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浅谈论文范文检索 与新编历史剧创作相关论文范文检索

本文关于浅谈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新编历史剧创作

摘 要:上世纪60年代,副部长齐燕铭提出了“三并举”的戏曲剧目政策,即现代戏、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三者并举,这是戏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三并举”政策的指引下,新编历史剧在戏曲改革创新过程中起到了典范作用.但是,新编历史剧的发展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历史的推进和政策的改变,新编历史剧在前进的道路上出现了几次波折和变动.本文通过对不同阶段的新编历史剧进行分析,指出新编历史剧创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和问题,最后通过对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整理,对新编历史剧的创作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对新编历史剧的发展起到绵薄之力.

关键词:新编历史剧;改革创新;古为今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任何艺术都应当跟着时代的发展而一同发展,只有发展着的艺术才有活力,才能永葆青春.”1这是1980年《昆曲艺术》中刊登的李达先生《只有革新,才能发展》一文中的观点.

“历史证明: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随着时代前进,不断地扬弃、改造和更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反映活生生的当代生活,并给现实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2这是2004年《光明日报》中刊登的尚长荣先生《戏曲现代化,一个永恒的命题》一文中的观点.

时隔24年,所处不同时代的两位先生却发出了同样的感慨.对比两位先生的观点不难发现,这其中渗透着一个理念,就是戏曲艺术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创新.

上世纪60年代,副部长齐燕铭提出了“三并举”的戏曲剧目政策,即现代戏、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三者并举,这是戏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三并举”政策的指引下,新编历史剧在戏曲改革创新过程中起到了典范作用.但是,新编历史剧的发展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历史的推进和政策的改变,新编历史剧在前进的道路上出现了几次波折和变动.

当今,新编历史剧在创新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看法不一、众说纷纭的现象:出现了古为今用和影射的误解;出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争论;出现了很多为了“新编”而盲目“创新”的作品……

为什么在推进戏曲改革创新的进程中,新编历史剧会出现以上所说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呢?本文拟从不同阶段的新编历史剧、新编历史剧创作存在的问题、对新编历史剧创作的建议三部分进行分析.

通过对不同阶段的新编历史剧进行分析,指出新编历史剧创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和问题,最后通过对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整理,对新编历史剧的创作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对新编历史剧的发展起到绵薄之力.

一、不同阶段的新编历史剧

1960年4月13日至6月17日,在北京举办“现代题材戏曲观摩演出” .副部长齐燕铭在总结报告中对戏曲改革的方针和剧目政策作了明确的表述:“我们要提出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三者并举.即大力发展现代剧目;积极整理改编和上演优秀的传统剧目;提倡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作新的历史剧目.”3

戏曲剧目“三并举”政策提出以后,纵观新编历史剧的发展脉络,我认为,新编历史剧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短暂繁荣.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在“三并举”政策的指引下,我国新编历史剧创作出现了短暂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像吴晗的《海瑞罢官》、田汉的《谢瑶环》等优秀的新编历史剧剧目.

第二阶段:遭遇厄运.

1963年开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对新编历史剧进行迫害,批判《谢瑶环》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特别是在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的《文汇报》发表,捕风捉影地把《海瑞罢官》中所写的“退田”、“平冤狱”同“单干风”、“翻案风”联系在一起,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历史剧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厄运.第三阶段:重新发展.

粉碎“”以后不久,戏曲舞台上重新出现了一些新编历史剧.例如后第一出名震全国的新编历史剧剧目《红灯照》.

第四阶段:达到.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新的时代背景下,戏曲舞台也有了一个新的趋势,那就是出现了一个新编历史剧创作的新.这一时期,一大批提倡思想解放的新编历史剧剧目不断涌现.例如京剧《徐九经升官记》、《曹操与杨修》、昆曲《南唐遗事》、越剧《陆游与唐婉》、川剧《巴山秀才》、莆仙戏《新亭泪》等.

不仅数量之多,在解放以来是少见的,而且题材新、角度新、结构新、人物新、形式新,无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和新的高度.使新编历史剧的创作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同时也为历史剧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不少新课题.4

第五阶段:相对繁盛.

与八十年代相比较,九十年代的文学几乎没有主潮.时代的文学精神,也正是在这无主潮的变奏中演示着.概而言之,这是一个单纯的雅文学精神被彻底世俗化的时代,同时,也是以娱乐为审美的世俗化的时代.5

这个时期的新编历史剧创作,在抒写历史的同时,更加注重展现历史事件背后深层的历史韵味、分析特定历史情境下人物的心理和命运,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新开掘,对历史人物进行深层剖析,找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历史必然性.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特点和观众的欣赏诉求,新编历史剧的创作也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更多地灌注了现实精神,抒写了现实情怀.例如郭启宏的《司马相如》、罗怀臻的《班昭》等.第六阶段:重新探索.

