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长白山区珊瑚状猴头林下生态栽培技术类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本文关于生态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长白山区珊瑚状猴头林下生态栽培技术

吴秀玲1, 刘凤霞1, 于文杰1, 秦立武1, 范宇光1, 赵 直2

(1.长白山科学研究院, 吉林 二道白河 133613;

2.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吉林 长春 130031)

摘 要:珊瑚状猴头是近年来驯化的珍稀食药用菌,本文介绍了长白山区珊瑚状猴头菌的生态栽培技术,包括场地选择、菌种制作、菌包生产、林下管理等.珊瑚状猴头菌林下栽培成功是“林菌”发展模式的成功尝试.

关键词:珊瑚状猴头;生态栽培;林菌模式

珊瑚状猴头(Hericium coralloides (Scop.) Pers.)是猴头菌属(Hericium)的一种美味食用菌,其味道鲜美、形似珊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商业开发潜力.然而,珊瑚状猴头野生资源极少,已被相关研究列为“保护物种”,因此加强其栽培技术研究十分必要.早在1984年,吉林省生物研究所徐静杉等对采自敦化市林业局冷杉枯木上的“玉髯”(当时鉴定为珊瑚状猴头)进行了母种分离纯化和驯化栽培,成功获得子实体,并对子实体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事实上,生于冷杉上的玉髯并非珊瑚状猴头,而是猴头菌属的另外一个种——冷杉猴头(Hericium abietis).2007年,范宇光和图力古尔对采自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树腐木上的珊瑚状猴头进行了菌种分离纯化和驯化栽培,成功获得子实体,并于2010年对其人工栽培技术进行了正式报道.2014年开始,长白山科学研究院承担了吉林省林业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珊瑚状猴头菌林下人工栽培技术研究”,旨在为林业转型时期“林菌”生产模式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根据项目研究成果,总结了珊瑚状猴头菌林下生态栽培技术.

1 场地选择

1.1 林相及场地选择

野生珊瑚状猴头多生于保存完好的原始林内,包括阔叶红松林、天然次生杨桦林和阔叶林.林下栽培场地以天然次生林为佳,郁闭度不低于0.8,林地平整,坡度小于10度,避免林窗和阳光直射,避免积水洼地.考虑到菌包运输及管理采摘方便,栽培场地尽量靠近路边、靠近水源.

2 母种选择

珊瑚状猴头是近年来开发的食用菌新品种,可选择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培育出的林下高产菌株,该系列菌株针对林下栽培环境选育.

3 二级种生产

3.1 二级种生产模式与时间安排

珊瑚状猴头二级菌种可选择筷子菌种和木屑菌种模式,二者均可;筷子菌种接种效率高,但菌丝萌发稍慢,后者接种效率低,但菌丝萌发快、吃料快.二级种生产时间可安排在1月中旬左右.

3.2 筷子菌种生产

将筷子浸入水中3~5天,使其充分吸水.装袋前准备含水量65%左右的细木屑,将木屑与筷子混合搅拌,使筷子表面沾满湿木屑.菌种袋选择聚丙烯袋或双层的聚乙烯袋,手工装袋,每袋装筷子80~100根.经常压灭菌(98~100℃保持10小时)后冷却至室温接入母种,每个母种试管可接3~4袋.二级种培养在避光恒温条件下进行,前5天袋间温度保持在28~30℃,之后保持在25℃左右,湿度50%即可.经30天左右二级菌种可长满菌袋,菌种发满后再培养7~10天即可用于栽培袋生产.

3.3 木屑菌种生产

二级菌种配方:细柞木屑或细杂木屑78%、稻糠20%、石膏1%、石灰1%,含水量60%~65%.主料木屑需提前预湿,辅料与主料需充分搅拌均匀,木屑菌种可用装袋机装袋.灭菌、接种和培养工序与筷子菌种相同.

3.4 二级菌种筛查

二级菌发酵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及时剔除污染菌包.注意观察整体批次的发菌速度是否正常,若出现菌丝生长明显较慢的菌包应及时剔除.

4 栽培菌包生产

4.1 菌包生产时间

菌包生产时间在安排在3月初,不可晚于3月下旬.

