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产品方面论文怎么撰写 与农产品进口和水土资源利用有关论文例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农产品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农产品进口和水土资源利用

编者按:方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司原副司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首席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在经济综合部门从事农业政策研究30年,亲历农业改革全过程.参与“七五”以来农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及重大战略研究,参与多部农业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2004—2016年,参与起草国务院重大农业政策、规划,涵盖农牧渔业、农业环境治理、生态建设等方面,连续7次参与1号文件起草工作.主持参与30多项国家部委课题研究,并多次获奖.编著《转型发展期农业政策研究》《中国农业生产力布局研究》等著作,参著著作30余部.在国内核心经济刊物上发表文章百余篇.

方言

“十二五”以来,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带动农产品消费快速增长和食物消费结构升级.面对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日趋紧迫的资源、环境压力,如何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保障国内农产品供给,保证国内产业安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十二五”以来农产品消费快速增长

11城镇化快速发展拉动农产品消费

“十二五”以来,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2015年中国实际城镇化率为561%,高于“十二五”规划目标近5个百分点;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1 195元和10 772元,分别高出原规划目标4 385元和2 462元.2017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8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6 396元和13 432元.

城镇化率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拉动了中国居民的食物消费.2001—2017年,中国城镇化率由377%增长至585%,年均增长117个百分点;人均粮食消费量由375kg增至约450kg,年均增加约47kg.在此时期,粮食消费量出现了3个阶段,由平滑期进入快速增长期再进入下一个平滑期(图1).其中,2003—2008年、2013—2017年为平滑增长期,人均粮食消费量平均每年增加2kg.2009—2012年为快速增长期,人均粮食消费量平均每年增加10kg,其中201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比2009年增加了21kg.如果按照第一个平滑期时长测算,当前的平滑期将延至2020年左右.

图1城镇化率与人均粮食消费量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2居民收入增加带来食品消费升级

根据“十三五”前2年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和居民收入增速,2020年城镇化率和居民收入有可能超过“十三五”规划目标,加上对进城务工农民政策的调整,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绝大多数城市放宽落户限制,农民工留在城市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带来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十三五”末粮食消费(既包括直接消费,也包括通过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间接消费)可能再次进入快速增长期.届时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也将超出预期.

按照“十三五”规划中对居民收入增速的测算,2020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16 000元,相当于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应的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4 260元.从2008—2015年居民食品消费量看,城镇人均食用油、猪牛肉消费量分别增加了08kg和07kg,人均粮食、禽、蛋消费量变化不大,菜类消费量减少20kg;农村居民人均食用油、猪牛肉、禽、蛋消费量分别增加了39kg、64kg、26kg和29kg,其中2011年后增长较快;粮食、菜类消费量分别减少了30kg和10kg,食品消费支出年均增加275元.据此推算,2020年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将超过城镇居民同等收入时的支出,加上消费方式的变化,增加的支出可能更多.

13农产品进口成为常态

从农产品供给看,1978—2017年,中国粮食产量除在2000—2003年出现阶段性的下降外,基本呈增长态势,近5年粮食产量已稳定在12万亿斤1斤等于05kg.以上;油糖菜果产量稳定增长,肉蛋奶产量已达到153亿t.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除牛奶外,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50kg,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禽蛋人均占有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虽然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但是由于区域、品种结构的不平衡以及国内外价差,带来了农产品的大量进口.2008年以来,中国大豆、谷物、食用植物油、棉花和食糖进口均快速增长.2015年以后,由于实行棉花目标政策和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棉花和玉米进口量出现明显回落,但大豆进口量持续增加,2017年年底,进口量已达到9 553万t,2018年,因中美贸易摩擦,进口受到影响,但进口量仍居高位,食用植物油、食糖、畜产品、水果进口势头也依然强劲.从长期看,农产品进口已成为常态.农产品进口有利于缓解中国水土资源的压力,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丰富中国城乡居民菜篮子.

2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化,加大了北方水资源压力

21水利设施在粮食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格局发生很大变化,打破了长期以来南粮北运格局.2004年是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格局的转折点,南粮北运变为北粮南运,此后,南方、北方粮食产量差距不断扩大.虽然近年来南方、北方粮食产量差扩大的趋势有所减缓,但南方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已降至43%,北方粮食产量占比达到57%,两者相差14个百分点,产量相差约7 750万t(图2、图3).

图2南方、北方粮食产量及其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

图3南方、北方粮食产量差变化

省级层面粮食生产格局也在发生变化,2007年中国粮食产量在300亿斤以上的省份有14个,其中,产量在600亿斤以上的省份有黑龙江、山东、河南和四川,产量为500亿~600亿斤的省份有河北、吉林、江苏、安徽、湖南,300亿~500亿斤的省份有内蒙古、辽宁、江西、湖北、云南.2016年,300亿斤以上的省份增至16个,其中黑龙江和河南两省产量突破1 000亿斤,山东粮食产量超过800亿斤,河北、吉林、江苏、安徽、湖南5省跃上600亿斤台阶,内蒙古、湖北2省份产量超过500亿斤,辽宁、江西2省产量超过400亿斤,非主产区广西、新疆产量也突破300亿斤.

粮食大面积的增产,除了受粮食提价、补贴等政策因素影响外,与扩大高产作物种植面积、国家实施新增1 000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大规模改造粮田以及修建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密不可分.2003—2015年,水稻、小麦、玉米3大作物种植面积增加28亿亩,是同期粮食面积增量的150%,占粮食面积的比重由73%提高至815%;3大作物增产18 500多万t,占同期粮食增产量的95%,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由843%提高至905%.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据水利部门数据,2001年以来,中国大型水库增加了180座,中型水库增加了1 000座以上,小型水库增加了1万多座,灌溉面积增加了19亿亩1亩等于1/15hm2.,90%的粮食增产量来自于灌区,目前农田灌溉面积已超过10亿亩,扭转了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农田水利条件的改善,奠定了北方粮食主产区大幅增产的基础,为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保障,但是北粮南运的粮食生产格局,也给水资源带来了很大压力.