90年代到今天,新编历史剧创作呈现的是新的探索、新的整合,是面向世界、和而不同的多元化戏剧局面.6

新时期的戏曲工作者应尊重历史事实,在对历史保持敬畏态度的前提下,用现代的意识观照历史,进行新的探索和创新,使新编历史剧抒发现代人的情怀,满足现代人的审美.

二、新编历史剧创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新编历史剧创作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出现了古为今用和影射的误解;出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争论;出现了很多为了“新编”而盲目“创新”的作品……

第一、古为今用和影射的误解.

曾经看过张庚先生的一篇文章 《古为今用——历史剧的灵魂》,通过文章内容,不难发现,创作历史剧,就是应该做到古为今用.

古为今用是创作者通过历史和现实之间的某些联系,产生了创作历史剧的冲动,剧作家借历史故事讲述古今相通的哲理,或者借历史人物的精神和命运使现代观众产生共鸣,了解历史人物特定的历史背景,解读人物的命运,通过人物传达出来的精神,起到以古鉴今的作用.

历史剧的灵魂在于“古为今用”,但是“古为今用”并不等于“影射”.

影射是指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某一点来比附现实,为此作者常常要有意地改造历史或者把古人现代化,台上演的虽是古人古事,但却隐喻给观众这是指的现代的某人某事.7显然,古为今用和影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更不能相提并论.

第二、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争论.

新编历史剧的创作究竟是要遵循历史真实还是艺术真实?这是一直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

郑怀兴说过,编写历史剧是在史家提供的史实基础上发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挖掘内心,刻画人物.史家重在“事”,编剧重在“人”;史家重在“史”,编剧重在“戏”;史家重在“实”,编剧重在“心”;史家重在“理”,编剧重在“情”;史家重在“直”,编剧重在“曲”.用傅山的话来说,编剧要“曲尽人情,愈曲愈折;戏推物理,越戏越真”.情节越曲折,人物形象越鲜明,戏才越好看.“即此半假半真局面,却是大开大合文章.”8

由此可见,历史学家要求作品的基本事实和人物故事符合历史真实,反映历史的实际情况.而历史剧作家则要求作品的故事有起承转合,人物有鲜明性格,使全剧在兼顾历史真实的同时,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做到迭起,富有戏剧性.因此就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适度地调整和艺术地虚构.

举例来说,魏明伦先生的川剧《巴山秀才》,剧中的故事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事的,但是主人公巴山秀才孟登科在历史上却是没有的.魏明伦先生根据艺术规律的需求和剧情的需要,在研究了历史资料以后,根据当时的时代特点和历史环境,杜撰出来孟登科这一人物.可以说,孟登科的出现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他是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结合的产物.因此一些对《巴山秀才》能否称之为历史剧的质疑,是没有任何必要的.因为艺术不是历史,艺术需要对史实进行虚构和再创造,让观众通过艺术的呈现体味历史,感受历史背后深层的历史韵味和人物在偶然历史事件中的必然历史命运.

历史学家和历史剧作家分别从不同的视野、不同的目的理解和解读历史,因此,我认为在新编历史剧的创作过程中,只有二者的完美结合,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新编历史剧作品.

第三、为了“新编”而盲目“创新”.

目前,在新编历史剧的舞台上,出现了很多打着“新编”的旗号而盲目进行“创新”的作品.例如,有的用剧中人物的言行,抒写创作者自己的个性和人生态度;有的为了取悦和吸引现代观众,出现古代人说现代话的现象;还有的为了营造唯美绚丽的舞台效果,抛弃传统戏曲的美学特色,在舞台上布置实景、用五光十色的灯光渲染豪华的场面……这些并不高级的调侃手法和在戏曲舞台上过于写实、豪华的大制作,使新编历史剧原本厚重的时代内容,失去了与之适应的形式美.

此外,这些新编历史剧在摆脱传统戏曲虚拟化、程式化的同时,还没有形成自己成熟的表演体系和独到的演出风格,这使得新编历史剧的表演方式比较贫乏,有时还往往受话剧和影视的影响,成了话剧加唱的形式,戏曲话剧化的做法,使得当今的新编历史剧失去了中国戏曲独有的虚拟性、程式性等美学特色.