4.2 菌包生产

4.2.1 栽培料配方 栽培菌配方:柞木屑或硬杂木屑78%、麦麸17%、豆粕2.5%、玉米粉1%、石膏1%、石灰0.5%,含水量60%~65%.

4.2.2 拌料 主料木屑应注意粗细搭配,先将主要预湿,闷堆1夜,后将辅料与主料搅拌均匀,即可装袋.

4.2.3 装袋 采用“38”尺寸聚乙烯袋,每袋装料长度约22厘米.采用装袋机完成装袋,注意调节机器,装料平整均匀、松紧适度.

4.2.4 灭菌 采用常压灭菌灶,98~100℃保持8~10小时.注意前期排净冷空气,达到温度后应杜绝温度波动,避免人为失误导致灭菌不彻底.达到灭菌时间后停止烧火,闷锅4~6小时后即可打开灭菌灶,降温冷却至30℃以下可准备接种.

4.2.5 接种 接种前再次仔细挑选二级菌种,剔除有隐性污染的菌包.采用接种箱接种,将二级种表面用75%酒精进行消毒,每袋筷子菌种可接80~100袋,木屑菌种可接40~50袋.

4.2.6 发酵培养 接种后将菌包移入发酵菌室内进行培养,前5天袋间温度控制在28~30℃,之后缓慢降至25℃左右,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50%左右,培养35~45天菌丝可发满菌袋.培养至10~15天之间应注意观察菌包是否存在污染,及时挑出污染菌包.污染面积超过60%者应舍弃,污染面积小于40%者应及时挑出,移至独立空间继续观察.菌包发满后继续培养10~15天,此时温度可调至20~23℃之间,完成菌丝后熟.

5 林下管理

5.1 菌包入林

入林前将林下的倒木和枯枝进行必要的清理,对草本和灌木尽量保留.菌包周转途中建议使用周转筐,避免菌包相互挤压变形,运输途中轻拿轻放.入林后将先菌包集中摆放,放置5~7天,使运输途中断裂菌丝重新愈合后可进行割口和催芽.

5.2 割口和摆放

5.2.1 割口时间选择 割口前查看天气预报,尽量避开初夏的高温干燥天气,选择合适时间.

5.2.2 割口 割口前准备好将壁纸刀用75%酒精表面消毒,在每个菌包的中上部割1个2厘米左右的“十”字形口.割口位置意选择菌袋与栽培料紧密贴合的部分,避免袋料分离的位置.

5.2.3 摆放 菌包摆放采用“6下2上”模式,下面6个菌包竖直摆放(接种口棉塞与土壤接触),分2排,每排3个,菌包之间、排之间紧密摆放,上面2个菌包平行摆放于上面(如图1).摆放时注意割口位置朝外.

5.3 催芽和出菇管理

因林下环境与珊瑚状猴头原生境一致,催芽和出菇期间无需特殊管理,若遇高温干燥天气可适量喷水保持湿度.菌包割口后7~10天即可出现子实体原基,后经7天左右子实体即可完全成熟.

5.4 采收

子实体原基出现后应注意每天观察其生长状态,待子实体小刺开始下垂时即可采收,采收时将子实体从其根部轻轻摘下.采收后的子实体应尽量鲜品销售,若鲜品不能及时出售,可在阳光下晒干或室内烘干.

6 小结

珊瑚状猴头不仅是一种美味食用菌,据现代研究表明其子实体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有望成为新的保健食品或药品原料,目前已有用珊瑚状猴头菌制作乳酸饮料的报道.珊瑚状猴头作为食药用菌的珍稀品种,尚无规模栽培和销售,因此开展规模性栽培前应做好市场调研工作.2015年4月起,东北三省及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实行了禁伐政策.林业转型时期,人们对发展林下经济寄予厚望,“林菌”生产模式作为林下经济的一种模式也逐渐受到重视.珊瑚状猴头的林下生态栽培成功是对“林菌”发展模式的一次成功探索.

生态论文范文结:

关于生态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生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生态环境论文

2、生态环境的保护论文

3、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4、生态旅游论文

5、生态经济论文

6、生态环境保护论文3000