22主产区水安全状况堪忧

中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国的70%.13个粮食主产省份中,北方省份7个,集中在东北和冀鲁豫地区,粮食产量占主产省份产量的615%;南方省份6个,产量占385%.由于种植布局和降水分布不匹配,北方7个省份处于年均降水量400~1 000mm的地带,以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为主.河北、山东、河南所在的黄淮海平原处于水资源不安全地区,亩均水资源量不足250m3.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虽然降水充沛,但也存在季节性干旱.800个粮食主产县中60%的耕地需要常年灌溉或补充灌溉,东北地区7 000万亩粳稻田以及南方部分水稻区均需要补充灌溉.

23农业用水前景不乐观

据水利部门数据,2016年,农业用水超3 850亿m3,比20世纪90年代中期增加了26亿m3,南方、北方灌溉面积与灌溉用水量均呈北增南减趋势,但南方水田多,灌溉用水量仍高于北方,13个主产省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国的70%.尽管中国已在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但是由于北方地区灌溉面积的扩大,农业用水量仍有所增加.预计未来一段时间随着气温的升高,农业灌溉用水量还要增长6%~10%.按照10亿亩高标准农田的发展规模,2030年有效灌溉面积的缺水量接近900亿m3.

中国农业资源禀赋严重不足,人均耕地不足15亩,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 100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1 400m3,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水土资源分布不匹配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压力,南方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北方地区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南方地区有水无土,北方地区有土无水;加上60%~80%的降水集中在汛区,造成洪涝灾害和有效降水不足的矛盾局面,北方地区的水资源越来越匮乏.中国水资源和耕地相比,水资源的稀缺性更大,对农业的约束性更强,水资源对于中国农业的发展而言是瓶颈中的瓶颈.耕地稀缺可以依靠高科技,通过无土栽培、种植经济作物加以缓解,但水资源不可替代.因此,未来农业节水任务异常艰巨,必须把节水灌溉放在转变发展方式的首要位置.

3利用国际市场缓解国内水土资源压力

为缓解保供给和资源不足的矛盾,对“内”,应从优化农业布局入手,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做好顶层设计,坚持有保有压的方针;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节水技术.对“外”,要利用好国际市场,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31不同产品的资源替代作用

(1)大豆和食用油脂.大豆生产每亩约耗水量450m3,当降水量达到450mm时,可不用灌溉.但由于中国大豆主产区降水与生长季节不匹配,加之灌溉设施建设滞后,导致中国大豆产量很低.从目前形势看,中国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的潜力有限,进口不可替代.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使大豆面积略有回升.黑龙江省黑河市等大豆产区,单产低;吉林市和哈尔滨市等地大豆单产较高,因同样是玉米和水稻种植的优势区,大豆无比较优势,难以自行调整.当下国内大豆需求旺盛,进口势不可挡.油菜籽为另一重要油料作物,自2000年在全国推广双低油菜以来,单产水平已提高至每亩130kg,由于与小麦同季,替代性较差,近10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亿亩左右.从油料作物与水土资源的替代性来看,大豆无疑是最好的进口产品.

(2)玉米和高粱.玉米和高粱同为饲料作物,基本为同区域种植,耗水量也基本相当,因此,高粱对玉米具有较好的替代性.但由于高粱并未受到国家收储政策的保护,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根据山东、河北等玉米高产区的生产标准进行测算,进口1t玉米相当于节约了2亩土地和200m3水.但受进口配额的限制,进口并不顺畅,导致前几年高粱进口一度攀升至近1 000万t.在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后,高粱进口才出现回落.

(3)小麦.中国小麦库存充裕,不具备大量进口的条件,目前小麦进口仅用于品种调剂.按照黄淮海地区小麦生产标准计算,进口1t小麦相当于节约土地约2亩,节水500m3,是各类作物中节水效果最明显的.进口小麦和玉米的共同益处还在于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喷施,有利于环保.

综上,从对国内水土资源替代的角度来讲,进口品种的优先排序依次为大豆、高粱或玉米.按照2015年农产品进口量和国内单产水平推算,进口农产品折耕地约77亿亩,其中进口大豆折耕地约7亿亩.

32有序合理安排进口

目前,国内的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旺盛,适当进口国外低价优质农产品有利于国家稳定市场和平抑物价.肉蛋奶等畜产品的进口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环境容量的压力,且国外的养殖水平高于国内,保持适度进口,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消费者福利.但是,对于进口产品的种类还应有所选择和侧重.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严格遵守市场规则.二是注重资源的替代效应,优先进口国内缺乏的、对资源替代性最强的产品.无序的进口,只会对中国农业带来更大的冲击.三是全产业链角度出发,既考虑第一产业,也兼顾相关下游产业,确保整个产业链的安全,防止顾此失彼.四是加强管理,打击,严控边境线上“蚂蚁搬家”式的,保持良好的市场秩序.

4结语

农产品供给涉及国计民生,国内资源不足,国际市场价低质优,通过进口保障国内市场供给,从经济上、资源替代上均划算.但是,从前些年一些国家对中国投资农业项目设限,到今年的中美贸易摩擦,无一不在警示我们,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均是有条件的,绝不可掉以轻心,要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作为近14亿人口的大国,面对水土资源的硬约束,务必要在科研上下大力气,在品种研发、种植和养殖技术上有突破性进展,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责任编辑杜婧段丽君)

农产品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农产品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农产品方面论文范文。

1、农产品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