戏曲美的主要构成成分概括为口诀式的十六字:舞容歌声,动人以情,意主形从,美形取胜.9如何继承和改造传统历史剧中的程式化表演,是摆在新编历史剧创作者和演员面前一个紧迫任务.打着“新编”的旗号而盲目进行“创新”的做法是不严谨的,而且对历史、对戏曲都是不负责任的.

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新编历史剧的创作和发展,是每一位戏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对新编历史剧创作的建议

第一、正确理解“古为今用”.

上文已经提过,古为今用是剧作家通过讲述的历史故事起到以古鉴今的作用.“古为今用”,关键在于怎么用?如何理解“古为今用”?

1.怎么用?

新编历史剧的创作过程中,如何运用历史素材,使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引起现代观众的共鸣?这是每一位历史剧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张庚先生说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手法,掌握历史史实,根据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进行历史资料和素材的取舍,因为同一个故事可以从不同的创作角度去反应不同的主题和思想,需要剧作者的创作意图.10

也就是说,古为今用是创作者通过翻阅历史,发现历史事件、人物和现实之间存在某些联系,产生了创作历史剧的冲动,剧作家借历史故事讲述古今相通的哲理,或者借历史人物的精神和命运使现代观众产生共鸣,了解历史人物特定的历史背景,解读人物的命运,通过人物传达出来的精神,起到以古鉴今的作用.

例如,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文学的一个特殊时期,典雅的文学精神正在被俗化的审美冲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一些历史剧作家发现了历史文人与当今文人的一些共通之处,抓住了古为今用的实质,因此戏曲舞台上便出现了一些借审视传统文人的生存状态来关注当代知识分子的操守和精神的新编历史剧剧目,例如郭启宏的《司马相如》、罗怀臻的《班昭》等.

2.如何理解“古为今用”?

古为今用的“用”在什么时候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呢?

举例来说:抗美援朝时期,戏曲舞台上出现了大批《窃符救赵》的作品;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又出现了大批《赵王勾践》的作品.为什么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类型的作品出现.这就体现在古为今用的“用”字上,《窃符救赵》体现的是一种唇亡齿寒的理念,同鼓励中国将士去援助朝鲜是一个道理,而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出现大量《越王勾践》的作品也就并不稀奇了,它能够使身处在艰难困境中的人们鼓起勇气,自强不息,战胜困难.

因此可以说,艺术是为生活服务的,历史剧在当时就是以古喻今、借古鉴今、古为今用的目的.在正确的时间,积极地运用历史剧古为今用的力量,便是最好地实现了艺术服务观众、引导观众的目的,发挥历史剧“古为今用”的灵魂作用.

第二、做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一些写历史剧的大手笔,十分注重“无一字无来历,无一事无出处”,例如孔尚任的《桃花扇》.

众所周知,《桃花扇》从历史真实的角度讲,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一部历史剧能够超越它.作品自始至终,基本上都是史实,对人物和事件所做的加工整理也都有证可依,非子虚乌有之笔.孔尚任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宣称要“以反映历史真是为目标”的剧作家,而且他也确实做到了.三百年的基业成于何人,败于何事,孔尚任都写得清清楚楚,最重要的是,他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而没有完全拘泥于爱情.总之,《桃花扇》是迄今为止,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比较圆满结合的典范,对今后的新编历史剧作家的创作思路起到了指引性作用.

虽然并不是要求每一位新编历史剧创作者都能达到孔尚任的高度,但是,通过了解孔尚任创作《桃花扇》的过程,我们可以学习到,在今后的新编历史剧创作中,掌握详尽的历史资料是很重要的先决条件.以历史学家的严肃态度研究历史环境、解读历史人物性格,提炼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历史意蕴和厚重的历史时代感,是创作优秀新编历史剧必不可少的起点.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跌宕的故事内容,吸引更多观众,了解历史,产生共鸣,发人深思.

此外,在认真研读史料之后,作为创作者,还要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创作的作品要有起承转合的变化,故事要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人物要有个性的性格形象,这也就是要求创作者要根据作品的需求,在历史的空白处进行适当的、符合剧情发展需要的、符合人物个性特征的虚构和再创造.

可以说,没有虚构,就没有新编历史剧.通过艺术虚构,使人们能够透过历史真实进入更深一层的历史意蕴的思考.深厚的历史意蕴比历史真实更重要,这是新编历史剧创作的新追求.

第三、对新编历史剧的创新要合理合度.

