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践活动硕士论文范文 跟基于实践活动,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这篇实践活动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基于实践活动,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

王焕娣

核心素养的提出昭示着新时代对教育教学的要求更高,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立德树人”成为不可回避的重任.时代需要的是“人”,是全面发展的“人”,是能够适应社会、创造未来的“人”,不是片面追求成绩和分数的“考生”.语文教师不得不重新思考和定位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综合性”“实践性”的特质注定语文教学必须基于语言实践活动.新课标还指出:语文课程应完成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把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从而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各民族多元文化.以上所有的目标都需要学生在积极的语言运用的实践中达成.新版的普通高中语文教材以十八个任务群呈现教学内容,也表明了语文教学一定是基于实践、有明确任务驱动的学习过程.

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语言实践活动,只有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亲身体验、经历、实践,才有可能形成能力,内化为素养.

一、以活动为载体的知识建构

叶圣陶在《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一文中说:“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1]

“语言知识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其他几项的基础.与以往不同的是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建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将原有的知识经验打破,对新信息重新认识、整合,再次建构自己新的知识结构,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认知水平随之发展、提高.这就表明,语言知识体系不可能靠教师“灌输”建立,它必须是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主动获取、自主加工、自然生成.离开“入情入境”式的切身实践,这一切不可能实现.因而教师备课时应该更多地倾力于设计实践活动的内容、方式和过程,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活动中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北师大教授王宁说:“在语文课程中,为了提高语言建构能力,就要安排数量足够又能切实操作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来学习和积累.”[2]著名教育家余映潮先生也说“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3]余映潮老师所倡导的“板块式阅读教学”就是典型的范例.如他执教的《说“屏”》,三个活动板块:1.选几个词儿读一读;2.选几个句子说一说;3.选一个精段品一品.每一个板块都是一次语言运用的实践活动,在“读”“说”“品”的言语实践中学生建构起关于词法、句法、篇章结构等新的语言知识体系.

一位老师在教某个文言虚词时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1.从课文中找出与该词相关的句子,并写出其用法和意义.2.小组合作将该词按用法加以分类梳理,并提炼出判断其用法的规律和方法.3.小组展示成果.4.学生各自总结归纳该词的用法和判断方法.以上每个环节都在实实在在的活动中完成新旧知识的贯通与连接、积累与重构,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

二、以活动为载体的思维发展

语言与思维相互促进不可分离,二者水融无法分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恰恰也说明了语言文字之于思想交流的载体特性.虽然很多老师一再呼吁要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要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但谁又能抛开语言所包含的内容只研究语言形式呢?最小的语言单位也要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无意义的字只是一个符号,能成为语言就一定有其内涵.语文课绕不开发展“思维”这个任务.

阅读实践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理解力、联想力、分析力、判断力.不论是以前的单篇课文教学,还是现在的专题阅读或整本书阅读教学,都是将学生带入到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感受体悟作品所表现的时代生活、人物特征.由于作品表达所特有的丰富性和模糊性,在解读时常常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比如《项链》中的“马蒂尔德”到底是一个热爱生活、勤劳诚实的女人还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造成《孔雀东南飞》中女主人公“刘兰芝”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木兰辞》中花木兰何以十二年女扮男妆不被发现?《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是可笑还是可怜?等等.有阅读的地方就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辨析,在交流讨论等活动中明辨是非,在合作探究等活动中厘清正误,思维的发展与阅读实践活动步步相随,有经验的老师往往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上海特级教师余党绪十几年来坚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实践.他在《悲惨世界》整本书阅读中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问题1:为了一块面包,冉阿让承受了19年的苦役.“他在监牢里判了社会的罪后觉得自己的心狠起来了,在判了上帝的罪后他觉得自己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遇到了卞福汝主教后,幡然悔悟,洗心革面,用后半生的牺牲与奉献来践行宽容与博爱.他这样做的逻辑是什么?这合乎我们习以为常的因果逻辑吗?如果不符合,那是为什么?问题2:在“尚马第事件”中,冉阿让明知自首将面临终身苦役甚至死刑,还是在百般纠结中走上了法庭.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这合乎我们的逻辑习惯吗?即便单从救人的角度看,冉阿让也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自首,救出被冤屈的尚马第;或者继续隐姓埋名当市长,这样就有机会拯救病危中的芳汀.但冉阿让为什么还是毅然决然地前去自首?这其中的逻辑能够得到清晰的解释吗?问题3:再如沙威.沙威这样一个心如铁石的“硬汉”,为什么最后选择投河自杀?这合乎我们的逻辑习惯吗?还可继续追问,沙威自杀,是不是一个可信的情节?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质疑、思考、交流、辩论,在思辨中提升思维品质.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语文教学中读书沙龙、辩论会、阅读分享等实践活动都是提升思维能力行之有效的方式.

