名门客勃然大怒,认为孟尝君让人挡住光线,是为了掩盖他吃的饭和大家不一样,觉得受到了歧视和伤害,把碗一摔站起来就走.孟尝君急忙起身,把自己的饭碗端到此人面前,让其看清自己的饭和大家是一样的.这名门客弄清这是一场误会,竟然羞惭得拔剑自杀.此事载于《史记·孟尝君列传》.《史记》没有记载门客的名字,但是这个门客的事迹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勿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他要的不是一碗一样的饭,而是一个平等的地位,而是一种有尊严的生活.这些自我意识觉醒的人,已经将自我的人格尊严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俨然神圣不可侵犯.还有个例子,更有意思.平原君的邻居是个瘸子,每天从平原君楼下过,都会遭到平原君小妾的嘲笑.一天瘸子愤然找到平原君,要求他杀掉这个小妾.平原君嘴上答应,却并没有照办.谁知不久他发现,他的门客开始三三两两地离他而去.他一开始很纳闷——他一直待客不薄,人们为什么要离弃他呢?后来有人告诉他,他不杀小妾,被认为是重色而轻士,所以人们才离开他.后来他把小妾杀了,并亲自上门向瘸子谢罪,门客们这才又慢慢回来.一个瘸子,按说跟士扯不上关系,但门客们的自尊心这时就已经这么强,就这也视为是对他们的轻视和侮辱.可见到这时,要求尊重和高度自尊的,已经不是个别门客,而是整个门客群体.

然有俗话道:“一个巴掌拍不响.”自我觉醒这个事,光是个体这头觉醒还不行,还得群体——社会那头认可你的觉醒.我们知道,许多人看了裴豹的故事,一定会认为故事的主人公是裴豹.但在我们看来,第一主人公应该是范宣子.这个范宣子,是晋国法家的先驱,他制定的范宣子刑书,是晋国法制史上第一部刑事法,是晋国由礼制走向法制的标志.后来法家的著名人物,李悝、吴起、商鞅、韩非之流的,论辈分都还是他的徒子徒孙.实际上在伟大的春秋时代,早有人对等级制度、特别是等级世袭制度发出不同的声音.管仲就曾明确提出:“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直接建议统治者英雄不问出处,而把“德”“功”“能”作为用人的主要标准.而法家这更是“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范宣子作为一个高贵者,面对一个竟敢跟自己平等对话,甚至向自己提出交换条件的奴隶,这在时人看来简直就是不可思议、不能容忍的,而他不仅欣然接受了对方的条件,还不顾身份向这个奴隶发誓遵守.他的这一特立独行之举,在我们看来无疑比裴豹更为惊世骇俗.他等于是不顾他的阶级的反对,带头、公开喊出了这样一句话:“奴隶怎么了?奴隶就不是人了?”换言之,很可能是第一个,承认了奴隶也是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也应该拥有他的独立人格,也可以成为自我人身乃至人生的主人翁,并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受到人们的接纳和尊重.他的这声呐喊,在当时具有极大的震撼性,其意义丝毫不亚于两千多年后美国人林肯的《解放黑人宣言》,不论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范宣子誓奴也被传为千古美谈.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其时许多人都对个体生命的自我追求、独立追求和平等追求,持肯定和尊重态度.这直接形成了,这之后的高贵阶层,不仅养士成风,而且尊士成风,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仅以四公子为例——魏国的信陵君,听说有个叫侯赢的是个贤人,便一心想结交他.斯时侯赢已经七十多岁,以前是干吗的不得而知,可能是退休后又返聘的吧,这时在大梁城的夷门做门卫.有一次信陵君在家请客,亲自驾着车去接侯赢.侯赢也不管自己的卑微身份,直接坐在了本该是信陵君的位置上,信陵君反而成了给他赶车的.途径闹市时,侯赢碰上一个熟人,下车可与那人喷儿开了.这边信陵君家已高朋满座,只等着主人回来开席,那边侯赢却喷个没完没了,就连信陵君的随从都开始感到不耐烦,脸上露出愤怒之色.但是信陵君始终神色温和,手执缰绳在一旁耐心等待.齐国的孟尝君,家中长住的门客有好几千,每次开饭的时候,他都让人躲在屏风后,记下这些门客谈话的内容,弄清楚他们都有哪些亲人、住在哪里,事后逐一登门慰问并送上厚礼.门客总是能从远方的亲人那里,意外地听到孟尝君厚待他们的消息,内心无不对之感激涕零.赵国的平原君,可能那时候珠宝之类比较稀有、珍贵,他却专用这些东西装点他的门客,以抬高他们的身份、地位.一次他的门客代表团访问楚国春申君,人人头戴玳瑁的发簪,剑鞘上镶满了珍珠和美玉.谁知接待他们的春申君门客,就连靴子上都镶满了珠宝,三千门客号称“珠履三千”.可见春申君给予士的待遇还要高.平原君、春申君的重士而轻珠宝,传达给人的信息是,在这些人的心目中,士才是重于一切珠宝的无价之宝.更有甚者

刺杀论文范文结:

关于刺杀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刺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