当前,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策,对新编历史剧的创作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时期的戏曲工作者应尊重历史事实,在对历史保持敬畏态度的前提下,用现代的意识观照历史,使新编历史剧抒发现代人的情怀,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因此,在创作过程中,作品的观念、表演、音乐和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应有新的发展.将深邃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意识融为一体,把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观照交织在一起,去展现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独立思考,以厚重的历史时代感引起现代观众的共鸣.

例如,陈亚先的《曹操与杨修》创作于1987年,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京剧新编剧目里面最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也是被公认为新时期以来在戏曲剧目创作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品力作.剧中,曹操杀了孔闻岱后跟杨修发生冲突,杨修拂袖而去,曹操有一段阐述曹操内心活动的唱词“寂寞三更人去后,恰便似雪上复霜愁更愁.我谎称梦中失了手,杨德祖咄咄逼人不罢休.求才难,才难求.”这几句唱词既通俗易懂,又意蕴深厚,合理合度地展现了曹操特定历史情境下爱才、妒才的矛盾性格和求才难、才难求的复杂心理,可以说是现代感和历史感的统一.

因此,新编历史剧在创作过程中,要踏踏实实继承传统,谨谨慎慎进行创新.依循剧中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去丰富和发展人物,让人物的个性在特定的情境下自觉地、合理合度地展现,用雅俗共赏的语言真实地反映人物,这才是新编历史剧应该走的道路.

此外,一部成功的戏曲作品,除了需要作家的雄厚基础、演员的精彩演绎和导演的杰出创造之外,同时它也需要唱腔音乐方面的强力支撑.例如,《曹操与杨修》在作曲方面的创新也是非常成功的,它加入了以前京剧乐队从来没有用过的古琴,古琴的旋律有一种历史的苍凉感、一种时代的沉重感、一种遥远的回忆感.切合剧本凝重的立意,用一般的乐器,不足以展现它的内涵.

纵观戏曲史里戏曲的发展过程,从诸宫调到昆山腔,再到花部乱弹,每一步发展都是伴随着音乐上的改革而发展.所以新编历史剧的创作和革新,也需要音乐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四、结语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并举”政策的提出,到现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策的贯彻,新编历史剧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五十几个年头.期间,有过坎坷、有过迷茫、有过辉煌

如今,在兼容并包、文明开放、百花争艳的文化环境中,通过学习和了解新编历史剧的发展和创作情况,新时代的每一位戏曲工作者都要继续努力,在探索中进行创新.

首先,每一位新编历史剧创作者在对历史进行虚构和再创造的过程中,都要在学习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符合时代需要和时代特色的创造,找到自己对新编历史剧的独特的叙述方式,用自己的艺术敏感度和生命体悟去进行新编历史剧的创作.其次,还要重视群众的美学观点,更加了解和尊重观众的审美需求,这是历史剧创作有新的突破的另一个表现.

综上所述,新编历史剧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彰显历史厚重感和现实时代感,我们任重道远.

注释 :

1.李达.《只有革新,才能发展》.北方昆曲剧院编《昆曲艺术》,第一期1980年2月13日.

2.尚长荣.《戏曲现代化,一个永恒的命题》,《光明日报》,2004年12月3日.

3.齐燕铭.《现代题材的大跃进—祝现代题材戏曲剧目观摩演出的胜利》.《中国戏曲志 北京卷》第1470-1471页,辽宁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4.傅骏.《历史剧新论三题》.《上海戏剧》,1983年第06期.

5.柏定国.《九十年代文学背景批评及时代确认》.《创作与评论》,1997年第05期.

6.曲润海.《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新时期戏曲历史剧创作学术研讨会》,2008年12月20日至22日.

7.安奎.《新时期戏曲创作论》,第221页,新华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8.郑怀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新时期戏曲历史剧创作学术研讨会》,2008年12月20日至22日.

9.陈多.《戏曲美学》,第8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10.张庚.《古为今用——历史剧的灵魂》.《中国戏剧》,1963年第11期.

参考文献:

[1]李达.《只有革新,才能发展》.北方昆曲剧院编《昆曲艺术》第一期1980年2月13日.

[2]齐燕铭.《现代题材的大跃进—祝现代题材戏曲剧目观摩演出的胜利》,《中国戏曲志 北京卷》第1470-1471页,辽宁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3]傅骏.《历史剧新论三题》.《上海戏剧》,1983年第06期.

[4]安奎.《新时期戏曲创作论》.新华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5]陈多.《戏曲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6]曹其敏.《戏剧美学》.东方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

[7]沈达人.《戏曲的美学品格》,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8]傅谨.《老戏的前世今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7月北京第1版.

浅谈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浅谈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浅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相关浅谈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热门浅谈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