三、以活动为载体的鉴赏创造

《新课标》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意境、结构、情感等都是我们审美的对象,在反复地品读不断地咀嚼后我们的审美鉴赏和创造力会逐步得到提高.

一次饱含情感的美读,一场关于人物性格分析的交流,一篇情动于衷的阅读分享,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探究……都是实实在在的审美实践活动.有经验的老师会巧妙地设计各种活动丰富同学们的审美经验,提升同学们的鉴赏、创造力.比如入情入境的话剧表演、课本剧改编,将一首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声情并茂的诗文朗诵、经典咏唱、课前2分钟的演讲、新闻播报、主题素读等等.教师讲析的内容由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体验感悟出来,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提升了教学境界.

余映潮老师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将其中的一段改编,让学生以领诵、齐诵、合诵等多种形式美读、畅读,纵情于激昂的旋律与铿锵的节奏中,尽享学习的快乐与愉悦.熊芳芳老师教学《窦娥冤》时,插入后现代课本剧《劫法场的浪漫》,让学生现场表演,在二度创作中认识人物、理解人物、塑造人物,在荒诞的剧情中寻找合理的成分,从而加深对原作主题的深刻领悟.这些课例都以生动而有趣的实践活动贯穿教学,在学习中体验审美愉悦,提升鉴赏力和创造力.

四、以活动为载体的文化传承

新课标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体现时代的发展状况和人的文化修养,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与传播.”

汉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汉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汉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更是从各个层面反映了五千年文明古国社会、生活的博大文化,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文化获得的过程,只不过新课标更加强调其主动性.新课标还增加了“理解多元文化”,这是就当今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式提出来的,是新时代对人才素养的需求;也显示出了新时代大国的情怀和开放包容、科学发展的境界.

古典诗词和文言文的教学自不必说,其承载的文化元素信手可拈:《离骚》中涉及到的端午节的习俗、忠君爱国的思想、宁“溘死”“流亡”也不肯“为此态”的士大夫情结、以“香花香草”喻高洁品行的审美习惯,《鸿门宴》中座次安排隐含的外交礼仪,《孔雀东南飞》中透视出的“妇德”“孝道”等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古代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必然会了解或浸染它所渗透的文化.外国作品的学习一样不可避免地会窥见其文化差异:《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在与鲨鱼紧张搏斗时产生 “犯罪感”的心理描写,《哈姆莱特》中人们用“决斗”的方式解决矛盾的传统等,显示了缤纷多彩的民族文化,让我们感受到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信仰.

一位老师在教学《赤壁赋》《赤壁怀古》《定风波》等文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荡与豁达,策划了这样一系列实践活动:1.回顾整理所有学过的苏轼的诗文,重读并写出自己最深的感悟,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2.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召开阅读分享会,编印阅读分享文集.3.分组合作设计一个“东坡祠堂”,门楹上要题写一副对联,概括评价苏轼,要求图文并茂,创意别具.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深入而全面地了解中国文人及其思想形成的文化基础,了解诸如建筑、对联、祠堂等相关文化知识,培养了理解、概括、提炼、表达等多方面能力.

著名的墨家著作《墨辩》中说:人类的知识分为“闻、说、亲”(传受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具体来说:一是直接来自前辈的知识(闻);二是来自学伴之间的辩论与自己的推理反思(说);三是自己亲身经历获得的(亲)经验.而人类素养的提高更多的是来自生活实践,表现于生活实践,它不可能靠死记硬背形成,更不能用分数来测量.新的课程方案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正确的价值观、社会生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获得,一定来自真实的社会实践.所以语文课应该更多更好地设计一些有目标、有实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反复的运用、实践,提升能力,强化素养.只有在真实的运用实践过程中,才能真正地锻炼和提高语言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成长为适应新时代、创造新未来的新型人才.

注释: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

[2]王宁:新课标中语言建构与运用解读,《语文学习》2018年第1期.

[3]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4月版.

实践活动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实践活动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实践活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社会实践论文2000字

2、翻译实践报告论文

3、会计实践论文

4、教育实践和杂志

5、经贸实践杂志

6、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